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在人工智能时代人类不可能被取代?

2017-12-20 丁琰妍 大同学吧


现代科技革命不断刷新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对于个人来说,这既是巨大的挑战,却也是一次可以改变与抓住的机会。我们个人究竟应当怎样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呢?看了这篇文章后相信你就有了答案。


 

下,有关新一轮技术革新(以人工智能、机器人、区块链、生化科技等“显学”的主)的讨论往往都透着一股人类将被取代的恐慌情绪。无论是埃隆马斯克的“因科技进步大量工作岗位流失的彻夜难眠”,还是比尔盖茨近期提出的“机器人税”,更或几年前霍金先生的“宇宙威胁论”,无一不是忽视了当今社会的巨大变动和人类面对技术革新上的强大适应力。


01

历史视角下的人类突围

技术进步→提升整体社会运行效率——远离贫困

的根本动力


往往,充当预言家和权威分析师的人类导师都愿用“这次,真的不一样!!” 来强化这一场技术进步对人类的影响,但是,这往往也将其局限的历史眼光暴露无遗。


纵向对比,每一次的技术跨越都是对人类之前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且发生和完成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所以,我们其实很难以一个历史回顾者的身份去简单预测未来,因为,未来不可预测也难以想象。对这些技术力度的直接 “暴力比较”,没有意义。

横向对比,哪一次人类社会技术领域的创新不是对当时社会生活带来巨大变动?印刷术的发明和改良直接引发了政教分离,带来了现代教育,播种机、收割机奴隶制得以接触,冰箱、洗衣机的发明解放了女性的双手……这些现在看来无比普遍的技术革新对在当时环境下人类社会文化的冲击丝毫不小于今时今日又一轮新技术进步,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巨大推动。


以美国的农业史为例,1870年,农业技术主要依靠手工劳作及马拉机械,农业劳动者占了所有劳动者的一半。由于拖拉机和电机的大量使用取代了马拉机械和大量人力,到1950年农业劳动者在劳动人口中只占不到五分之一。到21世纪,雇农只占美国就业人口的百分之一不到。可见,这并没有给美国带来大范围失业,也没有使普通劳动者陷入贫困——而是恰恰相反。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和整体社会效率的提升。

1900年,美国家庭平均花费在食物上的开销高于40%,现在则低于15%。从食物上省下来的钱用在了其他花费上,1969年,80%的美国家庭有私家车,32%的家庭有两辆或以上汽车。到2009年,92%的家庭有车,58%的家庭有两辆或以上汽车。这显示了财富的稳定增长而非下滑。这正是过去几十年科技发展赋予我们的。而当年,罗斯福夫人也曾忧心忡忡地写到:“今天我们已经到达了生死存亡关头。只有当节省劳力的设备不会抢工人饭碗时,它们才是有用的。”恐怕,她当时的心境,与现在的悲观者们,别无二致吧!

若论是增强贫富差距还是提升社会整体运行效率,其实历史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技术进步正是让人类远离贫困的根本动力。


谬误的产生,不在于对事物本身认知出现了偏差,而在于忽视了其他领域的潜在变化。

02


物理视角下的世界变化

能源、物质、信息是世界运转最核心的三大要素。强化三者之间的互动和利用效率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21世纪,人类获取能源的方式将由集中式自上而下的方式转变为开放式自下而上的方式,信息传播的途径从单一辐射式转变为多维复杂式,人类对物质的驾驭从人为主体转变为人机互动。每一个单项领域的延拓都带来社会权利结构的巨大变化,即由自上而下金字塔模式到权利扁平化过渡。


人类煌煌几千年文明史,不过是物理根基的多重演绎,而这些演绎,被智慧的人类划分为人文与科技两大阵营,但对当下来讲,个人认为,合二为一地研究和思考更有其价值。


基础结构的转变引发社会经济运转模式的更替,并在这个过渡期间产生一定的摩擦,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人类社会循循发展至今的不变定律。问题在于,这样的摩擦是否足以如大多是媒体所说,可以毁灭人类自身。



悲观者们认为:

1.技术进步会使岗位减少,必然带来大面积失业,增强贫富差距,造成社会动乱。

2.政府为避免此类情况发生,会对机器人进行征税。

3.为进一步遏制失业,外贸保护主义、反全球化将成为政策主流。

4.高福利社会将制造一批无用阶级,坐享其成,充当“小白鼠”。


事实上,这是一个很明显的悖论,高生产力低消费力的经济模式不可能维持。之所以会这么想,完全是工业化社会思想观念所留下的残余。实际上,对机器人进行征税除了抑制本国创新外并不能真正解决缓解一定时间范围内的社会波动。由此而来的一系列外贸保护政策也只会让情况变得更离谱。开放与共享,成为这个时代进步的主旋律。而贸易保护论所带来的短期荆经济增长相比于知识产权最小化所带来的社会创新,实在微不足道。


