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研究

其他

习近平人类文明新形态观的逻辑意蕴

点击箭头处“蓝色字”,关注我们哦!【内容提要】习近平人类文明新形态观是谱写人类文明新篇章的科学指南。马克思恩格斯文明观的思想渊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中国式现代化的百年探索、资本主义文明的历史超越,分别构成习近平人类文明新形态观的理论逻辑、文化逻辑、历史逻辑和比较逻辑。习近平人类文明新形态观涵盖塑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主体力量、基础保障、道路基石、精神伟力和价值旨归,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在新的历史征程上,应自觉遵循科学理论,协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持续践行理念规约,不断创新方法路径,真正秉持历史视野,积极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全面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铸就文明底色,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方案。【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4月3日 上午 10:55
其他

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四重视角

点击箭头处“蓝色字”,关注我们哦!【内容提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涉及四对重要关系,这四对关系是深入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理内涵的四重有效理论视角。一是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辩证关系。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石,遵循文化理论的唯物主义路线,着重揭示了文化所具有的“文化生产力”“政治合法性”和“精神动力”等功能,为坚定文化自信奠定了理论基础。二是传统与现代的辩证关系。习近平文化思想超越了“传统-现代”的二元论,通过对传统与现代之间关系的辩证分析,揭示出中华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关联与相互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高度契合与相互成就。三是主体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习近平文化思想超越了抽象的“东西之争”,既坚守文化主体性,摆脱对西方理论的“学徒状态”,不断构建中国理论原创性、话语主体性,又坚持胸怀天下、协和万邦的世界立场,主张文明交流互鉴,提倡文化多元主义。四是体与用的辩证关系。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特点,体现了体与用、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
4月2日 下午 2:48
其他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

点击箭头处“蓝色字”,关注我们哦!【内容提要】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经济发展质量、科学技术水平、人民生活保障等方面显著提升,为民族复兴奠定了坚实物质技术基础;破解人类现代化难题、超越西方式现代化困境,为民族复兴开创了现代化新道路;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为民族复兴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科学指导思想的确立、伟大精神谱系的构筑和坚定历史自信的生成,为民族复兴提供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两个结合”,推动了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3月28日 下午 3:37
其他

毛泽东对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贡献及其时代启示

点击箭头处“蓝色字”,关注我们哦!【内容提要】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进行伟大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为党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这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两个阶段”论和“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以及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等一系列方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实践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理论铺垫。二是领导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各个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厚实的物质基础。毛泽东对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贡献对新时代强国复兴伟业具有重大启示意义,集中表现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坚定不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坚定不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必须坚定不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关键词】毛泽东
3月25日 上午 11:24
其他

数字帝国主义视阈下美国的数字霸权批判

点击箭头处“蓝色字”,关注我们哦!【内容提要】数字资本趋于集中和向外扩张的本性推动了美国数字寡头的形成。美国通过不平等交换的数字化、控制通往数字空间的通道、以“数字技术援助”的方式实行数字技术殖民等方法对其他国家的数据和数字空间进行了控制。美国还利用数字技术优势巩固其在全球的文化霸权和政治霸权。美国的数字霸权是帝国主义的最新表现形式。以大型跨国数字技术公司为代表的数字寡头成为数字帝国主义的中心,不断扩张其对全球数字空间的剥夺性占有,通过数据榨取、数字圈地、资本融合和数字输出试图建立起帝国主义的新形态,造成了全球发展不平等的加剧。数字帝国主义不过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利用数字技术解决其基本矛盾的“新方案”,终究无法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构建数字空间命运共同体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坚决抵制和反对任何国家对数据的剥夺性占有,让数字化发展成果更好地造福各国人民。【关键词】数字帝国主义
3月21日 下午 3:23
其他

​毛泽东关于“结合”的重要论述及其对推进“两个结合”的启示

点击箭头处“蓝色字”,关注我们哦!【内容提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引领新的实践,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百年奋斗取得重大成就的制胜法宝。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语境中,“结合”是一个根本性议题,“结合”的成色直接决定着马克思主义在指导实践中的成效。毛泽东通过在哲学高度上把握“基本原理”和“民族形式”的辩证关系,创造性探索和系统性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结合”问题,即:是什么“结合”、为什么“结合”、怎么样“结合”。毛泽东的相关论述内涵丰富、思想深邃、立意高远,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推进“两个结合”,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启示。【关键词】毛泽东
2月27日 上午 11:33
其他

毛泽东调查研究与群众路线思想的内在逻辑与相互关系

点击箭头处“蓝色字”,关注我们哦!【内容提要】毛泽东把调查研究和群众路线都看成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大问题,强调要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和坚决走群众路线。毛泽东依靠扎实深入的调查研究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群众路线则是毛泽东运用调查研究克服党内主观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后的伟大理论创造。毛泽东倡导的深入群众的调查研究与认真践行群众路线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两者实施过程形成一种互相支撑、互相促进的内在关系,但这种高度交融的相互关系并不意味着两者的核心功能可以相互替代。系统梳理和准确辨析毛泽东调查研究和群众路线思想的内在逻辑和相互关系,对于深入学习和坚持毛泽东思想都将大有裨益。【关键词】毛泽东思想
2月26日 下午 2:09
其他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点击箭头处“蓝色字”,关注我们哦!【内容提要】从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习近平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是概念的简单延展,而是我们党对待马克思主义既坚持又发展、既守正又创新的历史运动的理论呈现。从毛泽东思想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彰显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守正创新逻辑红线。在思想体系的守正创新方面,坚持原理性继承与本土化发展辩证统一,不断实现理论创新成果的新飞跃;在人民立场的守正创新方面,坚持理论立场与政治立场高度契合,不断开辟人的全面发展的新境界;在实践答卷的守正创新方面,坚持“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互构互为,不断开创党和人民事业的新辉煌;在胸怀天下的守正创新方面,坚持价值观念与价值事实有机结合,不断谱写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新篇章。【关键词】毛泽东思想
2月22日 上午 11:14
其他

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重要论述的认识贡献

点击箭头处“蓝色字”,关注我们哦!【内容提要】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前提,是新时代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维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继承中国共产党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体系,同时立足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课题,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原创性贡献。这些贡献就其核心内容而言,主要表现在科学内涵论、思想伟力论、指导地位论、信仰坐标论、守正创新论、理论武装论、学术自觉论等七个方面的新观点新判断之中。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重要论述富有时代特色,深刻彰显了思想理论对现实生活的解释力批判力,集中反映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和发展规律的深邃思考。【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2月5日 下午 2:40
其他

毛泽东史学思想的本质特征

点击箭头处“蓝色字”,关注我们哦!【内容提要】毛泽东史学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具有自身鲜明的理论特质和历史风格。毛泽东史学思想内容丰富、博大精深、体系完备,至少可以总结、提炼出五大特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科学总结中国革命史规律、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辩证思维深入贯穿其中、继承中华传统史学精髓。深刻把握毛泽东史学思想的本质特征,对于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毛泽东
1月24日 上午 10:10
其他

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创新理路、理念与重大理论成果

点击箭头处“蓝色字”,关注我们哦!【内容提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问题导向、使命引领、守正创新,从事关党和国家生死存亡、解决大党独有难题、跳出历史周期率高度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创造性地将现代治理理念、系统观念、辩证思维运用到管党治党之中,紧紧围绕“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重大时代命题与党的建设的主题主线进行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深化了对党的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新时代,党的建设理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具有相辅相成性。概括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对党的建设进行系统规划,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形成新时代党的全面领导理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构建全面从严治党体系,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形成党的自我革命理论,提出与推进依规治党、形成依规治党理论,这五个方面是理念、理论、制度与方式方法的有机统一,集中体现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具有开创意义。【关键词】新时代党的建设
1月18日 下午 5:36
其他

