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谈吴国盛:如何让孩子成为创造性人才?每个家庭都可以这样做
支持童行,请:
进入公众号主页-右上角点击“...”-星标
我们,从此不失联!
景芳:
您觉得当下我们的科技发展在世界上大概是样的水平?想要去追赶前沿我们要做哪些努力?
吴国盛:
咱们中国有几个特点。
第一个人口多,人特别多,人类资源极为丰富。第二个我们中国人很聪明。
不笨。
第三个中国人的精神气儿高。只要是好东西,我们中国人都得有,而且都得站在前面,这是优点。
这是我们感到自豪的地方,但也隐含了一些缺点,一个是急功近利,第二个是过分实用竞争激烈。
我们古代是农耕社会,形成了零和游戏的思维习惯。因为农耕民族土地产出就这么多,资源总体就这么多,增长是很有限的。所以你拿了我就没了,你多拿了我就少拿了。这种极为严酷的这种生活竞争,它是体现在中国人民的思维习惯里面的。
所以我们的教育过分强调竞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背后都是零和游戏的思维,他不觉得每个人生都是独特的,而是“笑人无恨人有”,这都是那一套思维出来的。
现代工业文明就打破零和游戏了,工业文明指数增长,信息时代不存在你有我就没有的问题,信息一发布你有我也有,大家都有。只要开放它就会越来越多。
这是我回答这个问题的背景。
中国现在的科学和技术体系基本完善,没有像过去那样的某些空白,但是大而不壮。中国整个科技的样貌和水平总的来讲我们是不差的,但是冲不上去。
诺奖都是海外的华人拿的,我们国产的科学奖就是屠呦呦老师一个人。华人在美国高校当教授的也很多,但是顶尖的教授非常少,我们的成果很多,但是顶尖的成果少,这是一个大的问题。
“卡脖子”技术我认为这个说法也有点问题。
即使像我们比较全,你也不可能达到所有的专业都是顶尖的,就像美国或者其它国家,它也是部分顶尖,需要通过国际合作的方式互补。我们要“卡脖子”,其实背后有个问题是说我就不跟你合作,我也能抢过你,这还是一个零和游戏的想法。
所以“卡脖子”的问题其实要通过国际合作的方式解决。当然国际政策偏复杂,不像咱说的这么简单。但是总的来讲,你不能指望你每个专业都是顶尖的,然后都不求人,这还是零和游戏的思维。
“卡脖子”技术的问题,我觉得像什么芯片什么东西,我们中国人能够做是最好,不能够做也未必一定是坏事,就是得看你自己的优势是哪,利用你的优势来弥补你的不足,通过合作的方式来解决。
我们过去30年之所以取得那么多成果,更多的还是国际合作,得益于安静祥和的国际环境,得益于国际社会跟我们的友好互助。当然也不是单方面的,我们对世界也有很大的贡献。
所以如果打破这种国际上的友好合作的局面,自然就有一些所谓卡脖子的问题出现。
所以我们讲两个问题,一个是说顶尖成果不出现,它的原因是什么?第二个高精尖技术缺失是什么问题?
第二个问题刚才我已经讲了,高级的技术你不可能都是你家的,总有地方你是不行的,这要通过国际合作的方式解决。
第一个问题我们着重说一说,为什么中国那么多人老冲不上去。其实就是我们的教育和科技体制还是有一些问题。你不鼓励那些创造性工作和创造性人才,或者说你不是不鼓励,实际上你是没有兼容的。
我们嘴上还是鼓励的,但实际上你会发现从小开始,老师就不喜欢孩子标新立异,
不喜欢出格、接话茬,不老实听课,不按标准答案答问题,不相信刚才说的所有的这些都是创造性人才的特点。
我们的教育要有一定的弹性,要从小开始容忍,甚至要呵护这一部分人,这一部分人很可能未来就是天才。
我们能做的,就是要在教育和科技这种体制方面,营造一种越来越多的容忍创造性人才的这种环境。
对家长来说,给孩子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家长可以参与进去,可以营造一个平等交流的气氛,不能专制独裁,得给孩子讲道理。孩子想这么干,家长就说你看我们分析一下你这么干有什么理由,有什么好处。这样你以理服人,孩子就听你的。
而且家庭是个小社会,家庭里面日常贯穿的这种对理性思维的尊重,对真理的尊重,不以事压人,不以情来绑架人,整个社会自然也会慢慢有这种氛围。
回到刚才的问题,中国目前的科学发展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创造性不足,创造性人才不容易突出出来。
这里面原因就是制度问题,文化氛围问题,制度当然我们可以呼吁让国家改,氛围只能从我做起。
所以家长如果能够在家里就能够营造一种创造性人才很容易发生的氛围的话,我们这个社会慢慢就会越来越好。当然这不可能一步到位,但我们总是做了一些我们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对吧?
