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半年过去了,探月学院实现了我和女儿的预期吗?
作者:王阳 ;编辑:荔闽
作为一座创新高中的创始届家长,我最近常常被人问到:探月学院实现你当初的预期了吗?
确实,探月做的是看似「不可能的事儿」,它蕴含着「人类对于未知最本质的好奇与探索,对于梦想最坚定不移的行动力」。
这样的事情没有困难?才怪!
探月学院创始人 Jason 在不同场合引用过肯尼迪总统这段话:
我们决定登月。我们决定在这十年间登上月球并实现更多梦想,并非它们轻而易举,而正是因为它们困难重重。因为这个目标将促进我们实现最佳的组织并测试我们顶尖的技术和力量,因为这个挑战我们乐于接受,因为这个挑战我们不愿推迟,因为这个挑战我们志在必得,其他的挑战也是如此。
有意思的是,家长分享有「学习者」(探月对「学生」的称谓)将这句话放在自己学期成绩单的封面上(探月每个学习者的成绩单封面都是由学习者自己设计的)。在我看来,这不是简单的巧合,而是气味相投。
青春,是用来迎接挑战和淬炼的。
先来看看女儿第一学期的状况。
上学期即将结束的时候,我跟女儿吃饭时聊天,可以说说你一学期的收获吗 ?说几个关键词就行。
女儿说,「光说关键词怎么行呢 ?要有理有据,至少要陈述清楚」。好吧,受教了。洗耳恭听:
「第一个是有一群非常值得我信任的人。倾听我的想法,帮助我实现。不是替我实现,所以我自己要干很多活。」
「第二个是收获了领导力。宿舍长要接纳别人的弱点,根据大家的接受程度,制定规则。宿舍长要承担责任。管理一个宿舍和学习一个项目很不一样。没有乐在其中。」
我插话:「如果还被选上当宿舍长,还当吗 ?」答:「愿意继续当」。
「第三个是学会了很多种给别人反馈的方法,也收到了很多别人给自己的反馈。」
听完女儿说的这三条,我内心平静而温暖。一群有趣的人,包含老师和同学,在她正需要的时候出现了。之后 18 岁离开家,我也更加放心。「听起来这个世界还是有趣而美好的」,她能带着这样的感受离开家,对我来说是莫大的鼓舞和欣慰。
这些收获和我们当时选择探月的初心匹配吗 ?
时间倒回到去年这个时候,我们选择探月,是因为它「内心丰盈的个体,积极行动的公民」这一理念和我们对孩子的期望高度吻合。我们对孩子的期望一直都是:
照顾好自己。
知道如何与人相处。
有自己的想法,愿意为之努力。
女儿的收获和我们的期望看来还是很符合的是不是?
其实我们的期望她是知道的,我们之间谈过很多次。她在跟我说上个学期收获的时候,并没有刻意去回应这个期望,从我的角度,这些预期可以说是无意间实现了。这一点,让我对探月心生感动。孩子说要「有理有据,陈述清楚」,不是一句话,而是真真切切发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场景之中。
我接着问:「最开心的时刻 ?」
答:「得知里程碑通过的时刻。」
「最不开心 ?」
「又有一个新邮件,各种 deadline。」
「最困难的事情 ?」
「有的时候头绪很多,不知道该做哪个。」
除了预期收获,困难也在我的预期之中。
我看到女儿的挑战是如何让自己的节奏和社区的节奏再同频一些,更加乐在其中,更加体会到「反思」的价值并运用。
预期里还有我自己的部分。
记得 2017 年年底的时候,我许下一个心愿,希望在新的一年找到学习组织。2018 年年初,当我们正式决定申请探月的时候,我就确定我的学习组织已经找到了。
那么,这大半年里,我学到了什么 ?
先说一个和成长导师有关的故事。为充分实现每一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探月学院为每一位学生配备一位专属的成长导师。配对的过程有点像介绍对象,在有趣的活动中相互选择。
通常家长和成长导师接触的最多。成长导师在「目标计划、心理情感、学术、榜样建立」四个方面为学习者提供支持。每周会见学习者 1~2 次,每月会约见家长一次,给家长写月度总结信。平时有特别需要的时候,家长和成长导师也可以相互约见,甚至安排针对性的活动来支持学习者。
有一个周五放学我去学校接女儿,几个姑娘拿着学校介绍小黑书(对探月学院介绍册子的爱称)「争吵」:
「珺泽是女神!」
「错 !Petula 是女神!」
「你俩都不对,Lu 才是女神!」
姑娘们心中的女神就是她们的成长导师。那个说「珺泽是女神」的就是我女儿。
珺泽在探月官网上这样介绍自己:
一个爱玩爱跨界爱探索的教育工作者,工作的核心一直都是「助力人的成长」,被探月生命体和小伙伴们吸引而来,期待努力跟大家一起共建一个开放、高效,同时能在此以真实面貌生活的社区场域和组织文化……
这是女儿和成长导师珺泽分享互为 Mentor 和 Mentee 想对对方说的话
刚开学不久 9 月份的某个早晨,我看到家庭微信群里头天晚上女儿提出想去上海看演唱会,爸爸立即回复「支持」。我一下懵了。非周末时间,还不在北京,除了路上时间,还需要在上海住一晚上。这个「支持」是不是有点太迅速 ?爸爸说看到之前女儿有错过演唱会的遗憾。不过他也觉得是有点回复太快了。话已说出口,怎么办 ?对十几岁的孩子出尔反尔可不是明智之举。
「球」踢给成长导师呀,哈哈。
这个嘛,你还需要去问珺泽。
反馈很快就来了。女儿说珺泽对她的想法没有意见,但是要回答以下问题后,再来讨论能不能去上海看演唱会:
看演唱会的门票钱谁出 ?