习近平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重要论述的深刻蕴涵与理论贡献

点击箭头处“蓝色字”,关注我们哦!【内容提要】习近平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重要论述,既从认识论层面赋予了社会主义民主理论新的时代内涵,又立足人类政治文明的本质属性确立了客观科学的民主评判标准,更从方法论层面建构了社会主义民主实践的基本遵循。探讨习近平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重要论述的理论贡献,旨在阐明其基于对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实践经验和发展新趋势的认识和把握,经由一系列新理念、新概念和新论断,形成了新的政治话语体系,进而揭示出人民民主的本质及其规律性,形成了既凸显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的独特历史事实,又遵循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般规律,同时彰显对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新的理论建构。【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月15日 上午 10:42
其他

以学理方式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

备注:请写明收件人姓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方式,或者可以致电我们进行信息登记。订阅热线:010-59366555长按二维码订阅《马克思主义研究》
1月4日 上午 11:07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深刻领会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

年第8期。[8]〔荷兰〕安妮克·赫德伦德-德维特:《世界观及其对全球可持续发展争论的重大意义》,赵元元译,《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18年第4期。★
1月3日 上午 9:01
其他

在回答“四个之问”中生成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

备注:请写明收件人姓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方式,或者可以致电我们进行信息登记。订阅热线:010-59366555长按二维码订阅《马克思主义研究》
1月2日 上午 10:22
其他

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贡献和世界意义

点击箭头处“蓝色字”,关注我们哦!【内容提要】习近平总书记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对新时代经济发展实践进行理论概括,在统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城市和乡村的关系、国际和国内的关系等方面产生许多重大理论成果,把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理论,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这些成果涵盖发展目的、发展保障、发展理念、发展主线、发展任务、发展战略、发展方法,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全面深入回答了“为谁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谁领导经济工作”等重大问题。习近平经济思想中蕴含的这些原创性贡献,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深化和发展,不仅是历史性的,而且是世界性的,既突破了西方经济学的传统藩篱,极大丰富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又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推向21世纪的新阶段,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拓展了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关键词】习近平经济思想
2023年11月27日
其他

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研究

点击箭头处“蓝色字”,关注我们哦!【内容提要】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立足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刻分析、科学研判、准确把握当代科技创新发展规律,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对我国科技创新作出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谋划,引领我国科技事业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其主要内容包括目标论、方向论、战略论、动力论、道路论等重要方面,具有坚定的人民立场、严密的系统思维、高度的自信自强、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宽广的国际视野等理论特质。【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科技学说
2023年11月23日
其他

习近平关于家庭建设重要论述的意蕴及价值

点击箭头处“蓝色字”,关注我们哦!【内容提要】家庭是中国社会结构的根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也就是家庭总量巨大的现代化,因而家庭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具有基础性地位。习近平积极回应家庭领域的新变化,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框架下部署家庭建设,擘画了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文明家庭目标体系,确定了以中华优秀传统家庭文化为思想资源、以全党全国全社会为主体、以家教家风为主要抓手的家庭建设实践路径。这些重要论述厚植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底蕴,构建起新时代家庭建设的理论框架和话语体系,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家庭观,探索出一条家庭现代化的新道路,为新征程上的家庭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023年11月22日
其他

民粹主义的话语本质与社会基础

点击箭头处“蓝色字”,关注我们哦~【内容提要】当前民粹主义话语的流行和民粹主义运动在全球的泛滥,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谷的历史后果。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西方的边缘化,使得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无法得到科学的表达,从而为民粹主义话语的流行奠定了思想基础;另一方面,传统左翼政党的衰落或转向,使得西方社会失去反抗新自由主义和资产阶级统治的中流砥柱,从而激化了其内部的阶级、种族和宗教矛盾,为民粹主义运动的泛滥提供了社会基础。要应对民粹主义给全球带来的威胁,不能通过恢复自由主义的代议民主秩序,而是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复兴,形成对资本主义根本性的挑战与超越。【关键词】民粹主义
2023年11月2日
其他

西方政党制度理论的意识形态特性研究

点击箭头处“蓝色字”,关注我们哦~【内容提要】西方政党制度理论,是以自由民主政体类型学为基础、以科学面貌呈现的意识形态,它维持着西方政党研究的话语霸权,也在实践中捍卫着西方政党制度的权威地位。由于西方政党制度理论不可能确立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正当性与长期性,构建中国的新型政党制度理论就成为中国学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进行这项工作的前提,我们需要走出西方政党制度理论的“科学幻象”,深刻揭示它维护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合法性的意识形态本质。【关键词】西方政党制度理论
2023年10月31日
其他

世界文化格局重塑中的中国机遇与应对

点击箭头处“蓝色字”,关注我们哦~【内容提要】世界历史发展规律表明,世界文化格局变迁始终伴随资本主义大国力量转移,科技创新是资本主义大国力量转移的深层动力,资本主义大国文化理念对世界文化格局塑造具有重要影响。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全球文化霸权面临来自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后发国家及新兴发展中国家的批判和挑战。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新兴国家文化影响力快速提升,但“西强东弱”的世界文化格局没有根本改变。新冠疫情加速数字文化时代的到来,全球文化竞争进入新赛道。中国是否能够打破魔咒,在资本主义体系主导下的世界文化格局中起到支配性和塑造性作用?这需要我们准确把握世界文化发展格局重构中的历史机遇,以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提升综合国力,加强文化强国建设,深刻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世界文化变革的决定性力量,深入推进文化平等、交流互鉴的世界文化共同体理念,并坚持需求导向,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文化世界影响力。【关键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2023年10月30日
其他

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理论特质与实践指向

点击箭头处“蓝色字”,关注我们哦~内容提要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管网治网用网理论与实践的结晶,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我国网信事业发展的重要论述、重要指示和重要精神的凝练表达。这一思想内涵丰富,可以概括为“五个明确”,即明确网信工作的重要性、明确网络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明确网络强国建设的原则要求、明确国际互联网治理主张、明确网信工作的工作方法。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系统完整、逻辑严密,凸显了战略思维、人民为本、辩证思维、胸怀天下的理论特质。这一思想拓展了我国网信事业的宽度与深度,指导了核心技术突破、网络空间法治、网络安全保障、数字经济发展、网络文化塑造等领域的具体实践,是我国网络强国建设必须长期坚持与践行的重要思想。【关键词】互联网
2023年10月25日
其他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话语的内涵意蕴、实践样态及深化路径

点击箭头处“蓝色字”,关注我们哦~【内容提要】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由实践到理论、由提倡到共识,在全面从严治党伟大实践取得胜利的同时,逐步形成了一系列鲜明的、具有标识性的自我革命话语,呈现出丰富的内涵意蕴,展现出全新的自我革命实践样态。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话语形成了党中央领导、各级党组织履职、广大党员践行的主体样态;呈现出事实与内在逻辑互洽的内容样态;展现出全方位有机融通的表达样态;凸显出全媒体融合赋能的传播样态。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话语要达到更好的叙事效果,就必须坚守话语立场、融通话语表达、增强话语底气、优化话语传播,不断提升其感染力、表达力、吸引力和传播力,从而逐步将党的建设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增强国际话语权。【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2023年10月18日
其他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点击箭头处“蓝色字”,关注我们哦~【内容提要】中国式现代化以实现“人的现代化”否弃单一的“物的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为现代化注入和平、普惠、保护文明多样性、环境友好、最先进政党文明等新基因。中国式现代化以人的现代化超越物的现代化、系统和合超越冲突对抗、天下大同超越霸权主义、独立自主超越无根依附等方式实现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全面超越。我们必须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深化发展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在互嵌互促互建中共担使命,不断深化发展新的共同体文明、工业新文明、城市新文明、乡村新文明,打通多元解放通道与人的自我拯救之路,为发展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不断开辟道路。【关键词】现代化
2023年10月16日
其他

