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当代资本主义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
点击箭头处“蓝色字”,关注我们哦!!
【内容提要】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代资本主义是推动世界大变局的重要变量,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对我们党有效应对世界大变局,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当代资本主义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核心要义集中体现为五个方面:从历史趋势来看,当今世界“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从本质特征来看,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没有过时”;从经济全球化发展来看,西方主导的传统经济全球化“是一条越走越窄的死胡同”;从中西国际力量对比来看,正“持续朝着于我有利的方向发展”;从战略应对来看,最重要的是要“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在实践中“不断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的重要论述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我们正确认识和科学对待当代资本主义,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当代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作者简介:蒋茜(1982-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北京 100091)。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格局也处在加快演变的历史进程之中,产生了大量深刻复杂的现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研究,分析把握其出现的各种变化及其本质,深化对资本主义和国际政治经济关系深刻复杂变化的规律性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当代资本主义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方向性的思想观点,集中体现在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变化的本质特征、资本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发展、中西国际力量对比的把握以及战略应对等方面,这五个方面的重要论述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我们科学认识和对待当代资本主义,认清世界大势、赢得战略主动,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在实践中不断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一、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
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越发突出。世界怎么了,将走向何处?这是各国共同关心和思考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洞察了当今世界的风云变幻,深刻揭示了世界历史的脉络和走向:“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这一科学论断,是习近平总书记依据唯物史观对当今世界所处历史时代的重要判断,为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人类社会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们正确把握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及历史命运提供了一把钥匙。
“两个必然”是马克思主义所指明历史时代的发展趋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宣言》提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就是‘两个必然’,是就人类历史总的发展趋势而言的,是历史规律的必然指向”。实际上,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空想社会主义已经展开了对资本主义的猛烈批判,以及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探寻。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分析的,空想社会主义“怀着悲天悯人的情感,对理想社会有很多美好的设想,但由于没有揭示社会发展规律,没有找到实现理想的有效途径,因而也就难以真正对社会发展发生作用”。这一重大历史任务最终是由马克思主义完成的。正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运动的特殊规律,论证了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推动下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为社会主义从空想走向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人类社会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依靠力量和实现途径。
马克思恩格斯虽然生活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但他们探讨的问题并不局限于自由资本主义,而是透过资本主义的层层表象来探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性问题,是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来透视历史运动的本质和时代发展的方向,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之所在。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相比,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然而,这些变化没有改变资本主义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本身,没有改变资本主义追求剩余价值的生产目的,没有改变历史时代的本质和趋势。因此,“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依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方向。
2.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必然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
从历史过程来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资本主义最终消亡、社会主义最终胜利,必然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充分体现了这个过程的长期性、曲折性和复杂性。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开启了历史趋势的现实进程。至此,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作为两种社会制度、两种生产方式并存于当今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世界社会主义力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增强。然而,20世纪末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了最为严重的挫折。西方世界欢呼雀跃地叫嚣着社会主义已经失败,并抛出了所谓的“历史终结论”。
面对历史进程中的曲折性,习近平总书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这里还要说到马克思提出的‘两个决不会’,马克思说:‘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马克思的这一重要论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资本主义至今没有完全消亡,为什么社会主义还会出现苏联解体、东欧剧变那样的曲折,为什么马克思主义预见的共产主义还需要经过很长的历史发展才能实现。”进入21世纪之后,资本主义发展开始减速并在金融危机之后陷入了严峻的困境之中。与之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取得了巨大成就,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已经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用事实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的破产”。可见,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没有过时。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
