查看原文
其他

法国人从小学的这门课,我们可能一辈子也不会学

范以文 童行书院 2021-12-23


本文看点:什么是哲学?学习哲学有什么益处“哲学盲”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开展哲学教育?如果你也有以上这些问题,请跟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哲学启蒙指南”。



 周四

思维 💡

全文共5144字,阅读时间5分钟


🌿🎨🌏


2015年,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的老师们受巴黎索邦大学的邀请,参加学术会议。会议间歇,大家来到大学对面的一家拥挤、狭小的餐馆吃顿便餐,两位服务员轻巧地穿梭在餐桌之间。


清华大学的黄裕生教授饶有兴趣地观察着这一切,过了一会儿说道:“法国的服务生很不一样,他们非常优雅。”


一位留学巴黎的学生对他说到:“如果一个法国年轻人完成了义务教育,那么他一定学过一年哲学,一定思考过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


法国人的优雅与哲学教育,大概脱不了干系。

     

法国的“哲学咖啡馆”正举办哲学沙龙


近年来,法国高考的哲学试题每每都能在中国的网络上引发轰动和讨论。今年6月17日,也就是国内高考语文考试后十天,是法国的高考哲学考试。没有选择题,学生需要在4个小时内,选择一个题目,写一篇作文。


文科的题目是这样的:


题目1:(人)是否可能摆脱时间?

题目2:解释一部艺术作品有什么意义?

题目3:解释黑格尔《法哲学原理》(1820年)中的一个节选段落


题目都看不明白?想不想试试理科卷?理科的题目是不是简单一点呢?


你想多了……理科的题目是这样的:


题目1:文化多元是否是人类团结的障碍?

题目2:承认义务是否放弃自由?

题目3:解释弗洛伊德《一种幻觉的前途》(1927年)中的一个节选段落


       

2019法国高考哲学试题(文科卷)


普通网民看到法国的哲学试题,恐怕和关注中国高考作文题一样,只是追个热点,看个热闹。


不过,如果是一位关注教育的家长,看到这样的试题,体会到法国哲学教育和国内思想品德教育的巨大差别,便会不由得想到:“怎样给我们的孩子,我们的下一代开展哲学教育呢?”


在开展哲学教育之前,自然要先思考一个基本的问题,那就是:什么才是哲学?


01

👦哲学是一种思维方式


提到哲学,我们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呢?


可能是疯疯傻傻的哲学家,可能是不说人话的哲学经典,可能是摆在书架上吃灰的《西方哲学史》,可能是“功利主义”“存在主义”这些从哲学界“下凡”的流行语……


哲学是神秘的、高深的,就像理论物理学一样。正因为神秘,我们才又想接触,又不得要领;我们才对哲学家的轶事有种狗仔队般的好奇,对他们的著作抱有宗教般的崇拜,对他们的观点一无所知。


       


如果说,懂哲学就要对古往今来的哲学理论如数家珍的话,相信没几位家长敢说自己懂哲学。如果家长不懂得哲学,又怎么可能教给孩子哲学呢?让父母教孩子哲学,恐怕是痴人说梦了。


那么,家长非得先成为哲学通,攻克一本本大部头,才能教孩子哲学吗?


并不是。其实,哲学是一件人人都能做的事情。


哲学是一种思维方式,而不是知识。正如学科学,也不是记住一大堆公式和结论,而是要学习科学思维一样。所以,即使对庞杂的科学史不甚了解,也依然能够思考哲学问题。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哲学思维呢?

    

       

 02

📝什么是哲学思维?


哲学思维其实是一种后设的能力。意思是,当我们脱口而出一个答案的时候,能够退后一步想一想:“真的是这样的吗?”


也就是说,哲学的灵魂是反思精神:通过反思习以为常的观念,看破自欺和欺骗,获得真正的智慧。


真正的智慧就像是一个百宝箱。不过,想看到金子和宝石的光芒并不容易,因为宝箱上面很容易落上灰尘。这些灰尘,就是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念,需要我们靠着反思,不断清理。


为什么真正的智慧总被遮蔽呢?为什么我们容易自欺,容易被欺骗呢?


我们可能会想当然地觉得,人有强大的理性,平时做决定、说话,依据的是严密的逻辑思考,怎么会出问题呢?


实际上,支持我们判断、决策的,更多的是信念,而不是推理。而信念,很容易出错。


什么是信念呢?


