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伊利之殇:一切祸殃都为了解决高管持股

刘工昌 反做空信息中心 2018-12-16

点击上方蓝字“反做空信息中心”一起玩耍


10月24日,国内最大的乳品企业伊利集团通过官方网站、官方微信、官方微博等发布了实名举报公开信——《常年屡遭破坏伊利苦不堪言 被迫公开实名举报信恳请彻查郑俊怀及其保护伞》,实名举报前任董事长郑俊怀。



一家企业实名举报前任董事长,并且公开声称其背后的保护伞为原国家级省厅级领导,在政商关系极为浓烈的当地,伊利这么做我想绝不是为了追求新闻的爆炸性,更多的是被逼上梁山后的破釜沉舟。



举报信中究竟说了啥


举报信信息量很大,这里我们先来关注一下举报信发布的时机:就在公开信发布之前的几个小时,20183伊利谣言案中的邹光祥、刘成昆被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回民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寻衅滋事罪。



也就是说,伊利集团是在接到法院明确的宣判后才公开发布的举报信。


那么这个所谓的“伊利谣言案”与这次举报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3月24日起,微信公众号“天禄财经”作者刘成昆陆续在其公号发布《出乌兰记——盘先生在美丽坚》、《出美丽坚记——盘先生回乌兰配合调查》、《出乌兰记——童话故事》三篇文章,暗示性地把“小说”所指与伊利董事长潘刚联系在一起。3月26日上午,邹光祥在其公号发文称“光祥财经获悉,潘刚已于近期回国,很快被有关部门带走并协助调查。”


当时的相关媒体纷纷揣测新闻消息来源并试图作证:潘刚已近半年没有出现在公众场合,而其最后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是2017年12月于哈佛大学授课期间,随后他就没有在公开场合露面。


针对“伊利董事长潘刚被带走协助调查”的报道,随即伊利股份回应称,相关媒体所报道的公司相关信息不实,市场传言均为谣言,公司生产经营一切正常,无应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信息,并公布澄清公告,将通过法律手段处理。



3月27 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两级政府成立专项工作小组进行立案调查,警方分别在3月19日、3月26日、3月28日、4月2日、4月4日,先后控制了6名涉案嫌疑人,苏某某、陈某某和郭某、邹某某、刘某某、侯某某,并在嫌疑人家中发现大量作案证据。



4月4日,伊利集团执行总裁张剑秋称:“这是一次有组织、有预谋、有策划、分工明确的网络谣言案”,我们认为,有一只幕后“黑手”花钱雇佣了一批网络写手,以网络文章小说故事等形式对伊利及主要领导进行造谣诽谤,给企业经营发展和广大股民及投资者造成了巨大损失。警察经调查后确认,潘刚3月26日当天正在医院看病,并且有详细完整的开药、取药过程记录。而这只幕后“黑手”与伊利集团的一名前高管(郑俊怀)脱不了干系。


我们看到,对刘成昆网络小说引发的所谓“伊利谣言案”,从一开始,在没有任何公开证据显示的情况下,伊利方面就直指郑俊怀。


而对此,黑龙江红星集团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郑俊怀于4月9日委托律师发表声明称,他对于“潘刚失联谣言”并不知情,伊利集团执行总裁张剑秋毫无根据地指责他是幕后主使,郑俊怀和红星集团将依法维权。南都记者关注到,声明中特别提到,张剑秋“翻出陈年往事,对郑俊怀以控告之名行诋毁之实”。


10月24日在此案判决书出来后,对于审判情况及伊利公开信内容,郑俊怀代理律师——炜衡律师事务所律师杨航远对新京报记者称“还不知情”,暂不回应。


实际上,10月23日的判决只是一审判决,法庭上刘成昆等人都已提出上诉,也就是说,至少到现在为止,刘成昆等人都还只是犯罪嫌疑人,但在伊利的举报信中,他们却成了名副其实的罪人。道理很简单,不把他们定为罪人,就无法揪出他们背后那个十恶不赦的“恶人”。


那么伊利集团言之凿凿的确认郑俊怀就是这起谣言案背后的主使,有实在的证据吗?