二、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分析没有过时
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规律:资本主义进入机器大工业之后,资本主义的生产就越来越表现为生产的社会化。生产社会化意味着生产力已经社会化了,但生产资料依然是私人占有。于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基本矛盾就凸显出来,“这一矛盾,已经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基本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积累不断深化,导致了生产过剩经济危机频繁爆发,两极分化日益严峻。为了适应越来越社会化的生产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被迫走上了扬弃的道路。但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论是向股份公司还是向国家财产转变,这些方式并“没有消除生产力的资本属性”,资本主义国家“本质上都是资本主义的机器,资本家的国家,理想的总资本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习近平总书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分析了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指明了其变化发展背后的内在根源。
1.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调节能力
马克思去世之后的一个多世纪里,资本主义始终没有摆脱经济危机和两极分化的梦魇。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爆发,同时也为缓解矛盾提供了机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20世纪以来,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为缓和社会矛盾、修补制度弊端,西方各种各样的学说都在开药方,包括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实用主义、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这些既是西方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深刻影响着西方社会。”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面对千疮百孔的战后经济,当代资本主义借助科技革命的东风,通过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推行社会福利保障等方式,激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缓和了劳资矛盾,推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发生了深刻变化,也迎来了资本主义战后黄金30年的发展。可见,资本主义在基本矛盾的推动下,通过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再次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力在一定时期的向前发展。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调节能力”。
2.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依然存在
资本主义社会虽然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并没有消除内生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资本主义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但表现形式、存在特点有所不同。”当代资本主义在经历战后近30年的大发展之后,于20世纪70年代又再次陷入了经济危机之中。面对“滞胀”危机,资本主义借助资本的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金融化、自由化,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危机,迎来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新扩张。然而,正如马克思所言:“资本主义生产总是竭力克服它所固有的这些限制,但是它用来克服这些限制的手段,只是使这些限制以更大的规模重新出现在它面前。”新自由主义的泛滥让资本的逐利行为不再受到任何约束,金融体系的无节制膨胀让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生产无限扩张与需求相对有限之间的冲突异常尖锐,金融资本所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严重失衡。最终,金融泡沫的破灭引发了百年不遇的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不少西方学者也在重新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资本论》,借以反思资本主义的弊端。”
由此可见,内生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资本主义的改革调整也绝非万能,无法彻底解决其基本矛盾的最终限制正是资本自身。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资本不可遏止地追求的普遍性,在资本本身的性质上遇到了限制,这些限制在资本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会使人们认识到资本本身就是这种趋势的最大限制”。从当前资本主义的现实境况来看,正是如此。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已有10余年,危机已经从经济领域逐渐扩展到了政治、社会、生态等领域。当今世界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金融资本的寄生性、资本逻辑对生态环境的侵蚀等弊端暴露无遗。危机后,资本主义也在调整并寻找新的增长动力。尽管美国等少数国家有复苏的势头,但从经济结构来看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仍然高度依赖无节制的财政赤字和金融化,并通过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转嫁危机让世界买单,导致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复苏之路艰难且脆弱,种种迹象表明资本主义改良调节的空间正在缩小。在此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事实一再告诉我们,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没有过时”。
三、西方主导的传统经济全球化是一条越走越窄的死胡同
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了今天,“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放眼世界,各国早已休戚相关、命运相连。然而,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后,经济全球化进程却遭遇了阻碍。随着资本主义矛盾的累积深化,“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持续蔓延,贸易和投资争端加剧,全球产业格局和金融稳定受到冲击,世界经济运行风险和不确定性显著上升,国际投资者信心明显不足”,逆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针对当前各种逆全球化的思潮和行动,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反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在国际国内很多场合再三强调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同时也为破解经济全球化的困境、促进经济全球化向健康方向发展提出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
