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习近平关于家国情怀重要论述的精髓要义

田旭明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22-04-13


点击箭头处“蓝色字”,关注我们哦!!



    【内容提要】在家尽孝、为国尽忠、家国一体、舍小家保大家的家国情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关于家国情怀重要论述传承于博厚悠久的中华民族家国文化基因,凝练于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奋斗实践,承继于中国共产党人固有的爱家爱国精神传统,其精髓要义包括:擘画民族复兴新蓝图,铸牢家国共同体意识,增厚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鲜明底色,强化爱国情怀的历史底基,彰显“天下一家”和“兼济天下”的格局与气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家国情怀重要论述,对于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厚植国家意识、画好民族复兴同心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伟大事业和实现伟大梦想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家国情怀   国家意识   爱国主义   中华民族
    作者简介:田旭明(1984- ),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区域实践研究中心研究员(广西桂林   541004)。



在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和中国人的精神谱系中,“在家尽孝、为国尽忠”的家国情怀始终绵延不断、历久弥新。这种情怀内含并超越一般意义上的爱国情感,体现着中华民族成员对家园、故土、国家、民族的眷恋爱戴、情感归属、包容胸怀、价值认同和忠诚捍卫,以及对家国使命、家国一体、家国共在的深刻认知、体悟和践行。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数千年而不衰,在经历种种挫折磨难之后依然能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飞跃,为人类文明进步不断作出新贡献,与深藏在中华民族血脉中牢固的家国情怀是分不开的。历史和现实反复昭示,无论时代怎么变迁,家国情怀都不能弱化,家国责任都不能丢弃。家国情怀是流淌在中国人精神世界里的执念,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内源动力,是中华民族精气神的独有标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仅躬行示范传承好家风,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使命意识诠释家国情怀,还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高度自觉,要求“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提倡爱家爱国相统一,让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并对如何在全社会培育优良家风、厚植爱国情怀、弘扬家国情怀进行了系列创造性阐释和论述,为新时代如何坚持爱家爱国的高度统一以及实现个人梦、家庭梦、中国梦与世界梦的统一指明了方向,并奠定了价值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强调“家国情怀”,全社会因此也处处唱响爱家爱国的奋进旋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国情怀的重要论述是中华民族家国伦理文化在新时代的延展和升华,既有扎根本土、面向世界的伦理格局,也有立足传统、着眼未来的宏大视野,已经并将继续成为21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丰厚道德滋养和持久精神动力。

    

一、习近平关于家国情怀重要论述的生成之源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发展中历久弥新的道德议题,彰显了主体在处理个人、家庭、国家关系上的积极意识、道德评价和伦理规范。随着历史发展,家国情怀在保留固有优秀基因的同时,在时代变迁中不断被赋予新元素和书写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交汇处,着眼于民族复兴,对新时代家国情怀作出了系列新阐发和解读,是历史和现实逻辑共同催生的思想精髓。

   1.传承于博厚悠久的中华民族家国文化基因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具有恋家爱国、保家卫国、家国相连、家国互济的优良传统。与西方文化强调以个人为本位、家国异构有所不同,“中国文化以家族为本位,注意个人的职责与义务”,而且依据特有的伦理准则将家与国紧密联系在一起,追求家国同构。家国同构源于古代社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强调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和同质性。在这种模式下,不仅修身齐家、教家立范、“整齐门内,提撕子孙”(《颜氏家训》)显得格外重要,而且家国同伦、家国同在、家国同运的价值理念显得尤为突出。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家和国并非两个不同实体,而是“在结构组成上是一体同构的,在利益关系上是互利共存的,在价值追求上是荣辱与共的关系”。家是国的缩影,国是家的扩大。家庭有序和谐,国家才能兴旺发达。家国同构催生了中国人浓厚的家国共同体意识和家国情怀,促使他们将在家尽孝、为国尽忠、经邦济世、建功立业作为人生的追求目标,展现出“小我”与“大我”同构、个体价值与集体命运相统一的文化特征。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记载着大量“报国恤民”“严慈相济”“和待乡曲”“俭以养德”“恒念物力维艰”的家训和家风箴言,涌现出无数感人肺腑的精忠报国、舍小家保大家的故事,流传着“位卑未敢忘忧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豪情。正是这种爱家恋家、保家卫国、以天下和国家为己任的家国情怀,才使得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仍保持着坚韧的生命力。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国情怀的重要论述,提取了中华民族家国文化精髓,体现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独特标识和价值取向。他反复强调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无论时代和社会如何变化,“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家风正则民风淳国风清。因此,广大家庭都要注重家教家风,“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在习近平看来,家与国密不可分、相依相伴。“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不是抽象的,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因此,必须“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习近平关于家国情怀的重要论述秉承了中华民族爱家爱国、家国一体的优秀传统,将家国相依的历史传统在新时代予以发扬光大,为新时代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关系的处理提供了价值导向。