伊利在公开举报信里称,在该案长达5天的公开审理中,检方出具的证据显示,刘成昆供述案发前,郑俊怀主动约他在北京建外SOHO见面,向其提供了谣言案文章中的相关信息。检方还在庭审中提供了刘成昆的聊天记录。这些记录显示,他对其合伙人董敏说:“只能用小说的形式,信息源不真实。”董敏答说:“可以搞一个小说系列,不好写的都用小说手法写……把料一个个爆出来,不行就小说体……”


随后,刘成昆在朋友圈预告:“今晚我要写篇短篇小说,超级重磅,大家敬请期待。”当晚,他将相关文章发表在其个人微信公众号上,并发到一个200多人的财经记者群里。同在该群的邹光祥看到后,主动添加刘成昆微信询问更多情况。3月26日,邹光祥也在其微信公众号上发表稿件。


公诉人出具的证据还显示,刘成昆与郑俊怀(微信名“关怀”)之间有微信聊天记录,谣言引爆网络后刘成昆向郑俊怀汇报说,“给我更多消息,才能接着写”。邹光祥在庭审中曾表示,不知道刘成昆和郑俊怀的关系,不知道背后这么复杂,要是当时知道,自己才不会跟进这个事情。(伊利发公开信指控前董事长郑俊怀,披露“谣言案”更多细节2018年10月24日  新浪看点 作者 新京报食品周刊)


前面说过,由于这只是一审,刘成昆等还在上诉,所以公诉人的证据还不能完全成为具有公信力的铁证,还需要其他材料加以佐证。


关于刘成昆,公开资料显示,是天禄财经微信号运营者。



而另一个前媒体人邹光祥则在看到刘成昆的“小说”后,写出了一篇更直接的“报道”,稿件发出后迅速成了爆文。随后刘成昆又紧跟着写了两篇“小说”,对伊利及其高管极力贬低,而在文章中对于另一个主角“关耳先生”,则大加赞扬,甚至塑造成了“中国乳业教父”。


“关耳先生”何许人也?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指的是伊利前董事长郑俊怀。



那么为什么刘成昆在文章中力捧郑俊怀呢?这在其另一篇文章中可以看出端倪。


文章中记录了大量作者与郑俊怀一起吃饭聊天的细节,并且爆出了很多伊利的内幕消息,这些内容如果不是当事人亲口讲,外人很难知晓,可见作者与郑俊怀关系非同一般。而讽刺的是,当伊利方面指出郑俊怀是幕后黑手时,郑俊怀方面却声称“与涉案人员不认识,没有交往”。(造谣者与郑俊怀的暧昧故事时间:2018-05-13  来源:知料财经)


从公开展示的各方信息来看,伊利公开信中检举的内容应该是站得住脚的。也就是说,郑俊怀与伊利谣言案是很难完全脱开干系的。那么郑俊怀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这就涉及到伊利方面指控的他的主要事实。


伊利公开信说,由于2004年郑俊怀挪用公款罪犯案突然,被抓时从集团转出去的巨额非法资产还没有来得及转移到他们名下。2008年刑期一到,郑俊怀就状告当年出面收拾残局的呼和浩特市投资有限公司,索要违法违规所得,结果是郑俊怀败诉。


在起诉呼市投资有限公司屡次败诉后,在各种施压都无法得逞后,出于对索要非法财产未果的报复,郑俊怀开始纠集一批写手和网络打手,一方面炒作包装自己是“受害者”;另一方面对伊利管理层进行人身攻击、污蔑、迫害,污蔑伊利管理层、收买个别司法人员非法窃取伊利管理层及家属信息再炮制谣言扩散、在伊利发年报等敏感节点炒作扩散黑稿……


在伊利方面看来,郑俊怀做出这一系列事的根源在于2004年他犯挪用公款罪,他对此一直念念不忘,对伊利现管理层总是怀恨在心,试图报复。有意思的是,就在三年前郑俊怀接受媒体公开采访时似乎完全是另外一个人。


他在接受中国经营报的采访时说,坐牢也是一个机会,给自己一个缓冲,突然间什么都不需要你做了,你也做不了什么的时候,就需要在里头调理了,说不好听的话,如果不是坐牢,可能一些项目做成了,我可能也就不在人世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坐牢也是好事。像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又是经过了那场起起落落,经过牢狱之灾,还有什么看不开的?最终的结论:别折磨自己,善待自己。(郑俊怀:别折磨自己 善待自己2015-05-01 来源: 中国经营报)


这个在公开场合表示把什么都看开了,什么都放下了的达人,在伊利公开信中却是一个10多年来从来都没有放下,并且一直念滋在心,处心积虑寻求报复的小人。那么究竟是什么让郑俊怀背负了整个后半生的重负呢?