1.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指出:“历史地看,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不是哪些人、哪些国家人为造出来的。”虽然经济全球化最初伴随着残酷的殖民掠夺并由资本主义主导推动,但经济全球化客观上顺应了生产力发展的历史大势,促成了贸易大繁荣、投资大便利、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各国人民交往等,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和广阔的空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经济全球化给各国和世界带来的积极正面效应,“本世纪初以来,在联合国主导下,借助经济全球化,国际社会制定和实施了千年发展目标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11亿人口脱贫,19亿人口获得安全饮用水,35亿人口用上互联网等,还将在2030年实现零贫困。这充分说明,经济全球化的大方向是正确的”。
未来生产力要向前发展就必然要求继续深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高经济全球化的程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界上的有识之士都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说其是历史大势,就是其发展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可以认识、顺应、运用历史规律,但无法阻止历史规律发生作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地球村”已经形成,世界退不回彼此封闭孤立的状态,更不可能被人为割裂。“世界经济的大海,你要还是不要,都在那儿,是回避不了的。想人为切断各国经济的资金流、技术流、产品流、产业流、人员流,让世界经济的大海退回到一个一个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所以,当前逆全球化的种种思潮和行为,其结果绝不可能阻挡经济全球化浩荡向前的潮流大势。
2.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由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手转为保护主义势力
习近平总书记回顾了经济全球化的现实发展历程,把经济全球化概括为三个发展阶段:“一是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形成阶段,西方国家靠巧取豪夺、强权占领、殖民扩张,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基本完成了对世界的瓜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中。二是两个平行世界市场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批社会主义国家诞生,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世界形成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在经济上则形成了两个平行的市场。三是经济全球化阶段,随着冷战结束,两大阵营对立局面不复存在,两个平行的市场随之不复存在,各国相互依存大幅加强,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演化。”资本主义主导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冲动源于对剩余价值无止境的追求。因为资本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实现增殖,资本运动的本质特征必然要求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在这个过程中,资本主义也充当了推动历史发展的不自觉的工具。然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各种方法不断强化贸易保护主义。“20年前甚至15年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手是美国等西方国家,今天反而是我们被认为是世界上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最大旗手,积极主动同西方国家形形色色的保护主义作斗争。”
那么,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为何会由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手”转化为“保护主义”势力呢?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弱肉强食、赢者通吃是一条越走越窄的死胡同”。资本主义主导推动经济全球化是以榨取全球剩余价值为目的的,在此目的的驱使下,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力图牢牢占据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霸权地位。在政治上,表现为不断向世界输出“西方民主”,频繁发动“颜色革命”,通过挑起战争干涉别国内政颠覆政权;在经济上,表现为掌握着国际货币体系的垄断权对世界进行金融控制,通过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在获取高额利润的同时牢牢占据全球产业链高端,力图把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控制在国际分工的依附从属地带;在社会上,表现为贫富分化的矛盾在全球范围内加剧;在文化上,排斥文明多样性的客观事实,宣扬“普世价值”的西方中心论;在国际秩序构建和治理上,无视其他国家的利益诉求,形成了由少数发达国家垄断的强权秩序。概言之,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遵从的是资本的逻辑,维护的是资本的利益,这本身就蕴含着单边主义的倾向。因此,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扩展成为世界性难题,发展失衡、治理困境、数字鸿沟、公平赤字等问题越发突出。资本主义无力解决困境转而“开历史的倒车”,采取贸易保护主义等方式来维护本国资本的利益。
实际上,当前逆全球化的种种做法,就是对资本主导经济全球化的一种否定。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如果以邻为壑、孤立封闭,国际经贸就会气滞血瘀,世界经济也难以健康发展”。“靠冷战思维,以意识形态划线,搞零和游戏,既解决不了本国问题,更应对不了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很显然,经济全球化的贫富差距、发展鸿沟等重大挑战在资本主义全球化的逻辑框架内是无解的,资本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阻碍。
3.推动建设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新型经济全球化
“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贡献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面对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正视并设法解决,但不能因噎废食”。因此,坚持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大势,需要把经济全球化从资本主导的发展桎梏中解放出来,引导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国内很多场合向世界阐明了中国的方案:“引导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需要加强协调、完善治理,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既要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着力解决公平公正问题。”“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肆虐使得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变化,各国人民对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需求更加强烈。“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实践表明,人类是休戚与共、风雨同舟的命运共同体,唯有相互支持、团结合作才是战胜危机的人间正道。解决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矛盾,各国应该努力形成更加包容的全球治理、更加有效的多边机制、更加积极的区域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于行动。目前,中国积极努力提升多边和双边开放水平,推动各国经济联动融通,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等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为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为各国人民携手共享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增长成果展现了光明前景。
