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痛心!“中国最后原始部落”遭遇大火|回顾《佤族“原始部落”翁丁的语言生活》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语言战略研究 Author 王育弘 王育珊

2月14日17时40分,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角民族乡翁丁村老寨发生严重火灾。截至2月14日23时15分,现场明火已经全部扑灭,至15日1时左右,现场余火全部清理完毕,经现场核查无人员伤亡,起火原因正在调查中。


位于澜沧江畔的翁丁村寨拥有近400年的历史,终年云雾袅绕,被誉为世界佤乡,是中国唯一一个完整保存原始风貌的佤族部落。村民们数百年来一直过着刀耕火种、犁地靠牛、吃水靠背、点灯靠油的原始生活。2006年它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 。

图片来源:腾讯新闻


翁丁村老寨寨主杨先生在后续采访中说,火灾发生时他就在现场救火,房屋均为木头和茅草结构,由于风大,火势凶猛,加上交通和水源问题,村民和消防人员扑火已经来不及,他只能去安置村民,避免大家受伤。“火当时烧得太凶猛了,我们村子105户房子,就剩下4栋房子没怎么被烧到。”“这些房子都是无价的,我们一砖一瓦建起来,辛辛苦苦置办东西,一个小时就不在了。”

图片来源:腾讯新闻 


中国最后的原始部落,佤族民俗文化的活态博物馆,在新春佳节毁于大火,令人痛惜!

(新闻来源:腾讯新闻、新京报、红星新闻)

语言资源保护刻不容缓,今特重刊《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8)》领域篇《佤族“原始部落”翁丁的语言生活》一文。


佤族“原始部落”翁丁

的语言生活

文 | 王育弘,王育珊


翁丁是云南省的一个佤族村寨,地处中缅边境,保存着完好的原始群居村落,被《中国国家地理》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佤族是一个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如今,佤族的社会经济形态已经基本实现由封闭单一的农耕经济形式向开放发展的市场经济形式转变。同其他地区的佤族同胞一样,翁丁佤族也实现了历史的跨越,但仍保留着原始的传统生活习俗、传统民居建筑风格和传统民俗风情。

图1 翁丁村寨近景


2004年,翁丁被云南省列为重点建设的200个旅游特色村及首批推进建设的50个村之一,并先后于2006年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2007年列入云南省历史文化名村,2011年被评为国家AAA级景区,2013年被评为云南省最具魅力村寨之一,实现了全面对外开放,成为一个在保存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的原始村落。

图2 翁丁村寨口的牛头

      (郭熙摄)


一 翁丁村——原生态环境下的母语保留地


“翁丁”,当地佤语叫“om dein[ʔɔm ten]”。om意为“水”,dein意为“接”,“翁丁”意为接连之水。该地有几条小河相互连接,村寨由此得名。村子位于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的中西部,隶属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民族乡,距县城33公里。翁丁面积约23823亩,全村辖新牙、翁丁大寨、翁丁下寨3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共有284户1201人。翁丁属山区半山区地貌,平均海拔1500米,亚热带气候,终年无霜,气候宜人。


图3 翁丁村寨全景图

       (图片来源:沧源县佤文化中心)


人们所说的原始部落实际上是翁丁大寨,共有4个村民小组,134户,586人。寨子有近400年的历史,寨主职位由杨氏宗族世袭,因为寨子由杨氏家族首建。今以杨氏、肖氏、赵氏、田氏四大姓氏为主,各姓氏以氏族单位连片居住,形成了原始村落的布局。


翁丁大寨位于翁丁行政村的中心,建在一个半山坡上,四周环山。寨中干栏式传统民居建筑依山势布局,由低而高,形成了错落有致的原始群居氛围,不但保留了佤族传统民居古榕、寨桩、牛头桩、祭祀木雕、祭祀房、打歌场、撒拉房、木鼓房、神林、寨栅、寨门神林、墓地、梯田、旱地等的布局风格,还保存了脚碓、手碓、编织、印染、拉木鼓、打歌、剽牛、祭祀等佤族传统习俗和宗教信仰。(见图4)翁丁以其原始村落的独特方式传承着佤族千百年来独特的历史文化。现在寨子已经实现了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成年人普遍使用移动电话等电子产品,拖拉机、摩托车等现代化的工具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几乎家家都有电视。翁丁已经成为见证佤族从原始状态走向现代文明的历史遗迹,它是佤族传统文化的“缩影”,是佤族传统历史文化的自然博物馆。