举个例子。你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和一位未曾谋面的新同事在饭桌上见面。当他起身自我介绍的时候,我们才惊讶地发现,他的样貌、声音和预料的一点也不一样。这时候,你才会发现,原来在见面之前,大脑已经悄悄地描绘了他的形象。这个形象,可能是根据他的姓名、微信头像,甚至别人的三言两语构建起来的。


这种悄悄形成的信念有个专门的说法,叫做“隐形信念”。


隐形信念无处不在:进入一间房子时,坐在一张新沙发上时,第一次喝网红饮料时,我们都可能发现,它们与想象中的不同,进而意识到,我自己早已默默地对它们有了预判。


隐形信念,让变动的世界变得熟悉、可以理解、可以预测。给了我们安全感。



信念中还有一种叫做“显形信念”。之所以是显形的,是因为我们知道自己持有这些观点,还会与他人交流,为之辩护。我们的信仰、政治主张、以及对爱情、朋友的定义等等,这些三观,都是显形信念。


显形信念也有好处,它能帮助我们迅速判断、决策。没有它们,我们大概不知道该和谁交朋友,该找什么样的工作。做每一个决定,都会变得非常纠结。


显形信念是从哪来的呢?当然不是像算数学题一样,推导出来的。可能是读到一篇文,就莫名其妙地形成了一种信念。又认识了一个人,信念就变了。又遇到了一件事,信念可能又变了。你看,多不靠谱。


更可怕的是,显形信念容易堕落成非黑即白的草率论断;容易形成刻板印象;容易让人变得极端,相互对立。只需要想一想,人们对于其它种族、其它宗教的人有多深、多牢固的刻板印象,想想“第一印象”有多么关键,就能明白显形信念的副作用有多大了。


你看,这就是信念的矛盾之处,也是奇妙之处:它既有用,又有害。它是我们既要坚持,又要瓦解;既要相信,又要反思的东西。


这种反思,就是哲学。


哲学思维,就是追问那些想当然的、习以为常的信念,问一句“这样说是对的吗?这是不是某种偏见呢?”当一个人开始这样想的时候,哲学思维就开始萌芽了。


因此,教给儿童哲学,其实就是教会他们反思成见、反思主流观点、反思习以为常、反思想当然。


说到这,你可能发现了,反思跟我们常说到的“批判性思维”很相似。实际上,批判性思维可以追溯到美国哲学家杜威所说的“反省性思维”,也就是思考被我们假定为正确的知识和信念,反思支持它们的理由。


所以说,探讨哲学问题,可以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



当然,有人会问,科学也能培养思维,为什么还要学哲学呢?


因为哲学还有一点科学比不了的好处:哲学是一种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它能帮我们解答我们关于人生、世界的困惑,探讨“真”“善”“美”等等人生最重要的概念。因此,讨论哲学,也能让孩子高屋建瓴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他们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不随波逐流。


03

👧如何和孩子用绘本讨论哲学?


刚才我们说到了,儿童哲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哲学思维。哲学思维的核心是反思精神。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如何和孩子聊哲学问题。


第一步

提问


聊哲学的第一步当然是找到一个有价值的哲学问题。这个问题既可以由孩子来提,也可以由家长来提。


相信许多读者在当了父母以后,都会有种印象,那就是“孩子是天生的哲学家”。他们常常提出人生的终极问题,让大人无法回答。


我曾经在《你是不是误解了“成长”与“成熟”?》(戳蓝字温习)一文中论证过:孩子的发展不是一条向上的阶梯,长大一岁,才能思考复杂一点的问题;长到十几岁,才能思考抽象的问题。孩子也可以思考哲学。


除了孩子提问,家长也可以有意识地提出哲学问题。这个问题最好与孩子的生活联系紧密,不是干巴巴的,而是在故事和情境之中。


考虑到凭空提出一个哲学问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孩子也容易因为问题太抽象,一头雾水。因此,我建议家长们通过绘本,发掘哲学问题。


优秀的儿童绘本,总是揭示出了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哲思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比我们自己凭空想的要有价值。对于孩子而言,听完绘本故事,再在情境之中讨论,要比枯燥地、抽象地讨论要有趣。


那么,如何从绘本中发掘好的哲学问题呢?我介绍一种方便操作的方法。


《童行100本亲子伴读课》人类主题的《我来自火星》为例。很多童行的小粉丝都读过这本书,或者听樱桃舰长讲过这个故事。《我来自火星》说的是一个火星孩子的故事。

       


