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对谈吴国盛:如果你也误解了科学,那你无法为孩子培养真正的科学思维

童行书院 童行书院 2024-03-10

点击名片,关注我们

支持童行,请:

进入公众号主页-右上角点击“...”-星标

我们,从此不失联!



本文看点

21年9月,被禁三年多的孟晚舟回国,全网沸腾。孟晚舟事件看似是努力突破芯片“卡脖子”技术的华为与美国进行的拉扯,其实暗含了我们与美国在科技上的较量。


当下我们的科技发展在世界上是什么水平,想要追赶前沿需要哪些努力?

如何看待“卡脖子”技术?

在国人如此重视数理化的当下,为何说我们对科学还有很深的误解?

文理分科的大环境下,孩子到底该学什么好?

如何真正培养孩子的科学思维?

人工智能的发展会给未来教育带来什么改变?


在景芳和吴国盛老师的这场直播对谈中,你能获得答案。


此文为直播精华整理,因篇幅较长,分为上下篇。此为上篇,今日二条为下篇,请勿错过。


完整直播回放,请关注【童行书院视频号】-直播回放。


 周二

视野 🌏

全文共5291字,阅读时间14分钟


🌿🎨🌏


吴国盛简介: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系主任,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长。79年考入北大地球物理系空间物理专业,后转入科学哲学,此后的工作一半精力做科学哲学,一半精力做科学史。


科学史、科学哲学或其简称科史哲混成学科,是以科学为对象的文科性质的学科,是天然的文理桥梁学科,主要使命是帮助人们理解科学,解除国人对科学的诸多误读。


景芳:

其实我们很重视科学,从“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到文理分科更重视理科,大学也有很多理工科院校。但您似乎认为国人对科学的理解还不是特别深入,那这种理解还差在哪里呢?


吴国盛:

中华民族是少有的口头上重视科学的民族,这和我们接受西方科学的历史遭遇有关。


从国家层面上讲,数理化关乎国家的命运。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我们的文明类型发生了改变,传统的农耕文明、以儒家构建的人情世故的文明遭遇了空前危机。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在自救的道路上发现,中国比西方弱的主要原因是我们没有科学。人家船坚炮利,我们却没有。想要造船造炮,就需要数理化,需要科学。因此我们国人重视科学还带有很强的救亡的味道,很实用。


从个人角度看,数理化是硬本事,学好了将来可以安身立命,有利用将来找工作,也不能说完全错。


国人对科学的主要误解存在两方面。


一是总是更关注用的部分,这就有点舍本逐末。这个“本”就是国人完全不了解的部分。


虽然我们国人从经济比拼、军事比拼中看到了高科技的重要性,知道高科技背后有科学,但我们还是不由自主更关注用的部分。从过去重工轻理,重理轻文就可以看出来。


二是我们对纯科学的东西无法理解。我们误认为科学在今天很有用,在以前也很有用,它是一贯有用的,其实不是。科学真正有用是19世纪以后的事。19世纪之前科学基本上没什么用。


大家会疑惑,没什么用怎么西方那么多人搞科学?其实这是一种文化上的取向,跟我们古人喜欢吟诗作赋、琴棋书画类似。


所以我的工作是希望通过古代希腊的科学史和近代16 17世纪科学史,这两个科学史上的关键时期来告诉大家,科学的那个“本”是什么。


社会要想可持续发展,持续发挥科学的力量,就要把“本”这部分东西学过来。


那么科学的“本”是什么?


科学就是为科学而科学,为知识而知识。什么时候我们中国人像喜欢唐诗宋词这些“无用之物”那样的喜欢科学,像理解孔子、老子这些人那样去理解牛顿和爱因斯坦,那就差不多了。



景芳:

我们从洋务运动时期已经开始了很多科学技术运动,建国之后也有好几轮,如今国家也很强调科技创新,花重金投在一些“卡脖子”技术上,一直想把西方科技的精髓学来,对科学还是很重视的。但我们追了西方200年,最重大的成果还是西方科学家去发现的。您认为除了太注重实用外,我们和西方在思维方式上真正差的是什么?


吴国盛:

科学本身不是一个单纯的技能,还是一种思维方式。除此之外还需要一个外部环境。想搞好科学比搞好足球还难,为什么?


第一先得有一批聪明人。这个我们没问题,我们的聪明人很多。


第二得按照科学所要求的思维方式去培养训练人,这部分我们就有不足。


我们自古以来的学习方式是照本宣科,祖宗怎么说,我们先深入理解,吃透后举一反三。这是典型的有标准答案的一种学习方式。


科学不一样,它更像是解谜。应该说科学比猜谜要复杂,是谜中谜,里面有好几种嵌套。


比如牛顿猜了某个层面上的谜,但背面他没拆完。麦克斯韦要接着拆,每次拆开又扩展了这个谜的深度。从某种意义上说,自然界究竟有没有最终的谜底我们都搞不清楚。


所以科学思维方式跟我们传统的思维方式不一样。我们的思维方式最多的是类比。西方逻辑思维要求概念之间极为严格的一种推演关系,这个是我们不熟悉的。


培养这种思维方式不只是在学校里面培养科学家这么培养,还需要你周边的环境里面都是一群讲理的人,不能以偏概全,将个案总结为普遍现象。因此我们很欠缺搞好科学所需要的基本的逻辑思维方式