2.凝练于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奋斗实践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勇气,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使得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回顾波澜壮阔的奋斗历史,无论是近代史上抗击外国侵略者的英勇斗争、民主革命时期推翻“三座大山”统治,还是新中国成立后捍卫新生政权和在“一穷二白”基础上凝心聚力搞建设,抑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以及每当遭遇天灾人祸时的迅速化危为机、转危为安,都反复表明没有深厚的舍小家为大家的保家卫国情怀,没有坚实的爱家爱国之情和强国报国之行,没有为国家和民族大义而不惧艰险、迎难而上、不怕牺牲、忘我付出的大义担当精神,就不可能有中华民族凤凰涅槃与破蛹成蝶的跨越式发展。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屡经挫折而不屈、屡历坎坷而更强的精神密码,是生死存亡关头和危难之际救国家于危亡、解民族于水火、挽狂澜于既倒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民族披荆斩棘的奋斗实践也使得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在理念、内容和境界上不断升华。

  正是基于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奋斗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才更加重视新时代家国情怀的培育和弘扬。新时代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当代接续,目标和任务尤为艰巨,没有爱家爱国之情、之志和之行是不可能完成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经受住无数难以想象的风险和考验,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同中华民族有深厚持久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密不可分的。” 在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家国情怀不能式微,必须“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可以说,习近平关于家国情怀的重要论述植根于中华民族历史实践,是基于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峥嵘岁月和奋斗历程的高度自觉,是对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历史大势和实践经验滋养化育的结晶。

3.承继于中国共产党人固有的家国情怀基因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初心和使命。也正是这种初心和使命的责任担当,使得中国共产党人从诞生到成长壮大都保持着炽热的家国情怀。以德立家、廉洁齐家、爱党爱国、忠于理想、坚定信念、报效国家的家国情怀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党的领袖以及许多模范党员和干部身上都有着深刻体现。他们不仅以身作则做优秀家风建设的表率,潜移默化影响和谆谆教诲家庭成员和身边工作人员,还将爱家、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把忠于信念、祖国和人民奉为最高价值准则。从毛泽东“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报国壮语和毕生以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己任的大义担当精神,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迈誓言,朱德立下“对信仰追求要有恒心,对党和人民要有忠心,对社会主义事业要有热心,对人民群众要有爱心,忠于职守要有公心”的“五心”家规,邓小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的深情感言,习仲勋“以工作为重,以国家大事为重”的公仆情怀,以及焦裕禄、杨善洲、王继才等共产党员、先进模范用生命和实际行动展示的心中时刻装着祖国和人民的爱国为民精神境界,就能看出共产党人身上散发的浓浓家国情怀。

