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感谢《我和我的祖国》,可以把每个“我”的故事,讲给祖国听。

团子 胖部 藤井树观影团 2020-11-03


上映第五天,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票房破13亿,票房无悬念领跑今年的十·一档期。



回想这部大片一路走来的历程,也是相当精彩。半年前,该片才宣布开拍的时候,业内对这部电影普遍不看好。主旋律、短片集、时间紧张,能有多好的市场表现?


毕竟虽然导演和演员名头够硬,国内此前还没有拼盘电影取得高票房的先例。等到155分钟的片长定下来后,票房的不确定性又增添了一分。


谁能想到9月28日点映之后,《祖国》居然凭借口碑迅速崛起,一直领先至今!这部原本被认为最“正”的电影,居然映前映后一路收获期待和感动。或许你没哭,但至少会被电影中的某一个场景或小人物,触碰到心底某个角落。



那么,这群各怀绝技的导演和演员,究竟搞了什么事情,又是如何做到了牵动每个个体的国家情怀和记忆?不如带着各自的感动,到影片幕后,探一探背后的故事。


1

原片名叫“我的祖国”

 


拼盘模式的灵感,来源于陈凯歌早前曾参与过的一部外国拼盘电影《十分钟年华老去》。一年前,《祖国》的总导演陈凯歌和总制片人黄建新接到任务,因为是建国70周年,就萌生了集齐七位导演拍七个故事的想法。


总导演陈凯歌说:“有一些主旋律电影,比较流于口号化,你看不到生动鲜活的人,都是事情。”他们希望做一部不一样的电影。经过讨论,两人决定以平民百姓的视角切入,拍历史洪流中的小人物。


原定片名叫“我的祖国”,陈凯歌加上了一个“我”,叫“我和我的祖国”。



宁浩说,“为祖国献礼,这礼不能薄。”黄建新导演和几位导演最终讨论出12个字:“历史瞬间、全民记忆、迎头相撞”,算是为影片创作定下了明确的基调。


接到任务后,七位导演都放下了手头的工作,抽空加入到《祖国》的项目中。50多位明星也都临时留出档期,零片酬出演。吴京和张译就是在拍《攀登者》的途中,抽空去拍《祖国》的。


2

管虎的故事是“分配”的



而七个故事的最后确定,是总制片黄建新和导演们从70年的茫茫历史中筛选出来的。


大家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划成了不同的历史阶段,由7位分别身处不同年龄阶段的导演创作,最年轻的导演文牧野1985年出生,陈凯歌导演20世纪50年代出生,7位导演跨越了新中国成立以后70年的整个过程。



唯一没有亲自亲自选择故事的是管虎导演,但陈凯歌导演和其他导演都觉得他一定能拍好时间跨度最远的“建国”这个时间点。管虎导演在路演的时候开玩笑说:“我是唯一不是自己挑的故事,但我觉得他们还挺懂我的。”



时间不等人,从开拍到上映只有半年时间。于是,陈凯歌选择不干扰每个导演的创作方式和风格。七位导演分别拍完后,他只在每段中加入了区分上下故事的衔接镜头,并没有插手任一短片内部的剪辑工作。


3

总制片人黄建新:成了



作为总制片人,黄建新的任务就是帮各大剧组解决困难。陈凯歌拍神舟十一号返回舱成功着陆,客串的两位宇航员景海鹏、陈冬就是黄建新邀请的。文牧野拍受阅飞行员,用到的歼-10战斗机、空军服等资源也是黄建新协调的。


他也承担着各个剧组顺利推进的重任。去了《前夜》剧组,看完现场立刻拍拍管虎的肩膀说:成了。



因为黄建新看到,剧组把黄渤匆匆赶去天安门广场时骑的新自行车拿砂纸打磨、再磨亮,做出自行车被常用的质感。留意到这些细节都做到了这么高的完成度时,黄建新对剧组在更大方面的完成度便有了信心。


在看到电动升旗系统材料不够,老百姓争先恐后捐赠材料的场面时,黄建新流泪了。



4

黄渤的角色说的什么方言?



黄渤饰演的林治远按照史实,其实应该是天津人,当时担任北京规划设计院总工程师。但是在拍摄的时候,为了呈现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他说的是江苏盐城的方言。


也唯有如此,工程师老林这个角色从最初稍显局促的状态,到后来为了升旗不惜一切的壮志,形成了人物的强烈反差,如果是天津口音未必会有对比感。林治远的家属对于黄渤的演绎也很喜欢。



在《前夜》里,管虎有意打造了一个南腔北调的军队氛围,这支来自五湖四海的军队,汇聚在一起建立了一个国家,仿佛代表了全国的民心士气。



5

红旗招展,人山人海




张一白导演的《相遇》,可以说是两代导演的共同记忆。接到这个选题的时候,陈凯歌兴致勃勃地和张一白交流,他回忆,小时候的上学路上,正好传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消息。


