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矶崎新讲座回顾03丨媒介论—— 城市建筑 · 合体装置

小兽 Duni迪优尼设计学院 2023-09-18

ce

Medium

 城市建筑 · 合体装置 



现场翻译:胡倩

 / 主讲人 / 




 矶崎新

Arata lsozaki


矶崎新(Arata lsozaki),日本后现代主义著名建筑师,与隈研吾、伊东丰雄、矶崎新和妹岛和世并称为当代日本四大建筑巨擘。1931年7月17日出生于日本大分市,1954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系。在丹下健三的带领下继续学习和工作,1961年完成东京大学建筑学博士课程,1963年创立了属于自己的矶崎新设计室




“城市建筑设计也应该像生物的新陈代谢那样在有机的动态过程中成长”

——METABOLISM 1960 宣言

#01

 “ 城市建筑是一种合体装置”  


矶崎新 /  在场的各位有没有在设计院就职的听众?在这里我想向大家提出一个问题,设计院是建筑的设计院还是城市的设计院?

答 /  建筑设计院项目的重心是建筑设计,但也会有城市设计的内容呈现;城市设计院同样以城市设计为主,两者各有侧重同时也相互涉及


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最通俗的美式、欧式... 世界上有非常多样化的建筑形式的分类,在不同的国家,进行这些分类的考量因素也不尽相同。通常会有有两种情况,一种合并考虑了城市和建筑而另一种则是将其视为互不关联的因素分开考量,而我是将城市与建筑整合在一起考虑的人。



“ 城市建筑是一种合体装置” 这是9月17日在中国建筑协会的演讲上由我首次提出的一个概念。今天在同济的演讲我将对这一观念进行更深入的整合和表述。




#02

 “ Infrastructure or Upper structure” 

城市基础设施还是地面上的建筑物


Ps. 关于“城市”与“设计”的不同层面解读 


Medium其实Medium这一主题可以贯穿今年我在同济做过的这一些列演讲。但是由于在语境和翻译上的理解偏差这一概念在演讲的宣传海报上被表述为媒体论,但是我觉得——媒介论应该更为贴切。关于这一概念的诠释我之前的演讲和今天接下来的演讲都会提到。

Design:如果用设计来翻译这个单词,我的理解是美学层面的设计。据我感知在传统日本,Design这个词汇更多的被更多的理解为美学层面的设计,其他工程或技术等层面的设计会有细分,而在中国Design这个词汇似乎笼统的包含了很多艺术形式和设计领域。


回归到今天的主题,举这个例子其实是想引发大家思考城市这个概念要表述为Urban还是city, planninghdesigan是不是在表述同一个内容

在学生时代,我就对于这一问题提出了困惑,所以花费了很多精力试图在前人的著作中找寻权威的答案。


ps.有没有细心的宝宝发现了PPT的一点小bug

没有

Town Planning——Infrastructure

Urban design——Upper structure 


上图中展示的是同一本书的两种译本,第一本(图上)是在瑞士用法语出版的Urbanism Urbs涵义更偏重design,而第二年出版英文版时就已经被译为Town Planning。两者之间的概念实际已经出现了偏差。

虽然英法已经是在语境差异上相对较小的国家了,但在著作的翻译中还是会有变换概念的情况发生,那从拉丁语延伸到东方汉字文化圈又如何呢,可想而知我们在这一问题上是否会存在一个统一的判断基准


实际上在20世纪城市迫切性地面临再开发再设计的需求时,这种“混乱”局面在美国等国家高等学府差异化的建筑学科分类上已经有所显现。

(上图列举了哈佛等学校的建筑学专业设置)



之后我深入调研了很多城市也有幸得到了杂志社的支持发表了我关于城市设计的特刊。上面一本《城市设计》更多是关于西方城市的调研已经被收录到哈佛大学的教科书,第二本更多的是有关于日本城市建筑的思考。


#03

  城市设计的阶段性发展  


我对建筑设计发展发展阶段的梳理总结。(小兽建议仔细阅读并收藏上图呦)


#04

 “ Town Planning 和 Urbanism的合体” 

城市和建筑的合体


社会·城市·建筑·媒介 发展的阶段进程


Hyper village是我在2004年首次提出的概念。 可以理解为信息化更多的影响和被运用到到城市结构中的阶段。


 不同阶段的建筑运动列举 

Q1.