这里说来有点话长。


谁出卖了郑俊怀


郑俊怀毕业于内蒙古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先后在农林局、畜禽场、招待所呆过,33岁时去红旗牛奶厂当副书记。红旗牛奶厂又改名为回民奶食品总厂。到1992年,回民奶食品总厂已经成为呼和浩特农垦系统最好的企业。1993年,在郑俊怀的一再要求下,时任呼和浩特市市长白音一锤定音,回民奶食品总厂进行股份制改造,更名为内蒙古伊利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伊利股份在上交所挂牌上市,成为中国乳品行业首家A股上市公司。郑俊怀进入个人声望的顶峰。1999年,郑俊怀赶走了最具竞争力的副手牛根生,全力培养年轻的潘刚。2002年,32岁的潘刚升为公司总裁。200412月,郑俊怀突然被捕。


我们这里列举的是许多媒体大量报道的,这里列举的目的不是为了犯闲,实际是为了暗示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郑俊怀对伊利的孕育成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用通俗的话讲,伊利是郑俊怀的孩子,这样说应该不算过分。但正是这个“孩子”,他倾注的感情越深,对他的伤害越重,我们后来也可以想象,他带来的报复也将越猛烈。


回到上文,这里面涉及到郑俊怀的主要罪名是前后两次共挪用1650万元购买社会法人股票,而这次伊利在实名举报公开信中说:“恳请检察机关向社会公开这78册案卷(即当年已坐实、当事人供认不讳的郑俊怀挪用2.4亿公款及诸多涉嫌重大经济违法犯罪线索的78册案卷),并对郑俊怀违法犯罪事实依法提起公诉”。


此外,伊利还称郑俊怀多起重大经济犯罪中,有一起涉嫌侵吞黑龙江两亿国有资产,目前已就这一涉嫌违法情况向黑龙江省监察委寄出了几十封实名举报材料,希望监察委公开被郑俊怀控制的公司收购三道牧场的整个过程及相关文件。伊利表示,其“所反映的情况都是客观、真实的,愿意对此承担一切法律责任”,并在10月23日正式向其时正在内蒙古的中央巡视组递交了相关材料。


关于黑龙江国有资产的事,由于没有相关资料,这里不做评析,只说说关于在伊利的挪用2.4亿公款事件。


2003年-2004年间,担任伊利集团独立董事并兼任董事会下属审计委员会的主任的王斌在审核分析公司报表时发现,相关科目金额有异常波动,也收到了一封来自上交所关于伊利从2002年11月起,有累计3亿多元资金用于购买国债,亏损近1000余万元后仍在继续购买,为何没有向股东披露的问询函。在随后的董事会上提出但遭无视。于是他和俞伯伟等几位董事否决了公司的一份总投资额达11亿元之多的投资预算,其中就有购买国债的“短期投资”计划。这次会议就成为“独董事件”的导火索。(伊利前独董王斌回应伊利“谣言”事件,称或为“独董事件”后遗症2018-04-13南方日报)


随后的6月29日,伊利股份2003年度股东大会上罢免独立董事俞伯伟获得通过。表面上看,罢免的理由是“2003年以来,由独立董事俞伯伟先生之主要社会关系是担任主要职务的公司,与本公司进行了关联交易,且交易数额较大,对于前述关联交易,俞伯伟先生事前未按照相关规定,向公司进行通报并履行相应回避表决程序”。证监会2001年8月颁布的《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明文规定:为上市公司或者其附属企业提供财务、法律、咨询等服务的人员不得担任独立董事。但按照俞伯伟本人的说法,2001年,郑俊怀董事长请我出任独立董事,并建议我以社会关系注册咨询公司以规避独董不得兼职公司业务的规定。我就以亲属名义注册咨询公司为伊利服务。


伊利独董罢免实际原因之一就是俞伯伟、王斌等三位独立董事对公司国债投资进行置疑。6月19日,伊利股份再次承认,2004年1月至3月间,公司通过控股64%的子公司又在上海买卖国债累计2.29亿元,截至6月16日,国债余额1.04亿元,净亏940万元。管理层家属持股问题也是俞伯伟置疑的重要内容。(伊利独董风波疑云 郑俊怀俞伯伟为何翻脸?2004年07月01日 16:05 来源: 南方日报)


