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辉:恩格斯的马克思主义观及其时代意义——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
点击箭头处“蓝色字”,关注我们哦!!
编者按:为了充分发挥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级研究机构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强阵地功能、决策智库功能和学术殿堂功能,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202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开展了2020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好文章”评选活动,经过院内外专家三轮严格评选,从院属各单位推荐的我院在职人员2020年发表的216篇候选文章中,评选出“好文章”50篇。“马克思主义研究网”公众号将联合“新时代新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国际思想评论”、“科学与无神论”、“思想火炬”、“马经青年”公众号分期推出评选出的50篇“好文章”,以飨读者。
姜辉:恩格斯的马克思主义观及其时代意义——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
内容提要:恩格斯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典范,这源于他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和观点,即他的马克思主义观。恩格斯始终坚持和捍卫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严整体系,准确凝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始终倡导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根据变化的时代条件发展马克思主义;始终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彻底践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宗旨;始终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为广大无产阶级和劳动者通向马克思主义搭建阶梯。恩格斯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精神,具体体现为科学性、创新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统一。重温和概括恩格斯的马克思主义观,有利于在新时代获得宝贵的思想滋养,彰显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更好地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恩格斯 马克思主义观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020年是恩格斯诞辰200周年。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创者和引路人,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恩格斯被誉为“马克思的第二个我”。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系统深刻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精心构建以及马克思主义创立创新、诠释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从而使他成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典范。在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捍卫和发展,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指导、推动和影响,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而使他成为整个文明世界即资本主义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的导师。他知识渊博、思想深邃,集思想家、革命家、实践家于一身。他的思想和行动铸成时代丰碑。恩格斯的马克思主义观就是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态度、观点和看法。世界和时代的发展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拓深化,不断向马克思主义者提出新的课题、新的任务,重温和领会恩格斯的马克思主义观,有助于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真谛和精髓,将使我们获得新的思想理论滋养;重温和领会恩格斯的马克思主义观,对于坚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对于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推动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恩格斯始终坚持和捍卫马克思主义,维护马克思主义体系的完整性和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在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中,恩格斯既有和马克思一起作出的共同贡献,也有在马克思逝世之后作出的独立贡献。恩格斯终其一生都在捍卫发展这一科学理论。1844年2月,《德法年鉴》创刊号在法国出版。在这同一期刊物上,马克思发表了《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恩格斯发表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后来,恩格斯写道:“我们在一切理论领域中都显出意见完全一致,从此就开始了我们共同的工作。”马克思恩格斯毕生的勤奋工作,成就了他们的共同事业,使他们名垂史册。1844年9—11月,马克思恩格斯合写了《神圣家族》。1845年,他们又合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在这一过程中,他们逐步完成了各自政治立场和世界观的转变,即从唯心主义者向唯物主义者、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开始清算形形色色反动的、保守的或空想的社会主义思潮,整理自己的思想成果,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并将其与工人运动的实践相结合,为着手建立国际无产阶级革命政党作准备。
