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孟子和他的时代

汉语中心 商务印书馆汉语中心 2021-12-26


  点击上方蓝字可以订阅哦!




亚圣孟子像


孟子的时代——战乱时代

颜世安/文


孟子生活在战国的初期到中期,主要应该算是中期,他的生卒年现在没有一致的说法,史学界大致的意见是在公元前390年到300年,我们先来看这是一个什么时代,这是从战国初期往中期转,这是战乱不已的时代。


我们可能有一个印象,以为春秋战国都是战乱不已的时代,其实不一样。春秋也战乱,但是春秋时代贵族还没有消灭,因为有贵族制度,各国之间的战争比较有克制。春秋时代战争规模小,打仗的时候讲究礼仪风度,这样的故事很多了。晋国和楚国打仗,晋国军队打败了在前面跑,楚军在后面追。晋军的战车陷在坑里出不来,楚人追上去教他们抽去车前横木,这样出了陷坑再跑。又跑一会儿,晋军的马跑不动了,楚国人又教他们,把车上多余的重物扔掉,这样晋军又能跑,楚军再追,最后终于让这支晋军逃走了。听起来就像是游戏,那时打仗有时就会这样,这是贵族的礼仪风尚。我为什么要讲这个?因为下面要讲到一个重要的情况。孟子的政治思想,重心是关注百姓疾苦,救民于水深火热,从《论语》看,孔子政治思想就不是这样。那是不是说,孔子不关心民生疾苦?孔子的政治思想重心确实不在这个地方,一个重要的背景原因就是,春秋时代的战争,规模、惨烈程度远不能跟战国相比。所以我们讲孟子的时代,不是一般地理解那是个战乱时代。要知道,战国时代战争的惨烈是前所未有的。那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大规模的全民战争,把所有老百姓都卷进去。春秋时代还有个情况,贵族时代打仗是贵族的事情,老百姓平时负责种田、生产,给贵族家里服役,比如修房什么都是老百姓的事情,这是剥削压迫,这没有问题。但是打起仗来,城邦出了大危险,就是几家贵族出头的事情,是国人以上阶层的事情,老百姓给你生产、服劳役就完了,他不去打仗,这个到春秋后期孔子的时候开始有变化,但是传统余风还在。


到战国完全不一样,战国是全民卷进去,这个里面有一个重要的社会组织转化,就是贵族组织完全解体了。春秋到战国的基本分界,一是中原的三家分晋,一个是田氏代齐。这全都发生在公元前五世纪的上半叶,这个转变意味着战国的开始。韩、赵、魏和新齐都是原来的贵族,但是他们之所以能在贵族的内斗中胜出,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内部有了变革,这几个国家起来,就已经不是老的贵族国家,是新的君主集权的官僚制国家了。贵族没有了,做什么事情都是全民发动,而且战争的规模巨大。从公元前五世纪下半叶开始,各国之间的战争逐渐转向全民性的战争。从公元前420年以后,战争杀人数量开始达到2万人以上,史书记录动不动斩首多少万,就是在公元前5世纪末叶开始,而且这个规模越来越大,各个国家都卷进去。孟子就活动在这个社会条件之下。


孔子的政治思想重心是教化,是从道德上教育人民,人民的生存、温饱他也谈到,但不是他的重心。怎么教化?要有德治和礼治。他基本上侧重于统治阶层的道德教育,由统治阶层来带领人民。孔子去世是公元前479年,接着就是战国。孔子去世以后,社会迅速分化,进入新的时代。孔子那么多弟子,有很多弟子在传学。在战国早期,儒学是最大的一个学术流派。我特别要讲的一点是,就我现在看到的材料,大概能确定战国早期的儒家文献里,没有一种文献谈到要解决民生疾苦。战国时的儒家文献还是在谈礼仪,比如《仪礼》这本书,就是在那个时候搞起来的,完全是在建构礼仪,谈君子的修身。这个重要不重要?是重要,这是儒学的主要东西。问题是,社会变化,战争加剧这样一个紧迫的现实,没有人回应。所以那时候有一个墨家就严厉地批评儒家,批评得很厉害。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批评,就是儒家讲的这套东西华而不实,跟水深火热中的老百姓没有关系。这个批评不完全对,但是结合战国初年的实际,它对孔子的后学不能应对现实的批评,是有道理的。从这个背景,就看出孟子的独特。孟子是儒家中第一个直接应对民生苦难这个现实问题的。


我现在总结孟子这个人最主要的几个特点,第一个,他是孔子思想真正的传人,这个毫无疑问。但是这个真正的传人,他不是墨守成规,而是随着时代变化有创新,能应对现实,把孔子思想最重要的精髓抽取出来,这是他最重要的一个特点,继承孔子思想,然后有所创新。第二个,他是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关心民生疾苦、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对底层民众的关怀,这是后来儒学一个重要的传统,就是从孟子开始的。第三个,他有特立独行的个性。为什么年轻人容易喜欢孟子呢?孟子个性鲜明,豪迈洒脱。儒学人物往往给我们一个印象是,中规中矩、端庄方正,但是孟子不一样,他是豪迈洒落的。


——选自牟钟鉴、王志民主编

《孟子公开课》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孟子·离娄上》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

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孟子·尽心上》

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上》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公开课》是“国学系列公开课”丛书的一本,是在孟子公开课课堂录音稿基础上整理而成。

      《孟子公开课》揭示了孟子性善论的人性光辉,分析了仁政的道义原则,阐发了民本思想之于当代政治建设的意义,揭示了浩然之气的大丈夫正义论给民族精神注入的不竭动力。读《孟子公开课》,就如同聆听12位名师讲孟子的故事,从孟子的生平到思想,再到对后世的影响。该书全面展现了孟子其人与《孟子》其书。







识别二维码,一键购买



视频 小程序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