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干货|借助“心流”理论,孩子“快乐学习”能够真正发生

思维智汇 2021-12-23

蒙特梭利女士在100多年前就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敏感期,也有自己的差异性,对于幼儿而言,我们外在的教育手段很多都属于“锦上添花”式的,起决定性的关键因素,往往在于孩子的内在。

我们教育的任务是什么呢?是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差异化特质,并帮助他们把这种特质转换为学习的优势,而不是把特质变成孩子的学习劣势。

我们没有必要让孩子在每一个能力上都十分突出。对我个人而言,我一般会选择让孩子发展他们的优势,形成主要的学习方式,然后提供一些有趣的刻意训练,帮助他们提升短板的学习通路,这样每个孩子都能形成自己独有的、具有竞争力的学习方法。在面对竞争的时候,会有自己的应对策略和弹性机制。


焦虑破坏了抽象思维


我们知道,抽象思维是大脑的高级运作机制,而焦虑感是破坏我们大脑高级运作机制的最好方法。当孩子感觉焦虑,肾上腺素分泌,满脑子想着的是“逃走”,大脑思考是不运转的。而家长自身的焦虑很难避免不往下传导,进而形成一个焦虑的交流环,影响到孩子们正常的学习。

举例来说,现在有很多家长和我抱怨孩子的数学学不好。在我看来,如果要想让我们的孩子建构好数学思维,首先让我们的家长要放下焦虑,同时也帮助孩子减少焦虑。有的家长可能会说“说起来容易,数学题做不出来的时候,谁不焦虑啊?”,不要急,我们下面就来一起看一下学习中焦虑形成的根本原因,以及驱散这种焦虑的方法。

我们先来看看这张图: 

或许有朋友看到过,这是一张关于“心流”的图。

1960年,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米哈里•齐克森米哈里最先提出心流这一概念。他用了两个维度制作了一个象限,就是图上所示,下面是技能水平的维度,左面是挑战水平的维度。

他的意思是说,当一个人在学习的时候,如果他的技能和学习所面临的挑战难度在一个适当的高度时,这个人在这种学习状态中的效率是极其高的。用他书中的话说:“心流是一种既集中又放松且意识中不存在任何其他杂质的高度投入的状态。它是一种令人愉悦的自我实现、超凡的状态。”

但是,当我们的学习偏离了心流通道,面临的将是八种不同的心理状态,下面一张图对这些心理状态进行了清晰的表述: 

简单来说,当挑战高于你的技能,情绪就开始向焦虑偏移,而挑战远低于你的技能,我们就越来越觉得无聊。

我们回过头来看数学的学习,数学学科本身抽象性非常强,但对于孩子来讲,他们的抽象思维发展是缓慢的,从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再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需要7、8年的时间,而且每个孩子由于敏感度不同,各自发展的速度也不同,这就导致了我们的孩子在千人一面的数学学习中,所遇到的挑战等级往往是高过现有的技能水平,长久以往,焦虑就是这么产生了。

所谓“挑战”,在国内的学习环境中就是考试。

而在国外,测试是非常重要的,测试不是评判孩子好不好,而是为孩子深入学习指出道路,每次测评的结果,都应该伴随对孩子下阶段的学习指导,这才是有意义和有效的测试。

但是在现实的学习中,我们往往看见的是考试、练习和学习混作一谈。以考试作为学习的终极目标,进而代替学习,以练习替代学习过程,剥夺孩子的思考时间。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

我们希望孩子通过“刷题”来学习,其实这样做恰恰伤害了孩子的探索和学习兴趣,使得孩子偏离了真正学习的轨道。

我们一直有一个潜在意识:孩子能考出好的成绩,就是学好了。其实是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学习的真正价值有时候要在10年、20年以后才真正显现出来。

“快乐学习”真的存在吗?

另外一方面,我们的传统学习观念一直认为,学习是痛苦的,快乐学习是不存在的。但是我们真的去观察心流理论,会发现,真实的学习是幸福的,愉悦的。关键我们选择什么样的学习方式。

我们再来看这张图:

上面这张图的左上角,给出了“焦虑”状态下学习的特征:重复性工作,死记硬背。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用“重复”和“死记硬背”的方法(比如刷题)来学习一种高挑战的学科(比如数学),是必定会让孩子们产生焦虑的。而右上角,给出了“心流”状态下学习的特征:就像“玩游戏”一样。

下面这张图则显示的是,我们如何通过“心流”的通道,从一名初学者一步一步达到专家的程度。

开始的时候,技能水平很低,但是给学习者的挑战也要非常低,让孩子能够轻松过关,产生“我能做到”的成就感。之后,随着技能水平上升,挑战逐渐提高,但其中有乐趣、有游戏,有逐渐升高的技能的支撑,始终没有达到“焦虑”的象限。最后学习者闯过了挑战,获得了成功。

很多时候,不是我们的孩子学习能力弱,学习不敏感,而是我们需要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和经验,让他们提升自己的技能,满足学习中所要面临的挑战,同时也给他们更多的乐趣,来给他们学习下去的动力。

来源|爸爸真棒

编辑|思维智汇


 在教育教学和日常生活中,有任何感悟和案例都可以向我们投稿,

 若经录用,我们会给予适当的报酬与奖励。

 我们期待思维的碰撞。

 投稿邮箱:siweizhihui@yeah.net

小编推荐

干货|耶鲁心理学教授:潜力表让你更好地了解孩子

干货|什么是最好的数学思维启蒙?

干货|你还在为怎样上好课而烦忧吗?10条脑科学建议帮你改进教学

干货|美国小学如何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

干货| 在孩子的“阅读关键期”,我们应该这样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