1999年底,呼和浩特立鑫实业准备转让2.68%股份,为买下这些股份,郑俊怀提议以伊利部分高管的名义成立华世商贸,后来华世商贸的股东又变更为郑俊怀等5名伊利高管直系亲属。2002年,伊利股份定增,呼和浩特市国资持股下降到18.71%,此后这些股份转让给呼和浩特市财政局,财政局又将部分股份有偿转让给启元投资,财政局作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降至14.33%。而启元投资作为伊利第三大股东持股4.38%。启元投资正是郑俊怀和伊利高管注册的公司,其购买股份的资金来源于郑俊怀等人的高管激励奖金以及贷款。2005年底,包头市法院宣判:郑俊怀等5名原伊利高管,成立华世商贸,两次分别挪用伊利集团1500万和150万,购买伊利社会法人股票,犯挪用公款罪,郑俊怀被判刑6年。庭审进行了12小时,郑俊怀当场洒泪。潘刚接任董事长,成为伊利集团新掌门人。(中国乳业的“三国杀”猛哥分号©并请附上出处(虎嗅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268536.html )


这里面有一个谜,公开信息显示,至少到2004年6月底,伊利仍为郑俊怀所控制,仅仅6个月后突然锒铛入狱,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谁也不知道。第一财经日报曾以“郑俊怀入狱 揭秘当年是谁出卖了他 (2015-10-08 20:28:37)”为题来引人眼球,不过看完全文,实际上相当于什么都没说。


但中间有些描述似有所指。伊利董事会决定全面改组现有领导班子。已经退居二线的原呼和浩特市国资局局长、现副董事长李云卿将全面负责原董事长负责的事务,但李并没有直接升任董事长,集团总裁潘刚负责全面生产经营,党委副书记杨贵负责党务工作,陈彦将负责信息披露工作,原奶事业部由韩玉堂负责。


此前一天,杨贵和副总裁詹永宽还是呼和浩特市政府指定的负责人,现在突然来了个大换班,是否另有原因?杨贵对此的解释是,此前潘刚还在接受调查,为了保持伊利的稳定,所以临时指定他们负责,现在潘刚回来了,自然是由他继续管理。


20日的董事会,当地政府没有派员参加,但这并不意味着此次人事改组没有政府的声音。呼市在事发后就立即派出市委副书记张澎慧和副市长武文元负责处理伊利事务。21日中午,武文元副市长和金川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白主任再次来到伊利,“主要是想看看我们(伊利)有没有什么需要帮助的。”


54岁的郑俊怀出事了,34岁的潘刚又重掌了大权。这个年仅32岁就被聘任为总裁的年轻人曾经是郑俊怀的“死对头”,他在“独董事件”中公开反对郑俊怀等人,并且一度提出辞职。知情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虽然内蒙当地很多人早就知道郑俊怀等人的违规,但伊利到今天事发,据他所知是伊利内部出现了纠纷。而郑俊怀成了人事斗争的牺牲品。郑本人“一言堂”的情况突出,引来很多人的不满。


对此,中国企业家杂志说的深刻的多。在接受中国企业家杂志采访时,郑的朋友张三林说,在郑俊怀等人被带走调查后,张在伊利的配车、办公室也都被伊利收回。伊利中高层管理人员有500多人或主动离开或遭辞退。郑俊怀出事前,郑与潘刚的矛盾已经激化,原因是潘刚的姐姐、姐夫等众多亲戚开办多家承揽伊利广告、劳保用品业务的公司,郑极力反对。潘刚与同遭郑截断财路的伊利独立董事俞伯伟(俞的亲属办有咨询公司,曾为伊利提供咨询服务)同仇敌忾,将郑使用公司资金为自己买入伊利股份的事公之于众。有多人告诉《中国企业家》,潘刚与当地某政要的儿子关系密切,因此能在争斗中立于不败之地。(郑俊怀: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发布时间:2010-1-18来源: 中国企业家)


而就是这个张三林,伊利的举报信中对他有专门介绍,内蒙古自治区总工会原退休人员,被郑俊怀以重金收买;2004年9月,在郑俊怀被立案调查的敏感时期,怕被人发现,郑俊怀以宣传费名义私自给张三林26.98万元,购买了一辆福特蒙迪欧轿车,2011年谣言案发后潜逃(后附郑俊怀假借宣传费名义给张三林支付26.98万元的凭证和张三林购车票据)


2005年8月,郑俊怀在看守所时,由蒙牛两个高层撰写的《蒙牛内幕》一书出版。书中披露的《牛根生自述:我是如何从伊利出走的》一文说,郑俊怀免去牛根生在伊利的职务后,安排他到北大光华管理学院读书,这期间,“凡是我用过的人,生产部长、销售经理、技术人员⋯⋯基本上都被免了或者以其他职务被挂起来了。”离开伊利时,牛根生同样没有拿到伊利所欠的年薪。“作出离开伊利的决定时,”牛根生写道,“我心里相当难受。段永平从小霸王走时老板送他一辆奔驰,而我不但没拿到我应得年薪,还说欠企业20万,上北大的1万元也要我交……在伊利那头越寒心,在蒙牛这头做事的动力就越强。”


