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奋斗架起实现梦想的桥梁,“新汉学计划”让他们收获成长与感动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了解更多
语合中心
语合中心
炎炎夏日,又到一年毕业季。日前,2020届“新汉学计划”博士生经过严格的专家评审和论文答辩环节顺利完成了学业。
回顾自己在中国的求学经历,博士生们表示,参与“新汉学计划”不仅让自己在学术上收获颇丰,还开阔了自己的视野和思维,为今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这些博士生,听听他们眼中的“新汉学计划”,以及在中国研究学习的收获吧~
“我将毫无保留地推荐这项计划”
来自美国的龙迈康就读于英国剑桥大学,他研究的领域是中国组织人类学。“因为我研究的课题和中国相关,所以我一直在寻找机会,希望能来中国进行一段时间的研究。而联合培养项目对我来说是最理想的。”
2016年,龙迈康在老师的推荐下,申报了“新汉学计划”中外合作培养博士项目,并通过选拔来到中国人民大学就读。
“我感兴趣的是,从人类学视角看待中国人如何了解自己的文化发展。”龙迈康解释,“人们普遍认为,文化是客观存在的,但我认为,‘文化’这个词的实现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是不同的,我的研究强调了中国文化概念的独特性。”
在研究中,龙迈康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对他来说,最难忘的就是来自“新汉学计划”老师们的支持。“如果没有新汉学计划的建议和鼓励,我的研究项目可能早就失败了。”
龙迈康表示,参加“新汉学计划”让他能够深入地对中国文化进行研究,而这段经历也直接关系到他的事业和个人发展。同时他也表示,自己将毫无保留地推荐“新汉学计划”给希望了解和研究中国的学者。
“了解和理解差异,是很有趣的事情”
来自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亶法荷同样是“新汉学计划”中外合作培养项目的一名博士生,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进行中国传统宗教的融合性研究。
说起自己申请“新汉学计划”的原因,亶法荷表示,在阿姆斯特丹大学读书期间,一位访问学者曾向他推荐了中国人民大学的杨慧林教授。
2015年,亶法荷通过中国人民大学暑期学校第一次到访中国,见到了杨慧林教授,并得知了“新汉学计划”。
经过申请和选拔,亶法荷如愿入选“新汉学计划”博士生项目,得以来到中国进行研究和学习。
来到中国后,亶法荷开始对中国宗教信仰进行比较研究,并去四川省甘孜州的亚青寺进行了实地考察。这些经历都让他印象深刻。
在中国学习期间,导师姚新中也给了亶法荷许多帮助。“他是一位卓越、慷慨、开朗的‘向导’,不仅带领我接触中国学术文化,也让我的中国经历非常丰富。了解和理解这些差异,是很有趣的事情。”
亶法荷表示,参加“新汉学计划”给了他深入了解中国学术和体验中国文化的独特机会,也让他在汉学领域获得了宝贵的研究网络,有助于未来的职业发展和进一步的汉学研究。
“这四年,我收获了友谊和知识”
来自哥伦比亚的关沧海参与的则是“新汉学计划”来华攻读博士学位项目,就读于北京大学,研究领域是魔幻现实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关系。
得益于对中国文学的喜爱,他较早便开始学习中文。“起初也遇到过一些困难,因为中文和我的母语一点都不一样,音调、汉字对我来说都比较难,在慢慢熟悉了解后,多与身边的中国人交流,语言才会逐渐提高。”
来中国学习期间,关沧海不仅接触到了很多以前没有接触过的文学知识,也结识了有同样爱好的朋友。
“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对我的帮助都很大,我的导师李杨在语言上和文学上会给我细致的指导。他还曾对我说,‘不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中,如果遇到什么困难,尽管跟我沟通。’这让我非常感动。”
关沧海表示,参加“新汉学计划”让他能够深入地学习中国文学,体验中国文学生长的文化土壤,对自己的研究很有帮助。
对于未来,关沧海说,“我还想在中国攻读博士后,把我的研究继续下去。”
“我对中国社会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新汉学计划”博士生自风曾在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主修中文和中国文化。对中国的兴趣,让她选择了上海城市公共空间形成研究作为自己的课题。
在中国学习期间,很多事情都让自风印象深刻,“复旦大学的学术气氛非常好,我结识了很多教授,也结交了很多朋友。”
研究期间,自风还与同济设计学院和同济大学的Fablab合作。“这是非常富有成果的经验。我参加了许多科学、文化和艺术活动。遇到了中国的设计、城市化及建筑学方面的专家,以及中国艺术家和文化专家,从不同角度向我展示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日常哲学。”
自风说,她非常感谢“新汉学计划”,这个计划为外国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在中国进行研究的机会,并展示了不同的研究方式。
她表示,想在上海艺术学院或同济大学申请博士后课程,以继续她的研究,并根据研究成果创造出更多的艺术实践。
“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中国”
来自越南河内大学的陈山松通过“新汉学计划”到武汉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跨文化传播。“我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之前在河内大学中文系学习时,就做过中国传统文化和节日的相关研究。”
对于未来,陈山松表示,“我将回到越南教授中文并继续进行相关的研究。我更关注两国民间的交往,两国人民怎样才能达到互惠行为理解,避免文化冲突?这些都是我以后的研究方向。”
开阔视野,不断进取!“留学中国让我收获颇丰”
对于高山来说,这些年在中国的努力,也为他日后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硕士毕业后,高山申请了“新汉学计划”,攻读博士学位。
在北京语言大学杨尔弘导师的指导下,他逐渐把研究方向集中在汉语-阿拉伯语的平行语料构建及其使用上。“我们每周都有文献汇报和课题讨论,让我可以不断积累文献阅读和研究经验。”
四年间,高山曾参与了十余个学术会议,发表了四篇论文,其中有两篇被EI检索收录。此外,他还在北京语言大学和北京大学主讲了四次讲座,主持了四次北京语言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其中一次以优秀项目结项。
“我的努力受到了学院和学校的肯定。2019年我获评北京语言大学研究生‘学术之星’,这既是对我的支持和鼓励,也是使我更加努力的动力!”
高山说,他在中国学习期间有无数的故事和回忆,非常感谢“新汉学计划”给予的机会,和北语对他的培育。
近年来,已有来自英国、西班牙、韩国、埃及等国的青年学者来到中国16所国内顶尖高校求学,成为“新汉学计划”项目的一员。目前,“新汉学计划”已培养及招收来自全球75国近600名博士生,78国的1100余名青年精英、知名学者来华研修和学术交流。
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 新浪微博:@语合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