第三是社会政策。科学家也是人,也要养家糊口,需要国家养着。别看这帮人眼前没什么用,但是你还得养着他,这就让很多人不满意。


在科学领域,工业产品和它背后的技术发明,技术背后的科学理论里的应用科学背后的一个理论科学,它是一层一层的,有分级,在这一点我们国人也经常不容易理解。科学里面尤其是最后顶尖的部分,它往往是看起来最没有用的部分,而那一部分特别重要。


比如说我们之所以隔得那么远还能够通过网络来交流,那就是后面有电了,就像麦克斯韦方程式,那是欧洲人经过200年时间前赴后继才得到的。它完全是无功利的探索,没有任何用处。


比如为了把电动机搞出来,需要电动力学,为了电动力学,要从电学磁学之后有漫长的200年无功利的探索。这件事情如果社会不懂得、不知道要养这帮人,要容忍同情甚至是支持这帮人工作的话,电力时代电信时代就到不了。


因此要把科学做好需要很多储备,需要从思维方式、制度甚至文化上的全方位的支持。


景芳:

想问问吴老师,你觉得在全世界都陷入比较短视和实用主义的市场环境下,还能不能够去保持像过去几百年欧洲那种科学探索的纯粹性? 家长们也可以讨论下,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父母是不是也可以先别管孩子最后能找到一个什么工作,纯粹从孩子的好奇心出发,支持孩子去探索一些现象规律。


吴国盛:

科学毕竟是西方土壤中产出的东西,所以他们会有一些自动纠偏。西方社会总有一些别的文化因素出来纠正科学的过分使用,或者纠正科学的不足。


比如美国始终有两种思潮,一种思潮认为科学太多了,而且带来很多问题,环境污染核威慑等等;另外一部分就认为科学不足,美国现在普通人科学素养太差了,跟中国没法比,所以美国有很多人很担心,就支持搞科学。


一个非常稳定发达的科学文化生态,应该是有各种各样的观点,因为科学本身就是在一种自由探索的文化氛围发展起来的,这是第一点。



孩子学什么好,三个因素要考虑


关于家庭中这方面的问题,我也经常有机会跟各种各样的朋友聊天,他们就问那孩子学什么好?


孩子学什么好,和三件事情有关系。


第一,你现在问你孩子喜欢学什么,你首先要尊重孩子的意愿。


每个孩子都是有天分的,只不过它表现的不一样,他不一定都是这个社会所认可所弘扬的天分。


前几天看到网上说我们现在最富的一个人是河南省一个养猪的,这位老总从小就喜欢养猪,大学学的是畜牧业,娶的老婆也是兽医。这对所有的家长都有一个很好的启发,就是孩子要学什么,你先要问你的孩子擅长什么,他喜欢什么?


喜欢是学习最大的动力。你爱孩子首先要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而不是让孩子成为你希望的样子,这不叫爱,你让孩子成为你所希望的样子,那叫自私。


包括过去西方某些名人小时候喜欢什么?喜欢捡垃圾,看似很丢人,可是人家捡垃圾最后捡出名堂来了,是吧?人家搞垃圾回收,最后也成为了大的企业家。


所以每个孩子都有长处,都有他的天分,不光是数学,不光是数理化,对吧?科学家里面天分也不一样是吧?


有些科学家比如达尔文,数学不行,实验也不行,他就喜欢出去玩,游山玩水,喜欢上树摸鸟蛋,下水摸鱼。这在咱们看来是皮孩子。但是这些皮孩子他有博物学天赋,他能看到每一个草叫什么名字,每种花叫什么名字,见到亲切得不得了,像久违的老朋友一样,这也是天赋。


一个好的家长首先要问你的孩子喜欢什么?什么是他的自己?第一个因素我认为是一切教育都要优先考虑的是,孩子喜欢什么,长处是什么。


第二,要考虑自个儿的家境。


家境不太好当然要考虑孩子找工作的可能性,家境不错的家长应该让孩子爱学什么学什么,这才是好的。他喜欢去哲学,你就让他学好了,不要以为哲学艺术之类的不挣钱就没什么用,对吧?不学这些人类的文明怎么提升,这是第二点。


第三,怎样和现实的教育体制相协调。


这是个非常难谈的话题。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国家单一的教育体制怎么和刚才讲的先进的教育理念相协调?我觉得只要你脑子有这根弦,总能找到办法。


如果你真的觉得发现孩子的优点长处,让他成就自己是最高的教育目标,如果你真的觉得自己家里其实不指望他将来防老,那么你总是有办法与现实的僵化体制周旋。


家长可以反过来改变我们的教育体制。说白了现在教育体制很多弊病是我们的家长协作的产物,共同造成的。比如北大附中改革,家长反对了,附中就改不成了。如果你家长有意图,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我想主流的教育体制也会随之而改变。


