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育中的“应该”与“不该”——数学启蒙对谈
点击名片,关注我们
本文看点:
数学启蒙有哪些误区?怎样是正确的数学启蒙?如何在小学阶段学好数学?
口算练习是否应该做?奥数该不该学呢?
本文来自郝景芳和张新未的对谈整理。
周二
视野 🌏
全文共6040字,阅读时间16分钟
🌿🎨🌏
嘉宾介绍:
张新未,1999年江西省数学竞赛第一名,国家集训队成员,北大数学博士,十年华尔街量化交易工作经历,三角龙教育创始人,“章鱼说”号主。
一、常见的数学启蒙误区
1. 父母先入为主的观念
张新未: 很多孩子在众多学科中最讨厌数学,这可能是因为某些父母先入为主的观念。比如:没有天赋就学不好数学;女孩子不适合学数学;自己数学不好,基因比较差,我家孩子肯定也学不会等等。
郝景芳:如果父母是这么想的,那孩子也会这样想,这就变成了一个完美的、无法改变的借口,孩子会觉得,爸爸妈妈,是你把我生成这个样子的,我不需要再努力了。
其实,一般情况下,学校里学的知识,都还到不了拼天赋的地步。它们往往都是最基本的数学知识。如果孩子跟着老师,把课本上的内容都理解了,作业能花时间琢磨,每一步细心的推一下,能够考试读懂题,加上一定的细心和书写习惯,这就应该有80分了。大家先不要自己吓自己。
实际上女孩子的空间感想象力很好,逻辑推理能够跟男孩子做的一样好,阅读能力还挺有优势,所以女孩子学数学没有任何的问题。
张新未:费尔兹奖,数学最顶级的奖项也有女数学家。女孩子自己的特点:细心,语言理解能力,相对来说更强一些,这些特点对于学习数学的帮助就非常的大。
2. 数学就是计算?家长对数学的理解存在偏差
张新未:家长说我家孩子中班,两位数加减法都会了,算的可快了;说我家孩子两岁,已经会数到100。这反应的是大家对数学本身理解的误差,计算的确是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但它不是数学的全貌,它占数学不到10%,数学远远不是这个样子的。
郝景芳:孩子的数感,或者说他理解数这个事情,是需要有一定年龄的。他两岁的时候,还不理解什么是数,他即使能够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把这个数一直数下来,只是背下来了而已,真正理解怎么是一个数,需要有一定的初步抽象能力。
比如说,桌子上有多少个瓶盖,他能够真正的一一对应起来,这才说明他对数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知,此后我们再开始,慢慢让他做数量操作,只加一个减一个,一点点推倒。孩子要是以为计算是靠背的,那将来复杂的应用题啊,就真的做不出来了。
张新未:数学培养的底层能力,是归纳能力和演绎能力。归纳的能力就是找规律,从不同的事物之间,找到他们之间的共性,也就是抽象思维能力。演绎的能力是逻辑推理,比如中学以后学的证明题,要把结论,有根有据地说出来,它一定是对的,或者一定是错的。小孩的逻辑推理能力,可能十岁以后才慢慢的跟上来,所以很小的时候,可以关注他的归纳能力。
3. 数数很简单吗?
张新未:父母觉得数数好像很简单,可是我家孩子怎么也学不会,但其实不是这个样子的。
郝景芳:所以认识到这些,家长的焦虑就可以缓解,家长就可以更耐心的辅导孩子 。
4. 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感到焦虑,只有超前学才能赢在起跑线?