中国现代化自主性问题研究:一个核心议题的再探讨

点击箭头处“蓝色字”,关注我们哦~【内容提要】自主性问题是中国现代化的核心议题,是破解中国式现代化难题的关键问题。因“西方中心论”的影响,中国现代化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对“自主性”问题的回答不够理性和坚定。准确把握中国现代化自主性问题,需要明确问题讨论的必然逻辑,破除“西方中心论”的影响,确定历史起点。科学回答中国现代化自主性问题,需要从“开眼看世界”的早期探索中认识到因循守旧必是死路,在“向西方学习”的屡次失败中洞悉照搬西方模式就是邪路,在“党的领导”下的成功开创中明确独立自主才是出路。深化研究中国现代化自主性问题,需要超越“西方中心论”,构建自主性现代化模式;坚持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建构中国现代化理论体系;聚焦中国中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为人类文明形态贡献全新方案,为现代化理论与实践提供中国智慧。【关键词】中国现代化
2023年10月12日
其他

论伟大建党精神引领下遵义会议精神的形成

点击箭头处“蓝色字”,关注我们哦~【内容提要】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通过伟大自我革命推进伟大社会革命的一次重要实践,会议之所以开得起来、开得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伟大建党精神早已融入共产党人的血脉深处,深刻塑造了遵义会议精神的基因密码。在伟大建党精神引领下,中国共产党人排除各种错误干扰,推动召开以遵义会议为转折标志的系列重要会议,确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孕育形成新的精神成果,这就是以坚定信念、坚持真理、独立自主、团结统一为基本内涵的遵义会议精神,这是伟大建党精神引领下中国革命重大转折点上的独特而崭新的精神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篇章。【关键词】伟大建党精神
2023年10月7日
其他

《实践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自觉意识

点击箭头处“蓝色字”,关注我们哦~【内容提要】《实践论》是毛泽东在中国革命的具体语境中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作出重要发展的代表性著作。与苏联学者的相关论述不同,毛泽东把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从一般认识论推进到了基于实践的认识论的理论层面,从而在实践是认识的真理性标准之外,强调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等观点。同时,他把从认识向实践的转化从一次性的认识环节提升到了认识发展的无限推移性即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理论层面上。既立足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又得益于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功底,是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作出创新性发展的根本原因。【关键词】毛泽东
2023年9月28日
其他

论历史主动精神

点击箭头处“蓝色字”,关注我们哦!【内容提要】历史主动精神是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主动创造历史、推动社会历史向着共产主义远大目标前进的精神。它是人的主体能动性在社会历史进程中发展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历史主动精神的自觉表达和体现。历史主动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特有的区别于其他一切思想理论的精神品质,是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精神品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又是中国共产党人历史主动精神的集中体现。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必须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是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在“两个结合”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是获得历史主动的现实途径。自我批评和自我革命是赢得历史主动的有力武器。敢于斗争是历史主动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关键词】历史主动精神
2023年9月4日
其他

希腊共青团的发展历史、理论主张与当代启示

点击箭头处“蓝色字”,关注我们哦!【内容提要】希腊共青团高举共产主义旗帜,以实现社会主义为奋斗目标;主张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为未来提供指引;重视意识形态建设和团的基层组织建设;积极引领健康的青年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反对资产阶级价值观对广大青年的影响;强调构建希腊青年群众统一战线。当前,世界各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青年团要不断培养和锻造自己的青年队伍,使其成为推动和引导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复兴的后备力量。希腊共青团的斗争经验是对国际共产主义青年运动和青年组织建设经验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作为世界第一大共青团和百年大团,中国共青团要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利用自身经验和优势,积极促进中国共青团与各国共青团的交流和合作。【关键词】希腊共青团
2023年8月31日
其他

“两个结合”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

点击箭头处“蓝色字”,关注我们哦!【内容提要】“两个结合”蕴含着科学的理论逻辑、深厚的历史逻辑和鲜明的实践逻辑。在理论逻辑层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注重“结合”的相关论述是“两个结合”的理论来源,为“两个结合”提供了学理支撑。在历史逻辑层面,“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生动写照,统一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在实践逻辑层面,新征程上推进“两个结合”,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前提,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关键抓手,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为现实依据。【关键词】“两个结合”
2023年8月16日
其他

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高度契合性

点击箭头处“蓝色字”,关注我们哦!【内容提要】党的二十大首次提出“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这个标识性概念范畴,并郑重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其具有高度契合性的明晰论断。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涉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等多重关系,涵盖现实与理想、国内和国际等多重面向,是理解两者之间高度契合性的重要支点。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从高度契合走向有机融合,既有助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在新的时空坐标体系中价值意蕴的彰显和传扬,也有助于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基因和特质禀赋。【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
2023年8月14日
其他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四维审视

点击箭头处“蓝色字”,关注我们哦!【内容提要】理论生成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现代化国家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需要、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需要、建构话语体系与彰显世界意义的需要,促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发展、根本性质、中国特色、本质要求、战略安排、战略重点、重大原则、重大关系、独特意蕴、世界意义的阐释,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普遍性与特殊性、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历史与现在未来、中国立场与世界情怀的有机统一,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主要特点。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创新和突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的丰富和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提供理论指引,为国家、人民、政党、民族形象建构增添新的元素,向国际社会诠释中国式现代化的经验与智慧,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建构的重大意义。【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2023年8月8日
其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的标志性成果——访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原副教育长柳建辉教授

备注:请写明收件人姓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方式,或者可以致电我们进行信息登记。订阅热线:010-59366555长按二维码订阅《马克思主义研究》
2023年8月7日
其他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实实在在的真民主——人民民主理念的实现形式、实现条件和实践方法

备注:请写明收件人姓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方式,或者可以致电我们进行信息登记。订阅热线:010-59366555长按二维码订阅《马克思主义研究》END
2023年8月3日
其他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和价值指向——论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现代化实践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6]《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
2023年8月1日
其他

坚持胸怀天下的理论溯源、百年历程及现实启示

备注:请写明收件人姓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方式,或者可以致电我们进行信息登记。订阅热线:010-59366555长按二维码订阅《马克思主义研究》END
2023年7月31日
其他

马克思早期精神观及其当代启示

备注:请写明收件人姓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方式,或者可以致电我们进行信息登记。订阅热线:010-59366555长按二维码订阅《马克思主义研究》END
2023年7月26日
其他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的战略部署及其实践路径

点击箭头处“蓝色字”,关注我们哦!【内容提要】新时代新征程,站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上,需要对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作出新的战略部署,在总体规划中强化关键环节以夯实基础、补齐薄弱领域短板、深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蕴价值,从而解答好国内改革发展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应对好国际上民粹主义泛滥和大国对抗意识形态攻击显性化的潜在风险。战略部署有没有效果,关键看落实,要强化战略上的定力、战术上的能力以及创新发展的活力,通过党的能力建设保障战略部署的贯彻执行。【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2023年6月6日
其他

深层理据、时代特质和方法论本质——“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规定

点击箭头处“蓝色字”,关注我们哦!【内容提要】党的二十大将“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主要内容之一,意义重大。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生成和提出,“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有其深层理据,是理论根基、历史传承和事实支撑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其独特的时代境遇,这种时代境遇赋予它鲜明的时代特质,即“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为重要着力点,依据“机遇和挑战并存”的“辩证法则”促进问题和发展的辩证转化是基本要求,在问题意识、本领和科学思维与能力多方面素养提高基础上形成历史主动、历史自觉是主体层面的更高要求;有其方法论本质,即它是唯物辩证法的凝练化和具体化,这决定了它在“六个必须坚持”中具有基础性的重要地位。以上三者事关“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最为基本且最为重要的方面,也是深入分析和把握它的重要切入口。【关键词】必须坚持问题导向
2023年6月5日
其他