中国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基因是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与中国优秀传统家国文化、共产党人政治文化有机结合的产物,是激励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坚定爱家爱国爱党相统一的精神动力和纽带。习近平关于家国情怀的重要论述,在强调修身齐家、廉洁齐家的同时,要求社会民众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做到“爱国是第一位的”,“时时想到国家,处处想到人民”,继承了中国共产党人廉洁自律、忧国忧民、一心为公的优良传统和先进品格。他曾说过:“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都高度重视家风。我看了很多革命烈士留给子女的遗言,谆谆嘱托,殷殷希望,十分感人。”要“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向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同志学习,做家风建设的表率”。可见,习近平对家国情怀的理解、阐释和弘扬,是无产阶级革命家红色家风的时代赓续,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谋复兴的家国信念的坚守。


  二、习近平关于家国情怀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国情怀重要论述,既蕴含着中华民族家国一体精神的精髓,又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境予以时代提升,既有“本固邦宁”“兼济天下”的道德气度与格局,又有“自强不息”“旧邦新命”的精神气质和面貌。归纳起来,其核心要义包括如下方面。

    1.擘画民族复兴新蓝图

    家国情怀的最直接体现就是时刻心系民族和国家,为国家的繁荣发展不断接力奋斗。无论是太平盛世还是危难时刻,都能对国家保持拳拳赤子之心,不因诱惑或逆境而弱化爱国情感和报国行动。近代以来,救亡图存、实现民族复兴成为全体中华儿女迫切的价值期待和持久梦想。无数仁人志士浴血奋战、前赴后继、励精图治,谱写了一曲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保家卫国和富民强国赞歌,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也随之不断升华。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赛,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奋斗。每一次奋斗都是中华儿女爱国情感和力量的显露。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在2012年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他提出了中国梦并表达出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实现梦想的坚定信心。时至今日,当代中国正处在奋力冲刺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诸多改革攻坚难题的化解、决战脱贫攻坚的胜利、人民生活面貌的不断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如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使得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日益清晰,实现中国梦的远大目标正在实干中逐步化为一点一滴可见可触可感的现实。正如习近平所说:“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宣示和承诺,是全体中华儿女价值理想的最大公约数和形象表达,更是中华民族爱国情怀的时代延续和表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中国梦是爱国情感、志向和境界的表达,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梦的时代语境中获得了新内涵、新表达和新境界。新时代人们爱国情怀的表达,最终都要汇聚到实现中国梦的具体行动上。离开中国梦,爱国主义就会变得抽象化。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梦,用中国梦凝聚民族复兴的力量,立志作出无愧于历史、时代和人民的业绩,展现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接力实现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家国情怀在新时代的生动实践和鲜活主题,也是习近平关于家国情怀重要论述的根本旨趣。

2.铸牢家国共同体意识

  “家给人足,天下大治”的家国一体传统在习近平关于家国情怀重要论述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与升华。家和万事兴,家兴国运隆,国盛家太平,这是历史经验的沉淀,也是时代发展的呼唤。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有深刻的认识。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恋家和乡梓情缘。今日社会已不同往日,传统的大家庭模式逐渐被核心化的小家庭取代,家庭和家族的功能相对于过去明显收缩,而且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推进,社会流动性和分化性加剧,尤其是城乡的发展差距,使得一些人的家庭观念和乡土情缘淡化,由此也引发了不少家庭伦理和社会治理难题,而且社会和谐、国家富强与人民幸福的目标不是抽象的,必然要落实到千家万户的具体行动上。所以,习近平反复强调家庭的基石作用。“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家庭的社会功能和文明作用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弃和弱化,要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为此,他要求广大家庭注重家风培育,以家风带动社会风气好转。“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在习近平看来,忠诚担当、尊老爱幼、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廉洁自律的好家风能“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

