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矶崎新讲座回顾02 | “装饰艺术,是旧手动模式的最后抽搐,一种垂死的东西”

小兽 Duni迪优尼设计学院 2023-09-18



感谢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和光明城联合举办2018未来城市与建筑国际博士生院矶崎新六十年研究回顾系列讲座:城市建筑媒体论——不可视内容的可视化装置制度表现。为期五天,为所有对建筑感兴趣的青年人提供了一次近距离聆听大师讲座的机会。小兽作为其中的幸运儿深表荣幸。这次是全英翻译,由编辑部整理翻译成中文,希望能传递给更多感兴趣的青年人。(内容上或许有些许出入,欢迎指正。



01


周老师致辞:

老师们同学们下午好,今天矶崎新先生将给我们讲第二场讲座,我是教建筑历史与理论的,每当我谈论到日本的后现代建筑,我一定会不可避免地提及、分析到矶崎新先生和他的作品,先生的作品经常在课堂上被讨论。


我昨天也非常有幸地听到了矶崎新先生的讲座,矶崎新教授的讲座不仅给我们展示了矶崎新先生建筑的文化背景、建筑哲学、和早期的建筑实践,同时,这些建筑本身也是重要的历史遗产,而且他给我们展示了他关于城市主义的感性认识,同时这种跨文化的感性对比也会持续下去。

下面,我们就以热烈的掌声欢迎矶崎新教授!



第一部分:米兰三年展的再回顾——关于装饰


昨天的讲座我们讲了很多关于米兰三年展作品的介绍,今天我们将会以更多有关背景、文脉的内容加以展开。



当时很多前瞻性的艺术团体都邀请去参加米兰三年展,那么,在这场活动中,米兰三年展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呢?


米兰三年展主要关注于设计,跟别的展览都不太一样。



设计在建筑历史术语里是新的概念,从现代的后期开始说起(late modern period),大约是20世纪初。

在20世纪以前,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室内设计,在日本一般用“xxx”这个词(编者不会日语所以也不知道是啥)实际上,它和“design”这个词的意思也不是完全吻合的。


在中国,当然也有建筑设计、城市设计,但是“设计”这个词在古代中国也是有不一样的意思的。


在早期,也存在城市规划(urban planning)。但urban design或city design是从1950年代开始的,特别是美国,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哈佛大学建筑系主任何塞•路易斯•塞尔特在1956年主持召开了第一届哈佛城市设计(urban design)年会。同年开设了城市设计课程。


1920年代,东京的城市运动,英国有花园城市运动,在法国,柯布西耶也对城市有新的设想,将工业化思想大胆地带入城市规划。他提出了"光明城市"理论。


在20世纪,特别是战后,德国建筑师,其中许多来自包豪斯,都去了美国工作,他们成立了哈佛GSD,这是战后的一次大的运动。


在英国,乌托邦城市、花园城市的构想,将城市看成一个整体来进行规划,在美国,更注重城市规划,来抵抗法国学院派(Beaux-Art School)的传统,建筑设计也跟随着城市设计。


这两种流派是怎么在中国发展的,中国又从中学习到了什么,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

在中国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室内设计等这些学科(Department)一般都是被分开的。


在20世纪,我们都知道,有许多学会(colleges)成立了,例如包豪斯和现代运动,有许多新想法和新技术出现。回到设计本身而言,通过两种相对立的想法和哲学的比较,我们可以学习很多不同的方面。


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的议题,和一个世纪以前的设计,在米兰三年展上,有了新的话题——关于装饰


装饰:

decorativeness和decoration是非常相似的两个概念,都和设计有关。

用一个例子来解释decorativeness和decoration。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的米兰三年展就是decorativeness。

②1925,在法国巴黎的另一个展览——国际现代装饰和工业艺术展(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of Modern Decorative and Industrial Arts)是关于art-deco,则是有关decoration。


柯布西耶在这次展览上提出了L'Esprit Nouveau Pavilion 新精神馆,该活动后来以Art Deco的名字命名,Le Corbusier生动地谴责装饰艺术:“装饰艺术,而不是机器现象,是旧手动模式的最后抽搐,一种垂死的东西”,1925年是新老争吵的决定性转折点。


1925年以后,古董爱好者将几乎以此结束他们的生活……通过实验取得进步,决定将在“新”的战斗领域获得。


所以现在就是有两套对立的系统,一套是老的,也就是保守派,另一个就是“设计”,设计新的建筑,做新的城市设计。在20世纪初期,两个系统相互抗争,新的建筑被建造出来来推广“设计”。


米兰三年展的开始是推广新的“设计”这一理念。


传统学院派和新设计、新建筑的斗争长达半个世纪。


在1968年,现代主义大师,例如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他们在建筑界开始变成学生心目中的新的权威。1960年代,新的运动,特别是CIAM,新的人物出现了。例如peter cook和建筑电讯派Archigram,这是建筑界新的一代。


