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独家 | 知识动态生成、批判、创新……好的思维型教学课堂原来是这样的

孙习涵 思维智汇 2021-12-23

在一节课堂上,几个学生一组在剪橡皮筋,然后将三段橡皮筋用图钉固定在泡沫板上……看起来这是一节手工课,实际上这却是一节数学课的某个环节。



这节课要探讨的解决的问题是“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这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教材中的一节必修内容,北京市顺义区后沙峪中心小学的钟迪老师用别出心裁的设计让这节课堂显得有些与众不同。


在第一个设计环节中,钟老师先给出12cm和12cm的两个线段,让学生将其中一条剪成两段,看是否能与第三条线组成一个三角形。有的孩子分成4cm、8cm、12cm,有的孩子分成6cm、6cm、12cm……但无一例外,所有孩子都没能围成三角形。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规律:当两边相加等于第三边时,不能拼成三角形。


第二个设计环节中,钟老师又给出了9cm、15cm两个线段。此时出现了情况分歧,有的孩子围成了三角形,但有的孩子没有。比如,分成9cm、2cm、13cm的学生未能围成三角形,而分成9cm、6cm、9cm的学生围成了三角形。


最终学生归纳发现,当两条边相加小于第三边时,不能围成三角形;而只有当两条边相加大于第三边时,可以围成三角形。



此时,学生们归纳出结论: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可以围成三角形。


但钟老师却抛出质疑: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就一定能拼成三角形吗?在第一种4cm、8cm、12cm的情况下,4+12>8。最终,学生推导出终极结论: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才能围成三角形。


在得出正确的结论之后,钟老师让学生用这一结论去解决一道生活中的实际应用题。


呈现知识动态生成的过程



11月2号下午,后沙峪中心小学举行“关注学生思维,培养核心素养”的校本教研活动,活动中进行了语文和数学两节公开课,钟老师的数学课是其中的一节。这堂课结束之后,陕西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严文法博士做了课堂点评,他对这堂课总体上给予了高度评价。



“这堂课的过人之处就在于能比较好地体现学生的认知顺序和知识的动态形成过程。”在这样的课堂上,知识不是直接呈现给学生的,而是利用一个个环节,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探索和思考,逐步建构起一个完整的知识。


据了解,钟老师于今年十月份参加了在杭州举行的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与教学改革论坛暨思维型教学优质课展示,对思维性教学理论有了一定的理解。在严文法看来,这堂课所呈现的就是思维型教学的一种合格的范式,也体现了情境创设、认知冲突、社会建构、元认知和应用迁移这五个贯穿于思维型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严文法认为,这节课堂也同样关注了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今年一月,教育部发布了新的2017版普通高中学科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其中,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包含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等六条内容,而这六条内容都与思维相关。而钟老师的这堂课便是通过线段对三角形进行抽象,然后推理出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构建三角形的模型。



让学生敢于去批判和创新



不仅仅是数学学科,语文学科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样十分重要。“比如按照思维品质来划分,在语文课上同样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独创性、批判性。”严文法指出。


他认为,一堂好的思维型教学的课堂一定要增加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而不能让学生的思维禁锢在单一的维度里。


他曾经听过一堂《坐井观天》的公开课,这篇课文内容围绕井底的青蛙和井外的小鸟对天的争论而展开。课堂进行到最后,老师让学生写一写当小青蛙跳出井外之后会怎么样。绝大多数学生的回答都在老师的预设中,比如看到外面的世界很大,觉得自己过去目光短浅等等。但唯有一个孩子的回答是:青蛙从井里跳出来看了看,又跳了回去。班上孩子哄堂大笑,碍于场面,老师将这个孩子的回答直接否定了。


课后,当老师看了这个孩子的完整答案后感到十分懊悔,这个孩子所写的是:当青蛙从井里出来之后,他看到的是污染的空气,污染的河流,有一个人正用一根叉子去猎杀青蛙,他感受到了可怕,重新跳回到了井里。


“这个老师当时感慨,差点扼杀了一个孩子的创造力。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换一种视角去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独创性。中国的孩子多用的是求同思维,我们能否应该鼓励孩子敢于去质疑、批判、发散、创新?”严文法强调。



后沙峪中心小学校长刘春波始终极为关注思维在教育中的重要性。长期以来,他一直想寻找到合适的思维课并引入到校内,直到他接触到了胡卫平团队所研究的思维型教学理论和学思维活动课程。


“中国的社会讲究趋同性,如果我们不改变思维模式,要想推动社会的真正进步很难实现。当然,改造社会很难,但改造我们的学校教育,改变我们的孩子是可以实现的。”


刘春波认为,思维课可以与学校的综合实践课相结合,在综合实践课开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对于普遍缺乏教材的综合实践课而言,“学思维综合活动课程”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植入方式:


它将颠覆传统的教学方式,引领教师教学思维的转变,最终与自己的学科发生深度融合,让更多的孩子受益,使孩子爱上学习,全面提升孩子的创造力。


学思维活动课程是由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胡卫平教授及其团队历时近20年研发的成果涉及到从幼儿园中班到八年级的儿童青少年,涵盖涉及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创造性思维和综合思维等20种思维方法和语文、数学、科学、社会、艺术等学科领域,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由日常问题到不同学科领域延伸,系统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实验表明:经过一年“学思维”综合活动课程的教学,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思维能力、创造力、创造性人格等均有显著的提升,不仅在创造力任务的行为表现上更好,而且他们的大脑功能也有了明显改善。

 

思维智汇致力于推广“学思维”综合活动课程,目前,思维型教学理论已拓展到全国20多个省份的近400所学校,影响人数超过40万人。


课程联系人:王老师  15101021995



 在教育教学和日常生活中,有任何感悟和案例都可以向我们投稿,

 若经录用,我们会给予适当的报酬与奖励。

 我们期待思维的碰撞。

 投稿邮箱:siweizhihui@yeah.net

小编推荐


独家 | 林崇德:思维品质的训练对学生有多重要?

独家 | 核心素养时代,用思维变革我们的教育

独家 | 胡卫平——要培养孩子的各项核心素养,先决条件是培养孩子的思维

独家 | 原中央教科所副所长滕纯——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需要提升思维能力

独家 | 用科学这一盏灯,点亮每个孩子的前程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