景芳:
有家长觉得,在这样的大环境里太难了,孩子不合群就要付出代价,我认为这其实取决于个体。我们可以让他在基本的文明规则的范围内让孩子有一定的个性表达。
只要我们父母营造的一个大的土壤是肥沃的,能给孩子很多的包容和鼓励,这里面指不定哪个孩子将来就能做出一些好的创新成果。大家一起去营造一个这样的氛围和土壤,就增大了更多的几率,让有创新精神的孩子将来能够显现出来。
零和博弈是什么?是大家都做着同质化的事情。
比如说你们所有人都是种田的,你们都是种麦子的,你的田地大一点,你就产出多一点,你田地小一点,你产出就少一点,想要田地大一点,你要从邻居那去抢,这就是零和博弈,因为你们都在做一样的事情,但凡是做不一样的事情,其实就开始合作了。
如果我们做的不是同质化的重复的事情,我们每个人做的是不一样的,通过我们之间的相互合作搭配组合,我们能够创造更好的结果,我们是能够有一个1+1+1>3这样的一个效果。
所以我自己觉得为什么父母你一定要在认知上超越,你不能认为说他的同学跟他的朋友跟他的什么以后都是竞争关系,孩子一定必须要是成绩上超于所有人他才能成功。这个孩子但凡他有一点合作共赢的思维,他就能从这种差异里面找到很多的机会,甚至是无穷多的机会。
就是大家每人做不一样的事,我们搭配组合起来其实就能够有好的新的机会,思维决定命运。父母一定不要让孩子觉得有那种零和思维,就是我多的就是别人少的,别人多的就是我少的,我一定要把别人都干死我才行,千万别这样。
我们一定要让其他人和我们找到大家互相帮忙的方向,我们才能够最终都获得好的结果,这也是吴国盛老师讲的,说我们要是说一切都是一个国家完成,我们国家最厉害,我们国家什么都不靠别人,其实这样的思维在当今这样的社会里面,反而会让你陷入被动,甚至陷入绝境。
景芳:
当前这些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我们的时代还有教育带来哪些改变?尤其是我们最近看到人工智能还有基因科技发展得很快,最近人工智能话题也很火,这个会给我们孩子未来面对的世界和他们应该有的教育带来怎样的改变?
吴国盛:
我觉得改变不是我们想的那样,有一个天翻地覆的变化。对我们中国的孩子或者家长、社会来讲,我们主要的困难仍然还是一个文明转型的问题,就是怎么从农耕文明这种思维方式、思维习惯中改变到现代工业文明的框架之中,这是最重要的。
所以现在人工智能也好、信息时代也罢,其实在我看来,它仍然还是某种工业文明的加强版,或者工业文明2.0、3.0版的问题。我们中国人的主要任务仍然是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这应该是一个主体。
当然工业文明内部会有一些变迁,比如说AI的出现、人工人工智能这一部分的出现,它会改变社会。但是会改变什么,改变到什么程度,我自己也在思考。我倾向于不会出现我们通常说那种天翻地覆的变化,它一定是很缓慢的改变。
像早期铁路电报的出现,它会给传统产业带来冲击,这个冲击很晚才能表现出来。比如早期那些搞运输的是船舶或者马车,他们对火车的到来是恐惧又厌恶的,对吧?但是最后慢慢取代它是很漫长的。
长远看来科技本身会调整,任何新的技术出现了,它会摧毁一些产业,同时会创造新的产业,这是肯定的。
那么像AI的出现,它的确会使一些从事初级脑力工作者失业,但也会给他带来更大的就业空间。
比方说现在有一个说法,大家可以参考,就是说那种需要人来陪伴式的产业将会非常活跃。比如说聊天,如果你跟机器人聊天那就没什么意思,人和人聊天很重要,所以将来可能那种高级保姆不是干活的,就是陪聊的。因为你现在碰到的都是机器聊天,机器聊天的能力提高之后,鲜活的人陪你聊天就很宝贵了,谁愿意跟你聊对吧?
