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郝景芳:上小学之前有很多教育心得,一上学就“破功”?

童行书院 童行书院 2024-03-10

点击名片,关注我们

支持童行,请:

进入公众号主页-右上角点击“...”-星标

我们,从此不失联!



本文看点

上小学之前有很多教育心得,一上学就“破功”?


以前的教育都是错的?


家长从高预期向低预期调整的过程,如何处理和孩子的冲突?


家长们,咱们不要被孩子的表面行为所困住,你真正要看见的,是孩子这些底层能力……


今天的文章来自于景芳在整个《不焦虑父母俱乐部》新书巡回签售活动中,和读者们交流而产生的一些感触,文中景芳聊到了和多位家长沟通的问题,如果你也有这些困惑,不妨来看看。


本文为直播精华整理。完整直播请在:视频号主页-直播回放 查看。


 周三

思维 🌏

全文共7031字,阅读时间18分钟


🌿🎨🌏


今天和大家分享我做《不焦虑父母俱乐部》这本新书巡回的一个讲座。


我做不焦虑父母俱乐部有两年多,有一批父母跟我们一起成长,我发现父母跟孩子的冲突,终极解法是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学习者。


自己想办法把事情做好,有热爱的事情,有好奇心、求知欲,能处理好人际关系,生机勃勃,能量十足,能做探索和实践。


这样的孩子成绩肯定不会很差,为什么?


因为他有能力评估自己的学习状态,改善学习方法,只要孩子自己动脑思考,一定有内驱力,学习效率就高。


家长会把“自主”和“自觉”混淆,家长以为给孩子布置学习任务,孩子都做完,这叫独立自主,其实这叫听话自觉,就是家长要孩子做什么,孩子把它完成的状态。


独立自主是孩子自己决定要做哪些任务,能为结果负责。“自主”最重要的是中间那个“主”,是自己拿主意。


我们很关心孩子能否自觉完成家长布置的任务,这种培养模式,距离培养出“自主”的孩子,却南辕北辙。


再听话的孩子,总有一天会不听话,我们要逐步放手,让孩子学会独立自主,以孩子的状态为代表,用互相协商原则,逐步扩大孩子自主的范围尺度。



下面我拆解一下,这些原则怎样转化为独立自主。


好多家长问我问题,我就问他,你问问孩子怎么想,家长说,能让孩子做决定吗?


家长认为让孩子做决定,肯定做不好,实际上怕孩子不能为他的人生负责。我说你能为你的人生负责吗?这位妈妈说,好像不太能。自己都不能自主,却觉得能为孩子做出好的决定。


我们会看到:家长的自我心态、认知,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对孩子的感受和态度。


直播间之前有家长跟我说,你家晴晴有条件放手,你家已经达到这样的条件,我们没这个条件,背后的暗示是:只要家长放手,孩子肯定学习糟透了。


其实不是这回事儿,这跟经济条件没有关系,敢不敢让孩子为自己负责才是放手的核心意义,家长越敢放手,孩子的学业和人生发展越好。


有的家长说,有的孩子能放手,我家孩子不行。这是给孩子贴了标签:放手需要先天条件,有的孩子先天就自觉,自己的孩子没这能力。


孩子对自己的看法来自社会、老师同学的反馈、自己的成绩等,家长潜意识的认知,会让孩子形成最基本的认知,不管结果怎样,家长别从潜意识上判定孩子不行。


还有说法是,等学习好了再放手。


但是,五十人他排四十名,你不能放手;排到二十多名,你觉得现在是向上冲的关键时刻,不能放手;排到前十名你会觉得,好不容易到前十,我得让他保住;考到前几你会觉得,马上冲击重点班,也不能放手......你会发现什么时候都重要。


其实,我们只要观察两个维度:自我意识和自主能力,只要呈现出这种自主意识的苗头就可以放手了。



不敢放手还有很多其他理由:


第1个来源:

愤怒


家长不接受不代表孩子没有自我能力,家长心里的滤镜,会觉得这件事行不通。


高控制家长希望世界按照我的想法运转,按部就班、井井有条,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预期行动。这样能带来安全感,一旦让孩子自主,就意味着大量的时候都不听家长的,这是不能放手的来源。


第2个来源:

不接纳


一个允许孩子自主的家长,可以接受跟孩子说了道理,最终孩子自己决定要不要听。独立自主根本性的权利就是他可以自己选择。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好多毛病和问题,按照优势发展理论,你会相信他可以用优势突飞猛进,弥补他的不足。


有一个理论,每个劣势都有相对应的某一方面的优势。


我的特点是丢三落四,生活中连行李箱都丢,因为我经常想别的事情,非常专注,以致于手头上的事完全就丢了。


我带文学班的一个孩子妈妈说,老师反馈孩子经常回答问题不在点上,但那孩子的发散性思维特别强,脑子里有无数的idea,在我们文学创作领域这是天才。


我妈在我小的时候,就想把我粗心大意的毛病改掉,到30岁也并没有改过来。如果改过来了,我勇敢大胆爱冒险爱尝试以及这些特点所带来的成就也都没有了。


我跟一些企业家的沟通会发现,小时候他们都是多动症,要不是天生这样,他们受不了企业家的生活方式。


如果发现除了吼和打没法让孩子做到该做的事情,是因为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缺失了跟孩子平等对话协商沟通的能力。通过深度沟通,帮助孩子找到困难在哪,解决问题,制定双方都能接受的方式,孩子是可以做到很多父母觉得好的事情的。


最后一种焦虑,是对于还没出现的事情感到害怕:计算都做不好,到了三四年级数学肯定考不好,数学考不好,就上不了好中学......从一个小事一下推到无限远。



心里有安全感的人,这次没考好,下次考好; 这次错四道,下次错两道。你会发现,不同人的自我认知基础不一样:


一种心理是把正常水平当成水平线,成绩好坏是波动;

一种心理是把成绩当成趋势,现在不好下次就更不好。


我观察到男性身上迷之自信更多一些,而女性身上自我苛责和悲观焦虑更多一些。


很多连续创业者,第一个创业失败了,第二个创业,又失败了,还做第三个创业。投资者最喜欢这种创业者,喜欢他们从失败中总结因素,不自我攻击


我们也可以给孩子传递一点“没关系,永远有下次,只要不放弃,后面会更好。”


另外一种是,都是别人好,孩子感觉没被认可,家长放手不管,孩子就有抵触情绪,不想做好学生,在潜意识的推动下另辟蹊径做个肆意妄为的人。


最后一种是不自信。那些从小到大的好学生,一科得不到A或90分以下,人生就不值得活了。外界大环境在非常严苛的评价各种各样的孩子:


排名较差的孩子觉得自己不如别人;

排名好的孩子,焦虑成绩掉下去怎么办。


有的是家长要求高,有的是孩子从小表现就很好,被大环境捧到很高的位置,对自己要求就很高。


如果孩子对自己有稳定的自我认知,成绩下来也没关系;

如果把价值绑定在成绩上,心理上就非常危险,我们得帮孩子确立非常好的内核——即使成绩没那么好也是一个很好的人。


不管父母和孩子哪方有心理上的困难,都是自我认知的困难,都来源于不被全然接纳、欣赏。


我聊过一个家长,明明应该这么做,孩子为什么不做?我问她,生活里哪些是你特别想做的?好像都没有。


如果你体验过自愿的感觉,那你也愿意帮孩子寻找这种自愿的感觉。



父母苛责孩子,孩子也觉得不行,天生不是学习的料;好学生成绩一下降就一无是处,所以父母的苛责是第一来源。


还有很多来源于社会、学校等外界。父母意识到孩子不想做是因为信心不足,就应该帮他建立信心;控制型父母一旦孩子拖拉,就很愤怒,本来孩子害怕作业,吼一顿又害怕父母,反应就变成了逃跑。


