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要把握五个“对话”——访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金民卿研究员

本刊记者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21-09-10

   

戳上面的蓝字关注我们哦!



  金民卿,男,1967年生,河南洛阳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副所长(主持党委工作)。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监委特约监察员,全国党建研究会特邀研究员,中央“马工程”项目首席专家,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专业智库”秘书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优势学科”负责人、创新工程项目首席专家。出版的个人学术专著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逻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史论》等12部;主编、合著的著作10多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中国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文化研究》《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等报刊发表论文200多篇,有多篇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等转摘。主持、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一般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以及其他省部级以上课题20多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多项。




   2016年1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学到手,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2018年,他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深刻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他又提出,“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阅读经典著作是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功。就如何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如何真正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思想奥义和当代价值等问题,我们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副所长金民卿研究员。

▲(采访者简称▲,下同):金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采访。阅读经典著作是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功,是推进理论创新的前提条件。那么,您是如何阅读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呢?

●(被采访者简称●,下同):恩格斯特别强调,对于马克思主义必须要根据原著来研究,“而不要根据第二手的材料来进行研究”;“研究原著本身,不会让一些简述读物和别的第二手资料引入迷途”;他在谈到学习《资本论》时强调,“对于那些希望真正理解它的人来说,最重要的却正好是原著本身”。“对话”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研究和创作的一个重要方法,也是阅读经典著作的一个重要方法。

  对话,是一种古老的哲学思考和研究的方法,就是主体在同对象的反复交流中发现对象的矛盾和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和提升,最后形成结论的过程。这种以苏格拉底的名义流传下来的古老哲学方法,随着人类思维的发展而逐渐扩展为一种普遍性的研究和阅读方法。马克思恩格斯正是通过与自己所处时代、与先前和同时代的不同思想家、与不同时期的自我之间的深刻对话,深度思考和把握时代的本质及其阶段性特征,破解不同思想家的思想矛盾,不断矫正、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思想,创作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著作,建构了逻辑严谨、思想深刻的科学真理体系。而且,经典作家的思想始终与发展着的时代保持开放性对话,具有持久的当代性意义;我们在阅读经典著作时,也以自主性阅读者的角色,通过经典著作实现与经典作家之间的跨时空对话和深度思想交流。  

  也就是说,我们要真正弄通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思想奥义和丰富价值,就要把握好五个方面的对话:经典作家与所处时代的对话、经典作家与不同思想家的对话、经典作家与自己的对话、经典作家与当今时代的对话、经典作家与读者的对话。

  ▲:好的。我们就详细谈谈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五个“对话”。


01

经典作家与所处时代的对话


  ▲:金老师,我们就从第一个“对话”谈起,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如何与他们所处时代对话的呢?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这就是说,任何思想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是对时代问题的深度解答。离开了时代的思想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经典著作就是经典作家同自己时代进行深度对话、反复问答的产物,是经典作家的头脑同所处时代现实进行碰撞的结果。要真正把握经典著作的深刻思想,就要“回到”经典作家所处的时代,把握这个时代的本质和特征。一方面,要认真研究世界近代史,特别是欧洲近代史,把握经典作家所处时代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发展状态,熟悉这个时代社会矛盾的发展状况,只有这样才能理解经典作家思想的基础和内涵。另一方面,要通过对经典著作的阅读,弄清楚经典作家是如何立足时代实践、抓住时代本质、把握和回答时代问题的,只有这样才能深刻理解经典作家对时代问题分析的内在逻辑。

  ▲:那么,经典作家有没有关于时代内涵和标准的论述呢?

  ●:在时代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建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时代观,对时代的本质内涵、发展趋势和判断标准等做了全面阐述,这也是经典作家分析时代问题的理论基础。我们要理解经典作家同时代对话的方式和内容,首先就要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观,这是理解经典作家与时代对话的理论前提。

从“大的历史时代”来理解时代的过程性和长期性。在马克思看来,社会历史时代是指社会形态从兴起、兴盛、发展到衰落直至退出统治地位的整个历史时期,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马克思恩格斯曾说:“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就是说,一个特定的历史时代所依据的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形态没有改变之前就不会结束,而这个时代在漫长过程中又分为不同阶段并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

从占统治地位的“经济的社会形态”来把握时代的本质。《共产党宣言》指出,“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对此做了更精准的阐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这就是说,决定时代本质的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把握社会历史时代必须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发展状态为根据,要从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以及由这一基础所决定的“经济的社会形态”来全面分析时代的构成要素,完整全面地把握历史时代的本质和全貌。

从不同时代的阶级斗争性质和形式来把握时代的阶级特征。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人类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因为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不同,阶级斗争的内容和形式也各有自己的特点。“在过去的各个历史时代,我们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社会完全划分为各个不同的等级,看到社会地位分成多种多样的层次。”例如,在罗马时期有贵族、骑士、平民、奴隶等不同阶级阶层之间的斗争,而在中世纪则有封建主、臣仆、行会师傅、帮工、农奴等不同阶级阶层之间的斗争;到了资产阶级时代,阶级斗争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阵营,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

