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点荟萃 | 企业会计改革的回顾与反思

中国会计学会 中国会计学会 2022-06-09


观点荟萃 | 企业会计改革的回顾与反思

*源自《会计研究》2019年第2期的文章,作者-王世定

 

回顾会计改革之路,已取得长足进步。在建立适合世界各国的高质量会计准则体系的过程中,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应该起到什么作用? 我国的会计改革今后该如何进行?


一、发展历程


1. 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出台全新的会计制度

改革开放初期,为加强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规范和管理,财政部于1985年颁发施行《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中外合资经营工业企业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这是国内“第一部借鉴国际会计惯例制定的全新的会计制度”。

1984年7月我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北京天桥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以来,股份制企业发展一直处于试点阶段,缺少相关的法律法规支持。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会计核算方法难以满足股份制企业管理的需要,甚至多方掣肘。为此,财政部、国家体改委于1992年颁发施行《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和《股份制试点企业财务管理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

2. 发布《企业会计准则》赋予会计确认计量权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专款专用原则,“买酱油的钱不能买醋,买醋的钱不能买酱油”,社会资源和企业资源配置完全由国家计划控制,约束着会计发挥确认和计量职权。为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会计必须根据一定标准确认、计量和对外披露会计事项和经济业务。为此,1992年11月,财政部正式印发《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

3. 适应资本市场发展出台具体会计准则

1997年5月,财政部发布《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这是财政部印发的第一个具体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全面替代分行业会计制度的大幕徐徐拉开。“琼民源”事件则是促使该准则的发布的直接原因。

4. 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

为应对2008年金融海啸的冲击召开了G20 领导人峰会,其中达成的共识之一便是建立适应世界各国的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体系。根据这一共识,我国财政部发布《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 规划纲要》,提出了建立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的会计准则体系的改革目标。


二、关于国际趋同的思考


为了增强会计信息决策的有用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逐步扩大了公允价值的使用范围,我国财政部也陆续对相关准则进行修订,但引入新概念、新理念的同时,也给理论界和实务界带来一定困惑。

例:其他综合收益。决策有用性是指会计信息能够影响投资者的财务决策,而决策的基础是对企业过去、现在或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预测。其他综合收益具有可持续性较差、长期趋势不明朗等特征,其价值在未来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如,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12月31日确认的其他综合收益价值为1000万,而在次年3月31日披露日价值为800万,决策者是根据1000万还是800万进行决策? 这种时滞效应导致其他综合收益丧失了决策辅助功能。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公允价值是指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从定义看,公允价值本质上是脱手价值,主要适用于出售、清算时价值的计量。公允价值的使用更加适合金融业高度发达的美国市场。在GDP的构成比例中,2017年美国三次产业的占比约分别为1%、19%和80%,其中金融业占服务业的比例约为9.2%,而中国的三次产业的占比分别为4%、36%和60%,其中金融业占服务业的比例约仅为5.3%。通过对比两国GDP构成来看,金融业在美国GDP中占据重要地位,加之美元的霸主地位,金融资产的交易主要是通过买卖差价获取收益,是为卖而买;而中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第二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约是美国的两倍,金融业对经济的贡献不到美国的一半,企业购买和持有资产的目的是用于生产而非出售,用脱手价值计量在用资产有违持续经营假设,不仅影响会计信息质量,还使大量的注册会计师业务失去存在的基础。


三、结论


会计是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改革的全局,市场经济的确立要求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公允的会计信息对这种配置起着关键的引导作用,会计自主确认和计量权是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公允的必要前提,为企业会计准则框架下会计的如实反映和公允表达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2008年金融危机后,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国际会计准则体系成为众多国家的共识。这是一个长期的博弈过程,应明确区分“接轨” 和“趋同”的词意。简言之,前者是跟随,是亦步亦趋,后者则是相向而行和相互协调中的坚持和妥协。作为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必须强化在国际准则制定中的话语权,为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做出应有的贡献。

总之,应将持续推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服务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作为深化会计改革的战略目标,将国际经验植根于中国土壤,并非一蹴而就之事,必须因时因地有步骤地进行,作为一种战术安排与战略目标统一起来,应成为我国会计改革的路径。

感 谢 关 注 中 国 会 计 学 会

王金妹

编辑人

张金泉

审核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