1847年6月,马克思恩格斯指导创建了共产主义者同盟,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国际性的无产阶级政党、第一个共产党。在恩格斯撰写的《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共产主义原理》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合写了《共产党宣言》,该书于1848年2月首先用德文在伦敦发表。《共产党宣言》是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完备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共产党宣言》对当时流行于欧洲的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思潮与流派进行了剖析和批判,揭露了它们的阶级实质和错误根源,从而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主义的界限。列宁指出:“这本书篇幅不多,价值却相当于多部巨著:它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
马克思恩格斯还一起参加了第一国际的领导工作,与当时工人运动中的形形色色的非科学社会主义流派,如蒲鲁东派、巴枯宁派、工联主义展开针锋相对、毫不妥协的斗争,反对各种曲解割裂马克思主义的庸俗派别,初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国际工人运动中的主导和指导地位。1878年,恩格斯在《反杜林论》这部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对杜林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作了彻底清算,深刻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严密而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呈现出来。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决心完成马克思的夙愿,在精心整理马克思手稿基础上,进行大量创造性工作,整理出版了《资本论》第2卷和第3卷,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独创性贡献。1884年10月15日,恩格斯给老朋友约翰·菲利浦·贝克尔的信中明确说道:“自从我们失去了马克思之后,我必须代替他。我一生所做的是我注定要做的事,就是拉第二小提琴,而且我想我做得还不错。我很高兴我有像马克思这样出色的第一小提琴手。当现在突然要我在理论问题上代替马克思的地位去拉第一小提琴时,就不免要出漏洞,这一点没有人比我自己更强烈地感觉到。而且只有在时局变得更动荡一些的时候,我们才会真正感受到失去马克思是失去了什么。”尽管恩格斯一直说“马克思是天才”,而自己只是“第二小提琴手”,但他的卓越成就、巨大贡献、伟大人格,使马克思的“第一个我”和“第二个我”不可分割,这位第二小提琴手绝对不是简单地排名第二。对于恩格斯,马克思则写道:“他真是一部百科全书。白天也好,夜里也好,吃饱了也好,空着肚子也好,随便什么时候他都能工作,文章写得飞快,机灵得像个鬼。”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信中写道:“坦白地向你说,我的良心经常像被梦魇压着一样感到沉重,因为你主要是为了我才把你的卓越才能浪费在经商上面,使之荒废,而且还要分担我的一切琐碎的苦恼。”马克思还说,恩格斯是“当代社会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恩格斯擅长的领域是语言、军事和自然科学。恩格斯写的文章极富逻辑和条理,明白晓畅,并具有令马克思所赞赏的善于抓住复杂问题之本质的能力。
1880年,恩格斯把《反杜林论》中的“引论”的“概论”部分、第三篇的第一部分“历史”和第二部分“理论”改编为一篇新文章,即《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在这篇文章中,恩格斯指出:“这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都应当归功于马克思。由于这两个发现,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恩格斯还指出:“现代社会主义,就其内容来说,首先是对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有财产者和无财产者之间、资产者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以及生产中普遍存在的无政府状态这两个方面进行考察的结果。”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标志,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撰写并于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理论为理论基石,创造性地建构了以“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为中心思想的科学社会主义话语体系。这一话语体系以其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对人类社会发展方向论证无可辩驳的解释力和说服力、前所未有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新型理论与实践的感染力和号召力,获得了广大工人群众的认同和接受。恩格斯科学诠释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的理解保持了高度一致,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他们为揭示人类社会历史规律,为认识现实、解释现实提供了遵循。
恩格斯非常注重维护马克思主义著作原貌和思想完整性。在这方面,恩格斯为马克思主义者树立了榜样,我们要继承、发扬恩格斯以坚定立场持守、弘扬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实质。马克思恩格斯在较长一个时期都把他们的学说称为“新理论”或“科学社会主义”,经常使用“共产主义”的概念来表达自己的理论和世界观。但是,马克思的反对派则提出“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并作为贬义词使用,如俄国无政府主义者巴枯宁等。另外一些法国的“马克思派”虽自命为“马克思主义者”,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认识并不准确。因此,马克思说过:“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讲这句话是有背景和原因的。
马克思去世后,一些先进工人和社会主义者开始从正面的意义上使用“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并提出“尤其要感谢马克思主义的理论”。1886年8月18日,恩格斯在《给奥古斯特·倍倍尔的信》中研究、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的含义,并同意从正面的意义上使用“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关于马克思、马克思主义,恩格斯这样写道:“我不能否认,我和马克思共同工作40年,在这以前和这个期间,我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地参加了这一理论的创立,特别是对这一理论的阐发。但是,绝大部分基本指导思想(特别是在经济和历史领域内),尤其是对这些指导思想的最后的明确的表述,都是属于马克思的。我所提供的,马克思没有我也能够做到,至多有几个专门的领域除外。至于马克思所做到的,我却做不到。马克思比我们大家都站得高些,看得远些,观察得多些和快些。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理所当然的。