19世纪末20世纪初



Q2.

对日本传统街区的深度调研,这对探索新的建筑手法来说至关重要。


在我看来地域的界限很难以单一的概念去定义,并非完全由地图上的点和线来限定切割。影响我判别城市界限的因素更多的是一个城市的整体气质和氛围,或者只是属于它的某一个独特的记忆点。


Q3.

从手绘中我们可以看到设计者对于建筑与城市空间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处理以及城市功能性的实现。这些观念在当时社会引领了新的认知,就算是在当前年代,我们仍能从中汲取到可以沿用至今影响深远的建筑思维。


Q4.

城市结构重组“再构成”时期的思考与尝试。


Q5.


Q6.


“住宅是居住的机器”

“它任凭宫殿倒塌,这是时代的标志。为普通人、所有人研究住宅,这就是恢复人道的基础。”

——柯布西耶


20世纪初《光辉城市》(Ville Radieuse)作为一个乌托邦规划而被提出:它将消除传统城市中的街区、街道、内院,高层住宅楼的底层将全部被架空,高速公路以网格状分布在楼宇之间,停车场直接与住宅楼相连,城市地表作为连续型的公园,行人可以自由散步。


#05

 “  Building or Unbuilding ” 

建成和未建成


“建筑师做建筑时,首先是有构思,然后在与现实格斗的过程中,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被否定,因为有反对意见被否定,或者因为我们不妥协被否定。对未建成的建筑,以及早就知道建不成但仍思考规划的东西,会产生一种反复不停地級述的欲望。”


“反建筑史才是真正的建筑史。建筑有时间性,它会长久地存留于思想空间,成为一部消融时间界限的建筑史。”

——矶崎新《未建成/反建筑史》




我对20世纪以来现代主义前辈设计师的案例整理分析,同时我也想以这种方式向他们表达欣赏和致敬。这些方案都在当时的提案竞赛中首屈一指,最终却由于各种政治和历史因素未能落地,但方案本身的价值早已超越了其表达形式的价值。


#06

 “乌托邦 ” 空中城市——东京湾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新的城市建立在废墟之上,人口开始繁荣,经济刚刚开始成倍增长 ,所有这些和其他社会经济因素刺激了建筑和城市形式和改革的新思想的诞生。

在1960年,矶崎新几乎与Kiyonori Kikutake的海洋城市建议同时提出了空中城市和空中集群,这些都在视觉上令人震惊和正式大胆。它们是新的和未来的都市理想。


城市和建筑不是静止的,而是像生物新陈代谢那样处于动态过程中。但是我认为城市的生长是一个更为庞大的范畴,生物体的生长系统可以用来比拟是可行的但是并不能够完全将其诠释。人体的生长有统一切切固定的结构,而城市的生长却存在更多形式和结构的可能性


所以整个项目我在老师(丹下健三)的构想基础上在基于陆地的方案上做了更多层面的尝试与深化。




我是正文分割线


由于演讲现场的气氛太过沉浸,大家都没有意识到讲座时间很快就要结束了。矶崎新老师考虑到在坐的听众大部分会是我们同济的同学小盆友,所以讲解的更为具体详尽,所以...我们还有八个项目没有展示完...


小兽忍不住抓

(现场的矶崎新老师真的是太可爱啦)


发现有八个没讲完,紧张到揣手手!


好消息是!!!关于“空中城市”“反建筑论”等矶崎新老师更多个人理论的项目介绍将会在19年春天以系列讲座的形式再次和大家见面,重聚的时候不要忘了提醒老师八个项目呦~啊~小兽(资深迷妹)已经迫不急待了呢!




到这一期讲座为止矶崎新先生六十周年职业生涯回顾系列讲座就告一段落了。错过了今年的讲座?没关系!一直播搜索关注“设计独角兽”,小兽已经为泥萌准备好了精彩回放呦!


 识别下方二维码观看讲座内容回放 

 图文 | 设计独角兽编辑部 

转载联系公众号后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