第一,彻底不做作业了;

第二,沉迷手机、游戏;

第三,跟父母对着干,不上学。


自信的孩子,即使玩也一定能放下,真正陷到手机游戏里不可自拔的,就难以戒掉。


我最近聊了个父母,孩子已休学大半年,他反思上初中后学习压力大,成绩下降,出现逃学、玩手机现象,父母跟孩子斗争手机,后来被诊断为情绪障碍,没法上学了。


手机不是原因是结果,我们要寻找孩子在生活中无法填补的空洞,了解孩子的恐惧、压力,以及无法面对的是什么,才能帮到孩子


现在初中生出心理问题的特别多,

原因是现在的孩子面临的

学校和家庭的双重压力更大了

解法在哪里?


成长的力量是让心底的天使飞出。让孩子生出力量带着自己飞,而不是让家长拎着走。


这基于我和童行的理念,也是童行理念的根本: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向善向好的


具体来说,每一个孩子都具有这些特点:


希望被认可、被欣赏

希望自己能把事情做好

希望遇到挫折能有温暖的抚慰

希望自主做事情

希望未来有精彩的天空


前段时间和一位学习遇到困难、沉迷游戏的孩子和妈妈聊。当我问孩子分别喜欢、不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发现他喜欢的并不是不留作业的老师,而是喜欢能教会他的老师,不喜欢打人的老师。


当妈妈列出他不喜欢学习的原因,他在很多原因后面都打了叉,留下了“喜欢自由自在玩的感觉”,并补充了一条“目前的语数英老师教不会他知识。”


我们发现父母眼中学习困难的孩子,对学习的归因是老师没有把他教会,进而我们会发现,他是愿意把东西学会的。


如果一时间成绩落后,就会收到来自老师的负反馈循环,最后老师就会看到孩子呈现越来越不好的状态。



如何打破负面循环?


打破循环要从认可开始



父母觉得孩子“你不做我说的”时,要发现孩子“你想做的是这个”


父母有时候被自己的意念所控制,最重要的问题是看不见孩子。比如孩子不做作业、玩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孩子玩什么了,喜欢做什么?比如在画小人书,看闲书,拼乐高,跟朋友下楼玩,哪怕在玩游戏,也看看他在玩什么游戏,从中观察到孩子真正有兴趣的、再进行引导


很多事情并不是单一路径发展和成长的,拿写作文来说,并不是一定要让孩子读范文模仿写范文。其实孩子在自己的生活中看的闲书、画的小人书,和朋友交流,如果能得到引导和升华,都能帮助孩子写作文。要知道孩子的所有的玩,经过简单的引导,都可以对学习是有帮助的。


并不只有上培训班、做题是对学习有帮助的。


你尊重了孩子的爱好之后,孩子体验到自己被认可、被尊重,才会反过来尊重你让孩子写好作业的诉求。如果把孩子兴趣爱好都禁了,还想让孩子尊重父母,是不太可能的,孩子会衡量,会要求公平。



父母觉得孩子“你有很多缺点”时,要告诉孩子“你这些特点很棒”


我最近接触的一位妈妈,她之前最接纳不了的一点就是孩子特别爱哭,直到她后来意识到,孩子这一点跟自己很像,意识到自己从小因此被家人苛责。一旦她接纳了自己,接纳了孩子,就有了特别大的转变,就觉得自己的孩子情绪化意味着孩子情绪反应快,这挺好的。


变的不是孩子,是家长的认知


有的孩子就是急脾气,有的孩子就是跟别人沟通特别好,有的孩子就是自己往一个地方钻牛角尖的孩子,有的孩子就是性格特别外向的社牛,所有的孩子都特别好,没有一个孩子不好。知道了孩子的特点,如何引导的答案自然而然就来了,什么样的学习方法适合他,因人而异。



把“你怎么又失败”变成“你下一次能做好”


并不是说孩子没做好,以后就不值得追求好了,我们就是给他客观地分析,这次这两个题没做好,行,没关系,下次做好呗。心理上的淡然、坦然是父母能够给孩子的很好的馈赠。孩子能感受到这种坦然,他会知道失败了没关系,最重要的是总结经验,不会无法面对失败。好的态度是,失败了没关系,我仔细想想自己哪失败了,我认真看一看,下一次做好。



家长可以具体做哪些事情,

让孩子发芽?


