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詹伯慧丨深切怀念丁邦新教授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语言资源快讯 Author 甘于恩

点击上方蓝字可以订阅哦!

著名语言学家丁邦新先生于2023年1月30日仙逝,他的逝世是我馆乃至中国语言学界的重大损失!

今转发暨南大学文学院詹伯慧教授深切怀念丁邦新教授》一文,谨致悼念。

哲人其萎,风范长存!丁邦新先生千古!


深切怀念丁邦新教授

文丨詹伯慧(口述) 董一博(整理)

丁邦新教授

近期,语言学界走了几位著名的学者,不幸丁邦新教授位列其中。据我所知,邦新教授是我国当代语言学界影响很大的学者。早期他随家人移居台湾,在台大求学时师从董同龢教授,是董教授的入室弟子。其后直到大陆改革开放,他和我们基本上没有接触,我算是最早认识他,和他有交往的大陆学者之一。他很谦虚,刚认识他的时候,他说你是我的前辈。为什么呢?董老师是王力先生的弟子,我也是王力先生的弟子。事实上,大陆和台湾语言学界的交往,从他开始才逐渐步入快车道。早在我们改革开放之初就知道台湾最著名的语言学家是董同龢教授,而董同龢教授的论文集是丁邦新编的,可见丁是董的得意门生。董同龢教授去世以后,台湾的语言学界由丁邦新接上了棒,丁邦新教授可算是台湾最具影响的语言学家了。我在20世纪改革开放以后就开始和台湾的语言学家有所接触,其中交往最深的就是丁邦新教授,在1980年我受聘到东京大学的时候,已经和丁邦新教授有书信来往了,我到日本以后,就和他频频来往,互赠著述。记得当年两岸邮政还不是很通畅的时候,潘重规教授到日本访问,来我家做客,他回台时,我就想托他带我的《现代汉语方言》给丁邦新。那时候潘教授说,你的书是简体字的,台湾不一定能收到,建议我不如由日本东京大学的名义寄去,这样他很早就读到我这本小册子了。邦新教授可以说是大陆语言学者和台湾、海外汉语学者联系的重要桥梁。邦新教授在台湾很早就和美国的汉语学者有了交流。20世纪80年代他已经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的中国学者,后来他在那里做了很多工作,主持了以赵元任命名的中国语言学中心,在前辈学者赵元任、李方桂的影响下,承传了赵、李两位的事业,一直在那里发展中国语言学的研究工作,为汉语研究的国际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包括台湾和大陆在内的很多语言学者,就逐渐都有机会到美国去交流学习。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无疑是中国语言学在海外最重要的基地,先后也培养了不少我们大陆地区的年轻学者,据我所知,复旦大学的陈忠敏教授就是在加州大学丁教授的门下攻读博士学位的。

日语版《现代汉语方言》

台湾版《现代汉语方言》

邦新教授语言学的基本功很好,传统语文学的基础很扎实,因此他能够承前启后,在接触了国外语言学以后,奋力把传统的中国语文学和国外的现代语言学结合起来,为中国语言学走向国际化、现代化贡献他的力量。他曾经是国际中国语言学会的领导,也是美国语言学会的荣誉会员,这是名不虚传的。

我和邦新教授接触较多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1998年,我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任教,他那个时候就想把我请到加州大学去讲学,那时他正在准备撤离美国,回到新创办的香港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来任职。他知道我还没有去过美国,就和我说,你可能是我请到加大的最后一位中国语言学者了。那时候张洪年教授一直和他在加大合作,他就说我可能要去香港了,请你来这里的事由洪年教授操办,我1998年年底离开新加坡到加州大学去讲学,发的聘书是由张洪年教授签署的。我到加大的时候,他亲自来机场接我,事先替我安排好租住的房子,并在他女儿那里找来床上的被褥,使我和内人十分感动。从台湾到美国加大,再从加大回到香港,最终他成为香港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的院长。在这以后,他发力加强海峡两岸,以及海外汉语研究的互动工作。我记得很清楚,他来香港以前就积极物色几位在海外工作的中国语言学者帮他一起发展香港科大的中国语言学,使之成为海内外最强大的、有力的中国语言学基地。当时,他首批招聘来的海外学者,如新加坡国立大学来的张敏、澳大利亚来的朱晓农等,都是他在香港科大最强有力的助手。他在香港科大建立人文社会科学院,担任院长以后,两岸语言学者的交流互动更加频繁,他的团队基本上就是海外著名的中国语言学者,加上每年都从大陆招揽一些年轻的学者前来从事各项研究,香港科技大学的中国语言学逐步发展成为海内外中国语言学研究举足轻重的基地。那时候,许多海外的中国语言学者也常常来交流访问。他在加州大学主持的赵元任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后来连牌子也搬到香港科技大学来,还举行了很隆重的挂牌仪式,我参加了那次盛会,一批海内外著名的中国语言学家都前来庆贺。