从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和总趋势来把握每一个特定时代的过渡性特征。前后相继的时代更替构成了历史发展的总体过程和必然趋势,一切依次更替的历史时代都只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中的暂时阶段,都只有过渡性而不具备永恒性。“每一个阶段都是必然的,因此,对它发生的那个时代和那些条件说来,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对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它就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它不得不让位于更高的阶段,而这个更高的阶段也要走向衰落和灭亡。”人类历史已先后经历了原始社会时代、奴隶社会时代、封建社会时代,目前正处于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并存的时代,时代的发展必将进入共产主义时代,这些时代的演进和更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新的时代取代旧的时代是不可避免的历史趋势。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时代内涵进行了阐述,那么,他们对其所处的时代的本质和具体体现又是如何认识的?

  ●:任何一个时代的社会现实都是纷繁复杂的,是本质与现象交织在一起的综合体。能否透过现象深入到本质层次,反映着思想家对时代把握的程度,反映着经典作家与时代对话的深度,也反映着经典著作本身所具有的真理价值。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把握,就不是停留在一般性的现象层面,而是深入到本质的层次,他们的著作包含着具有深刻说服力的真理性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在同时代的对话中,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本质进行了深度分析。《共产党宣言》就是经典作家分析时代问题的范本,特别是其中的第一章。这一经典文本以简明的言辞梳理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已经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这就决定了马克思恩格斯所处时代的本质——“我们的时代,资产阶级时代”,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成为主导社会形态的时代,同时也是资本主义向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即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

    这样的时代本质在阶级斗争形势、世界历史发展状况等方面得到具体体现。从阶级斗争角度说,资产阶级时代“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从世界历史发展状况来说,这是一个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时代,“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马克思恩格斯将他们所处的时代说成“资产阶级时代”,那么,他们是怎样发现这一时代的秘密,又如何剖析时代发展趋势的呢?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时代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他在大学毕业投入社会实践之时,依然坚持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把自由意志作为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发展目标。但是,现实与理论之间产生了严重冲突,这就是他遇到的关于物质利益方面的“困惑”。随着对经济问题的深入研究,人自身和社会的异化现象成为关注的重心,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此问题做了比较深入的梳理。但是,造成异化的根源在什么地方,当时并没有给出完整的答案,因为他尚未摆脱抽象人道主义的观点。随着对现实问题的深层次分析,尤其是对社会实践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入研究,他对资本主义时代问题的认识从现象层次进入到本质层次,深度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奥秘及其发展趋势。

《共产党宣言》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生发展过程的分析入手,阐明了资本主义时代的发展趋势。它指出,随着资产阶级越来越消灭生产资料、财产和人口的分散状态,日益使人口密集起来,使生产资料集中起来,使财产集中到少数人手里,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矛盾必将不断扩大,经济和社会危机必将不断爆发,最终导致资本主义走向灭亡。这个判断在《资本论》中得到更加充分和完整的分析。《资本论》就是要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及其发展规律。马克思破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虚假幻象,创立了以剩余价值学说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秘密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就是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通过无偿剥夺工人阶级的劳动而不断获得剩余价值。这种以剩余价值为核心的资本主义生产,必然造成资本主义社会自身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这个矛盾将通过周期性爆发的资本主义危机不断加深和扩大,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彻底毁灭。“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

  ▲:请您具体谈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了哪些解决时代问题的方法和路径呢?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自己所处时代的问题,绝不是仅仅停留在抽象道德层面的控诉,也绝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的分析,而是提高到实践层面上来解决问题,也就是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机统一起来,形成了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而解决问题的途径最关键的就是建立起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并找到运用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主体力量。为此,马克思恩格斯从创建新世界观之际,就把新世界观同无产阶级紧密联系在一起,“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

马克思充分肯定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主体地位,高度赞扬无产阶级在推翻资本主义、建立新型社会制度中的重要作用。“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工人运动的历史证明:资产阶级无法再统治下去,创造了自己的掘墓人,在同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工人阶级在组织上、政治上、理论上逐步成熟起来,“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于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而无产阶级要战胜资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并建立新的社会制度,就必须要建立自己的政党,为此马克思恩格斯领导创立了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即共产党,它是由“最先进和最坚决的”分子组成的代表无产阶级和全人类整体利益的先锋队组织,“一方面,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部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它不仅在实践上而且在理论上都走在时代前列。

有了先进的阶级作为历史创造的主体,有了先进政党作为无产阶级的领导者,有了废除私有制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明确目标,有了实现目标的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和方式方法,经典作家就建立起了解决时代问题的一整套理论体系和实践策略,引领人类历史朝着更高阶段发展。

总之,我们阅读经典著作,就要深入了解经典作家生活的时代背景,追溯他们所处时代的特点以及他们的实践经历,把握他们与自己所处时代对话的方式与逻辑,探究他们对现实问题的思考过程,研究他们如何回答重大时代之问、实践之问和人民之问,这样才能更准确地理解经典著作的真正内涵和特殊针对性。


02

经典作家与不同思想家的对话

  

  ▲:第二个对话您说到经典作家与不同思想家的对话,能具体谈谈吗?