《蒙牛内幕》说,1999年,伊利原伊利液态奶总经理杨文俊离开伊利加入蒙牛,随后伊利将已内部处理结束的“挪用货款发放奖金案”移交检察院。由于杨及时补交了挪用款,而且单据俱全,检察院决定免予追究。


郑俊怀在伊利22年,功绩卓著,权威无上,伊利公司所形成的文化为其一手创造。在一个形成权力斗争文化的公司中做权威,在苛察他人的同时必要律己极严滴水不漏,这是代价。很不幸,郑并非完人,也有私欲,所以,把郑从灯火楼台送入黑暗中去的,正是郑俊怀本人。郑俊怀出事时,潘刚进入伊利已经13年,郑如何对待牛根生诸人,潘刚一定心领神会。郑俊怀如果真有远见,应该不会为自己目下的凄凉感到委屈。


   2009年1月,由刘爱国(郑俊怀律师)联络,一位前呼和浩特市副市长请郑俊怀吃饭。据刘爱国说,郑俊怀在伊利的时候,该市长与其关系并不好,但他也认为对郑俊怀的判决不公正。(郑俊怀: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  发布时间:2010-1-18   来源: 中国企业家)


至此,关于伊利检举信所言的伊利谣言案的大致情况已基本说清,只能说是大致情结,是因为有很多具体细节,可能永远埋在了当事人心底。自是已无法挖掘。再来说说举报信中最让人惊心之处。


伊利公开信说,向呼和浩特市政府索要非法财产败诉后,郑俊怀和他的保护伞打起了伊利的主意:十几年来,包括时任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些领导及领导亲属在内的人,一直不断给伊利管理层施压,要求配合将郑俊怀被捕前非法转移出去的资产落实到他们名下。郑俊怀甚至搬出了最高检某原副检察长给伊利施压。


2012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检察院邢宝玉检察长就曾找到潘刚董事长,说:“最高检一位领导要求伊利配合,把郑俊怀当年非法转移出去的资产帮助落实到他们名下”;2015年,潘刚董事长向内蒙古检察院马永胜检察长汇报郑俊怀破坏伊利及其重大违法犯罪的相关情况时,马检察长也说到:最高检某原副检察长(即上述那位“领导”)向他提了相同的要求。面对一次次施压,伊利管理层苦不堪言,但始终坚守法律底线,违法的事情坚决不能干,均明确予以拒绝。(伊利再起风波!揭秘伊利缘何举报前董事长  2018-10-24   搜狐舆情观察)


从前面的叙述可知,伊利的成长乃至壮大都带有极强的政商痕迹,可以说,它走的每一步都挪不开政府的影子。而此刻的伊利突然间似乎不管不顾,其猛烈的炮火不仅对准不共戴天的敌人前任主管,还顺带捎及了伊利口中所言的他的一大批保护伞,为了证明自己举报信的真实,还特别标注了证实举报的细节,尤其是公然列出了实际的人物,这大大增添了举报信的真实性的同时,也给举报本身抹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这是因为,这一纸举报不仅把郑俊怀,还有他背后的人都被迫逼上前台,如果他们联起手来,共同对抗,究竟鹿死谁手实在很难说。所以伊利这实际上是给自己先断了后路,只许成功,再没回头路。


从2004到2018,伊利经历了两次近乎断裂的灾祸。其实,在这两次灾祸期间,伊利所经历的其他灾祸同样触目惊心。


“网络推手”背后的蒙牛伊利之争


2008年3月,蒙牛宣布推出专业的儿童液态纯牛奶“未来星”,并取得了骄人的销售业绩,2009年1月,伊利推出了名为“QQ星”的同类产品与蒙牛展开竞争。在这场商战的初期, “QQ星”添加了深海鱼油DHA,因为这种物质被认为能促进婴幼儿大脑发育,“QQ星”由此略占上风。2010年5月,蒙牛集团宣布“未来星”升级,全线产品添加DHA藻油,专业说法,DHA可以提取自海鱼,也可以提取自含有DHA成分的藻类。


