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转智库 | 形势催人奋进:建设完善粤港澳大湾区技术转移体系“势在必行”

李奎、廖晓东 华南技术转移中心
2024-11-01

华转智库

think tank

华转智库定位“产业智库、创新先锋”,立足于粤港澳大湾区,面向技术转移行业发展中的战略性、前瞻性及热点课题,建立技术转移研究体系,为政府、园区、企业、研发机构提供专业研究与咨询服务。



形势催人奋进:建设完善粤港澳大湾区技术转移体系“势在必行”




粤港澳大湾区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市场化国际化程度全国最高,为技术转化和产业化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内高等院校数量超过180所,其中世界排名前100高校有8所,两院院士89名。截至2019年底,粤港澳大湾区共拥有1家国家实验室、10家省实验室,建有43家国家重点实验室、2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2019年广东省发明专利总量达到52.74万件、有效发明专利29.59万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2.47万件,数量均位居全国第一,为转移转化活动提供了充足的科技成果供给。同时,大湾区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2.9%,和美国、德国处于同一水平线;大湾区内拥有16家世界500强企业和5万多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6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型企业的蓬勃发展,为技术转移转化带来了旺盛的需求。在当前国内国外形势错综复杂的背景下,打通粤港澳大湾区技术转移内循环通道,探索国际国内双循环新模式,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



世界各国均高度重视新技术研发与技术转移转化



随着全球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兴起,通过建设完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和科技政策的大趋势,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及专业技术转移机构建设,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作为抢占科技产业制高点的重要举措。美国国会批准成立了美国国家技术转移中心(NTTC),目前已成为美国各联邦实验室、太空总署与美国各大学对提供技术转移等各项服务的重要机构;英国政府组建国家研究开发公司(NRDC),专门负责对政府公共资助形成的研究成果进行商品化,已经成为全球知名的技术转移专业机构——英国技术集团(BTG);欧盟成立欧洲创新转移中心(IRC),利用遍布30个国家、68个地区、超过250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地理便利性,提供一对一的技术交易服务,对欧洲区域间的技术转移成效颇大。此外,德国创新市场(IM)、日本Technomart、韩国技术交易所(KTTC)等国家级技术转移市场也具有较大影响力。我国虽然早就开始布局技术转移工作,但相较于国外知名机构,我国国家级技术转移机构的规模与效果仍存在一定差距。当前,国内外形势都要求我国加速布局国家技术转移体系,把握新规律、新趋势、新要求,利用新技术、新工具、新模式,培育一批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及第三方服务市场,增强我国技术要素市场对全球科技资源的集聚配置能力。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迫切需要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并将其摆在各项任务的首位。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技术转移工作,随着国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和行动方案“三部曲”的稳步推进落实,以及各地方政府、高校、科研机构的机制改革,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环境日益完善。我国“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对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既要依托国家级技术转移机构,加快建立覆盖全国、服务企业的技术转移网络,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积极创建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解决基础研究“最先一公里”和成果转化、市场应用“最后一公里”有机衔接问题;又要抓好科技创新主体,构建体现劳动、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国家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转移体系建设



近年来,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国家高度重视技术转移转化工作,早在2013年科技部印发的《技术市场“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就明确提出“建设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和区域技术转移核心区”,即在中关村西区建设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在深圳、西安、成都等地建立区域技术转移核心区,打造链接国内外技术、金融、资本、人才和资源高效配置的国家技术转移大平台。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订出台,国务院又发布了《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提出在全国布局一批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加快建设和完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目前,已初步形成包括中关村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深圳国家技术转移南方中心,以及中部、东部、西北、西南、东北等区域中心在内的全国技术转移“2+N”体系布局。广东省政府于2017年部署建设华南技术转移中心,采取企业化运作模式,打造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技术转移综合型枢纽平台。




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双循环需打通技术转移内循环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科技创新在大湾区战略规划和建设布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2019年2月,国家正式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要求着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2018年12月,科技部、广东省政府2018年部省工作会商会议提出 “支持大湾区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持华南技术转移中心与港澳相关技术转移机构共同建设国家技术转移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在当前国内国外形势错综复杂的背景下,打通粤港澳大湾区技术转移内循环通道,探索国际国内双循环新模式,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


从现实情况来看,港澳地区的科技创新资源丰富,港澳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能力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相比珠三角地区,也具有其独特的科研优势。然而,港澳地区缺乏一个专业化科技创新资源整合平台,为港澳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供服务。粤港澳三地间不同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供给、需求信息也缺乏协同,缺少统一的综合型枢纽平台将三地资源进行系统整合。港澳高校科研机构科技创新的技术溢出效应无法充分发挥,珠三角企业的技术需求难以及时有效反映,各类优良的科技创新资源难以实现跨境共享。除此之外,港澳人才在联合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虽然已有一定的政策突破,但在很大程度上向内地自由流动困难依然存在。因此,建设完善粤港澳大湾区技术转移体系,汇聚粤港澳科技服务机构、科技金融资本、孵化器、产业园区等成果转化支撑服务资源,打通粤港澳技术转移通道,推动技术、人才、资金在大湾区自由流动,对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意义重大。

 



华南技术转移中心

微信号|sctcc2018


【关于我们】

华南技术转移中心是由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广州南沙区管委会联合支持共建,致力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球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国有综合服务高端枢纽平台。





华转三月重磅活动预告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华南技术转移中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