03

正视人类真正的命题

事实上,我们只是隐约看到了一个极度发达的科技团体,却完全忽略了正在我们身边的21世纪的两大核心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和气候变化问题(不论是全球变暖还是进入下一个冰川期)。而这两个问题,直接关乎人类今后的命途走向。



在《纽约时报》工作了 29 年的科技记者约翰·马尔科夫(John Markoff)曾向Daniel Kahneman(《思考,快与慢》的作者)发问:现在是不是该考虑机器人跟人类抢饭碗了。


然而,他却说,你没搞明白状况,对于中国来说,机器人来得正是时候。因为人,尤其是工作人口不够了,去年,中国的工作人口减少了 500 万,跟计划生育政策有关系。但这并不只是中国的问题,也是韩国、日本和美国的问题,世界正在老化(除了非洲),但没有人明白,我们需要机器人。


何止如此,人类自诞生以来,从来没有去考虑这个群体对环境的作用力,到目前为止也并未真正从生产生活的价值链上去调节碳排放,更没有全范围去监控、测试并反馈全球气温、湿度等的变化,因为,不论是数据量的规模还是对它的处理,都太难了,更遑论将其有效地运用到人类自身的实际生产生活中。


而所有的环境问题,本质都是对物质、信息和能源的使用问题。我们人类,貌似只是单一地在生产然后消费,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这显然不是了个能量闭环,而只是一个单线程。所以,才有了基于资源稀缺的经济学理论。而,人类,不过才走了其自身演化二分之一的道路。



当我们真正意识到,人类自身的增长矛盾和大环境剧烈变化的矛盾才是我们今天需要真正重视的问题,才会最大限度地去锤炼脑力,开发技术,以适应这两大难题。而所有的创新和生活范式的转变也都必须符合这两大主题。


机器人、人工智能、区块链这些面向未来的技术能否在新一轮危机面前与人类自身一起协同并肩,共同面对气候变化,共同解决人口老龄化这两项世纪大挑战,才是第三次工业革命背景下,挑战与机遇的双重色彩。


唱衰未来,不断强化这种恐慌氛围,除了短时间内守住第二次工业革命所积累的社会财富,于人类进步和发展而言,并无意义。



04

创造更好的未来

这场技术革命将彻底完善人类的经济模式。


正如前文所说,过去产品由生产者流通到消费者的单一价值链条将被扩充,生产者、消费者这两个在工业社会里的固化属性将被弱化,取而代之的是两者间互联互通、平等共享的交换属性,以评测机构、物品回收再利用为使命的公共事业性机构、非盈利性机构将大大增强其在合作型社会中的地位。换言之,单线程、注重商品交换价值的工业社会带来了大量的一锤子买卖,并造成了大量资源浪费,造成企业单一强调经济利益,却忽视了社会利益,而这部分利益的提供者,将来自于第三部分——社会组织。


同时,社会组织也吸纳了大量的普通劳动者,大大解决了所谓的大面积失业问题。数据的融通,让消费者成为了企业获取数据的重要来源,换言之,在信息交换的维度上,彼时的消费者成为了真正的信息生产者,而在能量的融通中,自产自销的能源生产模式依靠社会组织转卖给企业方,基于能量守恒定律的社会经济里,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将真正像水一样融通。


而这一切,需要突破大量的技术壁垒,更需要人类无穷的想象力和机器人强大的执行力。这是“人机结合”为这个时代带来的最大效益。


未来,不可预估

但明天,就在脚下


世界,不需要太多预言家,却需要太多有社会责任的梦想家,我也相信,高礼,是这群梦想家最好的摇篮和平台。


供稿:丁琰妍

排版:袁圆

亲爱的大同学,感谢您长期对大同学吧的关注和支持!为方便各行业之间的交流,我们组建了行业的微信交流群,欢迎您加入,我们会邀请在名企工作的精英和大家交流。


加群方法:扫二维码,加小助手为好友,并转发我们公号对您和朋友有价值的文章到朋友圈,截图给小助手,备注你要加的群,就会拉你入群。(微信限制每天好友添加数量,请耐心等待)

小助手二维码


行业群:

半导体IC交流群

理工科的金融学习群


微信群规则:

1.专业高效交流,进群请修改群昵称,格式:公司或学校+职位或专业+中文或英文名,请服从群主管理,多次违规将被踢出;

2.群内杜绝与专业无关的内容,杜绝一切形式的广告,如需打广告,请提前通知小助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