书中的“我”是一个来自火星的孩子,喜欢火星一样鲜艳的红色,脾气像火星人一样火爆,喜欢做一些大人看来莫名其妙的事情……妈妈让“我”适应地球上的生活。最终,来自火星的“我”回归了地球,获得了成长。


当爸爸妈妈在头脑中将这个故事用简短的语言重述之后,几个“哲学味”很浓的词语就浮出了水面,比如:“不同”“自我”。


如果觉得自己难以找到这些关键词,我们也可以参考绘本的序言、推荐语、出版社的宣传材料等等,这些材料中往往会告诉读者,孩子会有怎样的收获。我们不难从中发现关键词。


找到关键词之后,下一步就是围绕关键词,提出一个哲学问题。我建议家长提出封闭式问题,也就是有“是”与“非”两种答案的问题。比如“你喜欢……吗?”“你觉得……对吗?”“你能……吗?”等等。这种问题方便孩子作答,也方便讨论。

       


例如,我们选择“不同”作为关键词,那么一个最简答的问题就是:你和别人不一样吗?在举几个例子,以“动物”为关键词,可以问:“你是动物吗?”以“长大”为关键词,可以问:“你想长大吗?”


这些问题比较适合亲子讨论。它和孩子的生活联系很紧,同时又很少有意识地讨论。简单来说,对孩子是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问题。


第二步

讨论


提出问题之后,就是亲子讨论了。


假设亲子讨论的问题是:“你和别人一样吗?”


首先,爸爸妈妈要引导孩子给出肯定或者否定的答案,并说明理由。例如,孩子可能会说:“一样!因为我有两只眼睛、一个鼻子、一张嘴,跟大家一样。”这就是一个很好的答案,因为不仅有答案,还有理由,而且理由足以支持观点。


接下来是考验爸爸妈妈的时刻了。无论孩子的答案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爸爸妈妈接着都要说一句:“没错,可是……”来反驳孩子。比如说:


“没错,可是每个人的眼睛都一样吗?”

“没错,可是每张嘴爱吃的东西都一样吗?”

……

       


为什么要说这句“没错,可是……”呢?


这就要提到刚才说到的观念了。其实,这种问题,无论给出肯定,还是否定的答案,都有充足的理由。因此,无论回答“我和别一样”还是“我和别人不一样”,都一定是片面的。


回答这种问题时,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无法瞬间给出一个辩证的、完备的答案。听到问题后,我们脑海中会有个“第一反应”,比如“一样!”,还会蹦出个理由,比如“人们都有两只眼睛,一个鼻子”。这种第一反应揭示出了我们简单的、粗糙的信念。而这种信念之中,当然就包含了定式和偏见。


所以,爸爸妈妈要把孩子第一反应之中的偏见揭示出来。


比如说,孩子可能只注意到了我们都有两只眼睛,一只鼻子。然而,如果眼睛和鼻子的数量一样,颜色或形状却不一样。那么,还能叫做一样吗?


比如,孩子可能说:“我和别人不一样。因为我是男孩,除了男孩还有女孩。”孩子注意到了性别的不同。不过,男孩和女孩之间就没有相同点吗?他们是不是同样有脾气、爱好、梦想呢?更进一步,男孩子可以穿裙子吗?女孩子可以爬高上低吗?


“没错,可是……”能够帮助孩子发现被忽略的一面。


一轮交流之后,爸爸妈妈还可以让孩子站在反面的立场上,并给出理由。比如,你可以说:


“宝贝,你刚才说,你和别人不一样。如果另一个小朋友说,他和别人是一样的,你觉得他为什么会这么想呢?”


这样一来,孩子便会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体会到问题的复杂性。


第三步

总结


从正反两个角度讨论过后,就需要和孩子总结一下,揭示出问题的复杂性。你可以说:


“宝贝,你有没有发现,你和别人既相同,又不同呢?你和你的同学们说着同样的话,长得也差不多。都有梦想、渴望被照顾。不过,你们当中有的外向,有的内向;有人喜欢吃辣的,有人喜欢吃甜的;有人贫穷,有人富有。”



那么,孩子该如何看待别人与自己不同呢?爸爸妈妈可以说:


“所以呀,我们和别人一起上学、生活的时候,不要因为他跟我们爱好不同、长相不同、家境不同,就讨厌他;更不能模仿他的小习惯,取笑他。我们要尊重别人的小不同、小习惯。只有这样,别人也才会尊重我们。”