习近平关于家国情怀重要论述的家庭观念和爱家情怀不是局限在“小家”和“小我”,而是着眼于“大家”和“大我”。家是国的构成细胞,国是家的扩大和卫士。家与国荣辱与共、命运相连。国家安定繁荣是每个家庭幸福美满的根本保证。中华民族历来不仅倡导家国一体,还倡导国家和民族利益高于家庭与个人利益。当“家”和“国”利益发生冲突,舍小家保大家、以国家利益和民族大义为重就成为至上价值准则。习近平总书记深知家庭前途命运与国家兴衰荣辱紧密相连,更深明“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的大义,所以他始终强调,要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把实现家庭梦融入民族梦之中”。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要把自身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他曾援引历史典故说道:“中国人历来讲求精忠报国,革命战争年代母亲教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先大家后小家、为大家舍小家,都体现着向上的家庭追求,体现着高尚的家国情怀。”在谈到家庭建设时,习近平强调要“引导家庭成员特别是下一代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华民族”。在勉励广大新时代中国青年时,习近平指出新时代青年要志存高远,“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离开了祖国需要、人民利益,任何孤芳自赏都会陷入越走越窄的狭小天地”。在谈到民族关系时,习近平多次强调要以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为重,“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和民族观,“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习近平关于家国情怀的重要论述强调,要弘扬爱家爱国的优良传统,铸牢家国共同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小家融入大家、小我融入大我的高尚情操。只有具备这样的家国情怀,才能汇聚千千万万家庭的磅礴力量,推动并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顺利实现。

3.增厚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鲜明底色

  爱国是家国情怀永恒的主题。一个不爱祖国、背叛祖国、损害祖国的人是枉谈家国情怀的。但“祖国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由具体社会形态、社会制度构成的实体。祖国是与一定的社会形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先进的社会制度,才能使一个国家真正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的地方”。所以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和具体范畴,有着特定的历史和时代规定,也有着特定文化和制度边界的规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内涵、主题、特性都有着不同的规定和印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大家庭”在挨打、衰弱和落伍的危机中逐步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千万“小家庭”也因此走上了实现美好生活的康庄大道。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历史已经反复证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之路与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是不能分开的。中国未来的发展和命运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必将密不可分。所以,在当代谈爱国不是抽象的,也不是无立场和无原则的。邓小平当年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有人说不爱社会主义不等于不爱国。难道祖国是抽象的吗?不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爱什么呢?”当代中国人弘扬爱国主义不能虚无化和悬空化,一定要将爱家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这也是今天弘扬家国情怀的最本质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这一根本性问题。他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有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是中国、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一大幸事……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也不可能具有今天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也就意味着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一定不能脱离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习近平关于家国情怀重要论述始终贯穿这一核心思想。在谈及家庭时,他强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文明建设,“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在谈到爱国时,他强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我国爱国主义始终围绕着实现民族富强、人民幸福而发展,最终汇流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祖国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由此可见,习近平眼中的家国情怀,是社会主义的家国情怀,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任何时候都不能将对家国的热爱与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分开。爱家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是一体的。任何将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分开的行为,以及那些宣扬“用爱人代替爱国”“建立世界政府”“爱国和爱党不能等同”的错误思潮都是历史、国家和政治层面的虚无主义,必须警惕和抵制。在当代中国,不能抛开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孤立、抽象地谈家国情怀。“现实的中国是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有机融合体,它们就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伤害其中的一个,就必然会伤及另一个。”

4.强化爱国情怀的历史底基

  历史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记忆,是充满智慧的丰厚营养剂。“它忠实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读史不仅可以启民智、铸民魂,还可以铸牢民族成员的国家意识。对本民族历史的尊重和敬畏是家国情怀的重要体现。凡是篡改、污蔑、毁损、捏造历史的行为,都是自私狭隘和居心叵测的体现,于国于民都有害。无论国家前行到何方,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更不能虚无历史。对历史的尊重就是对国家和民族的珍惜和热爱。珍爱历史文脉、捍卫历史尊严、总结历史经验、养成正确历史观、厚植历史敬重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是增强爱国情怀,激发报国行动的深厚动力。