图4 织布


从地理环境和语言使用情况来看,翁丁是一个原生态环境下的母语保留地。翁丁原始部落的村民全部是佤族,母语是佤语,民族单一,语言也相对单一。虽然地区的开发开放,打破了翁丁宁静的原生态生活,但翁丁地理环境偏僻,交通不便,为佤族母语的保留提供了很好的语言生存环境。

 

二 翁丁佤族的语言生活特点


为了了解翁丁佤族的语言生活状况,我们多次进寨调查,对4个村民小组134户572人(5岁以上具有一定的语言能力者)从不同年龄段者母语的熟练程度、母语的代际传承情况、兼用语的使用比例等方面进行考察。通过访谈、语言生活场景实地观察等多种途径参与他们的语言生活,仔细观察他们使用佤语的每一个生活场景,体会他们对佤语的情感,从而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调查材料。


(一)寨中佤族全民熟练使用佤语,佤语是族内唯一的交际语言


每天,翁丁寨子里形形色色的游客来往穿梭,汉语不绝于耳,有不少翁丁人用汉语和游客打招呼、交流、做生意等。但佤语仍是翁丁佤族的族内唯一交际语,并保持着相当的活力。


口语熟练度是考察语言能力的重要指标。我们将572人分成5到19岁(115人)、20到39岁(199人)、40到59岁(181人)、60岁以上(77人)四个年龄段进行调查,发现各年龄段均能熟练使用母语。村寨中家里家外,他们只用佤语作为族内唯一的交际语言,邻里见面打招呼、日常生活聊天、集会、接打电话等场合交流时均只用佤语,家庭成员中即使有懂汉语的,也毫无例外地全部用佤语交流。


我们对杨艾那(82岁)、肖三改(37岁)、肖安娜(26岁)和肖叶嘎(10岁)4位不同年龄段的村民进行入户调查,看到他们与家人交流时,全部使用佤语,不受辈分、职业等制约。翁丁佤族选用交际语言时,发话人通常将听话人分为同族和外族两类,同族用佤语,外族用汉语;如果外族人会佤语,则首选佤语。(4人中,杨艾那是翁丁村的寨主)

图5 笔者和寨主夫妇


笔者和寨主夫妇他与妻子、子女都是用佤语交流,尽管他也会一点点汉语,但知道我们会佤语,他就用佤语和我们聊天。肖三改曾在昆明打工,儿子在乡镇上上学,父子俩都会讲汉语。去他们家时,他们都使用佤语相互交流,其间,肖三改接到在外的妻子及兄弟的电话,也是很自然地用佤语和他们电话交流。肖安娜在昆明上过大专,肖叶嘎则是三年级小学生,她们都会讲汉语,家人中父母和姐妹也都会讲汉语,然而彼此之间都本能地使用佤语交流。后来,我们随肖安娜到村里走访,一路上遇到同村人,他们都很自然地使用佤语互相打招呼、寒暄,并不因为有我们在一旁而觉得不自然。


为考核不同年龄段翁丁佤族的母语使用水平和母语使用的代际差异,我们用一个400词的词表,对不同年龄层的6个人进行测试。词表涉及日常高频词和不经常使用的低频词,包括天文地理、动植物、人体器官、动作、数量等多个类别。根据被测者对词语的熟练程度,分为A、B、C、D四个等级,A级代表能脱口而出的词,B级是想一想才能说出的词,C级是想了以后还不会说、经提示才能回忆起的词,D级是提示了也还是不会的词。测试结果按照母语词汇掌握的数量,把语言能力划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和“差”4个等级,A级词与B级词相加的总数350(含)个以上为“优秀”,280—349个为“良好”,240—279个为“一般”,240个以下为“差”。测试结果如下所示:

表1 翁丁佤族母语不同年龄段400词的测试情况统计表


以上6人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不同,但测试成绩都是优秀。测试时,绝大多数词汇都能够脱口而出,但如“雪、冰、银河、地震”等天文地理方面的词,“白鹇、啄木鸟、孔雀、麻雀、乌鸦、松鼠、蜻蜓、菠菜、油菜、麻椒、芥蓝、魔芋”等动植物方面的词,“胸、肺、肚脐”等身体器官方面的词,他们没有说出来,主要因为他们现实生活中很少用到这些词。


翁丁人的佤语除日常口头交流外,还用于调子、民谚、俗语等民间口头文学。这些生动有趣的艺术形式是翁丁佤族部落、村寨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时候是即兴的,表现出了他们对佤语的娴熟运用。比如,佤族的“开门调”是佤族传统民歌调子,往往因景即兴抒情,所以有很多不同的版本,老老少少都能即兴演唱。在翁丁寨子时,“开门调”不经意间会传入耳朵:

“(佤语)baoh si vīex,baoh si vīex,baoh si vīex ga kun di vhi! ang ex baoh,ang ex baoh ang ex baoh ga kun hlu hlia...[pauh si vɛʔ,pauh si vɛʔ,pauh si vɛʔ kaʔ khun ti vhi! Aŋ ex pauh,aŋ ɣʔ pauh,aŋ ɣʔ pauh kaʔ khun lhu lhia...]”

