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风采|“我与波兰学生之间的那场‘双向奔赴’”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了解更多
语合中心
语合中心
“在这次海外教学中,我不但获得了飞速的个人成长、丰富的教学经验,更在与不同教学对象的相处中,收获了超越年龄和国界的珍贵友谊。用当下流行语来说,这是一场‘双向奔赴’。”国际中文教师刘超说。
因材施教,
根据教学对象转换教学方法
2018年2月,刘超来到波兰克拉科夫任教。初到波兰,他就发现这里的教学对象和国内有很大不同。前来学习的学生中不仅有正在上学的学生,也有已经工作的成年人和退休的老人。
不同教育阶段、年龄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特点和接受能力,教学目标也各不相同。刘超意识到,他需要学会转换教学方式和风格,根据不同对象的特点“因材施教”。
面对活泼好动的小学生,刘超会运用各种课堂活动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对思维活跃的中学生,刘超会给他们一些稍有难度的任务挖掘学生在中文学习上的潜力;在大学生和成人的课堂上,刘超更注重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培养;在与老年学员相处时,刘超会给予更多的鼓励,增强学生学习中文的信心。
刘超表示,一开始自己转换教学风格也不是很顺利,但经过几次实践和锻炼,慢慢就会越来越熟练。“重要的是,我们一定要有主动转换的意识和开放的心态,多观察教学对象的特点,根据教学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刘超发现,波兰学生比较“慢热”,但对音乐很感兴趣。因此,他尝试在教学中加入音乐元素,并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歌曲。
对小学生,他会选择一些歌词简单、韵律感强的童谣,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达到教学目的。对于大学生和成人,歌词以多次重复出现教学词语或语法点为佳,曲调不宜太难。
“歌曲教学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刘超说,“学生如果学会了歌曲,哪怕只是掌握了其中几个关键句,在日后的教学中只要简单哼唱,就能回忆起语法点或生词。”
兴趣为媒,
让文化体验为语言教学服务
刘超认为,作为一名国际中文教师,不仅要教授中文,更要带领学生走进、了解中华文化,促进学生对中文的深入理解。而文化教学,仅靠听讲座、看视频远远不够,他希望学生能亲身体验。
因此,他非常重视利用各种机会进行教学。例如在春节时教学生写“福”字,互相用中文送出祝福;端午节时向学生讲述节日的来历,共同品尝粽子;闲暇时与学生一起去中餐厅就餐,讲解菜名和餐桌文化,为教学增添几分趣味。
在他看来,如果中文教师能结合学生兴趣,将语言教学巧妙地融入到文化活动,一定能收获不错的效果。
“这几年我在课余开展的麻将教学、舞蹈教学都很受学生欢迎。”刘超表示,在这些活动中,他会要求学生们尽量用中文进行表达,尽量营造文化环境,让学生在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学习中文。
他补充道,在讲解中华文化时,教师如果事先能主动了解中华文化与当地文化的相似之处,进而将两者进行比较,就会更易于学生理解并加深印象,同时起到文化交流互鉴的作用。
“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传播工具。学习中文势必要了解中华文化,从而有助于更好理解中文的内在逻辑、思维方式。”刘超认为,反过来,对文化的兴趣也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语言学习的动力。“文化教学好像一条看不见的线,串起语言教学的各个环节,使之更加完整。”
收获感动,
用真诚热情换来认可友谊
一直以来,刘超对学生的真诚与热情始终不变,这让他获得了许多认可和友谊,也收获了许多难忘的瞬间。
他教授的班级学生总是“爆满”;高中零起点班级的学生再次出现在了大学的班级里继续学习中文,告诉他是因为他的教学爱上了中文;在儿童班教授过的小朋友的父母报名了成人班,他们说,看到孩子学习中文后的积极改变,自己也想来感受中文的魅力……
让刘超印象最深的是收到一封高中毕业生的集体感谢信。信中写道,“感谢您的热情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希望这不是我们学习中文的终点,我们在未来的路上一定还会有许多重合的轨迹。”
刘超说:“国际中文教师绝不是一份通常意义上的工作。它像一座宝藏,集合了我所有的兴趣与爱,让我愿意为之倾尽心血;它更像一枚徽章,记载着这一路上每个动人的故事和闪耀的成绩;不过它最像一座桥梁,将我与学生们的心紧紧相连,彼此相通。”
精彩链接:
投稿方式
如果您有感言见闻、学员故事、教学方法、知识干货等想跟更多人分享,欢迎通过weixin@chinese.cn邮箱给我们投稿~我们期待您的来稿!
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 新浪微博:@语言合作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