2010年7月16日,《生命时报》、《京华时报》分别刊发了大篇幅曝光中国鱼油市场乱象,随即网络论坛对其大量转载,密集出现了《出奇的愤怒!残害儿童!伊利QQ星有深海鱼油》以及“深海鱼油不如地沟油”的文字,在百度知道、搜搜问问、天亲子、育儿论坛等全面覆盖,最后通过对鱼油DHA的质疑性提问,要传播鱼油中所含EPA会致使儿童性早熟;鱼油DHA是垃圾食品(堪比地沟油);藻油DHA比鱼油DHA更安全、更好;拒绝鱼油行动。最终将矛头逐渐指向竞争对手,煽动消费者抵制加入了深海鱼油DHA的伊利“QQ星”。


同年8月11日,伊利将一份《关于近期部分媒体恶意诋毁伊利有关情况》的文件报告内蒙古自治区、呼市市委和内蒙古公安厅,获各级领导批示。之后的9月18日,一篇题为“‘网络推手’推波助澜加剧市场恶性竞争”的新华社内参又得到多位中央领导批示,公安部随后下发通知要求尽快侦破有关案件。


2010年10月此案告破,查明系蒙牛儿童奶事业部经理安勇与京博斯智奇公关顾问有限公司、北京戴斯普瑞网络营销顾问有限公司联合所为。10月22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公安分局发布公告称,“蒙牛损害伊利商誉”案没有更深背景,与蒙牛集团无关,仅是蒙牛个别员工串通公关公司采取的个人行为。


同一天,蒙牛集团也发布了《蒙牛集团关于“安勇事件”及诽谤与被诽谤的声明》,蒙牛还声明,“安勇原是伊利集团的员工,他在做损害兄弟企业的事时,没有向任何人请示,擅自而为。”(商战片之蒙牛与伊利   2010年10月27日16:17   新民周刊)


这两份口径一致的通告引起了公众的普遍质疑,央视名嘴崔永元在其微博上向网友们发出了向“花了28万元干坏事”的安勇学习的号召——学习他花自己的钱为公司做事的宽广胸怀,学习他为公司做事还不让公司知道的默默奉献精神,学习他为公司利益不顾个人安危的大无畏气概。


与此同时,事件中另一角色——北京博斯智奇公关顾问有限公司、北京戴斯普瑞网络营销顾问有限公司也被推到公众面前。按蒙牛总裁胡苏东对媒体的说法,这两家公司在没有与蒙牛集团签订任何书面合同、没有收取一分钱预付款的情况下,就与蒙牛员工安勇合作,冒着巨大的法律风险,背着蒙牛策划并执行了一场针对竞争对手伊利集团的网络攻击行为。


就在蒙牛方面欲盖弥彰的做法引发舆论一边倒的指责时,蒙牛集团开始向媒体主动报料,捅出了近年来伊利针对蒙牛展开攻击的“未晚事件”等内幕。2003年到2004年间,伊利集团委托其合作公司北京未晚品牌(国际)传播机构(以下简称“未晚”),采取收买媒体等方式,广泛制造并传播蒙牛负面信息。经公安机关查实,在所实施的5次行动中,双方共签署合同款总额592.17万元,在全国11个省会城市的平面媒体及网络发表诋毁蒙牛乳业文章上百篇。事发后,“未晚”总经理杨光林及仉长雷、李伦三人被刑事拘留。在公安机关查获的多份伊利集团与该机构签署的合同中,其中的一份合同里,双方约定,伊利集团付给后者444.3万元,用以实施所谓的“伊利集团号外行动整合公关传播”。


除了“未晚事件”,蒙牛还在书面说明中公布了其称为“假投毒真诽谤事件”的内容,具体是指2007年11月27日到11月29日,洛阳、杭州及石家庄市工商局以及郑州某超市先后收到匿名信,称在蒙牛牛奶中投放了剧毒。为此,各地工商局纷纷要求蒙牛产品下架、停止销售。“而事实上,在调查过程中并未发现任何被投毒产品。”蒙牛称,根据专案组掌握的线索,“投毒之说”基本可以确定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诽谤行为。


对于蒙牛的指控,伊利竭力否认,指责蒙牛如此揭底旨在“混淆视听”。


恶意营销的主题,俨然撕开了中国乳业最后一块遮羞布,足以让人担心他们的表演将导致深陷窘境的中国乳业丧失消费者对他们的最后一丝幻想。再精彩的商战大片终究也要落幕的,但这注定是一场票房收入惨败的拙劣表演,因为表演者总天真地以为消费者是白痴。(商战片之蒙牛与伊利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27日16:17   新民周刊)