如果自己与他人不一样,又该怎么办呢?爸爸妈妈可以说:


“宝贝,你可能有些小习惯,小梦想,别人无法理解。比如,你怕虫子,你喜欢跳舞,你想成为快递员。这很正常,因为别人和你不一样,也就很难理解你。不过啊,无论别人支不支持,都希望你能相信自己,坚持做自己。”


总而言之,哲思讨论的目的,是让孩子反思思维定式和偏见,认识世界的复杂,养成达观的态度。


📝结语


最后,我想从我们成长的经历出发,谈谈哲学教育为什么要从小做起。


人类是所有动物中,唯一一种能看到两个世界的。一个是世界实在的样子,叫做“实然”;另一个是世界应该的样子,叫做“应然”。


正是因为两个世界之间的差距,因为“理想很丰满,而现实很骨感”,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苦恼。


小的时候,我们总觉得世界在围着自己转,稍不合心意便可能大哭大闹。我们很小便知道了原则、道德,对不公平的事十分敏感。我们首先看到了世界“应然”的一面。


因此,当我们上了中学、大学,慢慢看清世界真实的样子之后,实然与应然之间的巨大鸿沟难免让我们心生幻灭感。也就是从那时起,我们开始急切地寻找人生的真谛,容易迷上成功学、鸡汤学,爱上电影、哲学;容易崇拜或者鄙视一个人;容易生搬硬套干瘪的教条,去解释种种现象。



这一切努力,都是试图弥合实然和应然之间的鸿沟,让混乱的世界恢复秩序。


然而,这种努力未必奏效。很多人无法在理想与现实间找到平衡。


一些人拒绝现实,陷入了空洞的纯情。他们忽视现实,固执地坚持理想,却给周围的人造成了灾难。


另一些人摈弃理想,掉进了愚蠢的功利,只谈利益,不谈感情。他们一走出校园,接触社会,学校里学到的道德原则便在现实面前迅速崩溃。


无论是成为现实的奴隶,还是沉迷理想的幻象,都不是我们想看到的。


我们想让孩子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呢?罗曼·罗兰有一句很有名的话: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


我们希望孩子知道:世界有很多不合你心意、不美好的地方。尽管如此,你仍然可以拥有良善、快乐的生命。


而这种意识,显然不能在大学毕业以后再去培养。那个时候,实然和应然之间的巨大落差恐怕会让孩子要么死死得抱住理想,要么脱光了跳进现实。


所以说,我们需要从小让孩子看到观念的偏颇,看到理想的局限,看到现实的美好。而要达到这一点,哲学教育是必修的一课。



📕儿童哲学书籍推荐


最后推荐两套不错的儿童哲学启蒙书均适合大龄孩子自主阅读,以及亲子讨论:


1、《儿童哲学智慧书》系列(共9册)

       


作者:[法]奥斯卡·柏尼菲

出版:接力出版社


推荐理由:


奥斯卡·柏尼菲是法国著名的应用哲学家,也是童行学院的老朋友,曾担任童行学院哲学培训的导师。


这套丛书用简单的语言、稚拙的图画,和孩子讨论了生活中最重要的哲学问题。既可以让大龄孩子独自阅读,也可以作为家长开展家庭哲学教育的参考书。


2、《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共8册)



作者:[法]碧姬·拉贝 ,[法]米歇尔·毕奇 

出版:广西师大出版社 理想国


推荐理由:


作者米歇尔·毕奇(Michel Puech) 是法国巴黎索邦大学哲学讲师,研究康德的法国国家哲学博士。


在课堂上,他能用最简单最生动的语言讲解深奥的哲学。能遇到一位懂孩子的大咖,是孩子在学习路上最大的幸运吧!


互动话题

日常生活中,你是如何给孩子开展哲学教育的?你还有哪些哲学教育方面的疑惑,文末留言区,一起来分享吧~


拓展阅读



限时福利


扫描海报,购买《年度大课》直减60元



12

范以文

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

擅长科学创新教学实践


✏ 投稿 | 欢迎投递原创稿件,来稿请投邮箱:tianxiaotu@tongxingschool.com


📖 转载 | 后台回复“转载”,获取授权方式


童行学院

系统性通识教育

长按关注 一起童行


点击“在看”,与好友共享!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