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为何吃药不能彻底痊愈,其实你还缺少这些必要环节
我从大二开始意识到自己可能患上了抑郁症,开始非常严重的失眠和抑郁,一直拖到大三才愿意走进医院去正视这个疾病。记得当时诊断的是中度抑郁,开始是两周去医院复查一次,在吃了大约三四个月抗抑郁药物之后,病情开始稳定,情绪有了一点好转,之后大概就是一个月去复查一次了。基本上就是药吃完了去医院领一下。到了大四下,在吃了一年半的药物之后,我的情绪已经基本上完全稳定了,很少会陷入那种歇斯底里的痛苦、绝望、无意义的想法后我就慢慢减少药剂量,但是发现药物并不能帮助我彻底走出抑郁痛苦。
时常一旦遇到一些痛苦的事情后,我还是会陷入这些痛苦的情绪中,以至于我甚至怀疑药物是否可以真的带我走出抑郁痛苦。
药物的作用
对于抑郁症的发病原因,从表面上来看是人的情绪所导致的问题。
然而从深层次的方面析,有学说认为是大脑当中的化学追质出现了回题,所以必须通过药物的办法来解決、改善状况;也有学说认为是内分泌失调所导致的问是题;与此同时,也有观点认为抑郁症是种遗传疾病的问题,可以说目前医学对抑郁症的理解尚还存在着多种学说,还没有任何一种学说可以完全解释抑郁症。
现在的主流的抑郁症治疗药物大部分都是 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能够选择性的抑制血小板摄取血清素使得人体的血清素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从而使人摆脱抑郁。药物的作用当然只是暂时的,人得抑郁症本质上是由于自己在一些事情的影响下短暂的抑郁,但是由于这个抑郁的时间过长,使得身体适应了这个水平的血清素含量。药物的作用是使得人体重新适应正常水平的血清素。
所以有时候抗抑郁药物不能帮助我们彻底走出抑郁,是因为它有一定的局限性。
药物只能带来“临床治愈”
之前有科学研究团队通过对1500名抑郁症患者进行调查,初步结果显示在经过8~12周治疗有效的患者中,仍然有52%的患者具有抑郁残留症状——抑郁发作结束后仍然存在的阈下抑郁症状。
有时候抗抑郁药物带来的改变更多是让患者在最痛苦的时候可以借助药物回归生活,不那么痛苦的回归到现实中。
可是造成抑郁症的原因是复杂的,如果有童年创伤和一些应急事件带来的抑郁症,那么光吃药显然是不够的,这些问题根深到人的认知和性格中这就需要不断的从生活和心理出发继续解决问题。
有时候我这样比喻抗抑郁药物:它有时就像一个腿摔断人需要借助的拐杖,如果一个人完全依赖拐杖走路自然不可能完全好转,这个拐杖也就是在人最无助时候给人的一个借力点,等你自己回复差不多还是要进行康复训练的。
抑郁症产生的其他因素
上述我提到了,抑郁症的产生不光是生理因素,还有性格和童年创伤等原因。G Katharina等人对幼年经历过创伤事件的成年小鼠进行研究,发现在经历创伤事件之后,小鼠行为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对开阔空间和强光的反感,并且出现类似抑郁症的行为,还能通过精子传递到小鼠的下一代,尽管这些后代并没有亲身经历任何创伤事件。这个研究相对验证了弗洛伊德的理念。从这个角度看,心理创伤也可以是易感人格的成分之一。
当然,并不是任何一个重大事件都会造成心理创伤,关键是当事人的认知。比如,某人在某个场合,被人骂了几句,他可能一辈子都记得,想起来就恨得直咬牙;如果换一个当事人,同样的场合,同样的辱骂,可能又不会产生多大的愤怒,甚至无所谓。也就是说,挫折事件的大小,和心理创伤的关系不成正比。若心理创伤事件得到修复,成为致病因素的可能性很小,只有淤积、未修复宣泄的才会致病。
而且有些社家庭关系、社会文化也可以导致抑郁产生。
卡伦·霍妮认为,社会文化给个体所带来的焦虑是导致神经症的根源。中国典型的不良文化在孝道文化、香火传承文化、婆媳文化、教育文化、职场竞争文化等方面都有明显表现。
解决抑郁绝不能光靠药物
这里强调:是不能光靠药物,不是让你不吃药!
既然我上述提到药物作用是为了缓解我们的痛苦,给予我们在痛苦时候一些支持,但它并不能完全改变我们的性格,以及我们的创伤体验。
这里必要时候就要坚持心理咨询以及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