所以任何一个新技术的出现,它逻辑上是一定会导致某些产业的消失,这是肯定的。
第一点,它不会立刻到来,它会有一个过渡期的过渡期,甚至可以过渡到让你根本就不感觉到。
第二点,它虽然会摧毁某些产业甚至很多产业,但是它最后一定会造就更多的产业,而且造就出来的产业肯定比摧毁的产业多。
所以就科技的发展它肯定是使得人类可能性越多,而不是越少,这是我很坚信的,从历史上看也是这样的。
但是短期看你会做这种恐慌,你说我这个产业没了,我干什么去?这样的恐慌也是有必要的,你有了恐慌你才会赶紧去想办法。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对新技术还是持乐观态度。
回到教育问题上讲,我认为高科技的出现目前看完全都是正面的,都是特别有利于教育的。
比如说现在过去我们学外语多难,,现在网上什么材料都有,多得一塌糊涂,教育资源极大丰富,现在是到了你选择的时候了,
第二个现在互联网的出现让人见识更多,表达机会也更多,所以这个时候问题在于你不要迷失,你越来越需要你有主见。对个人的这种自主性有更多的要求,这其实也是贯彻到教育的核心理念,要求我们的后代,要求我们的家长更多的有主见,有主动性,有自主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认为高科技的出现,它还是扩展了人类的主体性空间,扩展了人类的自由空间。
总的目标它还是朝着人越来越自由的方向发展,但可行性太多,就使得你眼花缭乱,反而容易丧失自己,所以这个时候格外的要求我们每个人要有更多的定力。
所以总的来讲,我的看法和通常担忧的不一样,我担忧的仍然是我们中国人如何走出封闭的思维的陷阱和惯性,而倒不太担心AI新技术出现会会导致颠覆性的变化。
景芳:
其实我理解吴老师的担忧。当初的科学革命、科技革命,几百年前的科学革命科技革命为什么没有发生在中国,而是发生在欧洲?这就是李约瑟难题。
然后我们就分析了说几百年前中国明朝当时怎样的保守,清朝工业革命的时候,当时的这种农耕思想,它的落后怎样阻碍了科技进步。我们从当时的思想,当时的哲学,当时的社会制度,去分析当时的李约瑟难题。
其实吴老师担忧的情况是这些保守的思想一直到今天都还在阻碍中国的科技创新,就是我们并没有能够做到那种最顶尖最突破性、最为人类开创性的成果。
那是什么原因?很有可能我们仍然是很大程度上受这种保守思想的影响,导致我们到今天都还缺乏这样的创新精神,这个是吴老师最担心的。
其实只要你有创新精神,不管什么样的颠覆性科技来了,你就走在它前面,就永远都不用怕任何技术的颠覆。今天核心的落到创新思想创新精神创新的一些方法,也是吴老师今天特别想传递给大家的,我替大家画重点,我们父母一定要记住,这些真正本质上面的思想才是最重要的。
景芳:
最后也想问问吴老师说,如果从我们整个的科技史科学史的故事里面,您觉得还有什么样的故事或者什么样的科学精神,是可以给到家长借鉴意义的?还可以给我们讲点科学史的小故事,能够让我们家长有教育上的参考意义。
吴国盛:
那就介绍大家去读《爱因斯坦传》,我觉得读《爱因斯坦传》一定会给家长很多启发,因为爱因斯坦的特点就是创造性,原创性。他一辈子的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都是原创的,而它出来后科学界也不是马上接受的,科学家里面也有反对他的,所以他自己在科学的理论是反复折腾,经受磨难。
所以他这个人是很有特点,家长可能不大愿意去直接了解这个理论本身,但是读科学家传记是最好的。
大家也可以读牛顿传记。事实上有一些名气略小,但是仍然非常重要的科学家传记也在陆续的出版,所以我觉得我们的家长可以一起读一读科学家传记。
《爱因斯坦传记》对大众,我推荐艾萨克森写的。艾萨克森这个人很厉害,他是一个传记作家,写了很多,包括写了《达芬奇传》、《乔布斯传》、《弗兰克林传》等很多名人传记。他这个人很会写,可以读艾萨克森,还有湖南科技出的书,牛顿传也有很多,我觉得可以读维斯特福的,这个书好像已经绝版了。
最近也有一些作家叫格雷克也写了一个《牛顿传》,也写的挺好的,格雷克也是一个特别能写的人,所以大家读科学家传记,都爱因斯坦传牛顿传,可以帮助我们来了解西方科学大牛,他是怎么成长的,他的社会氛围是什么样子,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教育者,来了解科学的本质,了解科学家的成长之路。其实所有的家长都是教育者。
如果你想要让孩子成为真正的创造性人才,让孩子更自由、智慧的成长,您一定需要了解以“科学、艺术、人文”全学科启蒙为核心的通识教育。
在童行,您可以让孩子体验到探索思考的快乐,也许这就是孩子开始自发学习的起点!
下方扫码,可1元体验!
童行书院
系统性通识教育
长按关注 一起童行
点击“在看”,与好友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