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焦虑来电:从古筝之美到生活之美,如何为孩子搭建乐器学习的脚手架

曜晗 童行书院 2022-10-24

Hello~「不焦虑来电」专栏来啦~往期学员会在这里分享自我成长故事。以后每周我们都会和大家定期见面,今天的成长故事来自不焦虑父母俱乐部二期学员。


女儿跟我学琴,是在疫情那一年。反正疫情也出不去,就在家练琴吧!疫情结束后,她获得了全国古筝考级大赛二等奖,省级考级公开赛二等奖。但随之而来的是,我们的亲子关系也受到了威胁。她狠狠地说:以后再也不想练琴了!


我再次陷入焦虑:她真的喜欢古筝吗?还是单纯的喜欢欣赏?是不是我的教法有问题?



恰好那时在学《自控力》,景芳老师讲到,“自控力和压力是死敌,孩子只有在放松的状态下,才能进行自控。”


我突然想到,女儿会不会也把注意力全部放在学习的结果上,——什么时候能弹出一首曲子,而忽略了练琴的过程,而导致她没有耐心去练?


我决定改革。我从网上买了一个非洲手鼓,在她每晚练琴的时候,给她即兴伴奏。


女儿挺感兴趣,也能坐下来安心练琴了,随着鼓点的韵律,她弹的很带劲。但她告诉我,她仍然不是很喜欢,古筝就是学不学都行的那个乐器。


尽管她的古筝学习断断续续,我的书法学习却一直坚持得很好。一开始家人都以为我是学着玩的,谁也没想到,我这一学就是将近5年,我自己是怎么做到的呢?


一方面是被老师精湛的技法所吸引,另一方面是,她总是能够把很难的专业知识,用很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我们接受起来比较容易。而回顾sonia的古筝学习,尽管我也很想这样做,但我不知道如何去做。最终还是落入讲课的俗套中。



古筝学习,除了能够成为演奏家、考试加分、成为一个爱好,还有什么意义呢?


如果一个孩子成为不了演奏家;即使她学了几年,也没有为考试加上分;如果孩子学琴是为了父母的攀比和未了的情怀,那么,学习古筝真正的意义在哪里?


思索良久,我给古筝的学习,又添加了一个功能:发现生活之美


人类的每个原始积累阶段,最初引以为豪的都是物质财富的积累和丰厚,而一旦过了这个阶段,人类的价值观都会走到对精神品味和文化资本更高级的追求上。


这个价值观背后的道理很朴素:可见可数的物质和财富是容易被夺走的,而读书人腹中的学问却是不以书本数量来衡量,学问背后的见地智慧,是幸福感更稳定的源头。


以自我完成的标准,去安放和平衡时代和自我的关系。音乐里的每个音符,是文人的安放之处。它凝结了前人的智慧高度,又具有完备的功夫技艺实践系统。通过学习古筝,借由技艺的逐渐精深,达到心智的提升,最终实现知行统合。



于是,我将器乐学习添加生活元素,沉浸式教学让孩子爱上了练琴。


为了让她明白2\4的强弱规律,我在家里来回走路,同时让她观察,我走路的节奏,刚好是2拍子;在讲解“为什么音色对比会更加动听”这个问题,我用身体给她演示,猫咪行走和瘸子走路的情形,她乐得合不拢嘴。然后我告诉她:猫咪走路,四只爪子很轻盈,这就好比弹2/4拍时,两拍子都弹得很弱,你在琴上弹一弹,看看效果是什么?


腿部残疾的人走路,有问题的那只脚使不上劲,所有的力量都在那个没有问题的腿上,就显得力量很重,这就像弹琴,本来应该“强、弱”的拍点,如果硬生生弹成“弱强”,给人的感觉,就像这个瘸子一样,很别扭。


她自己弹了弹,果然是。现在,她对于各种节奏的强弱规律,掌握得都很好,记得也很牢。


在这个智能时代,我们每天都要接受大量的信息,有统计说,我们现代人一天的信息量,相当于一个唐朝人一生信息的总和。随之而来的是我们的情绪,也会因为外界褒贬不一,而强烈动荡。


在上课之前,我会让她先静坐15分钟,静坐结束后,我会问她的情绪变化。她说:一开始静坐的时候,呼吸是有些急促的,心跳也比较快,静坐了一会,就逐渐慢下来了。


即使在学习的过程中,面对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技法上的调整和修改,也能够比较心平气和地接受,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出现“炸毛”的状态。


