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青年语言学者沙龙在商务印书馆召开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语言战略研究
1月2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北京语言大学、商务印书馆联合主办的2018中青年语言学者沙龙在商务印书馆召开。本次沙龙议题为“语言学论证中的证据问题”。来自中国社科院、教育部语用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机构的六十余位语言学者出席,在京高校的二十余位硕博士列席。商务印书馆总编辑周洪波、汉语编辑中心主任余桂林主持。
沙龙现场
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刘利教授代表主办方致辞,上海师范大学潘悟云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孟蓬生研究员、天津师范大学白学军教授、清华大学杨小璐教授分别做主题发言。
潘悟云教授以“语料大数据作为语言学证据的作用”为题,从总体思维、容错思维、相关思维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大数据思维,并以声调数分布、见母开口二等字读音的地理分布等为例,进一步引出了魏晋是汉语方言的形成期等结论。
潘悟云教授发言
孟蓬生以“眼界与境界——汉语史研究中出土文献证据的运用问题”为题,从语音史、词汇史、语法史几个方面论述了汉语史研究中出土文献证据的运用问题,指出能否利用出土文献的资料或证据,不仅涉及观点和结论的可靠性,也可以由此窥见学者能力和境界的高下。
孟蓬生研究员发言
白学军以“汉语阅读的空格效应:来自眼动研究的证据”为题,通过网页、图画、短语、句子等多种阅读材料及不同阅读者的阅读证据,阐释了空格对中国学生、留学生学习汉语新词等的重要作用。
白学军教授发言
杨小璐以“众里寻她千百度——浅谈儿童语言对普遍语法理论的证据作用”为题,利用多条儿童语言的证据对普遍语法理论进行了论证,指出普遍语法框架内的儿童语言研究为普遍语法原则和参数的具体操作提供了大量实证数据,也反过来促进了语言学本体研究。
杨小璐教授发言
与会学者围绕沙龙主题和四位主讲人的发言,展开热烈讨论、充分交流。北京大学陆俭明教授呼吁挖掘充足的、有价值的语言事实,同时进行深刻的理论思考,并将语言事实、理论与论证紧密结合。北京语言大学李宇明教授指出要重视方法和技术,但不可对其迷信,对研究对象要有感知和认识,语言研究要有温度。中国社科院语言所麦耘研究员对大数据在语言学研究中的作用寄予了厚望,同时也指出语言事实和语言材料是属于不同层次的。北京师范大学王立军教授分析了语言论证中证据的重要性、多元性和局限性,指出证据也要经过论证。另外,中国社科院民族所黄行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黄树先教授、南开大学曾晓渝教授、清华大学张美兰教授等与会专家都发表了意见。
陆俭明教授发言
李宇明教授发言
最后,中国社科院语言所所长刘丹青研究员做总结性发言。他对此次沙龙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此次沙龙是一场学术盛宴,拓展了语言学研究的维度,对突破语言学传统研究范围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同时指出,证据在科学和语言学中都具有核心地位,能够区分科学与非科学。要努力提升语言材料的质量、深度和细度,把大数据变成优质的结构性的语料。在证据的视野下,语言学本体研究仍然是语言学研究的中心。语言学始终是处在人文社会科学里面最接近自然科学的位置。我们有理由在整个人文科学里面作为领先的学科,我们在科学方法的探索上、在科学论证和科学证据的追求上,有理由、有责任走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前列。
刘丹青所长总结发言
周洪波总编辑主持
“中青年语言学者沙龙”自2006年开始举办,本届为第13届。沙龙旨在广聚人气、搭建学术平台,议题涉及语言学界的热点话题,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自由发言专家:
中国社科院民族与人类学研究所 黄行研究员
中国社科院语言所 麦耘研究员
南开大学 冉启斌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 黄树先教授
南开大学 李兵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 史金生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傅爱兰教授
中央民族大学 李锦芳教授
天津师范大学 顾钢教授
南开大学 曾晓渝教授
中国社科院民族与人类学研究所 周庆生研究员
北京师范大学 朱小健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 张云秋教授
清华大学 张美兰教授
中国传媒大学 张民权教授
北京语言大学 王建勤教授
南开大学 阿错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 王立军教授
北京大学 郭锐教授
教育部语用所 魏晖研究员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 张伯江研究员
教育部语用所 王晖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