  ●:马克思主义具有丰富的思想来源、科学的批判精神、巨大的创新智慧,这些和经典作家同思想家们的对话分不开。这种对话就是经典作家同其他思想家之间的思想碰撞,在这种思想碰撞中或者汲取其他思想家的思想滋养,作为理论创新的资源;或者发现思想家的不足,加以完善和补充,形成新的理论创新观点;或者发现思想家的错误,加以批判和斗争,在斗争中推动思想的深化发展。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就要深度体会经典作家同其他思想家对话的过程、内容以及对话所形成的思想成果。

  ▲:非常赞同您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如何对既有的优秀思想成果进行吸收、借鉴和改造的呢?

  ●:关于经典作家同其他思想家之间的关系、汲取和传承既有优秀思想文化问题,列宁曾有过经典论述: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恰恰相反,马克思的全部天才正是在于他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他的学说的产生正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极伟大的代表人物的学说的直接继续……马克思学说是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的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社会主义的当然继承者”。他还指出:“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当然,这种吸收并不是不加鉴别地直接吸收,而是根据新的理论和时代要求所做的选择性吸收和批判性继承。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就是对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辩证法的吸收、借鉴和改造。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版跋》中明确讲道,他是辩证法大师黑格尔的学生,自己的辩证法思想同黑格尔辩证法有着内在的历史关联,但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头脚倒置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破除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唯心主义神秘外壳,使之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成为唯物辩证法,“我的辩证方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甚至被他在观念这一名称下转化为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用了一章的篇幅,阐述马克思主义对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革命性改造: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就在于其辩证法思想,但黑格尔哲学的这个“合理内核”却被其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所窒息,而马克思恩格斯则拯救出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并加以唯物主义改造,找到了“一条走出这些体系的迷宫而达到真正地切实地认识世界的道路”。我们要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就要像经典作家那样首先弄清黑格尔辩证法的革命性及其不足,深刻体会经典作家对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革命性改造。

和哲学一样,马克思的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说也大量继承和改造了先前思想家的概念,并赋予其新的思想内涵。例如,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同亚当·斯密、李嘉图的学说存在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这个问题在《资本论》中有充分的体现,马克思写道:“从李嘉图的价值理论中还可以得出别的结论,而且已经得出了别的结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决定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对启蒙思想家的学说、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继承和超越,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得到了全面阐述,恩格斯指出:“现代社会主义,就其内容来说,首先是对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有财产者和无财产者之间、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以及生产中普遍存在的无政府状态这两个方面进行考察的结果。但是,就其理论形式来说,它起初表现为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学者们所提出的各种原则的进一步的、据称是更彻底的发展。”我们要把握马克思主义的这些科学理论,就必须对经典作家所继承的那些思想家的思想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弄清楚经典作家继承了什么,抛弃了什么,为什么继承,为什么抛弃,如何继承,如何抛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经典作家的创新的过程和内容。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如何在与批判对象的对话中创立、发展和丰富自己的思想的呢?

  ●:继承和改造是一种对话,批判同样是一种对话,而且是经典作家与思想家对话的主要方式,马克思主义正是在批判错误思想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许多经典著作都冠以“批判”之名。

马克思主义从一开始就是在批判与反批判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回顾自己创立唯物史观的情形时说,1845年春,他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决定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等就是这个批判所留下的经典著作,而正是通过对青年黑格尔派思想家“批判的哲学”的批判,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自己的新哲学,“对当代的斗争和愿望作出当代的自我阐明”。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通过对蒲鲁东的唯心史观和形而上学的批判,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唯物史观。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先前的各种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全面阐述了科学的共产主义学说。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批判了萨伊、巴士夏、马尔萨斯等人的庸俗经济学思想,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在一定程度上说,恩格斯正是通过《反杜林论》这部经典著作,在同杜林的批判性对话中,深刻地批判了杜林的哲学、经济学、社会主义思想,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正如恩格斯自己所说:“无论如何,我的对手的包罗万象的体系,使我有机会在同他争论时用一种比以往更连贯的形式,阐明马克思和我对这些形形色色的问题的见解。”

批判对象的高度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了经典作家的高度,弄清楚批判对象本身的观点能够更好地理解经典作家的思想深度和高度。可以说,没有这些批判对象的存在,马克思的著作就失去了针对的对象,就失去许多立论的基础,其发展的速度和深度也许会受到很大的影响。阅读经典著作,有必要对经典作家的这些对手的思想有所了解,否则就不能很好地理解经典作家的思想。这就要求读者在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时,全面把握和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批判性,既要了解经典作家批判的理论观点,更要读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和观点对其对手的批判进行反批判的。


03

经典作家与自己的对话

  

  ▲:您刚才讲到的第三个对话是经典作家与自己的对话,能具体谈谈吗?

