矶崎新讲座速报 | ”我帮丹下健三画图的时候是见不到他的“ (内附讲座视频)
感谢同济大学建筑规划学院和光明城联合举办2018未来城市与建筑国际博士生院矶崎新六十年研究回顾系列讲座:城市建筑媒体论——不可视内容的可视化装置制度表现。
为所有对建筑感兴趣的青年人提供了一次近距离聆听大师讲座的机会。小兽作为其中的幸运儿深表荣幸。马不停蹄整理了本次讲座速报,传递给更多感兴趣的青年人。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x0709dkz787&width=500&height=375&auto=0
讲座第一部分:米兰三年展的装置艺术
1
“那你就去学建筑吧”
进入大学的时候我在思考我想要做什么,我最先想到是文学,后来我发现技术和艺术才是我的初心,于是我请教前辈们,什么学科是既包括技术又能感受艺术的。
前辈们说:“那你就去学建筑吧。”(有多少人是因为这个原因而选择了建筑哇…. 大师也不例外嘛)
后来进入到建筑学,又接触到都市设计,我发现自己对这个很感兴趣,于是就进入这个领域。20世纪初,听了很多讲座,发现那些所谓的建筑大师都很没有意思,唯独只有一个叫“丹下健三”的人讲的很有意思。于是我就进入了他的工作室,但是丹下健三本人并不经常出现(全场大笑 所以每一个大师都经历过帮导师画图且见不到导师的时刻咯)
虽然跟丹下健三的交流是之后的事情了,但跟工作室的前辈还是有很多交流,在那里我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今天的讲座我主要以自己的30岁和40岁作为一个中心展开。
2
作为艺术家身份参加米兰三年展
我一直作为艺术家活跃在美术团体中,和他们有一些共鸣。后来我们美术团体受邀参加米兰三年展。
这个是我作为艺术家参加米兰三年展时画的画儿——【再次】变为废墟的广岛(编者按:再次一词意味深长,稍后解答)
广岛这个地方就在我的出生地的对面,这点儿距离就好比苏州相对于上海的距离,在原子弹投向广岛时,那年我14岁,我的印象特别深刻。虽然之后也会有地震等,但是相比起来,广岛的那次恐慌是最让人感到绝望的。
(这也是为什么矶崎新会做出这个装置艺术作品)
这个是巴黎五月革命后,我下飞机看到米兰三年展会展被占领之后的场景。
(矶崎新亲自拍摄)
被废弃的汽车在会展中间
左图:大台阶是会场的入口
右图:钢管是展出的装置艺术
当时会场的情形
矶崎新先生当时展出的装置作品
作品斜上方方向的轴侧图
这个作品最重要的构思来源于电线图,这些旋转门和展板都是可以转动的,装置内布有红外线感应装置,当有观众进来时,展板可以转动。
这个是装置的设计图,跟建筑的设计图十分类似,中间四个是展板,下面两个是投影。
最重要的是,人们会进入到这个迷宫,在互动的过程中深深的感受其中的绝望。
左边这张图是初期的设计,但是后来发现难以实现,右边这张更接近最后呈现的作品,平面的方式更容易实现。
这张纸也被我用来成为便签纸,记录着和伙伴们讨论的时间地点。
这是我当时的事务所,和伙伴们一起租了一个住宅,一起做设计。前面是米兰三年展那个装置艺术的模型,后面是我们当时项目的图纸和模型。
当时的技术,图纸都是通过我们自己的手印刷出来的。
年轻的矶崎新老师和作品的合影
装置中的图纸,我们当时想到日本传统的浮世绘
右图:这张是传统的幽灵图
这张也是日本中世纪比较有名的绘卷,恶鬼。
体现灾难之后的人间惨象。
会场中的展板都是铝板,可以旋转,所以又称之为“旋转的艺术”,或者“技术艺术”。
何为【再次】?
这张图片是矶崎新先生亲自进行合成制作完成,目前在纽约现代艺术馆收藏。
矶崎新先生想表达的意思是 ,只要人类还拥有原子弹,就还有机会按下那个按钮,依旧会有一个地方【再次】变为废墟。
所以名字叫【再次成为废墟的广岛】
同时受到邀请的其他艺术家,建筑师
这是后来被占领的米兰展,许多地方已经被拆除,接下来有一个短片,会记录下来当时会场的具体样子。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x0709dkz787&width=500&height=375&auto=0
会场的具体样子 视频大概4分钟
编者按:米兰三年展背景,在那个时代涌现了许多具有实验性前瞻性的艺术家和美术团体,他们受邀参加米兰三年展,目的是为了对抗政权,在占领中如何体现艺术的需求这是艺术家们责无旁贷的责任。
主办方准备组织前卫艺术家,在那里举办展览,目的是为了对抗政府。矶崎新先生的作品,表现出了广岛的惨象,首先是核反对,其次是强烈的政权反抗。
但是有趣的是,这本身一次艺术家的政府反抗,却被学生们“反抗”了,因为当时学生们认为,这个展览是官方举办,代表政府,反抗政府的学生们将会场占领,导致展览并没有正式展出。
虽然如此,但是米兰展里面的作品依然具有很强的再探讨的必要,这也是为什么若干年之后,这个展览被重新展出,讨论研究。
讲座的第二部分:矶崎新的都市设计
1
作为首都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对比北京和东京的城市设计
黑色的地方表示过去帝王的宫殿,一般来说在现代都会转化成博物馆和美术馆。
蓝色的地方表示政权的集中地(人民大会堂)(可能有点出入,编者记不太清)
红色的地方表示纪念堂
黄色的地方则是群众广场
这些元素相互设计相互影响,形成首都的必要条件。
联想广场时,我最先想到的是中国的五四运动群众集会,和日本关东大地震后人们的避难场所。
左图:中国的建国大典
右图:日本天皇宣布二次大战战败
不单单是北京和东京,巴黎在城市设计上也有许多共同之处,巴黎的神殿和凯旋门这些和毛主席纪念堂都有异曲同工之处。
神殿——也是一个近代国家首都的必要条件。
2
1968年的世界文化大革命
70年代 北京、巴黎、日本的学生运动。
天安门前的大集合以及11年后矶崎新再回到北京亲自拍下的照片
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当时有名的摇滚音乐节,聚集了40多万的嬉皮们
左图:新宿车站——人们自然而然聚集起来形成的广场
右图:电影《新宿小偷日记》中的街头表演艺术家的场景
这些图片都反映一个问题:在考虑城市设计中,各种人们聚集起来所形成的政治空间——由空间形成的政治和由政治形成的空间。
今年是2018年,正好距离1968年的世界文化大革命整整50年,这些照片里面出现的人物都是我们这个会场里面年轻人的爷爷奶奶辈。
过了50年正好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让我们来得以思考这个世界性的文化革命所带来的影响。同时世界各地纪念性展览也是这个契机。
1968年的自己,被卷入这个时代。是我对于技术和媒体感兴趣的起点,也带了我考虑问题的方法。我从来不是作为一个个体进行活动,我一直都在和世界上具有实验性,前沿性的美术团体合作活动。在接下的系列讲座中,会 一 一呈现。
谢谢!
—END—
扫码回顾整场讲座视频
图文 | 小兽
转载联系后台
微信ID:Duni-Education
长按二维码关注
转载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