我讲了半天,尤其第一点,自由的探索是科学的要害,而我们把科学当成掌控技术,把技术当成技工这门手艺,我们中国人对科学的理解,就是刻苦努力、吃苦耐劳。他不懂得科学内在的乐趣,不懂得求知的快乐,不懂得把一道题解出来之后,在小孩的心里产生了一个巨大的快乐。


如果一种文明重视这种快乐,它就会照这个方向培养,使这种快乐不断地成为孩子人生的动力。如果你不重视,认为这不重要,把孩子变得越来越功利,那我们整个民族的品质会下降。


所以我们说刚才讲教育和科学它其实是关联着的,所以你要问我如何做家长,我就讲这些。



景芳:

特别想要赞同一下吴老师刚才讲的,说真正成为那种大科学家,不是说要刻苦钻研。


我们现在经常说刻苦往往是你已经有一定的正确答案和正确方法,你要刻苦学习,要拼命把现在的知识学到了记住了,然后要不断去做题,把学会的方法巩固了,这叫刻苦


科学家的钻研其实是对未知问题的探索,这种探索就不能拿刻苦两个字来衡量,他真的是沉浸式的喜欢和好奇,是想要去追逐解谜的一个过程。


比如瑞利爵士每天就躺在花园想天为什么是蓝的,然后再提出自己的想法,最后真的得出了瑞利—金斯散射公式,解释了天为什么是蓝的,后来人家就拿诺贝尔奖。


你说这个是我们能拿刻苦来描述的吗?他真的就是好奇加探索。想要知道天为什么是蓝的,这是他的一个很强烈的驱动力,他被这样的驱动力所驱动,然后才去设计了所有的这些科学研究,才得到了重大发现。


家长哪怕不知道怎么培养一个科学家,起码得知道怎么不扼杀一个科学家。孩子看见水盆觉得好玩,在那一直搅和水盆,他想弄明白水流的规律,你别想当然地拒绝他做这些没用的事情,觉得还不如多做几道题。


想问吴老师,真正想要让孩子在科学里能够有探索和发现,除了有好奇心和兴趣以外,我们可能还真的得需要让他有一定的思维方法,比如说让他有很好的逻辑思维。那么这种逻辑思维也好,或者是探索的方法也好,该如何去给孩子进行培养?


吴国盛:

逻辑思维是一种习惯,需要通过演练来训练。要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日常就可以通过辩论来进行。喜欢辩论的人的逻辑性一般会比较强,而不喜欢辩论的人就会差一点。所以在中小学阶段要鼓励孩子们辩论,最好是选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各自提出理由,互相说服对方,看说出的理由是不是支撑你的命题,这就是逻辑训练。


所以科学教育里面的逻辑思维训练,不是说你读一本书,不是说你去念上一门逻辑课,我认为都搞错了。现在像我们清华做批判性思维训练的,最后还停在训练那一步。怎么训练呢?找好多题目,然后大家去辩论,看看在辩论过程中我们容易产生哪些逻辑谬误。


我们的教育里面基本上是一对多,老师发布真理,所有孩子听着不要乱动,这种单一的教育模式是不对的。可以让孩子们自发去讨论一些问题,比如3人一组4人一组进行“两小儿辩日”之类的问题。大家各自去思考问题,然后回去查书,到图书馆自个去找书、去书店买书。所以逻辑思维的训练一定要实操,不是说教你几个定理,而是要练起来。


我觉得“练”这个也是我们的教育很缺乏的。


一个是动手实验,这个家里就可以备一套用具,如果孩子喜欢玩的话就可以玩起来。


另一个就是大家一起来训练逻辑思维方式。教导员也可以参加,家长也可以参与进来。怎么练?就是讲道理,把所有的理由都讲出来,一条条地核对,看哪一条不合适,不合适就否定掉。把谁的理由全否定掉,谁就输了。最后剩了几条理由。





请在今日二条继续阅读后文哦~





科学思维、逻辑能力,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让孩子真正学会思考、保持热爱、自发学习的关键。


童行秉持的通识教育理念,就是要从3岁启蒙阶段,启发孩子的思考能力、带领孩子辩证的看待问题、自发的探索和解决问题。如果您也想让孩子真心爱上学习,自发解决问题,欢迎下方1元体验「共学营」!


支持童行,请:

进入公众号主页-右上角点击“...”-星标

我们,从此不失联!


互动话题

你对科学有什么了解和认知吗?你认为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科学思维呢?欢迎和我们留言分享你的经历和想法!


如何搜索文章

在公众号文章列表页面,点击右上角🔎处,输入关键词,可搜索过往文章。


拓展阅读



✏ 投稿 | 欢迎投递原创稿件,来稿请投邮箱:tianxiaotu@tongxingschool.com


📖 转载 | 后台回复“转载”,获取授权方式


童行书院

系统性通识教育

长按关注 一起童行


点击“在看”,与好友共享!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对谈吴国盛:如果你也误解了科学,那你无法为孩子培养真正的科学思维

童行书院 童行书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