资本、世界历史与共产主义的三位一体——《资本论》及其手稿的一个考察

点击箭头处“蓝色字”,关注我们哦!【内容提要】马克思资本理论蕴含着资本、世界历史与共产主义三位一体的历史图式和理论结构。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关于资本概念的历史性与阶级性的批判性考察,揭示了资本的生产方式和世界市场的深刻危机与共产主义内在贯通的历史逻辑,阐明了资本主义所有制的自我扬弃与社会的个人所有制的历史性重建的相互关系,展望了从资本主义必然王国向共产主义自由王国过渡的历史趋势。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最终目标,是以自由个性和人类解放为原则的自由人联合体的共产主义社会。【关键词】马克思
2023年5月9日
其他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大前沿问题研究(2022)

点击箭头处“蓝色字”,关注我们哦!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全国两会、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党的二十大等场合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论党的青年工作》《论“三农”工作》《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外交演讲集》(第一、二卷)、《习近平书信选集》(第一卷)等著作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依规治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论述摘编的出版,为理论界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权威文献支撑。从整体上看,过去一年理论界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热点纷呈、内容广博,整体性研究视野宽广、格局宏大,专题性研究钻坚仰高、研精覃思,涌现了一大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有力助推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进一步学术化、学理化、学科化。一、党的二十大精神研究2022年10月16—22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2023年4月18日
其他

中西方现代化的不同逻辑起点、模式选择与价值追求

点击箭头处“蓝色字”,关注我们哦!内容提要由欧美等西方国家主导的资本主义现代化,体现了以资本为中心的物化逻辑。因强调排他式扩张与“自我优先”,资本主宰的西方式现代化不仅造成了西方国家内部的政治极化、贫富分化、社会撕裂,而且使全球陷入了一系列现代化困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立足本土又胸怀天下的中国式现代化及其成功实践,印证了成功的现代化并非由资本主宰的逻辑理路。它摒除了西方“自我优先”的单一现代化模式弊端,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前进方向的同时,为处于低潮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注入了蓬勃生机,也为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成功范例。【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2023年4月10日
其他

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点击箭头处“蓝色字”,关注我们哦!【内容提要】家文化是理解中国5000年历史文明和中华民族精神生活的基因密码,中国传统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有其自身的历史渊源、理论逻辑和民族特征。自近现代以来,伴随人类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澎湃激荡,中国传统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面临外部生存环境变迁和内部价值结构冲突的双重挑战。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马克思主义家庭家教家风理论为指导,努力赓续红色家庭家教家风基因,自觉传承中华民族优良家庭家教家风传统,在深化教育引导、推动实践养成、净化网络空间、发挥制度保障等多个层面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关键词】新时代
2023年2月15日
其他

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伟大成就与根本性转变

点击箭头处“蓝色字”,关注我们哦!【内容提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建设,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国际国内复杂严峻的意识形态斗争形势,始终把意识形态建设摆在极端重要位置,不断深化对意识形态建设的规律性认识,高举旗帜,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决心和力度,敢于斗争、勇于斗争、善于斗争,毫不松懈地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掌握了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确立和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构建起意识形态工作制度体系;牢牢巩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网络舆论乱象得到有效治理,牢牢掌控了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意识形态形势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对于新时代新征程继续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工作、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关键词】意识形态
2023年1月31日
其他

帝国主义与数字帝国主义的意识形态分析

点击箭头处“蓝色字”,关注我们哦!【内容提要】当今学术界关于帝国主义的认识存在多元化现象,影响着人们对数字帝国主义的理解和把握。从实质和历史地位看,资本主义处在列宁指明的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而数字帝国主义作为垄断资本主义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新产物,也具有垄断资本主义的典型特征。现阶段,一些西方学者关于帝国主义的阐释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偏向,数字帝国主义本身也体现为数字时代的文化霸权,延续并加剧了对发展中国家的意识形态侵蚀。鉴于此,有必要基于概念考察和理论反思,深刻把握帝国主义和数字帝国主义的确切含义与本质,驳斥和批判在这一问题上的错误思潮。尤其是在一个资本主义文化霸权肆虐的时代,我们更需要避免因概念误认而落入话语陷阱,提高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意识和能力。【关键词】帝国主义
2022年10月13日
其他

美好生活视阈下的消费主义批判

点击箭头处“蓝色字”,关注我们哦!【内容提要】消费主义创造虚假的需要,诱导人们盲目消费,激发了攀比炫耀的心理,产生了商品与符号的拜物教,造成了人的价值世界的异化与扭曲。绿色消费是一种扬弃消费主义的美好生活方式,倡导可持续发展和共享理念,重建消费主体性,满足了人们对优美生态环境的价值追求,彰显出现代美好社会的基本特征。在资源愈发紧张、人与自然矛盾突出、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愈加强烈的新时期,人们应积极践行“更少”和“更好”相结合的绿色消费,这既是让我们避免陷入消费主义陷阱、改善人与自然关系的必需之举,也是我们应对全球生态危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之需。【关键词】消费主义
2022年10月10日
其他

习近平关于当代资本主义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

点击箭头处“蓝色字”,关注我们哦!!【内容提要】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代资本主义是推动世界大变局的重要变量,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对我们党有效应对世界大变局,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当代资本主义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核心要义集中体现为五个方面:从历史趋势来看,当今世界“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从本质特征来看,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没有过时”;从经济全球化发展来看,西方主导的传统经济全球化“是一条越走越窄的死胡同”;从中西国际力量对比来看,正“持续朝着于我有利的方向发展”;从战略应对来看,最重要的是要“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在实践中“不断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的重要论述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我们正确认识和科学对待当代资本主义,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022年6月19日
其他

伟大建党精神:生成逻辑、内涵意蕴与弘扬路径

点击箭头处“蓝色字”,关注我们哦!!【内容提要】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的伟大建党精神,发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坚守,规定于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真理性的理论特质,形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凝结于系列建党活动的伟大实践,并且在真理性与价值性、理论性与实践性、革命性与政治性以及党性与人民性的辩证互成中不断衍生新内容、开辟新境界。新时代我们要继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必须使这一理论成果得到深入严谨的研究阐发、健全完善的制度保障、底蕴深厚的文化濡染以及切实有效的实践转化。【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2022年6月13日
其他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大前沿问题研究(2021)

