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有抑郁症吗?一千多年前,张仲景就创立了百合地黄汤治疗它
中医学中并没有“抑郁症”这个病名,但中医学中的“郁证”,“梅核气”,“百合病”,
“脏燥”等与之相对应,且现代医学对抑郁症的定义和诊断散见于古代文献中对郁证等
疾病的描述中,古代医家对这些精神类疾病的记载描述极为详尽,也并不完全等同于现
代医学的抑郁症,两者间的病因病机及症状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因此中医中的
郁证等并不完全等同于西医的抑郁症。
郁证
元朝之前各医家对抑郁症的认知尚不全面,曾被归属于“失眠”,“健忘”等疾病之中。另《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提出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共为五气之郁,即“五郁”。
元朝之后人们开始对抑郁症有了一个较整体的认识,渐渐地把“郁证”独立出来加以阐述。其中代表性医家是朱丹溪,认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有怫郁、诸病生焉”,他首次提出“六郁”,即气郁,火郁,痰郁,血郁,食郁,湿郁。
郁证有广义与侠义之分,其临床表现颇为复杂,广义的郁证泛指外感六淫及七情内伤等引起的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从而诱发病理产物的滞塞不通。侠义的郁证指由精神情志因素所引起的一类精神性疾病。《景岳全书郁证》中有“凡五气之郁,则诸病皆有,此因病而郁也。至若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是指因病而郁,不同于因郁而病。因此中医之郁证显然有异于西医之抑郁症,两者是存在差异的。
脏燥
这一病名由张仲景在《金贵要略》中率先提出,“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现今所说的妇女更年期综合症,更年期抑郁症即属于脏燥范畴。患者主要症状为烦躁易怒、悲伤易哭、抑郁寡欢、喜怒无常、烘热汗出等。
后代多数医家秉承张仲景观点,认为妇人脏躁其病因病机多为长期情志不畅,忧思劳虑,导致心肝阴血亏虚,进而累及脾肺肾而致五脏阴液亏损,阴虚火动,脏不藏神,所以表现出无故悲伤哭泣,神疲乏力等症状。
百合病
这一病名也是由张仲景在《金贵要略》中率先提出,“百合病,肺朝百脉,百脉系于肺,皆因劳病所致。”指出了百合病的病因。《内经》中“诸气腈郁,皆属于肺”,即怫郁不舒,心火不宁,郁火上达于肺,肺郁导致阴虚,也阐述了百合病的病机。
在《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中也有“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然,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的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而身形如和,其脉徵微。”概括了百合病的主要症状是精神、饮食、睡眠、行为、语言、感觉的失调,与西医学抑郁症的主要症状有相似之处,并创立了百合地黄汤治疗百合病。
其治疗多用百合地黄汤、百合知母汤、百合鸡子汤、百合滑石散等。因此,“百合病”之病名原因有二,其治疗以百合作为主要药物及“百脉一宗;其病举身皆痛,无复经络传次,而名百合”。
中医治病强调情志因素,《素问》指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人的情志极为重要,保持良好心境对疾病的预防和治愈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其他疗法的基础上辅以心理疗法会增加疗效。但此方面的文献报道尚少,目前心理疗法也并不完善,有待进一步应用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