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习研究宣传党史、新中国史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新中国史重要论述论析

邱 霞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22-01-13


点击箭头处“蓝色字”,关注我们哦!! 

   【内容提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新中国史的重要论述,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意义深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关于历史观和方法论的论述是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内容,为我们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的学习研究宣传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基本遵循,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四个基本方面,即“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记述历史”,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党史、新中国史观;“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立场;“把握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关怀。
    【关键词】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  党史   新中国史  历史观  方法论
    作者简介:邱霞(1979-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   100009)。




党史、新中国史,即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以往习惯上简称“党史国史”。20197月底,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的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把学习党史、新中国史作为主题教育重要内容,不断增强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和行动自觉”,中国共产党正式文件中首次出现“党史、新中国史”这一新的提法。同年8月下旬,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开展“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在批示中使用了这一新简称。批示指出: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通过学习,加深对党的初心使命和性质宗旨的思想认识,从而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跨越新的“娄山关”“腊子口”,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对于党史、新中国史,习近平总书记历来十分重视,他多次发表重要论述,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要“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不断交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答卷”。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关于党史、新中国史的主题讲话和专门讲话20余次,包括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70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70周年座谈会和大会上的讲话,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长征胜利8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孙中山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在纪念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诞辰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涉及党史、新中国史内容的讲话、文章百余篇,主要有在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文艺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和总结大会上的讲话,在中共中央党校历年春秋季开学、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典礼上的讲话,在国事访问、会见外宾等重要场合的讲话和发表的文章以及重要指示、批示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新中国史的重要论述,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意义深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关于历史观和方法论的论述是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内容,为我们学习好、宣传好党史、新中国史以及开展好党史、新中国史研究和编纂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历史观是人们关于历史的一般看法,包括对历史的本质、功能、作用的认识,对历史发展的动力、规律、方向的理解,以及对历史的态度、对运用历史的目的的见解。共产党人信仰马克思主义,坚信唯物史观是人们科学认识和对待历史、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发展总趋势的钥匙,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新中国史的重要论述,贯穿其中的最根本的立场观点方法就是坚持唯物史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党史、新中国史观。他强调:“要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记述历史,把历史结论建立在翔实准确的史料支撑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之上。”

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历史功绩在于,使哲学从纯粹思辨的王国走向现实,把实践作为全部认识论的基础,并把它运用于社会历史领域,从而揭示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等对社会历史现象所作的唯心主义解释的谬误。运用唯物史观,马克思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形态,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特殊的运动规律,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中国共产党人系统地接受马克思主义,正是从唯物史观开始的。早在1921年,“唯物史观”四个字就出现在毛泽东的文字中。他在复信给在法国的蔡和森时,开宗明义写道,“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这一科学的历史观,在党史、新中国史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勇往直前、绝处逢生的奋进历程中得到了证实和检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共产党通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不断对中国的社会运动以及社会运动的发展规律进行系统的、具体的、历史的分析,在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中积极运用规律,在运用中又不断加深对规律的把握,“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他强调我们现在仍然要继续大力推动全党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仍然要继续大力推动全党“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全党更好地认识国情、更好地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势、更好地认识历史发展规律,从而更加能动地推进我们的各项工作。

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记述党史、新中国史,就是要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辩证视角和实践的观点,实事求是地撰写和述判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过程,坚持历史和逻辑、党性原则和科学精神的统一,正确处理意识形态与学术、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既承认客观规律的作用,又强调人的主动性。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新中国史的重要论述中,他关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关系的科学阐释,对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历史原因的精辟分析,对党的领袖人物的客观评价,以及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深刻驳斥等,都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遵循这些基本原则所作出的判断。

例如,关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对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关系的评价和认识,不仅是重大的理论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由于我们党在这两个历史时期对社会主义建设在观念、方针、政策上有很大差别,因此一度存在关于两个历史时期互相否定的错误论调。事实上,无论是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还是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都是对整个新中国历史的否定,都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成就的否定。从更深层次讲,这一重大理论问题涉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因此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辩证地历史地看,这两个历史时期绝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党和国家的领导力量、指导思想、基本制度没有变,党的宗旨和最终奋斗目标也没有变。两个历史时期前后的变化,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重大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他主张,坚持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认识前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主义实践和探索为后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主义实践和探索积累了条件,后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主义实践和探索是对前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主义实践和探索的坚持、改革和发展。因此,在评价和认识这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时,我们要特别重视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既不能用后一个历史时期否定前一个历史时期,也不能用前一个历史时期否定后一个历史时期。