交通费餐费住宿费谁出 ?
一路上的安全谁负责 ?
在上海住哪里 ?安全谁负责 ?
落下的课如何补 ?如何和授课老师沟通 ?
听了女儿的转述,我心里疯狂给珺泽点赞,对呀,高级呀 !长期以来我们对孩子的想法常常习惯了要么「支持」,要么「反对」,其实在 YES 和 NO 之间暗藏着大把成长机会。
女儿断断续续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逐一回答和多方协调导师提出的问题,最后成功去看了演唱会。我留意到整个 10 月她的微信签名是「10 月 31 日」,正是演唱会的日期。演唱会结束后一周,签名就改成了「脚踏实地」。
需要好好反思一下(反思也是探月文化之一),支持和反对之间明明有很大空间,屋里那么大一头大象,为何常常视而不见 ?听听中医李辛老师怎么说:
长期围绕在我们身边的驯服、暗示和教育,长期的对物质的追求和具体目标的执取,使得我们的心智受困,甚至变成条件反射一样的简单的「赞成/反对」模式。
《经典中医启蒙:一个中医眼中的生命、健康与生活》,李辛,p36,中国古籍出版社,2018年5月
视而不见是因为我们心智受困。不过珺泽让我看到了逃离困境是可能的。我还进一步思考,发现在珺泽给出的指导意见里,有一点她没有提:这么做是不是给其他同学带了不好的头?
其实除了时间、安全、耽误课业等这些显而易见的顾虑外,我心里还有一个没有说出的不安:我家孩子这么做会不会影响不好 ?长久以来,什么是好的模范,什么会影响其他人在我们身上有深深的烙印,有很单一价值取向上的定义。
珺泽作为成长导师,和家长想法不同,是因为她身上有着探月的价值观,个体的成长和社会模范有新的定义。个体和公民可以和谐发展,内心丰盈和积极行动可以双赢,也必须双赢。
这件事情让我学习到很多。证据如下:
上学期临近期末的某一天,我在探月开家长会,期间女儿电话进来。我到教室外面接听。她问我可不可以买个耳饰,她自己出钱。嘿嘿,这回我不会简单说「行」或「不行」了。我说「等下我们讨论一下」。女儿在手机那头说「那就算了」,然后我们就结束通话了。
开完家长会,我美滋滋地去找到珺泽,跟她汇报我的进步。可是迎接我的不是赞许的眼神,而是满脸疑惑。「嗯 ?讨论一下 ?」然后她跟我说了她十几岁时她爸爸和她讨论的故事,跟我分享如何更好地和孩子「讨论」。
看来我进步的空间还挺大。正好遇到一位家长,我让他帮助我体会一下,这种语境下的「讨论一下」对于十几岁的孩子意味着什么 ?片刻过后,这位家长跟我说,意味着被拒绝。我心里一惊,真的吗 ?讨论一下怎么会是拒绝呢 ?
晚上,我找了个时间再次联系女儿,跟她核实她的感受,跟她说类似这种事情,之前她都是自己决定的,为何这次要特意征询我,有什么需要我给出参考意见吗?因为当时在开会,不能细说。结果还真是,她认为我拒绝了她。然后她自己就买了。原来几个姑娘商量好的,去马来西亚研学时戴一样的耳饰。我终于懂了女儿跟我说这事的目的了,原来是要向我分享出发前的兴奋。
我跟女儿说,或许之前我们之间的沟通有不恰当的方式,但从此以后,你要记得,我说讨论一下,不是拒绝你,而是就事论事,讨论一下。
整个这个过程对我来说,最大的收获是我对建设性的提问、支持和反馈有很深的体会,同样,我也更清楚应该如何判断来自对方的提问、支持和反馈是否具有建设性。
除了成长导师,我还从其他老师那里学习到一些东西。就像女儿说的,探月是「一群人」。
探月学院学习者每学期都要参加 ELP(Experiential Learning Program 体验式学习项目)。上学期有马来西亚、印度、四川和北京 4 个组,由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女儿选择了马来西亚。马来西亚由 Yuan 带队。Yuan 是一位酷酷的英文导师,上课的时候,会和学习者们一起玩 Rap.
