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拒绝“一城独大”!强省会,要终结了?

凯风 国民经略 2023-04-22

文|凯风

强省会,终于迎来了对手。

01

“一城独大不是春”。

日前,“芜湖发布”刊发了一篇文章,指出经济强省,发展不完全依靠省会城市的“一城独大”,而是得益于“双城驱动”,甚至“多城驱动”。

就在几天前,安徽印发《关于支持芜湖市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见》,明确支持芜湖成为安徽经济增长第二极和省域副中心城市

这意味着,芜湖,正式向全方位的安徽第二城发起冲击。

在我国各大省份中,安徽最具“左右逢源”特质。

在地理上位于中部,不仅跻身“中部崛起”战略,而且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湖南湖北江西来往密切。

在城市群上,受到长三角一体化的辐射,16个地市全部入群“包邮区”,作为我国最大城市群的正式成员而存在。

与江浙沪同频共振,安徽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但来自“包邮区”的强虹吸力,也让安徽面临人口、人才流失之困,大量地市纷纷拥抱长三角。

芜湖,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身处安徽,受到合肥都市圈的辐射;毗邻江苏,本身又是南京都市圈的核心成员。

与芜湖一样,安徽的马鞍山、滁州、宣城同样被划到了南京都市圈,而黄山则与杭州“眉来眼去”,成了杭州都市圈的正式成员。

作为省会的合肥,固然借着“最牛风投城市”的威名出尽了风头,在中西部地区不乏一争之力,但与杭州、南京等强二线城市仍有较大差距。

所以,单靠一个合肥,还无法对全省形成强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在合肥之外,再造一个副中心,就有了现实的必要性。

芜湖足以担起这一重任。连南接北、承东启西、临江望海,芜湖本身就是安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桥头堡。

作为安徽第二城,芜湖的产业承载力并不弱。

且不说海螺水泥、奇瑞汽车、三只松鼠、三七互娱等企业广为人知,新能源汽车、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新产业也在蒸蒸日上,不乏独当一面的能力。

根据规划,到2027年,芜湖GDP有望突破7000亿元,跻身长三角20强。届时,省域副中心城市,可谓名副其实。

02

前些年,强省会作为潮流,曾经席卷大江南北。

一众省会城市或通过合并周边地市,或经由撤县(市)设区,做大体量,以此自身凸显全省乃至全国的位置。

这两年,由于疫情冲击及多中心模式的影响,一些省会经济首位度出现一定回落,但仍旧处于高位。

根据最新数据,2022年,内地27个省会中,长春、银川GDP总量占了全省半壁江山,成都、武汉、西安三大强省会也超过35%,长沙、合肥超过25%。

在一众万亿级省会中,南京、济南双双垫底,两地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不到1/7,以至于坊间给了“弱省会”的称呼。

这些城市中,合肥、西安、成都、济南、长春先后通过合并周边地市,完成了外延式扩张,实现了城市规模和城市能级的双重跨越。

此外,在三大传统强省会之外,还有一众省会高调唱响“强省会”战略,包括长沙、太原、南昌、南宁、贵阳等地。

“省会强则全省强”之类的说法不绝于耳。

03

强省会尚未退场,省域副中心早已粉墨登场。

近年来,多个中西部省份纷纷公布省域副中心城市:

四川:绵阳、宜宾、南充等;

陕西:榆林、宝鸡等;

湖北:襄阳、宜昌;

湖南:岳阳、衡阳;

河南:洛阳、南阳;

江西:赣州、九江;

广西:柳州、桂林……


一时之间,副中心城市遍地开花。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一个原因在于政策转向。

自从顶层设计提出“中西部有条件的省区,要有意识地培育多个中心城市,避免“一市独大”的弊端”以来,强省会与副中心迎来此消彼长的新时代。

随后,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先后出台多份文件,要求超大特大城市瘦身健体严控省会城市规模无序扩张,严控撤县建市设区。

这背后,疫情暴露出超大特大城市的治理短板,让人们开始审视大城市过度扩张带来的弊端。

国内大循环战略的横空出世,加上日益复杂的国际经贸关系,站在战略安全、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多中心无疑也是重要的。

因此,在宏观层面,我国规划了19个国家级城市群、数十个都市圈;在省域层面,强省会与省域副中心城市齐头并进,成了大势所趋。

所以,没了强省会战略的制约,一众区位、产业优势兼具的三四线地市,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机遇期。

04

双子星城,会不会遍地开花?

双城记,被誉为区域发展均衡的体现,江苏、浙江、山东、福建被视为典型。

在这些省份,“双城记”乃至“三城鼎立”才是常态,前者如宁苏、杭甬、济青,后者如福泉厦。

省会不仅难以一家独大,往往还面临非省会城市的直接挑战。

然而,“双城记”的形成,并非简单的市场因素带来的结果,背后同样不乏政策助推。

可以看到,这些拥有双子星城的地方,省会之外的经济强市,要么是拥有计划单列市的身份,要么是首屈一指的港口城市,或者二者兼而有之。

但在中西部,这些条件都不具备。且不说中西部几乎没有非省会的大型港口城市,我国仅有的5个计划单列市更是全部集中于东部沿海——深圳、宁波、青岛、厦门、大连。

回顾历史,唯一具备这一条件的非省会城市只有重庆。在成为直辖市之前,重庆是地处四川的计划单列市,也是长江上游的大型港口,成渝一度唱响了四川省内的双城记

不过,这一局面随着重庆脱离四川直辖而终结。失去了重庆这一极核,四川自然只剩下成都一市独大。

然而,若从城市群的层面看,川渝地区仍旧在唱响“双城记”,这也是对成都“一城独大”最好的辩驳。

在成渝之外,偌大的西部地区,几乎都不再具备形成“双子星城”的基础。

05

多中心也有多中心的好处,强省会也不乏现实的必要性。

正如凯风在《》一书中所讲的,一个省份,如果连一个显眼的大城市都没有,恐怕都参与区域竞争的机会都没有,遑论在重大国家战略中获得一席之地?

就在近期,还有不少省会不断强调打造“强省会”的重要性,并将之写入十四五规划,这些地方多数都是经济弱省。

一个共识是,弱省份需要强省会,而强省份需要多中心。

对于中西部的经济弱省来说,人口流失的局面需要扭转,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需要争取,无不需要强省会赤膊上阵。

对于东部的经济强省来说,经济强市众多,省会想要一家独大也不容易,关键是要区分好省会与经济强市之间的功能定位,让省会更好发挥省会功能,经济强市更多发挥经济功能。

至于中西部已经做大了强省会的省份,省会再继续膨胀,可能会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培育多个副中心城市,无疑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所以,如何在 “强省会”和“多中心”之间取得平衡,将会是对所有城市的考验。

-END-

这些城市,正在疯狂建地铁
机构改革!这些省市被委以重任
跨省抱团!这两个地方,又联手了
越南人口破亿,意味着什么
香港、上海、杭州,都出手了

由于微信平台不断改版,很多朋友经常错过日常推送。为免失联,欢迎为国民经略标个星。

(点击进入主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