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青少年模式,不能再“睁眼瞎”了

林风 人民网评 2022-06-03

未成年人权益的全方位保护网,正在越织越密。

日前,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安排部署开展“新风2021”集中行动。其中,“深层清理网上对未成年人具有诱导性的不良内容”“督促网络平台实施‘青少年模式’”并切实发挥作用是“护苗2021”专项行动的核心内容。

未成年人保护,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然而媒体调查发现,部分平台、账号利用涉黄信息博眼球、赚流量的问题仍屡见不鲜:有社交软件中存在大量“污”表情;有聊天群、社交平台的话题中发布涉黄图片、语音,诱导色情交易,且这些内容对大多数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人轻易可见。

应当说,经过多年的持续深入治理,未成年人的网络成长环境得到较好净化和提升。如今,一些“漏网”的不良有害信息、歪风邪气侵害未成年人,原因也是复杂多样的。这背后,既有某些账号运营者的“狡兔三窟”,也有部分平台的唯利是图和流量至上,还有诸如新技术滥用、防护漏洞等现实尴尬。一边是打击治理不松懈,一边是新老问题不断,也说明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是一项没有终点的长期工作。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平台的“青少年模式”形同虚设,对用户没有强制性,甚至成了“睁眼的瞎子”。此前,有一项统计数据显示,29.7%的未成年人认为多数短视频内容低俗,31.4%的未成年人认为短视频采用的青少年模式用处不大……事实上,一些平台的“青少年模式”漏洞百出、遭到诟病不说,还存在诸如未强制实名认证、内容把关不严、难以控制时长、诱导打赏、个人信息保护不力等问题。

这些显现的“短板”,每一个都触目惊心。如果不重视不补齐,对不良有害信息的过滤就会“牛栏关猫”,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就可能事倍功半。因此,针对侵害未成年人身心权益种种漏洞和问题,执法部门和企业主体没有半点理由默许放纵,需要立即介入,常抓长治,实现常态化、规范化、法治化的治理。

具体来说,对于生产、传播和炒作不良有害信息的涉事账号,要发现一个,果断查处一个。在个案查处的基础上,也要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跨平台追踪关停。突破法律边界、造成严重后果的,还要承担法律责任。而对于各企业和平台来讲,不能只讲效益,更要承担起自己的主体责任、法律责任和社会责任。要舍得告别流量焦虑,利用好技术、资源和平台优势,在“青少年模式”的时间管理、功能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层面,真正扎稳约束和强制的篱笆。

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事关国家和民族未来,不容歪风邪气猖狂作祟。除了执法治理、家校教育和社会努力之外,网络大海中的账号主体、平台更要知责明责——别只看眼前,算小账,要看长远,算大账。

这一点,当牢牢记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