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 | 美国小学如何上审辩式思维课
前言:美国小学从小就注重培养孩子的审辩式思维也即批判性思维。
在美国的共同核心课程标准(Common Core Standard)中,提出了七项思维方式,排在首位的就是:批判性思维。那么,美国学校和家长会从哪些方面入手帮助孩子塑造这种思维方式呢?
1、区分事实和观点
美国的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就要学习区分什么是事实,什么是观点。这是批判性思维的基础。
记得今年刚开学时,小媛老师的学生Susan红着眼眶跑过来说:“他们说我不懂得分享!” 这是个极佳的传达批判性思维的机会。我告诉Susan, 他们的话只是他们的观点,你可以用事实证明给他们你是个懂得分享的朋友。于是,Susan回到座位,分享自己的彩色笔给她的朋友们。
别说是小朋友,就是我们大人也常常被别人对我们的看法所影响。有批判性思维的人,会懂得那些所谓的“看法”都是别人的观点,我们要用有力的事实来反驳这些人的主观臆断。这么说来,学习观点和事实也帮助孩子塑造自己的高情商了!
在课堂上,美国老师会用这样的教学海报,来给学生直观的展示观点和事实的区别:
事实:就是可以反复证明的东西。关键词有:科学概念,数字,日期,历史事件,信息文等。
观点:是一个人的感受或者想法。关键词有:我觉得,我想,我相信,最...等等。
接下来,拿冰激凌举个例子。
关于冰激凌的事实:冰激凌很凉;吃完一个冰激凌,要吃大约50口;用牛奶可以做冰激凌。
关于冰激凌的观点:巧克力口味的冰激凌最好吃;每个人都喜欢吃冰激凌
这里分享一个美国课堂很常用的“I have, Who has"的游戏,翻译成中文是”我有...谁有..."。
怎么样来玩呢?老师打印出来下面的卡片,分给每个小朋友一张。每个卡片上有两个句子:
1. “我有... ”
2. “谁有...?"
怎么玩呢?第一个学生说:“谁有一个关于巧克力蛋糕的事实?”,拿着我有“巧克力蛋糕是巧克力色的”卡片的同学,举起卡片,读出“我有”的句子,然后问“谁有一个关于小鸟的观点?”。
接下来,拿着小鸟观点的同学举手说:“我有蓝色的小鸟很漂亮!”,“谁有一个关于自行车的观点?”。以此类推,直到所有的学生读完卡片上的句子。这个游戏很受孩子们的喜欢,一方面孩子们有很强的参与感,另外也锻炼了他们的聆听能力和分析判断的能力。
2、学习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
不盲从、有主见的表达是孩子批判性思维的外在体现。学会了区分观点和事实,下一步就是教给孩子如何用批判性思维,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了。
美国的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就要学习写观点作文(opinion writing),先提出观点,然后通过有效的论据和事实,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上方的教学海报清晰的表明了观点性作文的定义和组成元素。如何让孩子在写作时具有批判精神呢?
首先,我们要让孩子进行头脑风暴,用质疑的精神探讨要写的主题。在头脑风暴时,有的孩子会说:“这个主题太难写了”,有的说“我没有很多的事实论据来支持这个主题!”。可见,小朋友们一边讨论,一边在动脑筋,用批判性思维思考着自己最想写的主题:
然后,我们要教给孩子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换位思考,往往看的更客观更全面。
比如,让小朋友从不同人(学生、校长、老师、家长) 的立场,来分析“学生是不是应该有家庭作业?”
接下里,我们要教给孩子们用充足的论据支持自己的观点。这个论据可能来自书本,也可能是我们的生活经验。同时,我们要考虑到我们的读者,什么样子论据能让他们产生共鸣,有共鸣的文章更能让人信服!
有了观点和论据,如何将这些信息有逻辑的组织在一起呢,我们曾用“奥利奥饼干“写观点性作文。
奥利奥OREO饼干的四个字母分别代表:
O: Opinion (观点)
R: Reasons (论据)
E: Examples (举例)
O: Opnion (观点)
其中的几个原因可以是并列关系,也可以是递进关系。
最后,为了使写出的句子更具思辨力,小朋友们还要学习观点性作文的句式, 不要总是"I think..."了,这里有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句式。
3、打破砂锅问到底
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另一个好方法是要追问到底,小媛老师在课堂坚持“5Why"原则,也就是说,一个问题我会问五次“为什么”。
比如我们的数学考试没有考好,我会问大家“为什么没有考好?”,等有人回答后我会问“为什么没有好好复习?”,接着我再问“为什么没有时间复习"...通常问到第四次、第五次时,我们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在这个不断提问与思考的过程中,我们在挑战孩子的思维极限,等到他们再遇到新的问题时,也能打破砂锅问到底,想想这问题背后的根源到底是什么?
