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時間做成地圖
:
杉浦康平自身近視加散光的身體特性,使他對於「看」具有很強的意識。比如因為近視,可以把月亮看成三四個,有時甚至會看到扭曲重疊成七個的月亮。也即是說,每個人看到的並非都是同一個世界,普遍的事象與個人體驗所得的事象存在著偏差。不去修正這個偏差,而是就這樣地接受它,也成為了杉浦設計的一個出發點。
人類在用手再現視覺信號的時候,通常會用線來表現出事物的形。為了再現信號,需要進行一種輪廓檢測。但是如果近視的話,卻做不到在視網膜上形成本該具備銳度的圖像,不能進行單純的線性處理。事實上,在凝視對象的時候,眼球是持續振動的狀態,無論是近視還是散光。從實驗中已經得到確認,如果止住這種振動,視網膜上的成像就會消失。所以在確認輪廓或是對象的形狀的時候,「波動」和「偏差」這樣的要素也許應該需要被割捨。「不要簡單地去描繪事物的輪廓」、「輪廓線是不停地在動搖的」也是杉浦設計的前提。
不僅僅是設計,在分析和語言表現方面,「不去簡單地描繪輪廓」也是重要的主題。在用線表現的形的時候,用直線連接A和B,是因為只有A和B兩點,測定器無法在它們之間測得其它,不得不如此為之。分析和語言化領域恐怕也在發生同樣的事。從A和B之間溢出的東西,或是對於溢出東西這件事的自覺,也許是言語表現和分析,以及設計向下個階段推進所不可或缺的。
杉浦設計的另一個基礎,就是「在不成形的事物中,看見形狀」。找出在不成形的事物中隱藏的「形的預兆」並非易事。經驗和閱讀的深度是必要的。像經濟變動那樣容易數值化的對象,可以用單純的座標軸來表現。但是,流轉的時間和感覺之類超空間性的事物,一般的方法難以勝任。首先要在超空間性的事物內部發現軸,這是把看不見的形可視化的第一步。
在杉浦的設計中,「手」是比什麼都重要的道具。讓信息圖像=情報設計成立的,是數據。數據終究是數字產物,即便附著著人心之類的東西,也會被削除而僅用數值來表現。正因如此,才會產生客觀、冷靜、透徹的圖像。極端地說,電腦也可以製作出「形」來。如果不花費許多時間去確認諸多步驟的話,手工作業將無法進行下去。而從那個間隙中,才能找到數字作業中洩漏出的東西,看到對象內部隱藏的未知主題。靈光一閃、驗證、飛躍、「直覺」誕生。有時,在令人焦急的指尖探索作業中,滲出了「散光」的景象。
■
變幻自在,富有可變性的『東京畫廊目錄』
開始於1961年的『東京畫廊目錄』設計,相對於一般的目錄是封閉的冊子形式,以相反的思路——開放的構成為基礎,創造出多樣的變化形式。
運用多種多樣的新型素材,通過複雜的裁切、折疊組合,施以衝孔工藝,混用數頁不同的材質,採用大量相異的印刷方式進行一體化的工作。這是對變幻自在的「可變性」進行探究。
眾多目錄設計中有一例1962年的『4人的作曲』展,那是集合了作曲家們新作的,日本首次的圖形樂譜 [Graphic Score]展覽。由東京畫廊主辦,黛敏郎、武滿徹、一柳慧、高橋悠治四位作曲家參加了展覽。目錄把新作樂譜印在了和紙、硫酸紙、銅版紙等材質上,在厚厚的紙上打洞,洞中間用線固定圓盤使之漂浮,吹氣就可以讓它旋轉。有著這種裝置的目錄裏,也收錄了武滿徹與杉浦合作的『日冕』。
■
把變幻的無處不在的磁場,化作「圖形樂譜」的嘗試。
1962年,杉浦與作曲家武滿徹協作,創作出了色與形互相干涉、共鳴的,名為『不確定性樂譜』、『日冕』的兩件作品。
[鋼琴家用的日冕] 1962
「演奏這首曲子的鋼琴家,必須對色與形相當敏感。」(作曲家筆記)
五種顏色的正方形色紙和上面標記的雙重圓環(使人聯想到日冕或者張開的嘴)。正方形的色紙上有一條切口,以此為媒介,將這幾張紙組合根據喜好組合起來,讓它們自由旋轉。
雙重圓環的內外標註的記號因色紙而異,暗喻對「抑揚」、「聲調」、「銜接」、「表現」、「對話」的聲音的探索。
組合色紙,在紙的旋轉上下功夫,讓它們的相互關係發生變化,催生出各種各樣的聲音的相遇、創造出可變的樂譜。「對形與色彩纖細地思慮」是不可欠缺的。
[弦樂合奏用的日冕] 1962