看见孩子具体的特点,认可孩子,如其所是。


认可孩子想做的事情,给予空间,鼓励不断探索尝试。


将好结果归因于品质,将坏结果归因于单次。


很多人问我,怎样让孩子形成稳定的自我?其实稳定高自尊的人常有这样的特点,将好结果归因于品质,将坏结果归因于单次。这是恒常性和偶然性的感受问题。


如果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一些品质是比较恒定的,比如思维敏捷,专注,创造力好,友好等等,是自己固有携带的,就不会把自己的价值寄托在一次两次的成功上,他会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品质高、有能力的孩子,就会希望自己越做越好。


将坏结果归因于单次,可以让我们帮助孩子找到具体的失败理由。比如一个创业者,如果觉得自己创业失败就是太笨了,就没有下一次了,相反如果找到具体归因,比如选品没做好,那么下一次仍然有力量创业,而且可以规避这个原因。


明确传递坚定信息:我相信你。


父母的放手,是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相信他,所以放手;而不是家长放弃了、不管了。在放手之前,要传递很强烈的信心。



如何做好脚手架,让孩子向上?


从小事开始,把一件事的空间给到孩子。


放手不等于撤离、退场,家长是陪伴孩子的学习和成长的,放手从不断地把决策权给到孩子开始。当然家长也还是可以劝说,比如孩子想在家里呆着,家长想让孩子出去体育锻炼。只是说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你越来越不强迫他,不要求他,让他自己去做出决定。


只要孩子能自己处理,就不插手。


父母是否需要放手,不取决于成绩、年龄,而是取决去看孩子是否有意识、能力去处理一些事情。这个处理不要求结果非常好,只是自己能做了,就可以撤离了。这种撤离,是结果、效果你都可以愿意让他自己管的。


你可以跟他去沟通、交谈,比如问下你最近写作业有困难吗,快考试了,你觉得怎么样呀?在交谈中增强他的自我评估的意识。你要把事情本身的决策,和为效果负责整体转移给他


这样孩子可以慢慢评估自己的学习效果,这个很重要,在学习里叫做“元认知”,一旦他开始评估自己做的好不好,下一步自动的反映就是他想改善。


那什么叫做高效率学习,高效率学习来自对自己的评估非常准确,并且能找到很适合自己的策略。策略就是遇到困难时想到各种各样的办法解决,这是个性化的。而这些前提是让他自己为学习负责。


那什么时候就要给他帮助?那就是他求助的时候。如果他不求助,你就让他自己发展,经过半年一年,你就会发现他不停地给自己找办法,这样的孩子几乎没有学习很差的。


让他在真实的世界里获得结果。


小事能做到,就逐步扩大范围。


有个妈妈说,孩子假期开始的时候制定了一个计划,可好了,但是到假期快结束时,发现都没做,只好草草应付了事。这家长很崩溃,这其实是家长给孩子的自由超出了他的自主能力,整个假期都交给孩子自己管了。


孩子的自主能力怎么观察呢?就是在生活中观察:小的孩子没有连续性,大的孩子可能慢慢制定计划了就执行了。这个过程是家长陪着孩子锻炼自主能力的过程。


让孩子判断是否需要帮助,随时愿意提供帮助。


对失败坦然,做安全的港湾。



如何培养孩子对电子产品的自控?