在2008年的三聚氰胺丑闻中,蒙牛、伊利、光明三大品牌全体沦陷,蒙牛、伊利等公司股价一度近乎崩盘,蒙牛最终不得不向关系较好的其他企业家求援才渡过公司控制权几乎易手的难关。好不容易缓过气来的两家企业又遭重创,股价近乎腰斩。中国许多企业往往尚未完全迈出去就已陷入“窝里斗”互伐而难以自拔。令人难以想象,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在这片土地上,支配着商业活动正常运转的互信文化与商业伦理竟还是如此的弱不禁风。


尤其是伊利,刚刚主导了多年兄弟原来是生死仇敌,再度上演相熟同行最终成生死冤家的闹剧。但属于伊利的劫难还未停止。


动荡之下,伊利险遭抄底


2011年2月,郑俊怀任内的董事长助理、73岁的张三林通过《内蒙古商报》前社长李希晓等人,在网上公开发表一篇名为《内幕惨不忍睹:伊利被这样掏空掏尽》的万言举报信。


这封举报信称,“潘刚在伊利的个人敛财之路早在2000年就开始了。潘刚利用职权贪污、挪用公司财产,指令其下属以非法手段平帐、冲账;潘刚及其亲属采取虚报注册资本的手段,非法设立内蒙古信禾广告有限公司和虚假公司内蒙古锐信达科贸有限公司,以收取回扣形式受贿,并以公司名义非法交易,把国家财产变为其私人财产,涉嫌贪污挪用”。


举报信刊发后,李希晓、姜林等参与扩散,导致伊利股份当日跌停,伊利被迫报警,很快案破。


该案件一审判决认定,李希晓等4人故意编造虚假信息,其行为构成编造并传播证券交易虚假信息罪,并对李希晓等4人判处8个月至1年零6个月不等的有期徒刑,并处以相当罚金。


而李希晓,其所在单位2002到2010年间,长期接受郑俊怀违规提供的赞助费共计90万元,该赞助费2010年被伊利集团审计发现叫停不久,就发生了张三林、李希晓雇佣姜林等人捏造的针对伊利及管理层的谣言案(后附郑俊怀与李希晓签订的合同);姜林,曾因盗窃被重庆市未成年犯管教所管教,1999年又因抢劫罪被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法院判处7年徒刑(伊利再起风波!揭秘伊利缘何举报前董事长  2018-10-24   搜狐舆情观察)


2016年9月18日中国五百强企业之一、国内保险集团当中目前排名第七的阳光保险突然举牌伊利,到9月的正式举牌之后,阳光资本占5%,一跃成为伊利第三大股东,在这种情况下,阳光保险如果再增持4%的股份就可以取得第一大股东的位置。而这对拥有五百亿保费年收入的阳光保险来说,简直是唾手而得。



目睹了上半年宝万之争的腥风血雨,此时的伊利已经成了惊弓之鸟,和万科一样股权非常分散的伊利股份,不得不向上交所申请紧急停牌,但还是赶紧出台了补救的政策:第一修订公司章程,在公司章程中加上一个条款,当投资人持有伊利股份已发行在外股份3%的时候,应当三日内向公司董事会发出书面通报并禁止继续买卖。但这一条和我们交易所的制度是抵触的,交易所要求的是超过5%以上的股份才需要公告,才需要停止交易的,但是现在伊利股份自己定了一个3%,那这3%能不能获得社会的通过,交易所的认可,还是一个变数。第二,一旦发生公司被人恶意收购,为了保护创始人管理团队的利益,除了管理层巨额的现金补偿之外,还要连续两年以上持有公司15%以上股份的股东才有权提出管理层变更。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招数,但可惜它是在别人并购、举牌发生之后做的,并非最佳时机。


伊利这种停牌自救的行为,多少吸取了万科的前车之鉴,与此同时,阳光保险也很识时务,非常积极的表示自己只是个财务投资人,而且在未来的十二月内也不发生增持,不会充当一个野蛮人的角色。(伊利控制权之争:是投资人还是野蛮人?  2016-10-28 13:21  保险/股权激励/万科  本文作者:薛中行)


从后来的事件发展来看,阳光保险的确没有食言,但不是每个投资者都是阳光保险。此次事件至少暴露出伊利在公司治理中的一大问题,那就是股权分配过于分散,除了当地政府、各大投资基金,就是管理层也占了很大比例,这是为激励管理层的行为,本身无可厚非,华为也是如此,但华为不上市,所以不存在被人侵占的风险。而伊利既想从市场上融资,又想股权向管理层分享,自然就导致整体股权过于分散,给了一些激进投资者可乘的机会,曾经蒸蒸日上的深圳南玻集团董事长曾南在姚振华悍然取得主导权后黯然告退的一幕令人唏嘘。