这是他人生记忆中非常深刻的一笔,看到漫天红旗飘扬,有种“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感觉。而张一白也有着相似的回忆,7岁那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儿时的张导同样目睹了满大街的人行走奔跑欢呼。



于是,在方敏与高远相遇不相聚的邂逅中,马路上“红旗招展、人山人海”的场景,成为一份荡气回肠的情愫最宏大的背景。而这个故事的创作初衷之一便是把这样的记忆,通过影像的方式还原并记录下来。

 


6

张译10天减重15斤



军人出身的张译对于能参与拍摄这样一部作品也非常激动。进组拍摄前,导演要求他减重5斤,张译特意请假10天,只吃黄瓜拼命跑步,10天后“超额完成任务”,成功减重15斤“归队”!


而张译这次饰演的人物历史上并没有实际存在的人物,张译将这个人物理解为千千万万个无名英雄的汇总和提炼,从历史案头资料中学习那个时代人们的味道和精神。

  


7

徐峥的故事有自传性质



“认领”《夺冠》这个故事,徐峥完全是出于自己儿时对女排夺冠这个事件记忆深刻的一个瞬间。1984年女排夺冠的时候,徐峥还是一个12岁的孩子,记忆里的大人们特别激动,一起坐在弄堂里看电视机里的比赛直播。



这一次,选择在上海弄堂里呈现这个故事,多少有着徐峥自己的影子。


 

而这一次,徐峥作为导演,把这段儿时记忆在影片里尽力还原出来了。他要求美术部门、置景部门、服装、道具完全按照那个年代还原。


剧组一起找到一条弄堂,通过穿的衣服、凉鞋、水壶、凳子、椅子……画面里出现的所有东西都还原成80年代的样子,当小演员的家长来探班走进那个弄堂的时候,都感到“穿越”回了年轻的时候。



8

第一次导孩子戏



这是徐峥第一次拍摄孩子作为主角的戏份,但完成度相当高,《夺冠》故事里的两个小演员表演纯真自然,感动了很多人。


徐峥说,他在片场不会去教小朋友怎么演,只会告诉他们现在要做什么事情,“只要选对了小朋友,他们就是天才的演员。



在冬冬被乱晃的天线拖住不能追向小美的那场戏里,徐峥导演向扮演冬冬的小演员喊:“你可能再也见不到她了!


冬冬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大哭着顺着小美离开的方向奔过去,坐在监视器后面的徐峥导演看到小演员的表演,哭得像那年12岁时候的自己。



9

再现魔鬼训练



《回归》一节中,杜江作为香港回归升旗手朱涛的扮演者,提前便进组参加特训,为了能塑造好97年香港回归的旗手朱涛这个角色,杜江来到朱涛所在的退役仪仗兵训练基地,和原型朱涛从头学起。


像新兵一样从站军姿开始,齐步走、正步走,后背绑丁字木棍、两腿夹扑克牌,扑克牌每掉一次就增加5分种训练。



同时不断和朱涛老师接触,了解更多香港回归的情形。当年的仪仗队最长坚持过六个小时半的军姿训练,并且训练一分钟不眨眼,只因为怕被国外记者抓拍到有损军容的形象的照片。



在回归仪式上扮演护旗手的朱一龙,也做足了功课。他在回放录像中注意到那时候的护旗手小指手套长出一节,就及时调整,力求复原历史场景。


10

惠英红的个人记忆



《回归》故事中香港女警扮演者惠英红,小时候在殖民时代的香港湾仔有一段并不美好的记忆,本地人遇到英国人时常会遭到轻侮。


这位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回忆起1997年香港回归那天的感受时仍然觉得印象深刻,说当天的自己很紧张,心跳很快,一直在电视机旁边去看,因为自己是黄皮肤的中国人,终于回到自己的祖国,感觉特别好。


 

这也是红姐应邀参演《回归》这段故事的动因之一。为了复现1997年香港回归的场景,惠英红和现场其他警察一起在下雨的广场里排练了上百遍,没有人喊冷喊累。红姐还在拍摄当天遇到了一个1997年回归时在现场的老警察。


11

大爷永远是你大爷

 


葛优在接到导演宁浩的邀请时,只问了片名,听说叫《我和我的祖国》,毫不犹豫地直接拍板进组。


导演宁浩评价葛优是那种“学霸”选手,看起来大大咧咧,私底下“偷摸”下功夫



接演这个角色之后,葛大爷经常留意观察北京的哥喜欢的穿戴,他们会有自己喜欢的帽子、手珠、车上的挂饰。



葛大爷留意并把它们活用在自己的角色“张北京”里:一个带着北京奥运志愿者帽子、会临时穿上给儿子的红色运动鞋、说着“牛掰格拉斯”、“歪瑞嗨皮”到处显摆却又内心善良的北京的哥跃然银幕之上,影片上映当天便被做成各种表情包被一众网友追捧。

 