恩格斯也曾批评一些人没有认真阅读和准确理解马克思的著作,就以“马克思主义者”自居。他提出要做名副其实的马克思主义者。他说:“像马克思这样的人有权要求人们听到他的原话,让他的科学发现原原本本按照他自己的叙述传给后世。”他在谈到如何学习《资本论》时指出,“对于那些希望真正理解它的人来说,最重要的却正好是原著本身”。原原本本阅读一些经典著作,才能真正淬炼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看家本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那样:“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
二、恩格斯倡导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根据变化的时代条件发展马克思主义
恩格斯是坚持真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表率。他既坚持真理,又从实际出发,倡导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恩格斯有一句名言:“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做科学来对待。”“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他始终反对简单化、教条化和公式化地对待马克思主义。譬如,他在批评北美社会主义工人党的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采取学理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态度时指出,他们以为只要把理论背得烂熟,“就足以满足一切需要。对他们来说,这是教条,而不是行动的指南”。恩格斯终其一生始终强调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他留下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段经典名言:“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根据变化的时代条件,恩格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恩格斯提出要更多地从方法论的意义上来科学地理解和运用他和马克思的理论和著作。恩格斯公开发表了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撰写了《1891年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批判》等著作,更重要的是,1883年以后恩格斯为一系列著作的再版所写作的序言和导言,对马克思的重要著作,对他和马克思共同完成的重要著作的写作、再版的时代背景、社会历史条件、科学价值、理论精髓,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作了进一步阐释。在这些论著中,恩格斯重申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正确性和发展性、开放性。在资本主义发展出现了新变化和新情况的背景下,这些论著回答了工人运动中的新问题,武装了无产阶级,指导和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符合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这是对事物的唯一唯物主义的观点。”恩格斯还指出:“只要进一步发挥我们的唯物主义论点,并且把它应用于现时代,一个强大的、一切时代中最强大的革命远景就会立即展现在我们面前。”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之所以具有伟大的生命力,源于他们的思想是科学的真理。
恩格斯既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典范,也是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有人认为,恩格斯晚年的思想背离了原初的马克思,这是对恩格斯思想的误读和偏离。恩格斯在晚年洞察资本主义的新情况、新变化以及国际工人运动的新发展、新要求,他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就是一些具体的战略策略需要结合现实的变化和要求作出相应调整。他在《共产党宣言》中以及此后为《共产党宣言》各种文本所写的七篇序言中,展示了一个基本思想,即他们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但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恩格斯反对把马克思及他本人的理论不顾实际条件地照抄照搬。在第二国际成立前后,欧美各国工人阶级相继建立自己的政党。针对国际工人运动出现的教条化倾向,在致左尔格等人的信中,恩格斯作出了严厉批评,指出:“德国人一点不懂得把他们的理论变成推动美国群众的杠杆;他们大部分连自己也不懂得这种理论,而用学理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态度去对待它,认为只要把它背得烂熟,就足以满足一切需要。”
恩格斯强调了分析和考察各国革命的具体环境和条件的重要性,主张不能盲目照抄照搬别国实践和做法,也不能不顾实际拘泥于或者主观任意歪曲马克思和他本人的个别词句或论断,要根据各国的实际来确定革命的手段和策略。他注重研究新情况,对马克思逝世后资本主义发展出现的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敏锐地捕捉到资本主义发展中出现的“竞争已经为垄断所代替”等新现象;他洞察国际工人运动的新发展、新要求,对暴力革命、合法斗争、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等问题提出新认识。他撰写的诸多著作都是奠基性、开创性、系统性的,《反杜林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自然辩证法》《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在今天看来,哪一部著作不是人类思想史上划时代的经典呢?学习恩格斯的马克思主义观,就是要在坚持真理的基础上,不断解答新时代提出的新课题,在推进实践中不断创新理论。
三、恩格斯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彻底践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宗旨
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恩格斯非常注重科学理论发挥指导改造世界的作用,彻底践行了马克思指明的“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宗旨以及马克思指出的“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的论断。恩格斯说过:“我们决不想把新的科学成就写成厚厚的书,只向‘学术’界吐露。正相反,我们两人已经深入到政治运动中。”他一贯强调理论和实践结合,积极投身批判和反抗旧制度。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工人阶级及其要求是现代经济制度即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必然产物,这一经济制度在造成资产阶级的同时,也必然造成并组织无产阶级。因此,能使人类摆脱现在所受的灾难,并不是个别高尚人物善意的尝试,而是组织起来的无产阶级所进行的阶级斗争。马克思恩格斯对工人阶级的功绩,简要地说,就是他们教会了工人阶级自我认识和自我意识,用科学代替了幻想。“无产阶级的解放应当是无产阶级自己的事情。”恩格斯曾留下一段名言:“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这一段论述内蕴着马克思主义“为人类求解放”的真谛。