一個接一個把黃、紅、藍三種顏色印刷在三張正方形的透明菲林上,用轉寫法[Décalcomani]作成的圖案讓人聯想到日冕。由弦樂奏者的感性做出選擇,讓顏色自由地疊加,迴轉造成了變形,由此磁暴的極光發出了聲音的磁場。
這是受印刷術中的三原色、疊色印刷手法啟發而構思出來的。
■
時間的層次
以時間為重點的地圖。以東京站和大阪站為出發點的變形地圖上下分列,加上以能登半島(金澤)為出發點的地圖,展現了日本列島的「形」的激變。位置關係固定的空間也會在時間軸上伸縮。原本依靠鐵道移動在都市之間,當噴氣式飛機的線路打開後,這些都市就急遽地被拉近。「時間地圖」中,有被拉近的都市,也有作為邊境和極地而被遺留、被遠離的地方。到達位於東京和名古屋中間的富士山山頂的時間也跨越了地理上的距離,飛越了大海。以時間為軸的地圖上,開發的差距被極度強調。同時,出發點被改變,日本的形狀也在極端地變形。以列島的地形圖為基礎,將主要中心都市的時間地圖並置,試用了「多重共鳴提示法」。俯瞰型、統治型的國土管理地圖表示的地形,與反映出文化行為的時間地圖的表現差異在此被強調,同時確立了「多視點」的思考方法。從此,杉浦的圖表就以這樣的重疊作為基礎,將「多中有一」、「一中有多」的思路圖形化。
『百科年鑑』(平凡社,1973)
■
時間軸變形地球儀
時間軸的概念並非平面,而是被地球的球體替代,至今尚無先例的時間軸地球儀。交通手段的差異作為速度的變化被讀入,對應移動速度的發達程度地表產生了凹凸。凹陷的部分在小球面上,兩點距離較短。凸起部分的兩點距離則比較長。例如,從倫敦到紐約之間有噴氣飛機的航線,兩座城市之間的距離就會縮短,表面積也會縮小。有空港的城市在內部最小的球面上,不得不步行的地帶,則反而被擴張在大的球面上。⋯⋯藍紅二色的重疊是對變形地球儀的視覺立體化作出嘗試。
雜誌『遊』1號(工作舍,1971)
如果以時間為軸重新捕捉世界,整個世界就會像生物一樣發生柔軟的變形,產生出前所未有的世界觀。
「時間軸變形地球儀」展現了柔軟的時空、柔軟的地圖。雕刻出深深的時間的衣褶、空間的皺紋,從中產生新的「形」,是如此出人意表,充滿魅力。
■
五感盛宴・味覺地圖
「吃」是日本人特別關心的主題,不僅僅是每道菜的味道,容器的變化、素材的色彩、擺盤、氣味、舌頭與食物的接觸,再加上咀嚼聲、吸食聲等聲音混合在一起,確有「五感盛宴」之趣。再加上在這裏比較的四大料理都確立有豐富的歷史、文化支撐著的飲食觀,所以有著明顯的差異。多元的要素相互關聯,可以說取出隱藏其中的「散光的世界觀」要容易得多吧。
根據食評家玉村豐男飲食體驗的記述,嘗試了日本、法國、中國、印度四種料理的圖形化。食材的種類、烹調方法和量的不同、變化和飲酒的次數都作為數據被編組。日本料理是不斷提供小盤子的「列島型」;中國料理是複數的盤子差不多同時端來,以複雜的味道組合引人陶醉的「小集團型」;法國料理主要是高聳著足量肉類料理的「阿爾卑斯山脈型」;印度料理則是以盤子盛著許多混合著咖哩的米飯送進口中,辣味就像「恆河流淌」那樣持久。進餐的滿足度也被圖形化,中國和法國料理隨著用餐的進程而出現「滿足度彩虹」。由於日本料理是簡樸而克制的風格,很難出現彩虹。
『週刊朝日百科 世界的食物』136號(朝日新聞社,1983)
■
犬地圖
這是杉浦在與愛犬散步時構思的。首先,設定了狗要走什麼樣的道路,根據異性的氣息、食物的氣味、道路的坡度、溫度的變化、風向、聲音等等狗有興趣的參數,進行了環境的地圖化。不過最後,比起分析,不如說是對狗的行動、直覺進行了總結。
雜誌『遊』6號(工作舍,1973)
:
平面設計師。神戶藝術工科大學名譽教授。1960年代開始獨自展開視覺傳達、亞洲圖像、知覺理論、音樂理論的研究。以時間地圖為發端,向視覺表現手法的根源發問,通過進行大量的雜誌、書籍設計,持續為編輯設計提供多樣的可能性。
本文整理自網絡
來源:
http://abiroh.com/jp/seeing-the-invisible/781.html
http://kousin242.sakura.ne.jp/maruhei/fff/デザインとは/ダイアグラム/杉浦康平/
翻譯:林伯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