“曾南携一众高管除了一纸辞职的报告,没有欢送,没有感谢,有的只是与打上门的“宝能系”之间的事事非非。曾南本来已拟好的辞职信都不及在董事会上宣读,这应该是他从来不曾设想过的告别方式,但这就是现实”。(南玻之殇 | 曾老大:把高管全部带走,姚振华:把秘书技术留下 蝴蝶不飞笔   2018.04.23)


2016年的这场控股权之争也把伊利目前的股权结构第一次清晰的呈现在世人面前。人们很难想象,一直在人们心中以国企著称,曾因国企中股权问题闹得腥风血雨的伊利不知什么时候已成了民企了。查如今上市公司伊利股份的十大股东,第一大股东仍是国企呼和浩特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但占股仅9.88%,核心管理层(潘刚、赵成霞、刘春海、胡利平)占比达7.94%,其中潘刚个人持股3.88%为第三大股东。


不禁想起2004年年底,潘刚的前任郑俊怀被以挪用公款罪逮捕,当时启元投资作为伊利第三大股东持股4.38%。启元投资正是郑俊怀和伊利高管注册的公司,其购买股份的资金来源于郑俊怀等人的高管激励奖金以及贷款。今天看这4.38%的高管持股不仅远低于现今伊利核心管理层7.94%的股份,甚至与现任董事长潘刚的个人持股3.88%也几乎相当。


在法庭上郑俊怀称:“所为一切均是为了解决管理层持股的来源问题,至今不明白我的行为已经犯法。”


 

应该说,曲线MBO的做法原本就游走在法律的灰色地带,在当时很多企业业主都在这么做。


不管以后的郑俊怀做了什么,也不管日后人们对他的为人怎么看,我觉得人们至少应该记住,在中国经济由传统向现代规范的公司治理艰难转型中,我们不要忘了那些为这样的转型做出开拓性牺牲的人。在这里我们不是要说伊利现在这种转变后的所谓的阴谋,恰恰相反,作为一个始终关注公司治理的人,我从内心欢迎这种符合现代企业发展的产权明晰化转变。我们认为,正是由于有了潘刚为首的伊利现管理层股权的激励,才有了今天伊利骄傲的奋进。


2018年7月26日,在荷兰合作银行(RABO BANK NEDERL-ANDS)发布的2018年度“全球乳业20强”中,伊利集团继续蝉联亚洲第一,稳居全球乳业第一阵营,体现了企业在亚洲乃至全球全方位的综合领先优势 。


10月30日晚间,伊利股份发布三季度报告,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613.27亿元,同比增长16.88%;归母净利润50.48亿元,稳居行业第一。截至8月,伊利液态奶线下零售渠道市场占有率37.6%,公司营业收入、净利润、市占率继续保持行业第一。


10月底,11款JoyDay冰淇淋在印尼首都雅加达全球首发,并将于年底覆盖印尼20多个城市,逐步拓展至东南亚其他国家。JoyDay全面登陆印尼等海外市场,开启了伊利国际化征程的新篇章,也是伊利打造新的增长极、实现外延式增长的重要战略布局。


雅虎财经文章指出,“中国乳企如今从营收规模到影响力都已经进入全球前列,伊利开启了自己的大航海时代,它是否能成为中国同行中的哥伦布,值得期待。”


伊利身上几乎凝聚了中国企业所能经受的所有磨难:兄弟阖墙、同行相嫉、旧人报复、野蛮收购。我们希望,历经磨难的伊利真正成为中国同行中的哥伦布。


作者|刘工昌贴

编辑|小鬼当家


温馨提示:

本文引用数据,均为官方数据,或为公开报道,未使用任何内幕消息

近期原创文章

从美股回归, 360为何不太受欢迎?

三个跌停当头棒喝!万达电影重组陷困

红牛中国之争:横跨中泰两国的豪门恩怨

艾滋热搜探探躺枪,公关要求用户删微博

多名大佬强势杀入 汽车行业将迎来大洗牌时代

胡润套现榜马云110亿居首?原来是为了干这事

四次自我否定,这家电器公司力压格力海尔成第一

璀璨进博会背后,牵引中国经济的上海为何慢了下来?

总经理行贿,深陷“财务造假”丑闻的康美药业还欠一个交待

超8000万用户仍然无法盈利!爱奇艺还能在“优爱腾”呆多久?

反做空信息中心

世界那么大

扫我带你去看看


近期发表的文章都会保存在知识星球

(付费)加入了解到的肯定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