郝景芳:家长一跟其他孩子对比,就焦虑了,怎么别人家孩子会了,我家孩子还不会呢。家长对于时间也特别焦虑,总觉得时间特别紧迫,就得不断的抢跑,往前学,才赶得上。
孩子自己压制不住的拼命想去学,这种家长倒也不用拦着,是可以支持的。但如果是你看别人家孩子是这样的,你就硬想推着你家孩子去做,这个是没有好处的。
张新未:是的,超前学习是有前提的,是孩子自己可以承受能力以内,他有热情,愿意做这个事。目前的超前学习的教法一般而言呢,就是搞搞套路啊,背背口诀啊,做这样的事会解决一些应试上的问题,但这其实是在浪费他的锻炼和学习的机会,我觉得这就是输在起跑线。
郝景芳:数学的学习,慢就是快,要按照自己的进度,学会a再学b,b完全学会以后再学c,就这样一步一步来是最好的。所以一定要看自己家孩子的进步,千万别跟别人家孩子去比较,每个孩子进度是不一样的,一定要根据孩子自己现在的进度来。
5. 害怕耽误孩子
郝景芳:天才,会无比的耀眼闪亮。学校老师会找你反应孩子的数学很好,发现了一个好苗子。孩子自己,会有很特别的形式。比如说他看数学书,迷进去了,孜孜不倦的蹲在那,可以长时间思考一个问题。
张新未:天才是你不去培养他,他会自己培养自己的, 所以不要害怕把天才的孩子耽误了,更不用超前学。
二、数学启蒙应该怎样做?
1. 数学启蒙中的两个重要问题
郝景芳:孩子是否需要上数学思维课程?新未老师,你认为怎样是好的数学思维启蒙课呢?
张新未:目前的思维启蒙课大多是用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的线上课,可以作为数学学习的一种素材,但远远不够。其实数学启蒙大多发生在生活中,家长是孩子最直接的启蒙人。
我认为数学启蒙主要围绕两个问题:
(1)数学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孩子可以通过方位词语(上、下、左、右、里、外)、数量化词语(具体时间、地点)更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2)通过思考可以解决问题。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有一次给孩子买两盒共12个冰淇淋,孩子计划两天吃一个,我问他,你有没有什么办法判断爸爸有没有偷吃呢?他思考后认为可以记录下来,于是隔天在日历上将剩下的冰淇淋数量写下来,通过这种方式就可以判断爸爸是否偷吃了冰淇淋。这个办法是他自己想出来的,孩子很开心,他觉得动脑筋就可以解决问题。
2. 生活中的启蒙
郝景芳:也有家长问,在生活中给孩子做数学启蒙,会不会太考验家长了?其实数学启蒙阶段非常简单,我们只需要在生活中稍微留意,就可能让孩子感受到数学。
生活中还可以通过一些游戏和书籍能够让孩子玩数学。比如找不同、找规律、排排队等,孩子能够观察到一些特征,找到其中的规律并总结,这都可以在生活中完成。
张新未:家长在家中还可以做两件事情:布置“硬件环境”与“软件环境”。
硬件环境就是家庭环境的布置。例如,将电视从客厅最中央的位置拿走,替换成一些数学绘本或益智桌游。客厅中央是我们家庭最重要的位置,摆放的东西是孩子最容易接触到的事物,弱化电视在家庭中的重要性,放置一些孩子可以随手拿到的素材,这是很重要的。
软件环境是家长可能需要引导孩子的一些话术。例如以下四步:①你观察到什么?②有什么规律?③(夸赞与鼓励)④为什么规律是这样?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 ...这些话术在生活中的任意场景都可应用。注意其中的夸赞和鼓励环节非常重要。
郝景芳:如果想在生活中锻炼孩子的逻辑推理能力,还可以在有条件和结果的场景进行引导。如果改变原因,结果如何变化呢?如果想改变结果,原因应该怎么变呢?例如我们放一个东西在屋子里,屋子变热了,如果想让屋子变凉需要怎么做呢?如果把这个东西拿走,屋子会怎么样呢?类似这样的问题变换。如果孩子能够很顺畅地得到原因与结果变化的关系,那么他的逻辑思维能力已经非常不错了。
如果孩子不愿意回答这些问题,也许是家长的夸赞还不够真诚。对于简单的问题,家长给予夸张的赞扬,后续稍微复杂的问题孩子也会很愿意回答,持续下去他会越来越爱回答问题。
3. 游戏化学习
张新未:还可以构造一些小朋友感兴趣的场景,比如用游戏的方式让孩子沉浸到其中。这种方式可以改变孩子的学习动机,他会不知不觉地发现,我自己可以通过什么方式完成这个游戏,感觉自己还挺厉害的。
郝景芳:新未老师的“章鱼说”中有很多有趣的游戏,通过游戏的方式能够让孩子对学习更有动力、更有好感,另外,游戏也是让孩子开动脑筋的很好的方式。
童行书院也是通过游戏化的方式进行教学,例如“如何让六岁孩子理解微积分?”通过游戏来引导孩子尝试测量一条弯曲小路的距离,但他只有一把直尺。游戏中孩子用直尺一小段、一小段地测量曲线,最后将测量结果加总,得到曲线的长度,而这就是微积分的基本原理。孩子在游戏过程中通过被引导,能够自己思考并理解得非常清楚。
三、如何在小学阶段学好数学?