点击箭头处“蓝色字”,关注我们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理论界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研究与阐释逐步深化。2021年,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历史契机,理论界着重围绕加强“四史”学习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伟大建党精神等重要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同时,理论界继续深入探讨习近平强军思想、经济思想、生态文明思想、外交思想和法治思想在思想渊源、理论体系、方法论基础、价值意蕴及重大意义方面实现的理论创新。2021年,中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正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因此,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全过程人民民主、共同富裕、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议题成为理论界的研讨热点。总体上,2021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呈现出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延续性与突破性相结合、宏大叙事与专题研究相结合、国内研究与世界视野相结合的鲜明特征。一、新时代加强学习“四史”的相关研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历史学习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提出要“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下简称“四史”)。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提出要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2021年,围绕“四史”学习教育,理论界在树立大历史观、树立正确党史观、“四史”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推进“四史”教育的科学路径等问题上进行了深入研究。1.关于树立大历史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党史要“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学者围绕大历史观的内涵与逻辑进路展开研究。宋月红认为,大历史观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方法论基础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王宪明认为,大历史观应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立场,以历史为基础,以现实为基点,知史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路宽认为,大历史观应具备三重维度,即绵延不绝的纵向时间维度,着眼世界比较的横向空间视野以及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的总体史视角。2.关于树立正确党史观党史教育是“四史”教育的重点,树立大历史观的关键是树立正确党史观。邵维正认为,树立正确党史观的理论前提是中共党史的独特价值,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论,基本内涵是把握主题主线,重要任务是清除历史虚无主义。刘景泉、陆阳认为,正确党史观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历史源泉是大历史观。肖贵清认为,要通过树立正确党史观来实现党史叙事的正本清源,在总结历史经验的过程中增强战斗本领和赓续红色基因。戴立兴认为,应以指导思想、根本立场、思想路线、科学评价领袖历史地位等问题为抓手,将正确党史观打造为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锐利武器。李毅认为,树立正确党史观的根本是全面深刻认识党的历史,体悟党史中熔铸的真理性、斗争性、人民性与奋斗精神。3.关于“四史”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四史”各有其独特的主题与主线,在内容上既密切相关又各有侧重,在时间上也有交叉重叠。科学把握“四史”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是推进历史学习的认识前提。陶文昭认为,“四史”是接续传承、融会贯通的整体,其中党史是核心和关键所在,要在中华文明史、中国近代史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整体视野中考察“四史”。王雪超认为,社会主义发展史是其他“三史”的时代背景和世界视野,而“三史”是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本土化和具体化。宋月红认为,“四史”研究的主题和主线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党史、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是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中国篇章。4.关于推进“四史”教育的科学路径姜迎春认为,要在深化认识和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推进“四史”教育。周明明认为,“四史”教育要在树立马克思主义学风、形成“四史”学习谱系和坚持正确历史观三个方面系统整体推进。朱汉国认为,史学工作者要发挥专业优势,凝练“四史”教育的丰富内涵和共同价值,推进“四史”教育入脑入心,走深走实。赵卯生认为,要在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的扎实学习中,在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的反复锤炼中,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全面实践中,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切实践行中推进“四史”教育。闫方洁、李昊晟认为,应通过确立当代意识、问题意识、主体意识和实践意识来确保“四史”学习的精准性、整体性、价值性和创新性。欲明大道,必先知史。理论界深入阐发“四史”学习的诸多要点,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坚定理想信念,理解“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明晰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奋斗的光辉历程,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坚定“四个自信”,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二、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研究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以下简称“七一”重要讲话),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政治宣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是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围绕学习贯彻“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理论界深入研究讲话的核心内容、理论创新、重大意义以及世界影响与国际评价等重要问题。1.深入阐发“七一”重要讲话的核心内容李慎明将“七一”重要讲话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进程相结合,提炼出“一个初心”“一个主题”“四个阶段及伟大成就”“一个精神”“九个必须”“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一条主线”“两个维护”“一个号召”等重要内容。冷溶认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四个重要命题是必须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必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必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以及必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些共同构成了坚持党的根本宗旨中的关键要素。梁波认为,“七一”重要讲话的五重要义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凝结着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中国道路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党的百年奋斗开拓了人类文明发展新格局以及中国共产党具有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的独特优势和责任担当。2.准确把握“七一”重要讲话的理论创新石仲泉认为,“七一”重要讲话的五大突出理论创新是以“一个主题”论丰富提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内涵,以“四个伟大成就”论明确划分党百年奋斗的历史进程,以“伟大建党精神”论深刻总结党的精神谱系,以“两个相结合”论创新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来源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以“四个不可阻挡”论展现党对历史客观规律的坚定信念。王立胜认为,“七一”重要讲话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的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地采取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叙述方式,在党的建设上第一次提出“伟大建党精神”的概念,提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命题。肖贵清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是重大理论创新,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这一不可逆转历史进程的根本保障。耿化敏认为,“七一”重要讲话首次明确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确立为百年党史的鲜明主题,将党的叙事起点从1921年前移至1840年,充分反映了党史和民族复兴史的内在一致性,深刻表达了将党史和民族复兴史统一起来的历史自觉。林建华认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的理论创新体现了解决中国问题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统一。目前,理论界对“七一”重要讲话理论创新的论述既有总体把握,亦有重点论证,但仍需在进一步的探讨中加强体系性研究,准确把握各个创新点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3.深入阐发“两个结合”的理论要点姜辉认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具有内在契合性,应以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保证“两个结合”的有效实现。张小平认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结合”的基础在于都具有辩证性、人民性和开放性的思维特征,不能用“异质——互斥”和“异质——互补”的思维范式套用两者关系。刘建军认为,“两个结合”重要论断的创新点在于第二个“结合”与第一个“结合”经历了从派生到并列再到递进的逻辑关系。张允熠、张弛认为,“两个结合”包含马克思主义在实际应用层面和思想文化层面的结合,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叙事的逻辑起点,蕴含着当代中国共产党新的文化理念和治国理政的新思想。4.深刻领会“七一”重要讲话的重大意义陈理认为,“七一”重要讲话把我们党对自身历史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我们继续前行提供了根本遵循,蕴含着我们党对几千年历史治乱兴衰规律的深刻思考和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坚强决心。王永贵、王东认为,“七一”重要讲话的重大意义在于阐明贯古今、明阶段、通内外的大历史观,体现观大势、布大局、谋大事的时代观,彰显为人民、靠人民、爱人民的群众观,坚持强定力、树思维、勇担当的实践观。5.客观展现“七一”重要讲话的世界影响与国际评价“七一”重要讲话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美、英、澳、日、俄等国以及欧洲、拉美地区的政要、专家学者和主流媒体从多方面对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进行深入解读。英、美、澳等国认为,“七一”重要讲话传达出强大的中国意志与强烈的民族自豪,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之强大和稳固,有力回击了“历史终结论”与“中国崩溃论”,彰显中国共产党维护自身道路和国家利益的决心。日本社会各界认为,该讲话突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历史逻辑,而西方国家必须面对与中国在价值观上的共存与竞争。俄罗斯社会各界认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高效治理体系,这是中国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欧洲、拉美地区的共产党领导人充分肯定了“七一”重要讲话的世界影响,认为该讲话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发展进程中不可替代的中流砥柱作用和维护世界和平的中坚力量作用,凸显了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现实性、民族性和人民性。三、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研究党的第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对推动全党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胜利,具有重大意义。理论界积极学习全会精神,围绕《决议》中的重大理论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和地位作用、三个历史决议的比较研究以及《决议》的国际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1.关于《决议》的重大理论创新姜辉认为,《决议》将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个时代课题拓展为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并且突出强调其中三个时代课题,是《决议》的重大理论创新,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的内在规律。三个时代课题分别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对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规律的认识和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杨凤城认为,《决议》的创新之处在于紧扣“七一”重要讲话中确立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来总结和评价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创造的伟大成就及其意义。辛向阳认为,《决议》的重大理论创新在于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科学概括了各个历史时期党面临的四大主要任务,生动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五大历史意义,全面总结了党奋斗百年积累的十条宝贵历史经验。韩庆祥认为,《决议》的内在逻辑和精髓是用根本问题解释百年奋斗,用百年奋斗支撑重大成就,用重大成就确证历史意义,从历史意义提升历史经验,以成就经验支撑“两个确立”,用“两个确立”确保强国复兴。2.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地位意义《决议》在党的十九大基础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了进一步的科学概括,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金民卿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源于中华文化沃土之中,贯通历史与现实,统一文化与价值,整体提升中华民族思想水平,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一全新科学论断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一全新科学论断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石仲泉认为,《决议》提升了新时代指导思想新的定位,其中集中展现的新时代十三个方面的“伟大飞跃”和进一步明确的“十大战略思想和创新理念”分别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定位为“新的飞跃”的实践依据和理论依据。