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花园营造|600㎡的育园,600人的4000小时
导读:三年,18场营造活动,600人参与,4000多小时的志愿服务;小小的社区花园,为何能吸引如此多志愿者的持续参与?新年伊始,盖娅设计和科育社区共同筹办了中关村科育社区“育园”营造三周年总结会。从这场总结会中,从志愿者们的欢声笑语中,我们或许能找到一些答案~
2020年1月11日,在自然之友·盖娅设计和科育社区居委会的组织下,中关村科育社区“育园”营造三周年总结会在中关村科育社区活动中心顺利召开,来自来自中关村街道社区建设科和宣传部记者、科育社区的基层党组织和居民志愿者、盖娅设计的设计师、北京柏康公益基金会代表;以及慕名而来的北京学院路街道健翔园社区书记董素萍、天津市丁字沽街街道办事处主任刘婉婷及其同事、天津大学建筑学院老师郑婕以及她的研究团队等40多人参加了这次分享活动。
入场签到处准备的活动照片和果蔬花束
正在挑选自己喜爱的照片的居民志愿者们
本次总结会首先由中关村街道建设办公室调研员邱礼频和科育社区书记赵元萤进行了开场致辞。随后,在盖娅设计创始人泰山老师和“育园”项目社区负责人社工胡扬的引导下,居民志愿者一起回顾了参与社区花园营造的三年历程。
正在分享汇报的泰山老师
正在分享汇报的社区项目负责人胡扬
2017年7月,盖娅设计受中关村街道委托,开始介入科育社区花园营造项目。项目选择了社区40楼前一片面积约600㎡、被居民频繁投诉的卫生死角区域作为改造试点。不同于传统的由甲方和设计师主导的规划设计,盖娅设计团队希望从让居民全程参与到花园建设当中。
2018年,科育社区“育园”进入建造阶段,与以往的规范化设计与施工不同,育园的所有设施,花圃、育苗箱、标识系统、花园小品等,都是由设计师和居民志愿者亲手制作、亲手搭建的。通过十多次的工作坊,从操作讲解、测量、裁切、到组合、安装、种植,让居民深度参与到花园营造的每一个环节,每一次建造都是一次公民生态行动,提供了学习机会,分享知识并实际体验建造过程,在重建社区的同时也构建了社区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络。在这些营造的日子里,无论烈日当头,还是细雨绵绵,都能看到志愿者们的身影,居民中开始形成一支稳定的志愿者团队,他们逐渐发展成为了育园日常维护的中坚力量。
2019年,育园营造进入第三年,参与育园营造的众多社区居民志愿者当中涌现出了一批花园营造积极爱好者,组成了花园维护自治小组,每日排班3 位志愿者植物养护,有专人负责堆肥箱的厨余管理。居委会有工作人员负责花园营造后勤保障及资源对接,给运营维护志愿者解决了后顾之忧,社区会邀请专家开展园艺课堂,对植物的种植、养护进行培训,形成了居委会、居民、专家三方良性互动的状态。
通过媒体的报道和志愿者的宣传,育园的营造活动开始从单一人群的志愿营造行为向多元化志愿者(社会力量)共同营建行为改变;从大规模营造工作坊活动向日常、多点化小规模营造活动转变。育园附近中关村一小的学生开始把育园作为自然观察、教育的基地;奔驰金融、柏康公益基金会等企业和社会组织也开始参与到支持育园的营造当中。
育园的成功还带动了周边社区营造活动,深度参与的志愿者们,开始在自己身边主动筹备开展新的营造活动。
参会的三十多名志愿者,只是600人中的很小一的部分,总结会上,他们用朴素的话语,讲述了自己和育园的故事。
科育社区赵元萤书记(上)和泰山老师(下)为居民志愿者代表颁发特制的果蔬花束
赠送活动照片
在盖娅设计倡导的“公众参与,共知共行”理念下,经过三年的持续手作营造,科育社区原有的垃圾遍地、板结贫瘠的社区卫生死角一去不返,变成了凝聚社区志愿者的生态“育园”,营造出“环境美了,人心近了”的社区氛围。
泰山老师曾经说过:社区营造就是要把1、2个人能干的活,交给10个人来参与。盖娅设计通过一次次的工作坊,在参与进来的志愿者们心中播下一颗颗永续设计的种子,当种子发芽时,这片土地的营造成果就有了永续的保障。
正在写愿望的居民志愿者们
居民志愿者们将2020新年愿望放入瓶中,瓶子将成为育园景观墙的一部分
参会人员合影
编辑:向日葵
文字:紫苏
图片:松树
科育社区卫生死角华丽变身 | 我们自己的社区花园,有我们自己的智慧、汗水,还有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