  ●:真正的思想家都是具有严格的自我批判、自我革命精神的,对自己是严谨甚至是严酷的。马克思从来就是毫不留情地对待自己的思想和著作的,也是勇于剖析自己、不断进行自我更新的。马克思主义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不仅后来的经典作家对先前的经典作家有发展创新,而且同一个经典作家也会随着实践和理论的深入而对同一个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对前期的思想观点进行新的阐释。这就是经典作家同自己的对话,自己同自己的思想碰撞,把握好这个对话,能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品格和经典作家的自我批判精神,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完善过程。

  ▲:在对话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如何同自己先前思想对话的呢?

  ●:马克思对自己思想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总结,这种自我回顾就是经典作家同自己先前思想的对话,是对自己思想发展历史的系统梳理、深刻总结和自我反思。这种带有思想自传性的回顾和总结,是我们把握经典作家思想的一个重要依据,不仅能让我们最直接地把握经典作家思想发展的真实历程,而且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典著作中的核心观点,从而把经典著作、思想发展史和基本原理有机贯通起来,在思想史的视野中更好地把握经典著作的价值。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对“自己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做了简要但真实的回顾,总结了自己在经济学研究中得到的关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见解,形成了对唯物史观的经典阐述;他还回顾了自己同恩格斯一起进行自我清算、批判旧哲学、创立新世界观的历程,并特别强调了《共产党宣言》《关于自由贸易的演说》《哲学的贫困》《雇佣劳动》等经典著作中的“有决定意义的论点”。这个自我总结一方面毫不掩饰自己在思想发展中曾经遭遇的难题,遇到的困惑,自身知识和思想的不足,破解这些思想难题的艰辛过程;另一方面又准确概括了自己在探索过程中形成的重大思想创造成果,特别是唯物史观和经济学方面的成就。这是我们系统而全面地把握经典作家思想发展的最真实的原始性文献,阅读这个经典著作既要依照马克思自己提供的历史线索和经典著作去追溯马克思思想的发展进程,同时也要更加深刻和准确地理解这部经典著作所总结的基本原理,切实把经典著作作为一个历史和思想的统一体来看待,而不是孤零零、表面性地看待经典著作中的具体结论。

再如,《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也是一部很好的自我回顾文本。恩格斯系统阐述了他和马克思同黑格尔哲学、费尔巴哈哲学之间的关系,以及怎样从黑格尔经过费尔巴哈走向了新哲学的思想历程。通过这种回顾,恩格斯深刻剖析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及其内在矛盾、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及其在历史观上的严重缺陷,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思想史上引起的革命性变革。阅读这部经典著作,首先就要跟随恩格斯追溯经典作家走过的哲学探索之路,把握他们在不同历史阶段上对待德国古典哲学的态度,弄清楚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根本性区别,在此基础上更全面准确地理解新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及其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又是如何对自己先前的观点进行自我清算和纠正完善的呢?

  ●:经典作家自我对话的另一种方式,就是勇于承认先前理论的不足,进行深刻的自我清算和深度批判,并根据时代实践的发展和理论研究的深化,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理论。这种自我对话一方面体现了经典作家严谨的治学态度,另一方面也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品格。这种自我批评和发展完善式的对话在很多经典著作中都有体现,我们要从这种对话中学习和体会经典作家的科学精神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逻辑。

不断的自我清算是思想家日益走向成熟、思想日益完善的动态过程。马克思在一生中都在不断清算自己先前的思想,在自我否定中探索和发展真理。创立新世界观之际,马克思就进行自我反省和批评,他在《莱茵报》时期遇到了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面对一些错误的观点和声音,“曾表示反对这种肤浅言论,但是同时在和奥格斯堡《总汇报》的一次争论中坦率承认,我以往的研究还不容许我对法兰西思潮的内容本身妄加评判”。认识到自己知识的不足后,他便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问题,经过理论研究又开始对自己先前的哲学信仰进行自我清算,清算的成果之一就是《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再次讲到他们清算哲学信仰的问题。正是通过这种自我清算,经典作家创建并不断发展和完善了新世界观。