这些都是米兰三年展之前的建筑界的明星,意大利建筑师是这场展览后出现的,但是他并没有一开始就参与进来。从年龄上来说,他跟新一代的建筑师年龄更接近,因为他设计中所体现出来的秩序(order)而被老一辈的建筑师邀请来参展,所以他应该是个(in-between)处于二者中间人物。

在意大利,没有很多人研究赖特,他对赖特的建筑思想非常感兴趣。


意大利建筑师,他对建筑评论很感兴趣,他写过关于弗兰克·莱特1950年代在纽约的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建筑评论(这里编者觉得翻译内容上可能有点出入),同样也写过关于米兰三年展,一个有趣的观点是:这次展览是为了推广“设计”。“设计”是这次展览的一个目的,但是,学生们却占领了这次展览,传统给了他们占领的能力(occupation),给了他们作为设计师的资格,但是他们却要反叛他们的母亲。反叛传统,反叛旧的系统,反叛给了他们设计师资格的旧系统。许多活动和运动在那段时期发生。


对立的两方:一方是学生,另一方是权威。

学生们从权威身上学习,接受他们的教育,同时又在寻找新的可能性,属于他们自己的可能性。在讲座的最后我们会看一个电影,也是关于他的建筑哲学思想,希望大家也能从电影中找到一些灵感。然后我们回到今天的讲座。


编者按:1968年第十四届米兰三年展主题是“大数字”,策展人Giancarlo de Carlo,探讨的是在工业化和大批量生产之下发生的变化,这是当时社会典型的特征。这次展览的主题更偏向社会层面,而1968年恰逢多事之秋,展会不得不因为暴动而终止了一段时间。展会通过多个方面对这一主题进行阐释:1)高科技工业产品的回顾;2)区域的巨大转型;3)新的城市视觉环境感受;4)从小尺度到大尺度;5)年轻人的抗议和“UFO”宣言;6)大尺度上的形式干预;7)“大数字”导向的社会中物理环境的转变;8)“大数字”时代环境的变化;9)设计与大批量生产;10)“大数字”下城市服务设施转型与城市转型;11)“卧城”的形式;12)城市化关涉所有人;13)“大数字”社会下的创新问题;14)城市装饰;15)建筑形式的变化




第二部分:构筑性(中国的)和空间性(日本的)

                    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和东大寺


这是一个建筑历史的展示,今天的讲座会从不不同的⻆角度来讨论⽇日本和中国的建筑。


这是奈良的东大寺的南⼤门,(in western shapes and forms )⽤了⻄方的建筑造型和形制,旁边是净土寺的宝塔(pagoda),⽤来存放舍利。


很多连接形式(斗拱)来自中国,但这种建筑形制只出现在20世纪的日本,20世纪之后便再也没有出现过。学⽣生参观的时候能够感受到古建筑的结构美。


矶崎新先生特别强调了这座寺庙的位置,位于城市的边缘,会有很多⼈穿过这个门。


建筑的结构我们可以说是受到了中国的影响,但绝不是对于中国古建筑结构的仿造。


这本书是Wilma Fairbank写的,⼤家对梁思成先生和林徽因先生应该都非常熟悉了,这是宾夕法尼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介绍两位先⽣生的英文书,里面描述了很多生活方面的细节,讲述了他们怎么上山下乡——为建筑学做出自己的贡献。


这张像素不太高的图就是对他们在⼭里生活的真实记录,没有宾馆,也没有像样的住宿的地方,骑驴代步。


梁思成去了山⻄,发现了五台山的佛光寺建筑群,一开始他们并不知道这是中国最古老的建筑之⼀。


这是梁思成先⽣的手稿的平⾯图,最北面是建于公元九世纪(唐朝)的佛殿,⽂殊殿建于12世纪,大约是宋朝或金。




日本僧⼈的梦想就是去看⼀次五台⼭,但是能来看的僧⼈并不多。这是佛殿,这样的⽃拱、比例、屋顶,可以说是唐朝建筑的特征。



我们可以从梁思成先⽣生的⼿稿中看出,这和刚才照⽚的角度是差不多的。右边是两张林徽因先生的照⽚,照⽚里都在研究建筑结构。这座寺庙是由⼀位女性捐赠者捐建的。


我们可以看出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和文殊殿的平面结构是差不多的,都是面阔7间,进深4间,但是宋朝的文殊殿是少一些柱⼦的,这是宋朝的减柱移柱做法。