习近平非常注重学习和研究历史,反复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最好的老师,最好的清醒剂,最好的营养剂。在他看来,今日中国是由历史上的中国发展而来,所以今天“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人们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这就要求人们深入了解和接受中国历史文化,形成科学历史态度,自觉传承优秀历史基因,勇担历史使命。“作为一个中国人,一定要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了解我们5000年延续不绝的历史,就能自然形成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了解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屈辱史,才能理解中国人民对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烈愿望。”因此,要加大正面宣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历史文脉,要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要不断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这样才有利于“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同时“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由此可见,习近平眼中的家国情怀是建立在知史明史重史敬史的基础之上的。只有敬畏历史、强化历史认同、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置于历史大视野大格局中考察,才能坚定人民对伟大祖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习近平关于家国情怀重要论述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体现了不忘本来、以古观今的科学历史思维。         

5.彰显“天下一家”和“兼济天下”的格局与气度

  “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是开放包容的,具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情感格局和道德气魄,不仅凸显本土责任和价值,还超越国界和民族,展示世界胸怀和情结”。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先辈们一直崇尚着“天人合一”的宇宙情怀、“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兼爱意识、“达则兼济天下”“协和万邦”“天地万物为一体”“天下犹一家”“万国各得其所而咸宁”的天下大同情怀,以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博大格局和历史担当。这种精神一直绵延至今,是中华民族家国情怀博大胸怀和道德气度的体现。

习近平关于家国情怀重要论述承继和延续了这种开放性和包容性的道德格局与品质。他说过,“中国人是讲爱国主义的,同时我们也是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胸怀的”。我们“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中国的命运与世界的命运紧密相关。我们要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扩大对外开放结合进来”。现实表明,中国发展与世界相通,是世界的机遇,将为世界上更多渴望独立快速发展的国家提供借鉴,并为解决人类共同的发展难题提供方案,造福地球家园,呵护世界大家庭和恩泽全人类。习近平指出:“世界各国人民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拥有同一个家园,应该是一家人。世界各国人民应该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张开怀抱,彼此理解,求同存异。”要“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机遇……中国人民欢迎各国人民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这种“兼济天下”的大国担当和世界胸怀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带一路”、援助非洲国家建设、积极参与全球抗疫合作等思想和实践中得到充分展现。可见,习近平关于家国情怀重要论述蕴含着天下一家、世界大同的文化底蕴和道德气度,为新时代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心和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提供了深厚的道义支撑。

  

 三、习近平关于家国情怀重要论述的现实价值


习近平关于家国情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弘扬家国情怀指明了正确方向和奠基了价值立场,对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增强国家意识、凝聚民族复兴力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1.助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社会文明程度是公民道德情操、价值素养、思想觉悟、文明水准的体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总体水平和质量不断提升,但无论是个人,还是家庭和社会层面,仍存在一些价值判断、价值取舍、道德抉择、伦理底线方面的精神困境。如在个人和集体、社会的关系上,市场经济引发自我中心主义和功利心态蔓延,致使一些人集体主义和社会担当意识淡薄,个人本位主义膨胀,个人利益被置于共同体利益之上,公共价值理性遭遇沦落,诱发利欲熏心、蚕食公共利益、伤害公众身心的道德失范事件时有发生;在家庭建设和家风文化传承层面,个体化、核心化的小家庭取代了过去“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模式,人们生活的原子化和“陌生人”状况比较突出。伴随着现代资本力量的驱动、契约意识和利益衡量标准的蔓延,家庭结构的稳固性以及家庭内部的伦理和情感维系根基遭遇冲击,空巢老人、留守儿童衍生的伦理和社会问题凸显,家风家训的影响力和规约力下降,过去自觉互助的家族和宗族关系淡化,家庭教育扭曲、家庭伦理失范、乡村伦理秩序失序问题也经常出现。一些领导干部也出现了疏于管教子女、纵容家属贪腐、贪腐父子兵、受贿夫妻档、“枕边风”等家风和家教不严现象,不仅损害党风和党员干部形象,还延伸至社会,加速权钱交易、圈子文化、蝇营狗苟风气的蔓延。这些问题影响了社会风尚,制约了社会文明建设。