随着时代的演进和时代特征的变化,经典作家先前著作中的某些观点、某些重要论断会变得不合时宜,需要进行调整、修改和完善,这种自我修正和完善式的自我对话在经典著作中也随处可见。恩格斯晚年在许多书信中,对他和马克思早年关于历史唯物主义方面的思想进行反思、纠正和补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在同施米特、布洛赫、梅林和博尔吉乌斯等人的通信中,恩格斯坦言自身不足,主动承担责任,“青年们有时过分看重经济方面,这有一部分是马克思和我应当负责的”。他和马克思最初是从经济事实中探索政治观念、法权观念和其他思想观念以及由这些观念所制约的行动,因为早年创立唯物史观时需要特别强调决定性的一面,而对包括意识形态在内的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问题讲得不够,这就导致了某些人利用了这种不足而歪曲唯物史观,“这一点在马克思和我的著作中通常也强调得不够,在这方面我们大家都有同样的过错。这就是说,我们大家首先是把重点放在从基本经济事实中引出政治的、法的和其他意识形态的观念以及以这些观念为中介的行动,而且必须这样做。但是我们这样做的时候为了内容方面而忽略了形式方面,即这些观念等等是由什么样的方式和方法产生的。这就给了敌人以称心的理由来进行曲解或歪曲,保尔·巴尔特就是个明显的例子”。在承认不足的基础上,恩格斯围绕经济、政治、思想等因素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交互作用的问题展开论述,对先前的一些观点作了修改和补充,阐述了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并更全面地分析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完善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在创作过程中,反复推敲、调整甚至推翻、重写,不断完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创作《资本论》的过程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几十年的时间内,他反复调整写作提纲,撰写草稿,留下了篇幅巨大的《资本论》手稿,这些手稿同正式出版的《资本论》一起构成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经典著作,我们要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阅读和研究。再如,给查苏利奇的复信清晰地体现出马克思对自己的思想反复推敲、不断精炼的情况:一封复信几经修改,共做四稿,每一稿都是对自己先前观点近乎苛刻的反思,从初稿详细概述的数千之言到复信简短精练的寥寥数语,字数上虽大为减少但都保持了前几稿的基本思想,对俄国农村公社的实际命运及前景作出了谨慎而精确的分析。

  ▲:经典作品都是经过反复推敲、打磨才呈现给大家的。《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著作也是经典作家通过多次撰写和重写序言来阐发和完善其思想的,这也是经典作家与自己的对话吧?

  ●:是的,经典著作集中体现了经典作家的思想精华,而对这些思想精华最了解、最精准把握的,莫过于经典作家本人;他们在出版著作时撰写的序言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自己思想的一个整理,同自己在著作中阐述的思想进行自我对话,这种自我对话对于读者理解经典著作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再者,随着实践经验的丰富和理论知识的积累,经典作家对同一个问题的认识将更加准确,从而对以前的观点作出更完整的阐释,而他们这样做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在保存已发表著作历史原貌的基础上,以撰写序言的方式来矫正、补充、完善著作中的观点。

在这个方面,马克思恩格斯给《共产党宣言》《资本论》撰写的多篇序言、跋、注释等很有代表性。例如,我们现在阅读《共产党宣言》时,一般都会看到正文前面收录的马克思恩格斯在不同时期撰写的七篇序言,这些序言一方面坚持了《宣言》的基本原理,另一方面也根据实践发展而完善《宣言》的思想,就像1872年的德文版序言所说的:“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某些地方本来可以作一些修改。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再如,我们现在阅读《资本论》时,一般都会看到正文前面的第一版序言(马克思)、第二版跋(马克思)、法文版序言(马克思)、法文版跋(马克思)、第三版序言(恩格斯)、英文版序言(恩格斯)、第四版序言(恩格斯)等。这些资料本身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经典文本,我们在阅读经典著作时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在序言中阐述自己创作的过程和特殊针对性,集中阐发著作中的核心思想,引导读者把握经典著作的基本观点。《资本论》第一版的序言中,马克思写道:“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问题本身并不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然规律所引起的社会对抗的发展程度的高低。问题在于这些规律本身,在于这些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正在实现的趋势。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这些重要论断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科学性与阶级性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规律理论等,给读者阅读这部经典著作提供了纲领性指导。

在序言中回应对自己观点的不同反响,澄清客观事实,批判错误思想,强化基本原理。在《资本论》第二版的“跋”中,马克思对一些资产阶级学者关于《资本论》中“形而上学地研究经济学”的“批评”,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批判,不仅《资本论》中不存在这些所谓的错误,而且这些污蔑马克思套用黑格尔辩证法的学者,对黑格尔哲学本身根本就没有理解。在批判的基础上,马克思阐明了唯物辩证法同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本质区别,强调了唯物辩证法的批判性和革命性, “辩证法,在其合理形态上,引起资产阶级及其夸夸其谈的代言人的恼怒和恐怖,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在序言中补充经典著作的资料和观点,进一步发展完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的序言中完善阶级斗争理论就是一例。1848年出版的《共产党宣言》指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一论断是在原始社会历史史料缺乏情况下作出的,随着原始社会研究资料的不断出现、考古资料和文物的不断发现,这个观点就显得不准确了。为此,恩格斯在1888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英文版序言中加以修正并做了完整阐述:“人类的全部历史(从土地公有的原始氏族社会解体以来)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统治阶级和被压迫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他还在文中加了一个注释专门做了说明:“这是指有文字记载的全部历史。在1847年,社会的史前史,成文史以前的社会组织,几乎还没有人知道。”

在序言中对一些论断进行增补和修改,或者果断放弃此前出版的著作中已经过时的个别论断或具体措施。例如,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德文版撰写的序言指出:《共产党宣言》“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由于1848年以来大工业已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组织也跟着有了改进和增长,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

  ▲:是的。在与自己的对话中,经典作家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但同时也在不断拓宽自己的研究领域,他们是如何在开拓新领域的过程中发展新思想的呢?