“两个确立”是对党的七大确立的优良传统的新时代弘扬,是新时代创造伟大飞跃的根本依据,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时代需要。龚云以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为视角,认为“新的飞跃”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世界现代化贡献中国方案,为振兴世界社会主义提供强大思想武器,为21世纪坚持社会主义提振信心,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显著优势和巨大优越性。贾钢涛认为,“新的飞跃”主要表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系统性、原创性和开放性,其中“十个明确”和三个时代主题的提出体现了理论的系统性,“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一根本问题的提出体现了理论的原创性,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体现了理论的开放性。3.关于三个历史决议的比较研究中国共产党的三个历史决议既一脉相承,又各有特点。刘元春认为,前两个历史决议主要侧重总结党的历史教训、分清历史是非,正本清源,拨乱反正,而第三个历史决议具有鲜明的新时代特点,核心是总结党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着眼开创未来。石仲泉认为,从历史决议的指导理念来说,前两个历史决议更偏重于评价历史事件和臧否历史人物,而第三个历史决议突破传统历史决议认知观念,抓住了历史的主体、主流与本质;从表述方式上看,第一个历史决议为了教育警醒群众,采用了辩论性质较强的论文体,第二个历史决议采用的是决断历史问题的条文体,而第三个历史决议为了统一思想、凝聚力量而采用了陈述为主的论文体。4.关于全会和《决议》的国际影响全会的召开引起了国际社会广泛关注。欧美等西方主流媒体认为,《决议》承前启后,确立习近平总书记的崇高历史地位,进一步巩固了党的领导权威,统一全党思想,凝聚起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强大力量;全会充分肯定在习近平总书记领导下,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全会和《决议》聚焦第二个百年奋斗征程,为党和国家未来发展指明正确方向;全会展现中国光明发展前景,强化世界看好中国经济的坚定信心。发展中国家的政党代表聚焦全会和《决议》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强国际合作与政党交往上表达的诚意、责任与担当,认为全会和《决议》不仅对中国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必将为国际各领域的重大变革和维护国际安全与和平作出重大贡献。对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研究需坚持政治性与学术性、时效性与长期性的统一,高屋建瓴把握总体格局,在“两个结合”的研究框架中,深挖理论创新点。四、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将其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以“党”字来命名伟大精神,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对自身精神谱系的认识不断深化。为了进一步学习贯彻伟大建党精神,理论界深入研究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内涵、基本特征、生成逻辑、时代价值以及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之间的逻辑关系等重要问题。1.多角度阐发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内涵颜晓峰认为,伟大建党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反映与指引前进的精神支柱,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以马克思主义为魂的精神力量,是贯通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世界的源头活水和根本旨归,是伟大民族精神的塑造因素和引领力量。刘建军关注伟大建党精神四重内涵间的联系,认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立足点和基础,构成了其首要内容;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直接承接前面,集中阐释党的初心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承接前两者的实践品格,是共产党人的宿命与使命;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归宿和落脚点,是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的集中体现,是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的应有之义。周丹认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定的信仰追求,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崇高的责任担当,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顽强的意志品质,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鲜明的人民立场。2.多层次阐述伟大建党精神的基本特征高正礼认为,伟大建党精神具有传承历史精神内核的延续性,规定政党基本概念的本源性,内含行动要求的实践性和统一主题主流的整体性。付洪、舒高磊认为,伟大建党精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政党政治的结合、维护人民利益与实现民族复兴的结合以及观照革命现实与筹划解放愿景的结合。陈金龙、李越瀚认为,伟大建党精神具有知情意行有机融合、特殊性和普遍性内在统一、集体精神和个体精神相交织以及历史性和当代性兼备的特征。3.多方位探寻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厘清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是把握伟大建党精神实质的前提。张士海、张宏旭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交织耦合是理论逻辑,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演进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镜鉴是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在建党前后实践发展中把握目标导向与坚持问题意识的良性互动是实践逻辑。徐茂华、苗存龙认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逻辑是急剧变革的历史时期,文化逻辑是中华母体文化,理论逻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逻辑是早期建党实践。4.多维诠释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价值董振华认为,伟大建党精神以发展的真理、坚定的理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保障实现历史伟业的正确方向,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红色基因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以自我革命的勇气确保党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张志丹认为,伟大建党精神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定中国文化自信、提高党治国理政能力。陈安杰、黄宇认为,伟大建党精神具有勇挑民族复兴历史重担、应对风险挑战和坚定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的时代价值。5.深入阐发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在伟大建党精神提出之前,习近平总书记已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以下简称精神谱系)重要概念。理论界深入探讨了两者间的内在逻辑关系。齐卫平认为,伟大建党精神列于精神谱系首位,标志着精神谱系的肇始,又居于上位,具有“元精神”的意义。王炳林、张雨认为,伟大建党精神是精神谱系的理论之源、宗旨之源、意志之源和品德之源,而精神谱系是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二者同根同源,共同蕴含着实践性、人民性、创新性、科学性等鲜明特征。五、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对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意义、内涵和实践要求等进行了深刻阐述,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和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论述汇编成《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一书,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理论界围绕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进行了深入研究。1.围绕新发展阶段展开的研究关于如何准确理解新发展阶段的科学内涵和历史方位。孙业礼认为,准确把握新发展理念的丰富内涵,要突出新发展理念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深入把握新发展理念对发展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把政治性和学理性结合起来。何毅亭认为,新发展阶段是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升级转段”的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新”在发展基础、发展任务、发展主题、发展环境、发展难度。辛向阳认为,新发展阶段内含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时期,同时又是一个站到新起点上的新阶段。李景治认为,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决战决胜、完美收官的阶段,是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迈向比较发达阶段的过渡阶段,也是日益接近质的飞跃的量的积累和发展变化的过程。韩喜平认为,新发展阶段依然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在科学分析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实国情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历史发展阶段,提出的适合我国实际的具体阶段”。钟瑛认为,新发展阶段的论断拓展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征的认识,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发展环境的认识,明晰了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全局的发展方略。左鹏认为,经过新发展阶段的发展,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关于新发展阶段的“变”与“不变”。张开、李英东认为,新发展阶段是连续性与变化性辩证统一的阶段,其连续性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三大方面,其变化性主要体现在新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新的主要矛盾和新的历史方位三大方面。武晓晨认为,国际环境在变,“东升西降”的世界格局发展趋势没有变;社会矛盾在变,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发展阶段在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目标没有变;发展理念在变,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没有变;主题主线在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发展格局在变,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没有变;形势任务在变,坚持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没有变。2.围绕新发展理念展开的研究关于如何理解新发展理念的内涵。王立胜认为,新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实践坚持和运用实事求是这一重要思想路线探索发展道路、破解发展难题、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夯实党的执政根基的经验升华。项久雨认为,新发展理念是立足于新发展阶段的理论体系,“通过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成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行动指南”。关于新发展理念的理论创新。张彦认为,进入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在历史方位、时代要求、思维方法和国际环境等方面有了新的发展。王立胜认为,应更加注重从指导理念的层面对新发展理念进行阐释。李猛认为,新发展理念是一场发展理念的革命,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为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提供了全新的方法论。田鹏颖认为,新发展理念的“新”体现在系统观念的辩证思维、社会工程方法论的创新应用、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选择、发展理念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创造性转化等方面。关于新发展理念的经济学和哲学解读。邱海平认为,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创新。韩喜平、丛立峰认为,新发展理念在经济发展内涵、经济发展分析框架、整体性分析破解发展难题、坚持人民立场等方面对经济发展理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杨鸿春认为,新发展理念的鲜明特色是系统性,理论品格是辩证性,价值取向是人民性。3.围绕新发展格局展开的研究关于新发展格局的内涵。裴长洪、刘洪愧认为,新发展格局揭示了中国经济发展规律,“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理论提出了新的世界经济动态平衡观。周文、刘少阳认为,新发展格局的提出和实践反映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作用的内在要求,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体现为既重视财富生产,又重视交换和消费的正向反馈作用,形成良性循环”。关于新发展格局的主要任务和实现路径。高培勇认为,新发展格局的核心要义在于统筹好市场主体和财政的发展与安全。黄群慧、陈创练认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是在“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的前提下注重需求侧管理,实现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动态协同”。徐志向等认为,中国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实质“在于修复社会再生产的失衡,关键是要加快提高中高端消费资料生产部门的产品增速”。关于新发展阶段的研究,需要进一步阐释清楚新发展阶段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系。关于新发展理念的研究,需要进一步阐释清楚新发展理念作为“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的定位,避免将其囿于经济领域。关于新发展格局的研究,要注意表述的规范性,不建议简单用“双循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这种简称代替“新发展格局”,要深入研究新发展格局的理论、现实和历史逻辑。此外,对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三者的整体性研究还需要加强。六、习近平五大重要思想的深化研究1.深入阐发习近平强军思想的理论渊源何毅亭认为,习近平强军思想科学总结、发扬与创新“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等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成果”,彰显其高度的政治自觉与强烈的理论担当。郑敏认为,习近平强军思想传承和擢升了毛泽东确立的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政治工作是军队的“生命线”原则。朱纯辉认为,习近平强军思想充分继承与运用了党百年来以理论引导官兵、以文化知识训育官兵、以崇高理想塑造官兵、以严格纪律约束官兵、以生动事例动员官兵的成功经验,铸就了党强大的军事领导力。