1. 自信心是基础
郝景芳:学习任何学科,孩子的自信心非常重要,他相信自己能够学会这门课程。如果一个孩子相信自己,那么他学新东西的时候愿意动脑筋,当他愿意思考会发现学习并不难。很多时候,有的孩子不愿意动脑筋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可能学不会,或者他害怕自己学不会。
在最初要给孩子树立信心,让他觉得数学没多难,好好学就能学会。孩子会慢慢感受到,数学是他可以应对的一个学科,后面也会学得不错,逐渐喜欢学习数学。
2. 养成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张新未:我认为有一些好的学习习惯不仅适用于数学,在各种学科中都是通用的。比如:课前预习、课上认真听讲、回家写作业、将不会做的题收集起来等,带着问题学习等等都是非常好的习惯。如果读数学书的话,需要读得很细,逐字逐句地读,每一句都要问问自己,书中为什么要这么写,这些都是好的学习习惯。
郝景芳:是的,我也给大家分享一个小贴士:小学中的大多数学题,孩子都可以通过画图的方式理解。无论是几何或是代数的应用题,如果孩子能在纸上将题目的要求画明白,那么他可能很多东西都能理解。所以孩子小的时候让他自己琢磨题目,自己画图,不要跳步,每一步都知道是怎样得到的,这一点最重要。
张新未:是的,这也许是数学的特点。每一步都有对应的原因,孩子需要知道这一步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能推导到这里,如果都能达到这样,那么数学的基础就很扎实。数学本身就是层层递进的,前面理解不到位,会导致后面脱节,逐渐会击垮孩子的自信心。
3. 对数学有正确的价值观
张新未:很多孩子会在学习某一学科中遇到困难,有的困难会直接扼杀掉学习的兴趣。这不一定出现在数学这门学科,也可能在其他的学科上会遇到类似困境。某种程度上,我们需要让孩子了解这门学科什么东西是更重要的,不要对这个学科本身会有什么偏见,对它有比较正确的价值观和认识。在考试中遇到困难,不一定代表对它的看法发生变化。
在大学中,我发现周围很多人的天赋非常高,但对一门学科有热情,这要比有天赋更重要。只有有热情才可以走得远,学得开心是最重要的。
4. 通识教育与数学
张新未:我觉得通识教育非常重要。数学很抽象,用一堆符号来刻画现实世界,这在自然科学中尤为突出。而自然科学是非常基础的素材,孩子通过通识教育接触这些东西,看看数学的表现形式是什么样子,然后再去学数学会更容易。
郝景芳:是的,数学与各个学科都相关,是抽象的底层思维逻辑。如果希望培养孩子的底层思维能力,那么通识教育确实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四、答家长问
1. 怎样看待口算练习?
郝景芳:有很多家长提问,怎样看待口算练习这件事呢?
我自己的看法是这样:如果孩子的计算是自己能够推理做出来的,那么做一定的口算练习可以提升速度。但如果孩子的进位计算只是记熟,并不是推导出来的,那么我认为这个阶段进行口算练习可能不太适合。新未老师如何看呢?