    又如,关于毛泽东的历史功过。如何评价毛泽东的功过,同样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和政治问题。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就是否定改革开放以前新中国的历史,这个问题直接关乎全党、关乎中华民族、关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利益。像苏联共产党那样不坚持唯物史观,彻底否定领袖人物的做法,后果不堪设想,已被历史证明。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作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功过。决议指出,毛泽东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革命领袖的认识和行动仍然要受到时代条件的限制。对待革命领袖,既不能因为他们伟大,他们的理论水平高、斗争经验丰富、领导能力卓越,就像对待神明那样顶礼膜拜,而不去正视他们的失误和错误,不允许提出并加以纠正;也不能因为他们有失误和错误,就全盘否定他们,抹杀他们的历史功绩。他主张,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唯物史观,把历史人物放到他们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下去分析,做到五个“不能”:不能脱离对历史过程、历史条件的整体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偶然性和必然性之间的联系;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或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功于或归咎于个人;不能用发展了的时代条件、认识水平去要求和衡量前人,苛求前人干出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总之,对待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要坚持唯物史观,实事求是地作出全面、准确的评价。

上述这些重要论述,既是在唯物史观指导下作出的关于党史、新中国史的科学论断,又为学习研究宣传党史、新中国史坚持唯物史观提出了要求和依据。对于史学研究和历史编纂来说,是难以做到完全不带理论负荷地去观察和叙事的。有些人反对理论指导,本身就是一种历史元理论。正像恩格斯指出的:“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历史学家不能只局限于历史细节和个案研究,而需要透过历史现象,揭示历史本质;需要把零碎的、分散的历史现象联系起来,发现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揭示和认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些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党史、新中国史由于时间近,现场感强而沉淀不够,因此容易产生感性认识,而不容易有历史理性,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具有更强的意识形态性,因此,更加迫切地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学习研究宣传党史、新中国史,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最根本的就是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记述历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必须坚持正确历史观,即唯物史观,准确把握历史本质、历史进程,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

二、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立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生产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恩格斯曾说:“如果要去探究那些隐藏在——自觉地或不自觉地,而且往往是不自觉地——历史人物的动机背后并且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动力的动力,那么问题涉及的,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整个的民族,并且在每一民族中间又是使整个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而且也不是短暂的爆发和转瞬即逝的火光,而是持久的、引起重大历史变迁的行动。”列宁结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进一步阐释,“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中国共产党人历来尊重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历史主体地位,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立场。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尤其强调“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在不同场合反复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要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怎样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历史观的重大问题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同历史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相对立,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第一次彻底解决了这个重大问题,提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从唯物史观出发,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体力量,不是神创造了历史,也不是英雄创造了历史,而是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历史是人民群众的事业。历史的逻辑是“人民-生产-历史”,是现实的人的活动创造了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历史本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回首过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一百七十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多年的发展史,都是人民书写的历史。”

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是根本政治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马克思主义政党以人民利益为最高价值追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坚持“人民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开展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回顾了党的历史,指出:我们党为什么能够在那么弱小的情况下一步步发展壮大起来?为什么能够在腥风血雨中一次次绝境重生?为什么能够在攻坚克难中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根本原因就在于,不管我们处于顺境还是处于逆境,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人义无反顾为着这个初心和使命奋勇前进,最终赢得了人民的衷心拥护。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史,也是一条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改革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的改革开放以人民为中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扎根人民、造福人民,坚决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获取前进的力量,带领人民共享改革的成果。

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历史经验一再证明,中国共产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自始至终保持着与人民的血肉联系,这是中国共产党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始终坚持紧紧依靠人民,提出了群众路线,“并把它作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史,是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最新的证明。40多年来中国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汗水、勇气和智慧踏踏实实干出来的,“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的历程表明,广大的人民群众是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量,许多的改革都是由基层的群众自发而推动的,是由下而上形成的。因此,继续全面深化改革,仍然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发挥好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继续“使广大人民群众成为推动改革开放的强大力量”。

党史、新中国史的编撰、研究和宣传工作,要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立场,不仅要记述和反映党和国家的领袖人物、有突出贡献的杰出人物的历史活动以及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而且要记述和反映普通党员和人民群众的历史活动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所进行的伟大实践和首创精神。

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论



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是贯穿历史始终的首要内容和中心脉络,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本质是历史的主要方面和根本属性。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是客观存在于历史之中的,能不能准确把握,关系到能不能正确认识历史,能不能正确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揭示历史的发展规律,进而正确预测历史的前进趋势。因此,准确把握党史、新中国史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论,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对待党史、新中国史的基本要求。