四、中西力量对比持续朝着于我有利的方向发展
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与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诚然,短期内资强社弱的国际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但从中西力量对比的发展态势来看,习近平总书记敏锐地判断出,“国际力量对比持续朝着于我有利的方向发展”。“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时与势在我们一边,这是我们定力和底气所在,也是我们的决心和信心所在。”
1.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政治、军事上的优势地位尚未改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积极变化,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正在改变全球政治经济版图,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大势难逆,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出现变革迹象,但争夺全球治理和国际规则制定主导权的较量十分激烈,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政治、军事上的优势地位尚未改变。”在经济方面,虽然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经济质量还不够高,产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经济大而不强的问题相当突出;在科技方面,我国科技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科技创新的基础还不牢,创新水平存在差距,创新人才储备不够,科技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在国际舆论影响力方面,“国际舆论格局是西强我弱,西方主要媒体左右着世界舆论,我们往往有理说不出,或者说了传不开”。概言之,从当前国际力量对比来看,资强社弱的总体格局仍然是客观事实。但同时也需要看到,当代资本主义于国际金融危机之后陷入了深度调整的困境之中,在国际竞争中的影响力和地位开始下降。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世界社会主义力量正在不断蕴积,世界社会主义从整体上呈现上升态势,中西国际力量对比已经呈现出显著变化。
2.时机在我们一边
中西力量对比的革命性变化“持续朝着于我有利的方向发展”,源于时机“在我们一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从外部时机来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带来严峻挑战的同时,也蕴含了发展的重要机遇。首先,蕴含了和平发展的机遇。虽然当前国际矛盾和斗争异常尖锐,局部地区动荡不断,“世界仍很不太平,战争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依然悬在人类头上”。但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将汇成一股促进和平发展的强大力量。因此,从整体态势来看,当今世界“是一个国际力量对比深刻变化并朝着有利于和平与发展方向变化的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不会改变”。第二,为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提供了机遇。当前全球治理体系已经严重滞后,“一国独霸”“几方共治”的国际治理与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要求相行甚远,弱肉强食、赢者通吃的丛林法则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期待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背道而驰。在这个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各国面临许多共同的威胁、共同的挑战,世界对于构建新的全球治理体系的呼声越来越强烈。第三,蓬勃兴起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为生产力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机遇。习近平总书记敏锐地看到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发展动向,多次强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
从内部时机来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机遇和挑战之大都前所未有,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我们最大的机遇就是自身不断发展壮大”。今天,我国已经积累起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进入世界前列,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今日之中国已经具备了较为充分的实力和条件,能够牢牢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同时,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也空前提升。近年来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已经超过了30%,对国际事务的参与度逐渐加深,中国理念、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也赢得了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和支持。
3.优势在我们一边
中西力量对比“持续朝着于我有利的方向发展”,源于优势“在我们一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成功,冷战结束后世界社会主义万马齐喑的局面得到很大程度的扭转,社会主义在同资本主义竞争中的被动局面得到很大程度的扭转,社会主义优越性得到很大程度的彰显。”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已经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克服了资本主义的矛盾弊端,最大限度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具体来说:在国家治理方面,我国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科学决策,充分发挥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积极调动了人民的创造活力,具有资本主义无法比拟的强大组织和动员能力;在政治方面,我国建立了适合我国国情和实际的民主政治制度,“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也保证了人民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这是我们的制度优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区别于资本主义法治的根本所在”;在经济方面,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效防范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端”;在社会分配方面,我国始终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并以共同富裕为最终目的,从根本上突破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至上的分配弊端;等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衡量一个国家的制度是否成功、是否优越,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看其在重大风险挑战面前,能不能号令四面、组织八方共同应对。”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两种社会制度和两种治理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当前,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疫情居高不下,依然非常严峻。中国抗疫斗争取得的重大战略成果再次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显著优势是抵御风险挑战、提高国家治理效能的根本保证,是我们信心和定力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用事实向世界证明了,“治理一个国家,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并不只有西方制度模式这一条道,各国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来”。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五、在实践中不断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