  ●:思想的发展必然是建立在以往知识储备的基础之上。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经典作家或是在纵向上继续深化,或在横向上拓宽界面,开拓出比之前更为广阔的研究领域,而新的研究领域又反过来推动思想继续向前发展。

马克思晚年将研究的内容扩展到整个世界历史领域,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研究非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发展和未来前途问题,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特殊性展开了探讨,写下了内容极其丰富的《历史学笔记》,开启了研究历史发展问题的新视角、新领域,深化了对人类历史发展道路的认识。对俄国公社的研究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此前,马克思对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和总体趋势已经形成了科学认识,提出从无阶级的原始社会、经由私有制的阶级社会、再到阶级消亡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但由于具体情况不尽相同,自然条件、历史特点等因素交相影响,各国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途径自然也不相同。随着他对非西方国家历史的认识,对历史发展道路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在《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和《给维·伊·查苏利奇的信》中,他反对把历史现象进行简单类比,指出极为相似的事情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出现时会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强调只有对具体的历史环境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才能找到理解事物的钥匙,反对把他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说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直接照搬到俄国。他通过对俄国公社二重性特征的分析,一方面从对俄国公社和非资本主义国家发展道路的研究中重新审视世界历史理论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从世界历史的高度提出俄国在理论上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可能,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道路的多样性,拓展了关于历史发展规律的思想。


04

经典作家与当今时代的对话

  

  ▲:您在前面讲到了经典作家与当今时代的对话,这一对话是如何实现的呢?

  ●:始终能够同发展着的时代现实发生对话,对当代实践具有强大的理论解释力和实践指导性,是马克思主义具有旺盛生命力的重要体现。实现经典著作与新时代的对话,就是要立足当今时代特征、当代实践发展、当代理论创新,贯通经典著作与当代思想成果之间的历史和理论联系,弄清楚当代实践和当代思想的理论之源,发掘经典著作的当代价值,把握当代理论的创新性贡献。

  ▲:那么,经典著作的生命力和当代性体现在哪里呢?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就在于其基本原理的普遍性和永恒性。马克思主义站在人类认识的制高点上,充分吸收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类实践的最高成果,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认识的客观规律,是科学的真理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包括整个世界的一般规律,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是指导人们行动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和总体趋势;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解放的历史条件、实现途径,使社会主义学说由空想变为科学。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意味着它的基本原理永不过时,作为立场观点方法将长期指导全人类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性不在于其个别词句,而在于其根本的立场观点方法,正是这种立场观点方法使之能够始终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始终保持其永远开放性,始终具有当代性价值。正如毛泽东指出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不应当把他们的理论当作教条看待,而应当看作行动的指南。不应当只是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词句,而应当把它当成革命的科学来学习。不但应当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他们研究广泛的真实生活和革命经验所得出的关于一般规律的结论,而且应当学习他们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并不是自我封闭的最终真理体系,而是随着人类文明和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获得新的生命,创立新的理论观点丰富和发展自己。马克思主义本来就是人类优秀文明的继承和发展,吸收了同时代最先进的文明成果,它从来就没有离开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必将随着人类思想进步而丰富和发展,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品格。

  ▲:我们如何贯通经典著作与当今时代最新实践发展的联系呢?

  ●:研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归根到底是为当代实践服务的。实现经典著作同当今时代的对话,就是用经典著作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把握当今时代本质及其发展趋势,剖析当代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找出解决当代问题的答案,科学回答重大的时代之问、实践之问、人民之问,在充分展现经典著作当代价值的同时,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关于马克思主义同生动的具体实际和发展着的时代特征之间关系的问题,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对于俄国社会党人来说,尤其需要独立地探讨马克思的理论,因为它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毛泽东也突出地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我们的斗争需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许多同志的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似乎并不是为了革命实践的需要,而是为了单纯的学习。所以虽然读了,但是消化不了。只会片面地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个别词句,而不会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具体地研究中国的现状和中国的历史,具体地分析中国革命问题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

