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2020年2月7日高湿度造成北京市大气能见度较低
导 读
2020年2月7日上午,北京市出现大气低能见度现象。针对上述情况,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邀请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人工智能气象应用研究所王亚强所长进行分析解读。
2020年2月5日以来,受短波槽和持续的低层偏东气流影响,北京市出现明显降雪天气,并持续到2月6日午后。2月5日下午至7日上午,北京市相对湿度总体在80%以上;截至2月7日12时,PM2.5小时浓度峰值为66微克/立方米(2月7日0时和12时),空气质量为优-良水平。因此,2月7日上午的大气低能见度(5公里左右)主要是高湿条件下形成的轻雾所致。
(数据来源: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国气象数据网)
大气水平能见度是衡量大气清洁程度及判断天气现象的重要指标。在清洁天(空气质量为优-良),大气透明度高,能见度能达到几十公里;当雾、烟、沙尘、大雪、毛毛雨等天气出现时,大气透明度变小、能见度下降,当能见度下降到小于10公里时人们就会感觉到视野不清晰。大气能见度小于1公里时称为雾,大气能见度在1-10公里之间时称为轻雾。
大气中的颗粒物也会通过散射和吸收太阳辐射使大气能见度降低。在我国秋冬季,尤其是北方颗粒物污染较严重的区域,雾和霾是最常见的造成大气能见度下降的天气现象。雾使大气能见度降低主要是雾中的水滴消光造成的,而霾使大气能见度降低主要是大气颗粒物造成的。
在污染地区,雾和霾常常是共生的。雾多出现在晴朗、微风、近地面水汽比较充沛和稳定或有逆温存在的夜间和清晨,这种静稳、高湿的气象条件也有利于大气污染物的生成和累积;同时,雾的形成需要颗粒物作为凝结核。随着近几年我国大气污染控制力度的加大,PM2.5浓度大幅下降,北京市冬季出现的大气低能见度现象中,雾或轻雾的影响越来越大,颗粒物的影响越来越小。
(注:红色五角星对应2月7日上午北京市的实况)
解读专家: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人工智能气象应用研究所 王亚强所长
往期精彩回顾
2月中上旬,京津冀、长三角、汾渭平原部分城市或出现轻-中度污染过程
国家大气攻关中心解读春节重污染成因,预计明后天开始重点区域逐步改善
主因找到!北京本次污染过程主要是受不利气象条件下烟花爆竹燃放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