随着中西国际力量对比的深刻变化,两种社会制度的合作与斗争更为复杂艰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认真做好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合作和斗争的各方面准备”,“最重要的,还是要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在实践中“不断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具体来说,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中包含了三个层面的分析。
1.认真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创造的有益文明成果
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扬弃和超越,充分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马克思恩格斯曾经科学预见了东方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可能性,但同时也提出关键要“占有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列宁也多次强调“不能设想,除了建立在庞大的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的社会主义,还有别的什么社会主义”。我国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不能排斥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邓小平同志曾多次指出:“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发展了辩证对待资本主义的思想,从新时代的历史条件出发提出:一方面“我们积极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认真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创造的有益文明成果,甚至必须面对被人们用西方发达国家的长处来比较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不足并加以指责的现实”,“欢迎一切有益的建议和善意的批评”。但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了学习借鉴的原则。“学习借鉴不等于是简单的拿来主义,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认真鉴别、合理吸收,不能搞‘全盘西化’,不能搞‘全面移植’,不能照搬照抄”。“那样做的结果,不是必然遭遇失败,就是必然成为他人的附庸”。
2.坚决抵制抛弃社会主义的各种错误主张
随着我国日益发展壮大,西方国家从各个方面向我国发起了挑战,尤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变得更为复杂微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际上,西方敌对势力一直把我国发展壮大视为对西方价值观和制度模式的威胁,一刻也没有停止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近年来,西方国家惯用的方式就是以“普世价值”来评价中国模式,打着“自由”“民主”“人权”的幌子行干涉之实。比如具有“颜色革命”性质的香港占中暴乱以及香港反修订《逃犯条例》事件,2021年以人权为借口抵制新疆棉花事件,等等;同时,一些资本主义国家还善于用西方话语体系来解读中国实践,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社会主义。比如,“国内外有些舆论提出中国现在搞的究竟还是不是社会主义的疑问,有人说是‘资本社会主义’,还有人干脆说是‘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也有人总是拿西方标准来衡量改革开放,把改革开放定义为往西方“普世价值”、西方政治制度的方向改。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我们用西方资本主义价值体系来剪裁我们的实践,用西方资本主义评价体系来衡量我国发展,符合西方标准就行,不符合西方标准就是落后的陈旧的,就要批判、攻击,那后果不堪设想。”
实际上,意识形态斗争的目的就是妄图弱化社会主义制度,遏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崛起。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必须有很强大的战略定力,坚决抵制抛弃社会主义的各种错误主张”。“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那就是不论怎么改革、怎么开放,我们都始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3.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活力。邓小平同志在20世纪80年代时曾经指出:“我们中国要用本世纪末期的二十年,再加上下个世纪的五十年,共七十年的时间,努力向世界证明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今天,中国已经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到21世纪中叶我国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时,将更加充分地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证明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行百里者半九十。我国发展前景十分光明,但挑战也十分严峻、任务非常艰巨。面对国际国内的深刻复杂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清醒认识国际国内各种不利因素的长期性、复杂性,妥善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局面的准备”,并多次强调“最重要的还是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就是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有坚如磐石的精神和信仰力量,也要有支撑这种精神和信仰的强大物质力量”,“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比资本主义制度更有效率,更能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更能在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体现出来”,通过在实践中不断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为我国在全球竞争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积蓄力量,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
[2]王伟光:《关于世界性新冠肺炎疫情与国际时局的哲学研判》,《哲学研究》2020年第11期。
[3]《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姜辉》,《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年第1期。
[4]秦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国际背景》,《教学与研究》2019年第6期。
文章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年第2期。
★ 备注:请写明收件人姓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方式,或者可以致电我们进行信息登记。订阅热线:010-59366555
长按二维码订阅《马克思主义研究》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