实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当今时代的对话,首先就是要用经典著作中的时代观来把握当今时代本质及其发展趋势。正如习近平所强调的:“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从总体上来看,当今世界的技术创新成果主要出现在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和自我调整能力依然比较强,资本主义社会容纳新生产力的空间仍然存在,彻底冲破现有生产关系的条件尚未成熟。因此,“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时代本质没有改变,但时代特征已经发生了深刻改变:一方面,“许多西方国家经济持续低迷、两极分化加剧、社会矛盾加深,说明资本主义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但表现形式、存在特点有所不同”。另一方面,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带来了光明前景。在此情况下,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旧的世界秩序正在被打破,新的世界秩序正在得到建构,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在当代中国,实现经典著作同当今中国具体实际的对话,就是要运用经典著作中的思想精髓来把握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以习近平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社会主要矛盾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实践逻辑贯通起来,科学判断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并对新时代的主要矛盾和重大任务做了全面分析,明确提出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结合新时代的中国和世界的现实去理解原著,既要充分把握经典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又不生硬地搞理论联系现实,既要反对教条主义、公式主义,也要反对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不能一味地用当前的具体需要去联系经典著作,也不能生硬地用经典著作的词句来裁剪现实。就像习近平所说的:“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什么都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语录来说话,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说过的就不能说,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同时,根据需要找一大堆语录,什么事都说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当年说过了,生硬‘裁剪’活生生的实践发展和创新,这也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当前,学习和运用经典著作就要遵循当代中国发展的实践逻辑,把经典著作的思想同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实践贯通起来,全面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

  ▲:我们贯通了经典著作与最新实践的联系,又如何贯通经典著作与最新理论创新成果的联系呢?

  ●:实现经典著作同当代理论的对话,就是要把经典著作的思想同当代最新理论成果联系起来,深挖它们之间的理论源流关系和内在逻辑关联,从当代思想中发现经典著作的当代性价值,从经典著作中发掘当代思想的思想由来和理论根据,在理论的贯通中深刻把握基本原理的普遍性价值,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连续性、历史继承性、历史开放性、与时俱进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经典著作与最新理论成果之间的对话,就是要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经典著作之间的内在联系。习近平历来重视经典著作的学习,反复强调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2011年5月,他就提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蕴含和集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只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才能完整准确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我们面临的实际问题,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2018年4月,他又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要“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原原本本学,熟读精思,学深悟透,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在阅读经典著作之时,我们不仅要认真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之间的理论渊源关系,更要分析这个新思想是如何创新发展经典作家的思想理论的。一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创造性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典范,“八个明确”的核心内容着重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蕴含着社会发展规律理论、社会矛盾运动理论、人民主体地位理论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科学性、人民性;“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着重回答了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的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形成了可以付诸实践的战略策略和对策举措,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的实践性功能。另一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抓住重大的时代之问、实践之问、人民之问,从时代与思想的关系上深刻剖析和科学回答了中国共产党向何处去、当代中国向何处去、世界社会主义向何处去、人类社会向何处去等当今时代最本质、最根本的问题,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说等作出了一系列重大的原创性贡献,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展示出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真理性光芒。

要真正实现最新理论成果同经典著作的对话,贯通经典著作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联系,就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以把握原著的核心观点和思想精髓为根本,而不能以细节性内容取代整体性观点、把历史碎片化、把原著碎片化;就要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切实把经典著作思想与最新理论成果有机结合起来,按照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当前和未来相结合的方法把最新理论成果领会深、领会透;就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全部地而不是局部地理解新思想,决不能把当代理论成果同经典著作进行形式主义地一一对应。


05

经典作家与读者的对话

  

  ▲:作为读者,其实我们每一次阅读经典著作都是与经典作家的一次对话,您能谈谈经典作家与读者之间的跨时空对话吗?

  ●:是的,每一个读者都是独立的主体,都是一个再创作者;在阅读经典著作的过程中,读者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十分重要。阅读经典著作,就是读者主体同经典著作、经典作家之间的跨时空对话,就是读者以自己的知识背景、思想水平、理论智慧为基础,同经典作家、经典著作、基本原理之间的碰撞、沟通、审视。在这里,阅读本身可以说就是经典著作在读者视阈中的一次再生。

这里首先就涉及了读者自主性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有两个理论很有参考价值。一是接受美学理论。接受美学理论的主要代表汉斯·罗伯特·姚斯提出:“艺术作品的历史本质不仅在于它再现或表现的功能,而且在于它的影响之中”,经典著作的历史延续性和持久性价值在于读者的接受。经典著作之所以存在并延续下去,之所以具有历史和当代价值,就在于它不断被读者接受和解释。而读者与作者的互动或相互作用,则是实现作品历史连续性的关键环节:“必须把作品与作品的关系放进作品和人的相互作用之中,把作品自身中含有的历史延续性放在生产与接受的相互关系中来看。换言之,只有当作品的延续不再从生产主体思考,而从消费主体方面思考,即从作者与公众相联系的方面思考时,才能写出一部文学和艺术的历史。”二是大众文化理解理论。大众文化理论家费斯克也提出了读者主动性理论。他认为,阅读就是读者与文本之间对话,“解读的时候就是读者的话语与文本的话语发生碰撞的时候”。由于“社会主体性在意义构建方面的影响要大于文本产生的主体性”,阅读时的主动权掌握在读者这一方,每个读者在阅读文本时,会依据自身的社会经历、文化素养等因素来积极创造自己所需要的意义,而不是被动接受文本本身所暗含的意义。虽然姚斯和费斯克的理论并不完全准确,但是他们所揭示的读者主动性在阅读经典著作方面还是很有价值的。