学龄前,家长对孩子使用电子产品是可以有他律的控制的。就是家长规定让孩子玩多长时间就收走。


很多孩子上小学后自主意识加强,就不一定愿意让家长说了算。但是家长又不愿意让孩子沉迷,那就是使用前要有一个协商状态。双方都建立了大家答应的规则,家长可以监督落实。


立法阶段,要让孩子参与,比如每天能玩多久,吃饭前还是吃饭后,是玩20分钟还是半小时呀,是一次性还是分开玩呀,立法通过要孩子家长双方通过。


执法阶段,刚开始孩子没有办法遵纪守法,家长可以替孩子执法。这个过程是让孩子建立逐步管理的过程。经过了很长时间,孩子可以自控,父母就把整个的管理权限给到孩子。


这样的过程,是父母跟孩子磨合出来的过程。父母要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感受到他自己是能够自控的人。


有时候父母会觉得,既然咱俩约好了,你又没完没了呢,父母就很生气,第二天就不让玩了,这时候父母要知道这是慢慢的过程。如果父母比较有耐心,孩子会慢慢从心理上接受,从到点儿收走就不哭了,到接受被收走,到能够自己放下。父母就可以越来越多的信任。从我身边了解的看,这个过程一般是两年,最后做到自律,即玩又不沉迷。


父母的作用:由内而外的教育


我们的教育理念是培养完整的人,也就是由内而外的培养。


从稳定的自我,到知识与能力,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


在这里简单举一个例子。明晰的思维是什么意思呢?比如我女儿在学校跑300米,她知道自己爆发力好,耐力不是特别好,所以她的策略是一开始先跑出去占一个好位置,那就会拿到不错的成绩。


明晰的思维就是在很多的场合认知自己、并做出合适的判断。在学习里,这种思维也很重要。


今天讲的更多的就是稳定自我的办法,就是父母能够真的认可孩子、看见孩子的样子,然后能够让孩子相信自己的价值。有了稳定的自我,有了明晰的思维,他可以自己去找方法找策略,一定能够去让自己前行。再加上有沟通协作。有时候学习上有问题,找老师找同学,比找家长效率更高。最后一层是知识和能力,是学校教的。


如果孩子是由内而外培养的,会发现知识能力的掌握是水到渠成的。每个孩子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做到一个不错的水平。


学校的教育主要是最外层,如果家长也只管最外面那层,那么就会导致空心人,空虚,没有价值观,不知道人生的意义,情商低。


家庭教育的属性就是要与学校有差异化的。



-景芳老师的祝福结语-


孩子,愿你一生勇敢,眼中有光。


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活出自我人生,能够有自己饱满的人生动力,能够过一个自我实现的人生。


希望童行书院能给孩子搭上很好的脚手架,让孩子的人生闪闪发光。



景芳老师日常会在不焦虑父母俱乐部的社群中,和家长们进行交流,答疑解惑。今天这篇景芳由感慨而生的干货满满的直播整理文,有没有给你一些启发呢?


如果你也希望让自己减少焦虑,过得更好,让你和家人的链接更紧密,不要再陷入“恶循环”,不如下方1元体验「不焦虑父母俱乐部」,在这里,有景芳和多位专家的引领,有群友的互助,会让你少走更多弯路~


12

郝景芳

世界科幻最高奖「雨果奖」得主

清华大学天体物理硕士、经济学博士

童行学院创始人,2018年世界青年领袖


支持童行,请:

进入公众号主页-右上角点击“...”-星标

我们,从此不失联!


互动话题

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悟或者见解吗?欢迎和我们留言分享你的经历和想法!


如何搜索文章

在公众号文章列表页面,点击右上角🔎处,输入关键词,可搜索过往文章。


拓展阅读



✏ 投稿 | 欢迎投递原创稿件,来稿请投邮箱:tianxiaotu@tongxingschool.com


📖 转载 | 后台回复“转载”,获取授权方式


童行书院

系统性通识教育

长按关注 一起童行


点击“在看”,与好友共享!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郝景芳:上小学之前有很多教育心得,一上学就“破功”?

童行书院 童行书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