张新未:计算是数学的基本功,基本功必须靠练习来完成,但是这个练习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孩子必须要能够理解计算原理,在此之上可以反复练习。一定不能反过来,把疯狂的练习放在前。有科学研究表明,小孩子的记忆力比成年人要厉害很多,甚至不在一个量级,这种情况下先进行大量练习会导致孩子直接记住计算结果,不会再有欲望去了解背后的计算原理,练习过程只会白白浪费孩子锻炼思考能力的机会。
郝景芳:也有家长在问,怎样才能知道孩子是懂原理的呢?比如让孩子讲一讲9+5的计算过程,也许他会画9个东西,又画了5个,自己想办法把其中的一个凑成10,然后发现又多了4个,这样的计算过程,孩子能够画明白并且讲明白,那就说明他是理解的。对于这样能够理解的计算,多做练习提升速度是可以的。
为了辅助记忆,很多计算方法被总结成口诀。如果孩子并不理解计算过程,只是背口诀、走捷径,那么未来遇到变换条件的其他题目,孩子可能还是不会做。如果能够理解计算原理,孩子将一道题学懂后,再遇到其他问题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所以,练习都应在理解的基础之上,不要盲目地练习。
2. 对小学高年级数学学习的建议
郝景芳:对于小学高年级如五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新未老师有没有数学学习方面的建议呢?
张新未:这个问题有点宽泛,给一个普遍的建议,假设孩子是处于比较中等的学习程度。对于这类孩子,我的建议还是从每日作业习惯入手,每天可以选择1到2个问题,将这些问题理解清楚并举一反三,例如将问题中的数字改动,看是否会导致这个问题出现本质的变化,还可以换个场景自己编一道题,与此类题目有相似的类型。按照以上的思路,每天选择一道题这样实操,日积月累对孩子的帮助就很大。
3. 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学奥数?
郝景芳: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学奥数呢?
张新未:要看学习奥数的目标是什么?如果是走职业路线,成为一名奥数专业级别的选手,可能要从小学毕业开始进行一定的系统训练。这条路很难,就算很有天赋的孩子也需要特别吃苦,并且这必须包括两个因素:对数学的热爱与大量努力。没有这两种因素,不适合走专业路线。
我个人的观点不赞成学习小学奥数。小学奥数中有很多问题在初中用方程就能够解决,几乎没有难度。小学奥数中解决这类问题的过程往往是背公式,某一类题型应该怎样做,这种学习方式既浪费时间又没有任何意义。
但如果孩子有幸能遇到一种老师,愿意引导孩子理解题目背后的原理,并让孩子尝试自己推导出解决方案,这种思维锻炼还是有帮助的。
郝景芳:是的,我对奥数的想法就是,除非孩子觉得课内数学的内容简单得有些无聊,想多接触一些当作智力锻炼,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学奥数。如果是想通过学习奥数的方式来补充校内数学,这完全是本末倒置。
如果孩子对数学没有极大的热情,没有必要走竞赛的道路,走专业道路最终比拼的是对数学的热爱与钻研,真正热爱数学的孩子会觉得沉浸在数学中无比美妙,其他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只想研究数学。如果孩子对数学没有热情却走上了竞赛的道路,这条路会非常辛苦,同时孩子也会感到痛苦。
每个人都有自己热爱的事情,假设让他在比较痛苦的事情上花时间,那么真正的代价是,他没有时间体验那些能够给自己带来幸福的事情,这耽误的是孩子真正的天赋。
4. 围棋是否能够提升数学能力?
张新未:有家长问围棋可以下吗?
博弈类游戏特别锻炼一个人的思考深度,棋牌类的游戏都很不错,可以锻炼思维。比如有的孩子喜欢玩24点,这个游戏就能够锻炼四则运算的能力。
数学能力的根本在于抽象的底层思维能力
通识教育恰恰培养的也是底层思维能力
可以说,通识教育的启蒙
对于点亮数学思维必不可少
你是否愿意了解通识教育呢?
欢迎在下方海报1元体验童行通识共学营
让学科学习不再枯燥
互动话题
在帮助孩子进行数学学习时,你遇到过什么挑战吗?你又是如何解决的呢?欢迎和我们留言分享你的经历和想法!
如何搜索文章
在公众号文章列表页面,点击右上角🔎处,输入关键词,可搜索过往文章。
拓展阅读
✏ 投稿 | 欢迎投递原创稿件,来稿请投邮箱:tianxiaotu@tongxingschool.com
📖 转载 | 后台回复“转载”,获取授权方式
童行书院
系统性通识教育
长按关注 一起童行
点击“在看”,与好友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