  ▲:在读者与经典作家对话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

  ●:读者主动性在经典著作阅读时必须要给予充分重视。理论研究本身就是一种独立自主性的过程,是一个批判反思过程,是一个融合再生的过程。读者在阅读经典著作时一定要有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而不能只是纯粹被动地去接受文本的意义。在这个问题上,绝不是简单的“我注六经”或“六经注我”的问题,而是有对话资质的读者把原著中的思想与自己的思想打通的问题,读者既要忠实原著又要独立思考,既要抓住原著的核心要义又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在这里,有几个方面需要加以注意。

一是忠实于原著的问题。对于读者而言,经典著作是先在的、不能随意更改的。读者要原原本本地依据原著解读原著,把原著的思想吃透,而不能把阅读者个人的思想强加给原著,也不能把现在的思想硬加到原著上。正如恩格斯在为《资本论》第3卷写的序言中强调的:“一个人如想研究科学问题,首先要在利用著作的时候学会按照作者写的原样去阅读这些著作,首先要在阅读时,不把著作中原来没有的东西塞进去。”毛泽东也特别强调:“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当然,忠实于原著,关键是忠实于原著的思想精髓而不是个别词句。抓住了思想精髓,就能够把大本子的经典著作搞清楚,而抓不住精髓,就有可能陷入大本子的文本丛中无所适从。

二是读者资质问题。读者阅读经典著作,必须根据自己的研究重点,对原著的思想进行梳理、归纳、提炼,形成具有读者自己风格、特色的心得,根据自己的需要发掘原著中最符合自己思想创造、理论需要的观点。这就要求读者在阅读经典著作、同经典作家对话时,必须有与经典著作相关的较扎实的知识背景和理论思考,能够用自己掌握的当代理论知识和比较成熟的思想观点来对原著进行具有独立性的思考和研究。如果读者缺乏这些知识储备和思想准备,那就难以同原著展开对话,甚至连有效地接受和吸收都做不到。

三是选择性阅读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涉及面非常广泛,内容十分丰富,几乎每一个著作都是一个知识性、思想性极强的整体,既包含哲学知识,也包含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以及其他方面的知识。但是,读者的知识背景、思想素质则是具体的,阅读和运用经典著作的目的也是有特殊针对性的。列宁在谈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接受和运用时就指出:“不同的历史时期时而特别突出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方面,时而特别突出马克思主义的那一方面……把注意力主要放在这一方面或那一方面,并不取决于主观愿望,而取决于总的历史条件。”这就决定了读者对经典著作的阅读必然是有选择性的,对于经典著作中的内容也是有重点选择的。例如,哲学学科的读者从《共产党宣言》中更多关注世界历史思想、阶级斗争理论、两个必然思想等,党建学科的读者更多关注共产党的性质、纲领等;对《资本论》,哲学学生更多关注其中的辩证法思想、实践观思想、社会发展三阶段理论;政治经济学学生则关注其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等,这都是合理的。

四是读者的理论创造性问题。这是读者与经典著作对话的核心目的,也是在时空条件发生转换的情况下经典著作生命力延续的关键所在。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读者要在全面准确把握和理解原著思想精髓的基础上,把经典著作的思想同自己既有的思想理论相结合,同当今时代特征相结合,同正在发展着的实践相结合,形成具有独立性的理论思考,提出创造性的理论观点。马克思主义绝不是封闭僵化的、熟读死记的教条,而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必须随着时代发展、实践进步而不断更新发展。读者在阅读经典著作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研究需要,根据自己对时代的把握,对经典著作中的思想观点进行发挥和创新,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建构新的话语体系,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原著本身的状态。在这个方面,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家给我们留下优良的传统和宝贵的经验。毛泽东在谈到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坚持和运用,谈到理论联系实际时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在他们善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善于应用列宁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的学说,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才叫做理论和实际相联系。如果只是口头上讲联系,行动上又不实行联系,那么,讲一百年也还是无益的”。正是在这种独立自主的理论创造中,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使经典著作的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

文章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年第12期。





 ★ 备注:请在汇款留言栏注明刊名、订期、数量,并写明收件人姓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方式,或者可以致电我们进行信息登记。

长按二维码订阅《马克思主义研究》哟~

联系方式

订阅热线:010-59366555

邮箱:qikanzhengding@ssap.cn

银行汇款

户 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开户行:工行北京北太平庄支行

账 号:0200010019200365434

邮局汇款

收款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期刊运营中心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座1403室期刊运营中心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