汉语意为:“开门呀,开门呀,妹给串门的阿哥开门呀。不开不开,妹不开,妹不开给不正经的人……”

(二)部分词由使用佤语的单语状态向兼用汉语的方向发展


“(佤语)dax yīex mīex geeing、bāox nyīex baox yaong、būx gei būx kang、bāox aig ga geeing、būx ou ga mīex,beix hmom! [taʔ jɛʔ mεʔ kɯiŋ、puʔ ȵʔ puʔ jauŋ、pʔ ke pʔ khaŋ、pʔ ʔaik ka kɯiŋ、pʔ ʔo ka mεʔ,peʔ mhɔm]”

汉语意为:“尊敬的各位朋友、各位来宾:你们好!”

这是翁丁佤族小姑娘玉载迎接外来游客参观翁丁的导游词中佤汉双语的一段开场白。随玉载的导游词、村里村外的旅游景观标识牌闲游,我们已经深深感到翁丁原始部落的语言生活正由佤语单语状态向佤汉双语的趋势发展。


图6 笔者访谈翁丁村民肖尼若


自2004年旅游开发,每年成千上万的游客涌入翁丁,翁丁已经成为当地的一个旅游品牌。翁丁的开发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也催生了村里大量的旅游服务双语人员。村里有游客的地方必然有汉语的交流。表面上看,对于游走寨间的游客,翁丁人已经习以为常,你看你的原始部落,我过我的原始生活,似乎毫不相干;事实并非如此,游客的往来交流,电视、冰箱、洗衣机、电饭煲、手机等现代化设备逐渐成为村民生活的一部分。翁丁里里外外、方方面面、家家户户、老老少少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外界的影响,语言生活也不同程度地发生着变化。现在翁丁青少年已普遍兼用汉语,成为佤汉双语人,他们把佤语作为族内交际语言,把汉语作为族际交际语言,大都能够根据交际对象、交际场合、交际内容等自觉地进行语码转换。而大部分六七十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少部分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及处于习得母语阶段的学龄前儿童是单语人,只会佤语不会汉语。少部分老年男性及部分中年人懂点汉语,但仅限于简单句和词汇形式的交流表达,有时即使是简单的表达也无法理解。


为反映翁丁佤族不同年龄段兼用汉语的情况,我们对三代或四代同堂的杨艾那、肖萨姆来、肖尼若、肖金芳等6户人家共38人进行了调查。

表2 翁丁佤族不同年龄段者兼用汉语情况表


上表显示,在被调查的6户人家38个佤族村民中,有30人能够兼用汉语,比例达到79%。20—39岁的兼用汉语人数最多,占该年龄段总人数的92%;最低的是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6人中仅有2人略懂汉语;5—19岁这个年龄段中,5岁的女孩肖玉块和男孩肖岩龙尚未入学,不会说汉语。青壮年中,不会说汉语的分别为安桃和安喜,有时还能听懂一点点,只是不会讲。可见,不同年龄段兼用汉语的情况存在明显的差异。


能够兼用汉语的30人中,可以熟练使用的有20人,占调查人数的一半以上。其中有10人在20—39岁这个年龄段,5—19岁的孩子和40—59岁的中老年人中分别有5人,60岁及以上没有人能够熟练使用汉语。可见,能够熟练使用双语的主要是中青年。


翁丁佤族作为一个“直过”民族,在步入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生活的同时,仍保持着民族语言文化的活力,全寨佤族人熟练使用族内唯一的交际语佤语,这既得益于高度聚居的生活模式,更得益于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村民们随意地使用自己的民族语言,同时也积极学习国家通用语言,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进兄弟民族之间的交流,迎接更美好的生活。翁丁原始部落的语言生活正从使用佤语单语向兼用汉语的双语方向发展。打歌场上一曲《阿佤人民唱新歌》,洋溢着佤族人民对党和政府真诚的感激之情。佤汉两种语言文化在这里呈现出一派和谐共生、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