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ZINE 1-2 : : 流動的觀看 (預告)

楊舒蕙 HAKUCHI 2021-06-25




楊舒蕙

畢業於浙江大學。畫畫,也寫字,

並長期從事視覺文化研究。

(微博:芬尼根狂歡日)




*

以下為預覽片段,
正文將於11月11日作為HAKUCHI ZINE的內容推出。

HAKUCHI ZINE與HAKUCHI DAILY、HAKUCHI CIRCLE
構成HAKUCHI的付費訂閱項目 HAKUCHI +。

訂閱HAKUCHI +請點擊閱讀原文。


萊昂·巴蒂斯塔·阿爾伯蒂(Leon Battista Alberti)在『論繪畫』中談道:「畫面仿佛是一個位於固定空間距離和光線、有固定中心點、並且與觀者有明確空間關係的透明板塊,視覺棱錐體似乎穿透其中。我們常常看到畫家為了尋找他所認為的最佳視象,與描繪對象拉開距離,他其實是在本能地調整視覺棱錐體的頂角角度。


觀看——成為認知建構的起點和知識養成的前提。在下面這張有趣的圖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見,科學透視法如何幫助人們耐心地觀察感性雜多,並學會在這種感性雜多中形塑秩序。



這張圖來自賽里奧(Sebastiano Serlio)16世紀所寫的『建築學』一書,他受到維特魯威(Marcus Vitruvius Pollio)的啟發、影響,從而設計了舞台空間。觀眾所在的坐席區延續了羅馬式的半圓形看台形制。而舞台區域則分為前與後兩個部分。前舞台是矩形長條的平面,高出地面。後舞台則是一個平緩的斜坡,前端與前舞台銜接,後端被最終的背幕垂直截斷。前舞台和後舞台的地面上都畫著方格。所不同的是,前舞台上的方格是等大的,而後舞台地面上的方格則是按比例縮小的,向著滅點聚攏。


雖然對於觀眾來說,前舞台的等大方格在觀看時也會造成近大遠小的視錯覺,但後舞台的特殊地面則無疑加劇了這種錯覺,陡然增添了深遠之感。後舞台地面的方格只是基座,目的是為了徹底配合三組折角側片和那塊最終的大畫幕。畫幕上所繪製的並不是純粹的圖案,而是一個根據透視法所整理出來的圖景,整套布景加上地面方格的作用就在於構築這種整體的縱深感。



……


點擊閱讀原文,

訂閱HAKUCHI +,

可獲得正文內容







H  A

K  U          +

C  H  I

訂閱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