厘清习近平强军思想与相关重要军事理论的继承发展关系,对于更好理解与研究习近平强军思想,加强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更好从容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2.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系统性、基础性、总体性研究进一步加强经济日报课题组从回答时代之问的科学理论、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严密完备的逻辑体系、丰富深厚的理论来源、坚实厚重的实践基础、重大深刻的理论创新、富有实践伟力的强大武器、特色鲜明的理论品格、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重大贡献以及进一步推进研究走深走实等十个方面系统深刻评述了近年来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研究进展。刘荣材认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逻辑起点。严金强认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方法论基础,并据此论证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逻辑起点、逻辑主线、逻辑终点、逻辑保障和逻辑引领。马建堂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容体系划分为方向论、目标论、主体论、认识论、方略论、动力论和底线论七个方面。2021年的解读与研究更侧重探讨理论的基本概念与发展源流。3.深化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意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体现了当代中国人民对人类文明本质和形态的深化认识。杨孝青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本体论是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认识论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论是建设美丽中国伟大事业,价值论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高帅、孙来斌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化了生态本体论,拓展了生态价值论,延伸了生态生产力论,丰富了生态民生论,创新了生态历史论,发展了生态治理论。韩震认为,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在新时代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中,获得了概念上的范式转换和意义上的深化拓展,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二十一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的重要内涵。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哲学意蕴的揭示,全面深刻地展现了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继承发展,基于本土的深耕厚植以及广泛的世界意义,启发了人们对文明形态的新思考。4.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系统性和重点性研究进一步深化2021年8月,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组织编写的《习近平外交思想学习纲要》出版发行。这本书系统阐释了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实践要求,全面反映了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原创性贡献。理论界从整体和重点两个层面阐发习近平外交思想。杨洁勉认为,习近平外交思想以“十个坚持”为总体框架,在与时俱进的主权观、共同持续的全球安全观、正确的义利观、引领进步的国际体系观等四个核心理念方面不断发展完善,深刻揭示了习近平外交思想对谋划中国外交发展战略、指导新时代中国外交实践和创新外交领域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具有划时代意义。以义为先、义利兼顾的正确义利观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和中国外交的核心价值。尚伟认为,正确义利观既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义利思想的新阐释,又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利益观的中国表达,更是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吴志成、李佳轩认为,正确义利观提升了中国外交话语权和软实力,有助于引导全球治理体系向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变革。5.围绕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体系与核心要义展开研究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伟大实践中创立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的新飞跃。习近平法治思想具有严密的逻辑、完备的概念和独立的话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张文显认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基石是法治基本原理,理论内核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理论,理论要素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观点。黄文艺认为,习近平法治思想分为法治基本理论板块、法治推进方略板块和法治重大关系板块。周佑勇认为,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围绕“依法治国”这一鲜明主题形成的逻辑严密、科学完整的思想体系,体现了党对法治规律认识的重大突破。卓泽渊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十一个坚持”是学习与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行动遵循。张金才认为,习近平法治思想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深远的战略性、坚定的人民性、严密的系统性和强烈的实践性等五大特征。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伟大思想成果,是党在全面依法治国实践中的重大理论创新,研究其理论体系和核心要义,有助于人们准确把握与深化研究。习近平五大重要思想在各自领域内自成一体,彼此联系,相辅相成。刘同舫认为,这五大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基于中国社会的阶段性发展来反省世界历史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向所生成的理论成果”,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哲学思维的变革伟力。七、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再次强调这一重大科学论断。理论界围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涵与规律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之间的逻辑关系、“两个创造”的世界意义等问题作了深入探讨。1.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涵辛向阳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不断回应国际社会的质疑中发展着的现代化,是为人类发展找寻新路的现代化,是在破解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面临的各种悖论中成长的现代化,是能够解决世界性难题的现代化,是在创造人类奇迹过程中壮大的现代化,是不断为人类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现代化。韩庆祥认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是社会主义道路,是不断与时俱进的开放性道路,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道路,是注重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道路,是整合党的领导力量、市场配置力量、人民主体力量的道路,是注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是把动力、平衡和治理有机统一起来的道路,是把尊重人的生命、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保持持续有序生产、保护生态统一起来的道路。唐爱军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现代化,是驾驭资本的现代化,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全面现代化,构建了蕴含五大文明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形成了全面协调现代化战略。臧峰宇认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表现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体现了现代化的普遍性和中国发展的特殊性,体现了历史规律的决定性和历史主体的选择性,体现了社会发展的系统性与实践探索的创新性。2.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特征与规律性艾四林认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自主性、全面性、协调性、和平性、包容性等方面呈现新面貌。刘卓红认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特征是在提高社会主义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不断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始终将坚持党的领导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相统一,始终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重要方面。陈志刚认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立足中国实际、具有其特殊性和多样性的同时,也深刻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普遍性和规律性。3.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之间的逻辑关系姜辉认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具有鲜明特征和独特优势,又开拓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崭新形态和广阔空间,是特殊性和普遍性、中国特色和世界意义的有机统一。陈金龙认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目标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出的文明之花、结出的文明之果。韩庆祥认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成果,集中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意义。4.关于“两个创造”的世界意义姜辉认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全新文明形态拓展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广阔空间,历史性地解决了中国的绝对贫困问题,为人类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带领14亿多中国人民进入现代化国家行列,彻底改写世界现代化的版图;重塑现代化性质和方向,拓展人类现代化途径,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全新选择。王灵桂认为,“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中国实践、中国创造的历史意义和世界意义的高度概括,标注了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新定位和中华文明发展的新高度。陈金龙认为,人类文明新形态蕴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的核心价值理念、世界交往规则和文明交流互鉴原则,实现了对西方资本主义和传统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的超越。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研究,还需从比较视野阐释清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本质区别,从人类文明大视野的角度阐释清楚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地位和根本特征,从唯物史观视野重点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扬弃和超越。八、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首次提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理论的最新发展,标志着党对政治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开创了人民民主实践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政治文明的重大贡献。2021年11月,收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人民当家作主重要文稿的《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2021年12月4日,在第八个“国家宪法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的民主》白皮书。围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内涵、历史渊源和实现逻辑,理论界进行了深入研究。1.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内涵蒯正明认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发展基础是以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原则为核心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发展逻辑是目标追求、制度体系与民主实践相统一,运行机制是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环环相扣,效能体现在民主与集中、过程与效率的统一,制度绩效表现在人民利益需求与维护人民利益的有机连接。赵连稳认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在理念上是党对民主政治建设发展规律的深化认识和对中国民主实践的经验总结,在内容上是协商民主和选举民主的内在统一,在价值追求上体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鲁品越认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淬炼干部的“大熔炉”,是提升人民素质的“大学校”,是问计于民的“大论坛”,是构筑和谐社会的“大家庭”。李林认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是全体人民平等普遍真实享有的民主,是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政治局面的民主,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体系的高度凝练总结,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各环节的民主,是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真管用的民主,是坚持从本国国情和实际出发,由本国人民作出评价的民主。2.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历史渊源2021年12月9—10日,美国召开所谓“民主峰会”,意在强化美国对“民主”概念的垄断,试图以高度抽象化的民主意识来重新包装地缘政治竞争。理论界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思想渊源和历史发展进程入手,论证中国式高质量民主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是发展的而非静止的,从而打破美国所谓的“民主垄断”。许耀桐认为,全过程民主萌芽于古代氏族和希腊城邦公民的直接民主活动,衰败于资本主义社会狭隘的“选举”代议制,再次勃兴与发展于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刘九勇认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蕴含着从天下政治观到人民政治观,从民本思想到人民民主,从贤能政治到党的领导的内在逻辑。