看完这场葛大爷的独秀,只能由衷赞叹:‍葛大爷永远是你大爷。

 


12

1:1还原神舟返航



凯歌导演在自己的片段《白昼流星》中依然保持了故事的寓言式表达。他透露,《白昼流星》希望同时涉及两个主题:一个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了不起的工程,就是引导中国人摆脱数千年的贫困,前无古人的脱贫、扶贫工作。



另外一个就是年轻的航天事业。陈凯歌导演第一次看到神舟五号降落、杨利伟从返回舱走出的时候,感受着一种难以描绘的心境,因为航天事业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最具体的象征。



真实,是陈凯歌拍摄中的最重要标准。他在敦煌戈壁上建起剧组,调用戈壁滩工作车、道具车加上军车共百余辆。特种车辆、返回舱降落伞是神舟十一号返回时的实物,连片中两位航天员的宇航服亦是当年穿过的。



最关键的,景海鹏、陈冬两位航天员本人亲身出演。1:1的还原复刻,为的就是达到最大的冲击力。 


13

文牧野本来是另一个故事



原本安排的最后一个故事是陈凯歌的《白昼流星》,文牧野一开始筹拍的也是另一历史事件。但最终考虑到配合十·一相关活动的因素,文牧野在讨论后改拍了朱日和检阅的故事。


之所以打乱时间顺序,把《护航》放在最后,也是为了体现国民自信。“因为这个阶段我们已经复兴了,没有屈辱感了,主要就是自信。”文牧野说。



文牧野导演透露,在创作导演处女作《我不是药神》的时候,他的剧本一度不知道该怎样改下去,当时正逢“九三”检阅,导演忽然意识到自己这一代人的力量源泉,无意间从中汲取到了现实主义题材作品的创作灵感。


14

下部队找素材



为了创作《护航》,文牧野导演亲自前往部队,从歼-10部队的生活里寻找创作灵感。他发现了歼-10接受检阅的一个有趣的位置:备份飞行员。


备份飞行员简称“备飞”,常常会被误认为是技术不够硬,但恰恰相反,“备飞”是飞得最好的那个,因为作为“备飞”,要具备随时替补任何一个位置的能力。



于是,文牧野导演捕捉到了一个好故事需要的矛盾点:“我”飞得最好,却偏偏是“我”不能受阅。从而,文导确定了备份飞行员的故事切入角度,故事主角——宋佳饰演的备份飞行员吕潇然就这样被敲定了下来。

 


15

“女飞行员”的诞生



宋佳作为出演《护航》备份飞行员的演员,进组拍摄前先去部队体验女飞行员的生活。第一次去部队和她想的并不一样,私下和部队女飞行员们在一起的时候,她们都特别可爱,爱美、爱哭爱笑,和每个普通女孩都没有什么区别。


 

宋佳透露,做一名“女飞”需要通过100多项身体检查,高考分数要在一本分数线以上,飞行训练中学习20门航理课程,每天清晨4点多起床跑步两三万米,单双杠、旋梯、滚轮等训练一样不落,训练量甚至超过男飞行员。


所以说“女飞”尤其是战斗机“女飞”万里挑一甚至百万里挑一并不为过。



此外,宋佳在片中“整个8”的离心机训练,是为飞行员飞行中突然上升或下降之后还能保持正常视力做训练。正常人在空中忽然下降,血液往头顶涌,会出现“红视”,反之血液往脚下涌,会出现“黑视”。


所谓“整个8”,即是把飞行员体重的8倍重量压在身上进行训练,这也是目前女飞行员的极限数值。


有了生活,呈现出来的效果,看看总制片的反应你就明白了。

‍ 



‍ 

这就是关于《我和我的祖国》的故事。你会发现,虽然从开拍到上映,之后半年的时间,但是所有付出了努力的主创们,真的是在用心血做这样一部作品。


因为剧情里的每个人,都是像你我一样的普通人。他们所讲述的故事,也正是自己的故事。


于是我们看到,造就这个伟大国家的,不是那些宛如传奇的英雄,而是像你我一样,有着自己平凡生活的普通人。而我们在这里所度过的每一天,都在给这个伟大的传奇增添一抹色彩。


感谢《我和我的祖国》,可以把每个“我”的故事,讲给祖国听。那一刻,“我”和“我的祖国”,离的是那么近。




微博:@藤井树观影团2011

公号:藤井树观影团


点击下图,查看往期热文!



“藤井树观影团”已同步入驻平台

| 微博 | 今日头条 | 一点资讯 | 豆瓣 | 

| 搜狐号 | 企鹅号 | 什么值得买 | 大鱼 |

| 趣头条 | 虎嗅 | 百家号 | 新知 | 大风号 |

合作、投稿、咨询请联系:17717464097

转载声明:原创文章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扫码约你看电影!



今日话题


你喜欢这部电影吗


点击“阅读原文”
可进入电影专属小店


转发或者点个“在看”再走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