用心生活令人有感,有感才需要表达。


快乐满足就像猫咬尾巴一样,无法追求。但专注忘我,会令人快乐。在弹琴的时候专注当下,发现美、创造美。弹琴的时候,我会告诉孩子,弹曲子之前,要先对整体的了解熟记于心,不能一边弹,一边改。


如同人生,每个时刻都不可逆。也正因如此,我们才要珍惜每一个当下,慎重又尽兴。



最后,关于父母在为孩子的器乐学习中,如何搭建脚手架这个问题,我想分享3个小技巧:


1

参与孩子的音乐学习


很多父母说,我不懂啊,我自己都五音不全。其实这个和父母懂不懂真没有太大关系。


其实生活中,可以随时随地的感受音乐:在法国,环境音乐也被称为“家具音乐”,就是像家具那样,不是很显眼,但确是生活的必需品。


兴致来了,有的孩子会拿起妈妈的一块纱巾就“群魔乱舞”起来,千万不要阻止,这就是孩子的一种表达。


关注当地的保利大剧院,现在的音乐活动,都很接地气,不管是音乐剧还是演奏会,都会演奏观众们耳熟能详的曲子,多带孩子去参加音乐会,去感受现场的气氛,耳濡目染的熏陶,就是最好的教育和学习。


2

在互动中观察孩子


很多孩子之所以不喜欢音乐,是因为她们觉得学习音乐没有什么用或者音乐距离她们的生活太遥远。


疫情那会,家里经常循环播放轻柔的钢琴曲,我俩躺在阳台的垫子上,我观察到她非常非常地享受。我们也会讨论音乐中的一些细节:这个地方配器非常绝妙,这首曲子旋律线条太美了...


这些看似“无用”的聊天,都会在她心里种下,音乐的种子。


如果孩子不喜欢某种音乐,可以问问他,不喜欢的理由是什么?听到音乐,心里感受到,或者联想到了什么,喜欢哪样的音乐?


不要小看这些聊天,假以时日,它们会培养孩子对音乐的一种捕捉力和感知力。



3

及时的反馈


我们对一门理论或者技能是否感兴趣的分界点,在于对这门学问的背景知识掌握的多少


及时正向的反馈,会给孩子增添自信心和成就感,无数个自信心和成就感累加起来的时候,兴趣就出现了!比如我就不喜欢会计,因为我很少接触,对这个专业一无所知,但你要问我关于艺术、写作、亲子教育这些方面,我会很乐意和你分享。


所以人们总是对自己很了解又擅长的东西感兴趣,对那些陌生的、不擅长的东西开启自动回避模式。


所以,每当孩子取得了一点进步,或者分享他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感受和表达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给予及时的认可和鼓励,即使我们不太懂,但这并妨碍我们成为那个最卖力的啦啦队员。



带娃不易,希望我们都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不焦虑父母俱乐部」用科学的分析,理性的判断,让父母和孩子产生更好的情感联结,给各自找到更好的通往对方的桥梁。欢迎加入我们~


不焦虑父母俱乐部十天体验营来啦!



“不焦虑父母俱乐部”是什么?

不焦虑父母俱乐部,是童行书院建立的父母共学社群。希望在喧嚣世界里营造一个安静的角落。在这里有共同学习的心理学内容,有温暖共建的思考氛围,也有日常育儿的有益沟通。希望让父母获得更多有关成长的知识,获得自我剖析的方法,也希望孩子获得更多理解和支持,获得更长远的学习方法。


“不焦虑父母俱乐部”如何学习?

不焦虑父母俱乐部采取“领读书籍+共学讨论”的方式,每两周围绕一本心理学、教育学书籍展开共学。课程内容包含书籍领读音频、原文精选阅读音频、讨论总结音频,理解问题、学以致用、学而思辨内容讨论,思考作业。更重要的学习来源于俱乐部队友之间的讨论和思考。这是一个充满爱的包容环境,可以让平时得不到疏解的困惑得到聆听、理解、肯定和解决方法。


作者 | 曜晗


教育硕士

11岁女生的妈妈

壹点灵/樊登读书/童行书院/369读书/等多平台签约作者

不焦虑来电专栏作者


用心体验人间,用字温暖灵魂


童行书院

系统性通识教育

长按关注 一起童行


点击“在看”,与好友共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