19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工人运动进一步向横广方向发展,扩展到整个欧洲和北美大陆。年迈的恩格斯密切注视着社会主义运动在各地的发展,广泛了解各国的历史和现状,与各国社会主义政党和工人运动活动家保持经常的联系,不时地向他们提出建议和忠告。恩格斯反复教导各国社会主义者要从本国的条件出发,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独立地决定本国革命的方针和策略。他说:“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我们的理论“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独自肩负起指导国际工人运动、整理和出版(或再版)马克思遗著、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各国年轻的社会主义活动家和理论家的重任。晚年的恩格斯将自己的全部精力和心血奉献给人类解放事业。他不仅从事繁重的理论研究工作,回答实践提出的新问题,还以极大热情指导各国的工人运动,指导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创立发展,指导成立第二国际。
在恩格斯的指导和推动下,1889年7月,国际社会主义工人代表大会(即第二国际)在巴黎召开。随后,在他的关怀和指导下,第二国际联合各国工人政党,开展了反对无政府主义和改良主义倾向的斗争。1893年8月,恩格斯在欧洲大陆旅行期间出席了正在苏黎世召开的第二国际的第三次代表大会,这是恩格斯唯一的一次参加第二国际的代表大会。如果说马克思恩格斯共同指导和影响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国际,那么恩格斯则指导和影响了第二国际。
恩格斯在晚年承担了整理、出版马克思未完成的《资本论》第2、3卷手稿的浩大工程。他夜以继日地抄写、整理、补充、编排,累得多次生病,花了整整11年时间,才完成了这部伟大的著作。1885年7月,《资本论》第2卷出版。1894年12月,《资本论》第3卷出版。在他主持下,1887年1月出版了《资本论》第1卷英文版。他还再版了马克思的其他著作以及共产主义者同盟的著名活动家威廉·沃尔弗、格奥尔格·维尔特等人的作品,并筹备出版马克思全集。恩格斯说:“我喜欢这种劳动,因为我又和我的老朋友在一起了。”列宁曾引用奥地利社会民主党人阿德勒的话说:“恩格斯出版《资本论》第2卷和第3卷,就是替他的天才朋友建立了一座庄严宏伟的纪念碑,无意中也把自己的名字不可磨灭地铭刻在上面了。”1883年,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指出:“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恩格斯。今天,我们完全可以说:“恩格斯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19世纪八九十年代,恩格斯继续在各个思想领域内从事理论研究工作,全面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1884年10月,《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一书出版,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系统探讨了人类社会的史前史,揭示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起源、发展及其消亡的规律和家庭的变迁史。1886年4月至5月,发表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90年和1893年,他先后发表《沙皇俄国政府的对外关系》和《欧洲能否裁军》,分析了19世纪90年代初欧洲国际关系的特点和趋势,揭露了沙皇俄国是欧洲反动势力的堡垒,阐述了无产阶级对战争、和平和革命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方针。针对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内部右倾机会主义思潮日益抬头的情况,1891年1月发表了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并为之作序,3月再版了《法兰西内战》并撰写了导言,6月撰写了《1891年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批判》,1895年初,他为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单行本撰写了导言。恩格斯在这些导言中集中地捍卫和发挥了马克思主义诉诸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1894年11月,他撰写的《法德农民问题》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争取农民同盟军、引导农民走向合作制的原则、方针和政策,批判了法国工人党和德国社会民主党在农民问题上的右倾错误。他指出,在农民占人口多数的国家里,“为了夺取政权,这个政党应当首先从城市走向农村,应当成为农村中的一股力量”。正如毛泽东所评价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之所以能够作出他们的理论,除了他们的天才条件之外,主要地是他们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没有这后一个条件,任何天才也是不能成功的”。
四、恩格斯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体系化、大众化,为广大无产阶级和劳动者通向马克思主义搭建阶梯
恩格斯曾经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则指出:“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也同样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恩格斯高度重视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和教育无产阶级并指导国际工人运动的推进。恩格斯立足于无产阶级的需要,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俗化,撰写文章和著作、在工人群众中发表演说、亲自参加国际工人运动,宣传科学理论。恩格斯以通俗性的笔触再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使广大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能够更快地吸收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义。《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被马克思称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在恩格斯的努力推动下,《共产党宣言》《资本论》以多种语言发行,影响深远。这些文本的行销满足了大众的阅读需求,使马克思主义以一种易于为大众接受的方式传播,逐渐成长为广大工人群众的话语体系,产生了广泛的理论效力与社会效应。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恩格斯是马克思真挚的战友。恩格斯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同马克思一样,恩格斯从青年到晚年,批判和反抗封建专制制度,带领无产阶级开展革命,指导国际工人运动,他不畏艰险,推动无产阶级的解放,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恩格斯在一生中都铭记和践行了自己的诺言:“我将以我还余下的有限岁月,和我还保有的全部精力,一如既往地完全献给我为之服务已近五十年的伟大事业——国际无产阶级的事业。”恩格斯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全人类的解放事业。他为谋求人类解放,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生命不息,战斗不止。1890年11月28日是恩格斯七十周岁诞辰,各国工人运动的领袖都写信向他表示祝贺。恩格斯则写了一封公开信,充分表露了他的宽广胸怀和高尚品格:“我只是有幸来收获一位比我伟大的人——卡尔·马克思播种的光荣和荣誉。因此,我只有庄严地许约,要以自己的余生积极地为无产阶级服务,但愿今后尽可能不辜负给予我的荣誉。”