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近代以来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两大历史任务。党史、新中国史的主题和主线,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而不懈的奋斗。围绕这个主题和主线,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和新中国70多年的历史上,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并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理论成果;自觉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高治国理政和抵御各种风险考验的能力,不断发展壮大。这就是党史、新中国史的主流和本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三次伟大飞跃”。这“三次伟大飞跃”,凸显了党史、新中国史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他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向人民民主制度转变的“伟大飞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实现了中华民族从持续衰落向根本扭转了命运并不断繁荣富强转变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的进行,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向富起来、强起来转变的“伟大飞跃”。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他又作了新的概括,专门点出了“新时代”的“伟大飞跃”意义。他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放在一起谈,指出这两件大事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仍然将改革开放单独谈,指出它使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特别将新时代突出出来谈,指出新时代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和伟大梦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历史变革,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成就,从而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他强调,这“三次伟大飞跃”是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了,能够救中国的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的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强调牢牢把握党史、新中国史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并不是说不要正视历史上发生过的失误和曲折。相反,正确对待失误和曲折,正是把握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的要求和体现。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情复杂的东方大国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出现失误和曲折是在所难免的,关键是我们如何认识和对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衡量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否真正履行了对人民群众所担负的责任的一个最重要、最可靠的尺度,就是看这个党对自己所犯错误所持有的态度。中国共产党对自己,包括对党的领袖人物的失误和错误,历来采取的是严肃的态度,即敢于承认、正确分析、坚决纠正,从而“使失误和错误连同党的成功经验一起成为宝贵的历史教材”。他主张,对于党和国家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失误和曲折,我们应当着重去分析造成失误和曲折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环境,通过深入剖析产生失误和曲折的根源,包括社会、历史、思想根源,深刻总结经验教训,研究提出防止重新陷入失误和曲折的切实有效的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刻阐释为全党正确认识和对待党史、新中国史上的失误和曲折指明了方向。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改革开放前的30年中确实出现过全局性、长时间的重大失误和曲折,对这些失误和曲折,我们应当全面、客观地分析和看待,不忽视,更不掩盖。新中国成立时,无论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都不长。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在当时虽然已经有了一些了解,但是更多的还不清楚,还有待于不断探索。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科学著作虽然是我们行动的指针,“但是不可能给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各种问题提供现成答案”。我们在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由于实践不够,缺少经验,再加上当时物质条件匮乏,基础薄弱,又急于改变经济社会落后的状况,因此走了一些弯路。要认识到这是必然的,在一定程度上是历史发展的必经阶段。我们应当把这些失误和曲折放在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来分析,把可以避免的错误和由于客观条件限制难以避免的错误区别开,进而还要对失误和曲折进行具体分析,不能因为局部有失误,就否定全局。我们应当坚持《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新中国成立以后32年历史作出的基本评价。这段历史“总的说来,是我们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

要特别强调的是,绝不能把支流当作主流,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沼。习近平总书记坚决主张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他认为,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否定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学习研究宣传党史、新中国史,特别要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对有着明显政治诉求的各种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观点和倾向必须旗帜鲜明地抵制和批驳。历史虚无主义的惯用伎俩是片面引用史料,大量歪曲史事,任意曲解历史,从而达到抹黑人民领袖、抹黑人民英雄、抹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的,隐蔽性强,危害性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苏联解体、苏共垮台就是忽视历史虚无主义危害的前车之鉴。对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和对列宁、斯大林的全面否定,实际上就是历史虚无主义。这样搞的后果是,搅乱了全党全社会的思想,致使各级党组织几乎在各个方面都失去了任何作用,甚至失去了党对军队的领导。“最后,苏联共产党偌大一个党就作鸟兽散了,苏联偌大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分崩离析了。”党史、新中国史领域是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主战场,党史、新中国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是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攻击目标。学习研究宣传党史、新中国史,必须敢于向历史虚无主义亮剑,勇于坚持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对于党史、新中国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的评价,应当坚持以党的两个“历史决议”为根本遵循,坚持“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旗帜鲜明地捍卫党和国家的历史形象,确保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坚持唯物史观,实事求是地把成就同失误和曲折放在一起比较,就可以分清哪是主流、哪是支流。牢牢把握党史、新中国史发展的主题与主线、主流与本质,坚决反对任何丑化、歪曲党和国家历史的错误言论和倾向,是党史、新中国史编研、宣传工作必须遵循的党性原则,也是每一个党史、新中国史工作者必须履行的政治责任。