矶崎新先生参观了⽂殊殿,发现了它与其它木结构不同的地方,柱⼦好像有魔力⼀样撑起了上⾯的结构。


我们接着说奈良,它现存的规模已经比原始的要小,南大门是保留下原始结构的。


这个部分(图片左边的部分)在东大寺里得到了保存,大约是公元八世纪,也就是唐朝保留下来的,和唐朝的建筑非常相似。右边的部分是公元十世纪到十四世纪,和文殊殿差不多是一个时间段的。屋顶是在大约15-18世纪,这个部分做了很多修复。



这些佛像不是原始的,这张图展示的是这个大殿的天花板。这是五台山的佛像,尺寸是非常大的,可以看到林徽因在它旁边的大小对比。这些佛像比奈良的要古老很多。


正方形的平面,由16根柱子组成



这是净土寺大殿的室内,佛像面朝西方



这是净土寺大殿的室内的另一张照片,墙面是蓝色的,但是地面是白色的,窗户面向城市,这种日式的结构是从中国学习来的,但是也不是完全的模仿


这是奈良东大寺的南大门,柱子的垂直力量撑起了上面的结构,矶崎新同样认为这是来自对中国古建筑结构的学习。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剖面,现在,在中国,仍然有建筑、巨大的空间(huge space 应该指世博会中国馆)使用这样的结构。


作为我们今天课的总结,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结构,这是梁思成先生手绘的柱式 (Chinese orders)和它的英文注释。我们可以看到它的标题叫中国柱式,order这个词来自古罗马柱式(order),梁思成先生借鉴了这一概念。


右边这个结构是三内丸山遗迹的大型掘立柱建物,大于建于公元前700-公元前300年,只有柱子,没有过多复杂的结构。


在梁思成先生在美国读书期间写了的《营造法式注释》,他用西方的知识体系和现代的观点来解释中国的古建筑结构,这种柱式和西方象征永久的柱式是有非常大的区别的,例如,在日本一个非常有名的例子就是伊势神宫每20年会拆掉重建。


比较了中日建筑的屋顶,左图是清朝建筑屋顶的类型,右图是日本建筑的屋顶


中日建筑的另一点不同,中国建筑一般都有一个完整的主体,没有任何的附加部分(additions)。但在日本,经常有附加在主体建筑结构上的部分檐口,这种带有屋檐的结构经常被附加在主体建筑上


summary

中日建筑有很多点的不同,例如,日本建筑会增加檐口(eaves),这种不同是由于背景和文脉的(context)不同,在中国,有很严格的建筑等级制度,但是在日本就有更多的自由性。


谢谢!


—end—


扫码观看

讲座内容回放


图文 | 设计独角兽编辑部

转载联系后台


“城市·建筑·媒体”论——不可视内容的可视化(装置·制度·表现)City Architecture Media—Visualize the Invisible(Apparatus System Performance)


主办: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资助:“未来城市与建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

主讲:矶崎新

时间:2018年7月2日—7月6日 14:00-16:00

地点: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B楼钟庭报告厅



7月2日(周一)

矶崎新职业生涯六十周年回顾系列讲座之一

Arata Lsozaki Sixtieth Anniversary of  Practice Retrospective Lecture Series, No. 1


城市设计的方法:实体、功能、结构、象征

作品分析:东京规划(1960),斯科普里中心部开发规划(1965)



7月3日(周二)


矶崎新职业生涯六十周年回顾系列讲座之二

Arata Isozaki Sixtieth Anniversary of Practice Retrospective Lecture Series, No. 2


梁思成与丹下健三:城市广场与纪念碑

LiangSicheng And Kenzo Tange: Urban Plaza and Monument



7月4日(周三)


矶崎新六十周年职业生涯回顾系列讲座之三

Arata Isozaki Sixtieth Anniversary of Practice Retrospective Lecture Series, No. 3


日本城市空间:城市表象的技法与变奏

作品分析:别墅的系谱与手法

JapaneseUrban Space: Urban Representation and Variation

Featuring: Genealogy and Methodology of the Villa



7月5日(周四)


矶崎新六十周年职业生涯回顾系列讲座之四

Arata Isozaki Sixtieth Anniversary of Practice Retrospective Lecture Series, No. 4


贝聿铭VS大江宏:毕业规划

I.M.Pei Vs Hiroshi Ōe: Graduation Plan


 

7月6日(周五)


矶崎新六十周年职业生涯回顾系列讲座之五

Arata Isozaki Sixtieth Anniversary of Practice Retrospective Lecture Series, No. 5


看不见的城市:环境控制

作品分析:对我而言的雅典卫城,人体的影子

InvisibleCities: Cybernetic Environment

Featuring: Acropolis of Athens to Me andShadow of the Body



后续三场讲座

设计独角兽将持续跟踪记录回顾

敬请期待~

微信ID:Duni-Education

长按二维码关注

转载请联系后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