家庭是涵养德性、陶冶品行的第一场所。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家风是塑造高尚品行、淳化社会风气的重要支撑。习近平关于家国情怀重要论述,要求重视家庭教育在社会文明中的基石作用,“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积极培育优秀家风,“传递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观念,倡导忠诚、责任、亲情、学习、公益的理念,推动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同时,敦促每个个体和家庭“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铸牢家国一体意识,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点。习近平特别要求广大干部“保持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严格要求亲属子女,过好亲情关”,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培育清廉家风,“把对党忠诚纳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努力成为全社会的道德标杆和模范,为全社会作表率,以良好家风优化党风政风社风。这样的道德文明诉求有助于进一步激发社会大众和党员干部的家德观念和家风意识,增强他们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正操守的道德自觉,敦促他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强化先公后私、舍小家为大家、报效国家、服务人民、回报社会的集体责任感和家国情怀,从而为培育社会文明风尚提供价值牵引和道德中枢。

2.助力厚植国家意识

    国家意识是公民对祖国的认同感、使命感、责任感和归属感,是家国情怀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国家主权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国家尊严意识、国家归属意识、为国尽忠奋斗意识等。在经济全球化体系中,国际交流和跨界合作成为常态,但民族认同和国家意识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弱化,国家的地理、制度、文化边界任何时候都不能模糊。当前,经济全球化虽给各国创造了大量发展机遇,但由于国与国之间联系日益紧密,疆域和空间界线不断被各种流动要素突破,主权国家的资源和权威加速分流,再加上各国在经济全球化体系中要遵循一些相同的规则与价值体系,导致国家意识遭遇一定冲击。“地球人”话语背后隐藏了国家意识危机。一些西方国家借机宣扬经济发展高于国家主权,高唱“全球思维”,鼓吹世界公民论、人权大于主权论,其目的是强化殖民思维,弱化国家意识,企图逐步将社会主义国家演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使之成为他们的附庸。另外,一些错误思潮如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宪政民主等竞相叫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进行攻击诋毁,对中国历史、党的历史、英雄人物进行抹黑歪曲,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政治认同和国家认同造成不可小觑的负面影响。还有,随着当今全球力量格局的悄然变化,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加大对中国的打压,通过技术垄断、话语操纵、舆论围攻、意识形态渗透、培植代理人、贸易战等手段围堵和遏制中国发展,企图弱化中国民众的国家意识,达到颠覆中国制度的险恶目的。在这种背景下,必须强化国家意识,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观,旗帜鲜明地弘扬家国情怀,让爱国主义成为一种坚定的情感和信念,这样才能有效挫败那些淡化国家观念、损害国家利益的图谋。

习近平关于家国情怀重要论述要求必须强化爱国意识,“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不爱国“在世界上都是很丢脸的,也是没有立足之地的”,因此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在他看来,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只要爱国主义精神不褪色,中华民族就能在乘风破浪中迸发出排山倒海的历史伟力。习近平关于家国情怀重要论述积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和文化意识,牢牢坚持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永远“听党话、跟党走,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从而“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让爱国主义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坚定信念和精神依靠”,“让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这种精神内涵和价值诉求把爱国的重要性摆在价值观塑造和德行锤炼的突出位置,强化国家的边界意识和爱国价值观的神圣性与权威性,突出爱国主义的中国特色和品质,有助于增强人们的国家荣辱感、认同感和使命感,提升国家凝聚力和向心力,促使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凝聚捍卫国家安全和利益的深厚伟力,从而增强人们的政治共识和国家意识。