四、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关怀



现实关怀是马克思主义明确的治史原则。马克思主义赋予历史科学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同哲学一样,在于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史、新中国史,正是由于他对中国现实问题的思考。他指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通过学习研究宣传党史、新中国史,深刻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刻领会只有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坚定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和信心,不断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水平和能力,在继承中创新,不忘历史,开辟未来,是习近平总书记历史思维现实关怀的基本主张。历史的车轮总是不断前进,我们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吸取历史教训,其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因此,学习党史、新中国史“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

学习研究宣传党史、新中国史的重要现实意义在于,一方面,为党和国家的建设事业、治国理政的实践活动提供历史经验、探寻历史规律。治理国家和社会,我们今天遇到的很多问题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它们的影子,反过来说,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我们今天处理问题的镜鉴。总结党史、新中国史,最重要的一条历史经验和规律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党领导一切,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这是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最可宝贵的经验。”还有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在前进道路上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团结是铁,团结是钢,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重要保证。”“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这些都是值得总结和借鉴的重要经验和规律。

另一方面,通过学习研究宣传党史、新中国史,使全党、全国人民能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坚定“四个自信”,“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矢志不渝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立足国情,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深刻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探索实践、形成确立并不断发展完善的。近代中国,帝国主义列强野蛮入侵,封建统治阶级腐朽无能,国家积贫积弱、人民备受苦难。各种政治力量都曾为寻求改变中国前途命运的道路而艰辛探索,但无一成功。直到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中华民族才找到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正确道路,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才成为现实的可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和牺牲,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回顾党史、新中国史,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们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宝贵成果,极不容易。如果没有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如果没有新中国70多年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持续探索,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百年实践,如果没有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80多年从苦难到辉煌的历程,如果没有对中华文明5000年历史的传承,就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我们要通过党史、新中国史的学习研究宣传,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合理性、发展的规律性、胜利的必然性,从而坚定“四个自信”,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必须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又是我们开辟未来的根本保证”。

正是在“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现实关怀的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20171031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一周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前往上海和浙江嘉兴,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和南湖红船,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宣示了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定政治信念。20199月,在参观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时,他又强调:“党员、干部要多学党史、新中国史,自觉接受红色传统教育,常学常新,不断感悟,巩固和升华理想信念。”他说,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的红色基因库。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2020年初,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他再次指出: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百年来,为了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也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着这个初心和使命,才在濒临绝境中突出重围、毅然奋起,在极端困境下不断发展壮大。“忘记初心和使命,我们党就会改变性质、改变颜色,就会失去人民、失去未来。”“一个人也好,一个政党也好,最难得的就是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一个忘记来路的民族必定是没有出路的民族,一个忘记初心的政党必定是没有未来的政党。”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要治理好当代中国,要在当前和未来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需要深刻理解、把握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从建立到一路发展壮大、繁荣昌盛的历史逻辑,汲取宝贵经验、增强战略定力。只有“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学习研究宣传党史、新中国史必须结合现实需要,既要阐释和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的伟大实践、改革,又要注重发挥其对于现实政治作借鉴、求教训、鼓勇气、强信心的功能,以此在对历史的继承中,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以贯之地进行下去、走向未来。

总之,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新中国史的重要论述,要特别注意其中蕴含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即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记述历史,始终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实事求是地撰写和评判历史过程、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坚持党性原则与科学精神的统一;“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坚定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信念,记述和反映普通党员和人民群众的历史活动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所进行的伟大实践和首创精神;把握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旗帜鲜明地揭示和宣传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揭示和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和核心作用形成和确立的历史必然性,坚决反对任何歪曲和丑化党和国家历史的错误言论和倾向;“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秉持关怀现实的马克思主义治史原则,从现实出发,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以史为鉴,不忘历史,开辟未来。只有这样,才能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新中国史重要论述的精神实质,才能更好地为党史、新中国史的学习研究宣传提供基本遵循,从而在新时代更好地发挥党史、新中国史存史、资政、育人、护国的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求是》2020年第2期。

[2]习近平:《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求是》2020年第14期。

[3]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

[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

[5]《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

文章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年第2期。





长按二维码订阅《马克思主义研究》哟~ ★ 备注:请在汇款留言栏注明刊名、订期、数量,并写明收件人姓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方式,或者可以致电我们进行信息登记。


联系方式

订阅热线:010-59366555

邮箱:qikanzhengding@ssap.cn

银行汇款

户 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开户行:工行北京北太平庄支行

账 号:0200010019200365434

邮局汇款

收款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期刊运营中心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座1403室期刊运营中心

邮 编 :10002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