毫无疑问,丁邦新教授是海峡两岸以及海外汉语学者都很熟悉的学者,他在汉语走出国门,让海内外汉语学者联系在一起等方面,做出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在香港,我经常和他有交往,大陆的学者也常常接受他的邀请到香港科技大学来做短期讲学或以共同研究的形式参加他设立的科研项目。大陆不少年轻的学者都受到过他们的熏陶,都感到得益匪浅。90年代后期,我在暨南大学培养博士研究生,有一年我请他到广州来,参加我们的博士论文答辩,他主持了我的博士研究生梁金荣的论文答辩会。这是他第一次进入大陆主持博士论文答辩,此后他对梁金荣博士印象很深,还请梁博士到香港科技大学去做客,提起这些往事,梁金荣总是难以忘怀、铭感在心。进入21世纪以后,特别是近一二十年,丁邦新教授对到大陆来进行研究倍感兴趣,多次受邀来大陆讲学,往返于两岸之间。2016年,我二度访美,在旧金山开会。那时他和洪年教授正在美国,知道我到来的消息,就约我一起吃饭,选的地点还是当年加大伯克利校区附近的一家餐馆,阔别重逢,倍感亲切。记得2017年,我借着徐州江苏师范大学为我的窗友唐作藩教授举行90华诞庆祝会的机会,北上徐州,那时候丁邦新教授也应邀前来,在祝寿之余,我们还听了一场丁邦新教授的学术报告,报告显示出他传统语文学的功力非常深厚。我们老朋友见面,也倍感亲切。据说他不止一次来到徐州,在那里住下来做学问,所以说那是他往年常来的地方。

2018年4月26日上午,深圳南方科技大学为李蓝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方言中方言资料的辑录、整理与数字化工程中期成果鉴定会”举行评审会,特别邀请了海峡两岸的几位学者前来参加评审,我和丁邦新又有机会见面了。下午丁邦新教授在国际会议中心报告厅做《半个古典诗人的独白》的演讲,我在演讲前介绍了两岸学人之间的学术往来及丁邦新先生的成果。丁先生全程站立,娓娓道来,全场听众屏息聆听,沉浸在古典诗歌的熏陶中。打那以后再没有机会和他相聚,我想很可能深圳这次聚会,就是我们的最后一次见面了。 这几年疫情肆虐,两岸隔绝,我也没有听到他的消息,不料上月末传来噩耗,他已经和我们永别了。我们失去了一位海峡对岸最深交的同行朋友,大陆和海外语言学者最可靠的桥梁,这是语言学界无可挽回的重大损失。想起多年的交往,这些事浮想联翩,往事历历在目,仿佛丁公现在就在我们眼前,还跟我们谈笑风生。

此刻写上这篇短文,难表我对丁公怀念之情之万一。我相信丁先生开拓的语言学事业会不断发展,两岸学者的友情也将绵绵不绝。

(本文来源:“语言资源快讯”微信公众号,已获作者授权转发)

延伸阅读


往期回顾

品读经典,愈见滋味 丨《〈论语〉注译》面世

活动预告丨传统文化与经世致用,谈《顾炎武文》—— 商务印书馆涵芬楼国学系列讲座

新书丨刘洁修著《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修订版)面世

江蓝生:《近代汉语探源》新版面世 | 再论“们”的语源是“物”(三)

商务印书馆汉语中心视频号开通啦!

欢迎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了解更多精彩视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