4、利用思维金字塔:
提出高层次的问题
也许您还会问:这项思维能力听起来很抽象,我们可以怎样落实每天和孩子的互动中呢?其实小媛老师刚开始教书时,也有些摸不着头脑,直到我去参观一位老师的教室,看到她教室的上方贴着这样一些海报:
后来跟这位老师交流才知道,她教室里的这六张黑色的海报,是非常有名的“思维能力金字塔(Bloom's Taxonomy)”---由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Benjamine Bloom 创建。他将思维能力由下至上的分成三个层次,最低一层是记忆(remembering),上一层是理解(understanding), 再一层是应用(applying),最高一层是分析(analyzing)、评估(evaluating)和创造(creating)。
培养孩子批判性思维,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技巧性的提问,来引发高层次的思考(higher level thinking)。当我们读完一本书,可能会孩子这些问题:
-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故事发生在哪里?
-故事一开始发生了什么?
这些问题都是最浅显,“记忆性Remembering"的问题。我们可以问吗?当然可以,思维能力也是一点点升级的,只有能回答出最基本的记忆性问题,才能回答更高层次的问题。
如果我们问孩子:“在故事一开始,你觉得故事的主人公有什么样的感受?”
这个问题,就触及了孩子的理解力(understanding), 他要运用故事的前后联系,来理解分析。
接下来我们问孩子:“如果你是故事的主人公,你会怎么做?” 这又是高一个层级的问题,设想自己是主人公,是“应用(applying)”的层次。
再上一个层级,我们可以问问孩子“你觉得故事中的哪一个部分是最让你兴奋?” 这需要孩子对故事进行分析(analyzing);
“如果有天你可以去到故事发生的地方,你会不会去?”这是一个选择性的问题,需要孩子进行理性评估(evaluating),然后给出答案。
最后,我们可以问问孩子"如果我们要为这个故事拍一个电影,请你制作一个海报poster",这是创造(creating)的阶段,要求孩子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对故事的理解,来一个再创造。
为了帮助自己更好地提问,很多老师会在教室里挂上这个Blooms的提问关键词海报。在第一层级(remembering)的问题中,老师常常用到如“列出”,“描述”,“找出”,“写出”等等这样的关键词。当到了第三层级(applying),我们会用到如“描绘”,“改变”,“分类”等等这样的问题。而到了创造(creating)层级, 老师会常常用到“想象”,“设计”,“计划”等这样的关键词。这样,老师在提问时,就可以按照海报上的关键词,自下而上,提出引发批判性思维的问题。
5、美国天才儿童的培养:
思维深度与复杂性
说到批判性思维,又不得不提到美国这本关于思维训练的畅销书--Mind in the making。这本书的作者Ellen Galinsky对很多美国儿童做了调查,她发现强大的思维能力,是很多天才儿童的共同特质。其中的“批判性思维”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美国的小学在培养天才儿童方面非常注重他们的思维方式培养--怎么思考比思考什么有时候更重要。对此,美国教育专家提出了"depth" and "complexity"的观念,让孩子在思维的广度(depth)和复杂性(complexity)上下功夫。
上方是培养思维深度和复杂性的标识图,这些图标是如何使用的呢?我们以不同学科的教学为例来看看:
细节和主题 (Details and Big Ideas)
这个图标由叶子和大树组成,左边的叶子是细节,右边的大树是主题。读完一个故事,我们可以和学生探讨故事中的情节,然后提炼出主题。这是批判性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在信息海洋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主旨信息。
模式(Patterns)
比如美国二年级的数学课上,小朋友会学习三种不同的模式:重复性模式、增长性模式、还有递减性模式。
跨学科 (Across Discipline)
不同学科间的交叉,可以锻炼孩子的“批判性思维”。比如下面这个数学分数与美术结合的作品,就很好的实现了学科间的融合。
趋势变化 (Trends)
我们希望孩子在看问题时,能有长远的眼光,也能审视夺度的分析过去的变化,不只是着眼于现在。比如在分析故事时,我们要让孩子分析故事从开始到最后的起伏和变化:
多重观点 (Multiple Perspetive)
过望远镜,我们要看到不同的观点,并对不同的观点加以比较、对比和分析,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汲取多方观点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基石。
在阅读课上,美国老师会用下方的worksheet,让学生将故事中不同人物所处的立场写下来,加以分析。在英文写作课上,我们在做观点性作文“我们要不要有功课时?”,学生也会各抒己见,将不同的观点、理由、感受和行为等元素,写在这样的worksheet上。
这么多的思维图标,可以结合在一起分析同个事物吗?这不,在阅读课上,美国老师就干脆让学生们用不同的思维图标,来分析同一本故事书:《Thunder Cake》,并把它做成了翻翻书。
思维方式的培养不是一日之功。希望今天的文章可以为大家抛砖引玉:培养会思考的小孩,从教他区分“观点”和“事实”开始吧!
来源 | 问对教育
编辑 | 思维智汇
在教育教学和日常生活中,有任何感悟和案例都可以向我们投稿,
若经录用,我们会给予适当的报酬与奖励。
我们期待思维的碰撞。
投稿邮箱:siweizhihui@yeah.net
小编推荐
环球 | 德国教育研究部:69条清单教会孩子如何认识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