3.助力画好民族复兴同心圆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完成的,更不是单个力量的孤军奋战就能实现的。面对艰难的改革发展重任和前进道路上诸多难以预测的风险和挑战,必须凝聚内外各种有益力量共同构筑发展同心圆,形成最大政治共识,这就要“找出党内、国内、国际的最大公约数,画好党内、国内和国际三个同心圆。党内同心圆是核心圈层,国内同心圆是主体圈层,国际同心圆是外部圈层,三个圈层相互关联,在核心圈层的引领下,凝聚各种力量来推进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历史表明,构筑民族复兴同心圆,家国情怀是强大的精神聚合力。每当中华民族遭遇危机,共同的民族情感和保家卫国情怀促使中华儿女紧密团结在一起,厚植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共同构筑保卫中华的城墙。习近平关于家国情怀重要论述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激励人们把爱家爱国统一起来,把个人前途与民族命运统一起来,“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我们4亿多家庭、13亿多人民的智慧和热情汇聚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这种以家庭建设为基石、以民族复兴为主题的家国情怀,能唤醒人们的故土和家园意识,引导和鞭策他们增强回馈家乡、感恩亲情、报效国家的情怀,激发他们为家乡发展、国家建设而迸发出自强不息、迎难而上、愈挫愈勇、敢于亮剑、拼搏进取的斗争精神,从而坚定信念、凝心聚力、同心同德共圆民族复兴梦。此外,习近平关于家国情怀重要论述面向世界,内含了对人类命运相连的理性自觉,其富含的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为人类谋和平发展以及愿与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机遇的世界胸怀,彰显了发展伦理和人道关怀,有助于凝聚国际社会友好力量,扩大中国“朋友圈”,构筑国际同心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更多世界正义力量。

4.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当今世界,面对诸多不确定性和共同的发展难题,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世界之问”,中国给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解决方案。这一理念和方案倡导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不同信仰、不同民族的人民同舟共济、相互尊重、和谐共生、利益共赢、风险共担、守望互助,共同把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历史发展之大势,是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逻辑必然,也是中华民族家国情怀价值拓展和博大胸怀的体现。

现实表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各国摒弃单边主义和零和博弈思维,抛弃狭隘或极端的民族主义观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结合起来,升华爱国境界,把本国命运与人类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铸牢命运相连、携手合作、互利共赢和“世界大同”意识。习近平关于家国情怀重要论述既着眼于中国利益维护,又着眼于人类社会和平发展。习近平强调,中国共产党“不仅对中国人民有着深厚情怀,而且对世界各国人民有着深厚情怀,不仅愿意为中国人民造福,也愿意为世界各国人民造福”。我们“要通过推动中国发展给世界创造更多机遇,通过深化自身实践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同世界各国分享”,“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搭快车也好,搭便车也好,我们都欢迎”。在实践中,中国通过技术支持、人员支持、优惠贷款、无偿援助、搭建合作平台等实实在在的方式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共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风险。这种秉持“天下一家”、造福世界大家庭、惠及全人类的家国情怀和国际主义精神,与“强权逻辑”和“霸权主义”形成鲜明对比,有助于增进战略信任和文明对话,增强真诚互助、合作共赢、共享发展、共同治理意识,从而助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和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

[2]秦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题、内容和逻辑结构》,《马克思主义研究》2020年第4期。

[3]骆郁廷、任光辉:《时代新人与家国情怀》,《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0年第2期。

[4]刘建军:《论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内在关联》,《思想理论教育》2014年第4期。

[5]顾保国:《论习近平新时代家风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逻辑与实践价值》,《马克思主义研究》2020年第2期。

文章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20年第12期。




长按二维码订阅《马克思主义研究》哟~ ★ 备注:请在汇款留言栏注明刊名、订期、数量,并写明收件人姓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方式,或者可以致电我们进行信息登记。


联系方式

订阅热线:010-59366555

邮箱:qikanzhengding@ssap.cn

银行汇款

户 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开户行:工行北京北太平庄支行

账 号:0200010019200365434

邮局汇款

收款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期刊运营中心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座1403室期刊运营中心

邮 编 :10002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