家长们众筹给 Yuan 定做的喉糖
在孩子们即将从马来回国时,Yuan 给家长们写了一段话,哈哈,他的中文表达的确不够好,我整理大致如下:
旅行今晚就结束啦。我们这次旅行有哭有笑,有开心也有伤心。我觉得大家都有了深度的成长,获得了有趣的经历,遇到了新的朋友,每个人都是这样。我也在这里想提醒大家,不要因为我们发的照片没给大家一个全面的认识,而给孩子们武断粗暴的评论,要更多给孩子感情上的共情。认知不一定是真实的,但情感则是真实的。相信自己孩子的潜力和能力。
我建议大家等孩子到家了,做一次深层次的沟通。如果和孩子的理解有差距,可以找到我们再去做全面的了解。
最后我想告诉大家,你们的孩子每一个人在这次旅行中都很棒,都有不同方面的成长,都是一个不一样的学习者。我以他 / 她们为自豪,以他/她们在马来西亚展现出新的一面而自豪。
家长们收到后挺感动,谢谢老师对每个孩子的看见与呵护,像老母亲一样嘱咐家长。
在孩子们研学的一周多时间里,我的思想也有过一些波动。当我看到印度组和四川组的照片和反馈时,有个声音响起:我的孩子错过了什么 ?印度和四川的项目以后还会有吗 ?如果以后还有,她会选择吗 ?
当我静下心来,分辨这是杂音还是真实的声音时,看到了 Yuan 写给家长的话。我就清楚了。显然这是个杂念,不是真实的声音。真实的状况是人不能同时踏进两条河。她一定选了对她来说最合适的。她会以自己的方式看到她的同学们,并从中受到启发。
等女儿回来后,我和她之间的对话就是交谈,而不是盘问。她甚至详细对比了探月的研学和之前学校研学之间的差异。大呼小叫地说不想回家,在回老家过年的火车上,还在说着想再去一次马来西亚。当她告诉我精心准备的礼物没有送出的时候,我的好奇心战胜了我的失落和评判,询问为何没有送出,她平静地告诉我没有合适的时机,中间有一个好时机,但礼物却没带在身上。
我从她的朋友圈看到这段话:
LITERALLY the warmest and kindest and most hospitable people I’ve ever met. Even thinking about them makes me smile.
我知道,她也一定在这段体验里付出了真诚,否则不会有这样强烈的感受,并且这些感受并没有因为礼物未送出而打折扣。我也能体会到她的小小遗憾。
她还告诉我,因为和正和第一个交谈对象聊得很深入,没办法撂下 ta 立即去找另外的陌生人(其中有一个活动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和更多的当地人一起交流)。我便知道她参与到游戏中了,并且在那些瞬间,她是有意识地做了自己的选择和决定。她也很清楚哪些同学和很多陌生人合影了,还由衷地欣赏谁谁这次有很大的突破。至于她是否需要在未来要有类似的突破,我想她自己心里已经有了想法。
女儿这学期开学后不久,应邀参加了小学母校的家长分享会,当有家长问到「你觉得爸爸 / 妈妈对你的支持大吗 ?」她说,特别感谢爸爸妈妈多年来对她的支持,他们看了很多育儿书。不过,现在她在青春期,父母在更年期。感觉爸爸妈妈学的有些不够用了,她也正在学习如何和更年期的父母沟通。是需要彼此一起学习。
她还联系探月的生活老师,希望开展一些指导青少年如何和父母沟通的课程。
我想,青春期也好,更年期也好,都是我们自己贴的一个标签,本质上是生命提供给人类一些特别的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探月会组织家长们定期交流,也有为家长专门提供相应的课程
俗话说谦虚使人进步。我觉得进步也会让人谦虚。新学期开始后,我看见的、听见的以及感受到的,都让我对孩子们更加放心。本学期我将继续向整个探月社区的「老年人」和「年轻人」好好学习,把精力主要放在应对我自己的挑战上,一是亲子关系中哪些管,哪些不管保持更多的觉察,找到更好的界限;二是如何更好地以身作则,示范一个健康、快乐的人生。应对这些挑战,最后的受益人还是我自己。
探月有一条铁原则:相信每一个人是天生的学习者。
这些天我也在想,为什么探月更容易成为一个人学习的地方呢?我在《创造力:心流与创新心理学》这本书里找到了答案。作者即心流之父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说:
在步调一致、观念陈旧的文化中,为了获得新的思维方式,人们需要投入更多的注意力。换句话说,不需要太多注意力就能获悉新观念的地方,更有可能产生创造力。
回到开头的问题。非常有意思的是,几乎没有人来问我,探月学院你最不满意的是什么?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大家都是更切实地关心真实的状况,关心现实和预期之间还有多少路要走。让我体会到更多的人对于变化,对于不确定的未来不是那么抗拒和担忧,以真正关注或投身其中来取代观望、质疑。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探月不仅仅在实现大家的预期,还在引领人们做更多独立的思考:如何更好地拥抱和迎接未来。
「完」
我们期待每个人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无论是老师、还是父母,都可以对于孩子的独立特质和能力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孩子们也可以,相信自己是一个 「Amazing Me(了不起的自己)」。点击图片了解「Amazing Me」探月招生季活动,我们期待在 3 月 30、31 日在探月学院和你一起探索教育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