恩格斯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精神,具体体现为科学性、创新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统一。重温和概括恩格斯的马克思主义观,有利于在新时代中获得宝贵的思想滋养,彰显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更好地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恩格斯与马克思一样,也关注到中国。在《自然辩证法》《反杜林论》等著作中,恩格斯全面列举了中国的一系列发明创造及这些发明创造传入欧洲的时间、途径、作用,其中有蚕、养蚕业,火药,印刷术等。不仅如此,更为重要的是,恩格斯把中国与世界历史联系了起来,当作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一个环节,当作论述自己世界历史思想的重要例证。早在1857年4月初,恩格斯在为《纽约每日论坛报》撰写的文章中就论述了英国侵略者在广州挑衅之后出兵中国的可能性。恩格斯在文章中阐释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英国所采取的军事行动的起因和过程。恩格斯认为,英印为毒害中国而进行的鸦片生产,是“唯一导致更带毁灭性的直接后果(但不是对本国人民,而是对他国人民)的一个部门”。恩格斯把鸦片战争界定为“海盗式的战争”“海盗式的中英战争”“极端不义的战争”等。恩格斯说,长江两岸和平怕事的居民过了将近二百年的和平生活,现在才第一次经历战争。1857年,在《波斯和中国》一文中,恩格斯把中国的社会制度称作“这个世界上最古老国家的腐朽的半文明制度”。对于这种衰朽状态,恩格斯描述道:“这里又有一个这样的帝国,它很虚弱,很衰败,甚至没有力量经受人民革命的危机,在这里,就连一场激烈爆发的起义也都变成了看来无法医治的慢性病;它很腐败,无论是控制自己的人民,还是抵抗外国的侵略,一概无能为力。”恩格斯认为,中国传统的经济体系“是通过严格排斥一切对抗成分而人为地维持下来的”,曾经长期处于“全盘排外的状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恩格斯高度肯定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科学预见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出现,甚至为他们心中的新中国取了靓丽的名字——‘中华共和国’。”马克思、恩格斯是这样说的:“中国的社会主义跟欧洲的社会主义像中国哲学跟黑格尔哲学一样具有共同之点。”
马克思、恩格斯的另一段话讲道:“当我们欧洲的反动分子不久的将来在亚洲逃难,到达万里长城,到达最反动最保守的堡垒的大门的时候,他们说不定就会看见上面写着:……中华共和国自由,平等,博爱。”马克思还指出:“过不了多少年,我们就会亲眼看到世界上最古老的帝国的垂死挣扎,看到整个亚洲新纪元的曙光。”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继续关注中国并期盼着“亚洲新纪元”的到来。恩格斯逝世前一年,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使中国受到致命打击。恩格斯认为,中国长期“全盘排外的状况,已由同英国人和法国人的战争而部分地打破了;这种状况将由目前这场同亚洲人、即中国人最邻近的敌手的战争来结束”。不管战争结果如何,都可以肯定,对于中国来说,“闭关自守已经不可能了;即使是为了军事防御的目的,也必须敷设铁路,使用蒸汽机和电力以及创办大工业。这样一来,旧有的小农经济的经济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农户自己也制造自己使用的工业品),以及可以容纳比较稠密的人口的整个陈旧的社会制度也都在逐渐瓦解”。总之,“古老中国整个传统的经济体系将完全崩溃”。恩格斯还认为,由于中国人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迅速尖锐化,“资本主义征服中国的同时也将促进欧洲和美洲资本主义的崩溃”。这种情况,构成了“一个奇妙的讽刺:资本主义生产只有中国尚待征服了,最后它征服了中国,但它本身在自己祖国的存在却成为不可能了”。
关注实际、关注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解决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秘诀或密码。马克思曾鲜明地指出:“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问题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目标、新的认识课题和新的发展要求,这些都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认识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而所谓改造世界,通俗地说,就是解决问题,或者说,世界的改造是通过解决一个个问题去实现的。恩格斯尤其注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恩格斯一再强调,必须把社会主义社会看作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而不应把它当作一成不变的东西。恩格斯明确地指出:“我们是不断发展论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研究和运用,先后就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及其影响、《共产党宣言》及其时代意义等主题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等重要会议上作出关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在新时代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主要原则观点作出了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的创新,以一系列独创性观点阐明马克思主义本质特征、精髓要义、科学体系、历史贡献、时代意义、现实价值、实践作用和发展途径等,形成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在当代中国,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面向未来,我们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不断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作出新贡献。
(作者简介:姜辉,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20年第11期。
★ 备注:请写明收件人姓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方式,或者可以致电我们进行信息登记。订阅热线:010-59366555
长按二维码订阅《马克思主义研究》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