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学苑生态共植园营造 | 社区里的自然教育课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社区提升中心 Author 清河实验
智学苑社区生态共植园营造项目自2019年开展以来,已经完成居民共忆会、设计工作坊、方案共识会、营造工作坊等工作。经过设计改造,生态共植园的美学价值和实用价值得到提升,更加便于社区居民、学校学生专注于农作物种植和自然知识学习。
智学苑社区生态共植园营造过程回顾
2019.3.00 生态共植园营造项目开启
2019.5.14 居民共忆会
2019.6.30 学校工作坊
2019.6.21 方案共识会
2019.6.23 营造工作坊(一)
2019.6.30 营造工作坊(二)
2019.8.24 “社区里的自然教育课”
营建工作告一段落后,智学苑社区两委、清华大学“清河实验”课题组、海淀社区提升中心、自然之友·盖娅设计工作室、社区规划师团队等共同策划生态共植园营造·自然教育系列活动——“社区里的自然教育课”,利用在地资源对社区儿童进行自然教育,让城市的孩子回归自然、观察自然、体验与自然互动的乐趣。
8月24日下午,“社区里的自然教育课”第一期活动顺利举办,活动共招募23位居民参与。11组亲子家庭在社区种植达人、盖娅设计师、提升中心社工的引导下,共同观察学习、认识蔬菜瓜果与香草植物;为自己取自然名、制作自然名小木牌;家庭组队、亲子协作,观察、记录并制作自然笔记标识牌。
1 //
了解生态共植园,从园区导览开始
社区种植达人方阿姨、盖娅设计师泰山分别在作物种植区、香草植物区带领亲子家庭完成生态共植园导览。
方阿姨是拥有丰富种植经验的社区居民,也是生态共植园作物种植的主要实践者,她详细介绍了园内玉米、小白菜、豇豆等蔬菜作物的生长情况,引导孩子们触摸、观察、认识蔬菜瓜果,与亲子家庭互动,分享作物种植经验。
盖娅设计师泰山在香草植物区带领亲子家庭观察罗勒、马薄荷、藿香、迷迭香、狼尾草、金光菊等植物的形态、形状、颜色,介绍它们的药用和食用价值;引导大家观察种植箱内的黑色土壤、木屑和菌丝体,传播可持续的种植理念,即通过对共植园进行设计和改造,丰富园区物种多样性,改善和提升植物的生长环境。
2 //
观察自然之前,先给自己取个自然名
在自然观察圈,观察者在开始自然观察前,通常会为自己取个自然名。泰山向大家介绍了自己自然名的来由,提议大家以喜欢的动植物或自然状态为自己命名,并在活动中以自然名相称。
23位居民为自己取好自然名,制作了自然名小木牌挂于胸前。随后的破冰游戏也以自然名为基础展开。
—— 大风吹,吹什么?
—— 吹所有的植物
—— 吹所有的山
—— 吹所有长毛的
—— 吹所有会飞的
3 //
自然观察与亲子互动:我的生态共植园自然笔记
通过自然名大风吹游戏,23位居民很好地完成了自然观察的热身活动。泰山向居民介绍了一种记录自然观察过程和内容的方式——自然笔记。他指出,完整的自然笔记包括观察日期、观察环境、观察到的动植物、记录文字等几个要素。把在生态共植园观察到的事物记录下来,形成独一无二的自然笔记,是增进亲子互动、锻炼自然观察力、积累自然知识的良好方式。
11组家庭结成4个小组,在园区四个物种形态各异的区域内,亲子互助、分工协作,共同观察、记录、制作自然笔记。
我们的自然笔记里有玉米、桃树和丝瓜
——乌兰花、大红山、兰花草
我们把看到的香草植物和蝴蝶记录下来
——菜粉蝶、春天、小满
我们记录了园里的花
——雪狼、熊猫、兔子、猫
我们认识了玉米、茄子和白菜
——幸福树、文竹、白皮松
制作完成的自然笔记存放在生态共植园内,长期向社区居民、学校学生、后续观察者展示活动当日生态共植园的自然状况。
生态共植园是一个集自然教育、农耕劳作、园艺观赏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社区共享空间。“社区里的自然教育课”充分利用这个社区共享空间,为居民提供自然观察、亲子互动、社区参与等体验,鼓励社区居民共同参与学习,付出行动,享受改善后的社区环境。未来,社区提升中心将与智学苑社区两委、自然之友·盖娅设计工作室、社区规划师团队持续合作,组织策划生态共植园营造·自然教育系列活动,向更多社区居民展示社区营造和自然教育的魅力。
-End-
活动策划 | 社区提升中心 & 自然之友·盖娅设计工作室
供稿供稿 | 刘乐璇
活动海报 | 刘乐璇
照片资料 | 徐利霞 陈孟萍 张婷 王音姿 王莹
编辑编辑 | 刘乐璇
推荐阅读
智学苑社区农园营造 | 当社区里有一块种植园,会发生怎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