祝灵君认为,全过程人民民主起源于马克思主义民主形式的三次拓展:马克思恩格斯将国家形态的民主拓展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组织原则,列宁将民主集中制的政党组织原则拓展为国家与社会的组织原则以及共产国际将俄共(布)的组织原则拓展为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组织原则。3.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现逻辑全过程人民民主包含保障人民在政治生活中参与行使国家权力和倡导人民在社会事务中行使充分的自我管理权利的双重逻辑。张君认为,全过程人民民主要在总体上做到国家政治生活全覆盖和基层社会事物环节全打通,在制度上确保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发展和发挥作用,在公共政策民主化的过程中实现人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和发挥集中民智办大事的有效方式。陶文昭认为,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要在价值取向上坚持人民性的根本立场,要以制度的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保障民主内容的真实与可行,并且不断推进技术创新,提升民主实践的顺畅度和便利度。刘军、李洋认为,要把人民民主原则充分体现到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中,不断健全党内民主的制度机制,积极借鉴世界各国发展民主政治的成果,大力培育现代公民文化。莫纪宏认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首要任务是在法治轨道上具体地、现实地开展民主建设工作,要重视民主制度设计的完整性,要保证人民民主主体的全过程参与能力,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级人大及人民代表全过程履职制度。阙天舒、方彪从新时代中国话语建构的视角入手,认为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三重维度是通过创新政治生态,增强中国话语的引导力;通过深化制度内涵,增强中国话语的解释力;通过保障民主权利,增强中国话语的向心力。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学理研究,总体宏观的阐发比较丰富,在具体实操层面的探讨还需加强。在论证中国式民主的重大意义、创新价值与时代贡献时,需在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方面继续深入挖掘。九、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一系列新论断新思想。为了深入领会这些新论断新思想,理论界重点围绕新发展阶段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大意义、如何全面准确理解共同富裕的深刻内涵、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等问题展开研究。1.关于新发展阶段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重大意义谢伏瞻认为,党中央对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既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延续性,又顺应了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和方向,符合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根本利益,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彰显了党的初心使命,丰富了人类现代化的内涵,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作出积极贡献,为人类社会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出中国贡献、提供中国启示。姜辉认为,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坚持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必然要求;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必然要求。蒋永穆、谢强认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共同富裕理论,体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孜孜以求的目标,反映出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2.关于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李军鹏认为,共同富裕是指富裕社会的全体社会成员都拥有满足其美好生活需要的各种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人人都达到富裕生活水平但存在合理差距的普遍富裕。乌裕尔认为,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不是没有差别的平均富裕,不是整齐划一的同步富裕,不是劫富济贫的财富分配,不是不想奋斗的搭车富裕,不是短期就能实现的富裕,不是单一的物质富裕,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3.关于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蔡昉认为,可以通过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促进和扩大社会性流动、社会福利全覆盖均等化三方面路径加快推进共同富裕进程。王灵桂认为,推动实现共同富裕,要发挥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作用、贫困治理经验的关键作用和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应用作用。郁建兴、任杰认为,当下推动共同富裕的核心政策议程是在高质量发展中推动共同富裕,优化资源和机会分配格局,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等。韩喜平、何况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而且不断缩小了人民的收入差距,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4.关于大历史观视野下的共同富裕研究高翔认为,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最为质朴古老的理想之一,是我国历代治国理政思想理念的重要元素之一,是几千年来我国广大民众的根本诉求。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是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思想理念的时代升华和科学表达。陈新认为,共同富裕战略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财富观与中国实际结合的产物,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黄一玲认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奋力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侧面。逄锦聚认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不断实现共同富裕的历程说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是动态、分阶段、先局部后全局、不断实现的过程。5.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奋斗目标的概括新发展阶段要求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共同富裕,作为三个紧密相关的发展目标和历史阶段,三者之间存在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国步入一个什么社会发展阶段?如何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所处的社会阶段进行概括?徐麟认为,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共同富裕的内涵逐步丰富,目标任务梯次推进,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艰辛探索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伟业。吴忠民认为,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观点,应当用“共同富裕社会”(或简称为“共富社会”)作为与“小康社会”相衔接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奋斗目标。共同富裕既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既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或某一领域的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全局问题;既是需要实现的发展目标,更是需要扎实推进的历史过程。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应当怎样进行概括,概括的主要依据、内涵以及合理边界是什么,是理论界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研究的新进展2021年,理论界重点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定位和理论创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基础、全人类共同价值与“普世价值”的辨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拓展等问题进行研究,取得了新进展。1.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定位和理论创新程伟礼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塑了经济全球化的道义制高点,完善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徐坚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分析世界形势的科学方法,对历史趋势深邃的洞察力,对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鲜明立场,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的担当精神,为新时代国际关系理论创新指明了正确方向,树立了崇高境界,提供了宏阔视野,昭示了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范式。陈曙光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21世纪回应“时代之问”、筹划人类命运的选择,是中国为解决人类共同难题、建设美好世界而推动的顶层设计,是中国倡导的新型国际秩序观。2.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基础问题冯俊认为,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基石。郇庆治、赵睿夫认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认知层面上的价值共识或基础,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人类文明和谐演进的前提性要求;公平与正义是制度构建与运行层面上的价值规约或基础,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新型国际关系建设的秩序法则;民主与自由是目标目的层面上的价值共识或基础,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趋向进步的终极性要求。3.关于全人类共同价值与“普世价值”的辨析汪亭友认为,“普世价值”是西方瓦解非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工具,而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对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回应和对中国共产党国际担当的彰显。冯俊认为,“普世价值”为美国等少数西方大国提出,体现了西方的政治傲慢和话语霸权。我国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提出者、倡导者和推动者,代表着中国和其他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是对西方某些政客和敌对势力在价值观念上抹黑中国最好的批判。4.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拓展于海洋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不仅是全人类在观念领域的求同存异,更是全球政治经济合作及国际治理领域的全新实践形式。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发展,最终会体现在“一带一路”倡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建立、全球合作抗疫等新的实践当中。任洁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讲好与之相关的中国故事,落实维护发展中国家正当发展权益和空间的承诺,坚持多边主义,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于江认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是自然界一部分”唯物主义思想的科学继承和重要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国际政治意义。高金萍认为,中国应加快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传播和话语创新,借助历史记忆形成共同体的内聚力,通过仪式性活动强化共同体意识,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阐释中国方案,调整舆论斗争策略,变“阵地战”为“运动战”,让全球民众充分体会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纵深拓展必将带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不断创新发展。可以预见,理论界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丰富内涵、重大问题和世界意义等问题将会在以往研究基础之上更加深入挖掘。2022年,我们党将在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时刻召开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围绕党的二十大的理论解读、思想阐发以及如何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条件下,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等重大问题,理论界将继续深入探讨。(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文章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年第1期。★
2022年6月9日
其他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

点击箭头处“蓝色字”,关注我们哦!!【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行”,是一个重大政治论断,蕴涵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之间的大逻辑。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中华民族思想史上的伟大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伟大传统,马克思主义改变了中国,中国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命运与共: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催生、武装、壮大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在世界东方捍卫、践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融通契合:马克思主义以真理的力量激活了古老的华夏文明,赓续千年的中华文脉得以再度青春化;中华文明涵养了马克思主义赖以扎根生长的文化沃土,来自异域的马克思主义得以在中国繁荣兴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理想同构:马克思主义激活了中华民族化育千年的天下意识,世界大同的古朴理想得以再度敞开;社会主义中国伸张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类立场,向着未来理想社会敞开的世界历史进程有了来自中国共产党人的方案。【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行
2022年6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