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速递 | 胡旭辉:普通语言学新发展研究
编者按
《理论语言学五道口站》(2024年第16期,总第315期)为大家转载分享北京大学胡旭辉副教授等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著作《普通语言学新发展研究》。本书是对我国外语学界近十年普通语言学研究的一个回顾性综述研究,聚焦于生成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三个主要的语言学流派的理论探索研究。除此之外,本书有专门的一章探讨索绪尔语言学的研究,另有一章综述实证研究领域内和普通语言学相关的研究。本书每个章节都有对理论概述和分析,后文所综述的研究又进一步具体展示了概述中的相关要点,以此为读者提供一个普通语言学全景式的概览。
01
作者简介
全书总负责,第一章、第二章:胡旭辉
胡旭辉,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副所长、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语言学研究》(CSSCI集刊)主编,中国英汉比较研究会形式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Journal of East Asian Linguistics编委。研究兴趣包括句法学、语用学、形态学等。
第三章:吴可
吴可,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浙江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与构式语法。
第四章:李颖异
李颖异,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首都师范大学大学英语教研部讲师。研究兴趣包括句法学、形态学。
第五章:郝琦
郝琦,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研究兴趣包括现代汉语语法学、句法学、形式语义学、国际中文教育等。
第六章:王思雨、陈一帆
王思雨,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包括句法学、形态学。
陈一帆,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博士生。研究兴趣包括句法学、形态学等。
02
本书特色
l 理论的综合性与开放性
本书是“普通语言学”新发展研究,因此聚焦于探索语言普遍属性的理论介绍,尤其是国内外学界关注的前沿语言学理论。因此,本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综合纵览当代理论语言学的作用。本书介绍的理论不局限于一个特定流派,而是涵盖生成、认知、系统功能三个在我国学界影响力最大的理论流派以及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思想,并且探讨了语言习得研究对语言普遍属性的意义。
l 兼顾学术深度与读者友好
本书的每个章节都有对理论要点的介绍。语言学理论抽象复杂,往往让初学者望而却步。本书的介绍力求深入浅出,去繁就简又保持学术深度,让读者可以通过一个章节了解一个语言学理论的概貌。因此本书不仅适合语言学学者,也同样适合语言学专业的学生。
l 国际前沿与本土研究相结合
本书的核心是近十年我国普通语言学领域的新发展,系统介绍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同时,每个章节也有理论核心的分析,兼顾国际前沿的当前状况。这样的结合展示了我国普通语言学研究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特色,也有助于推动我国理论语言学在融入国际主流的同时做出推动国际前沿发展的研究。
03
逐章内容介绍
第一章的核心是界定“普通语言学”。本章首先从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出发,将普通语言学界定为探索人类语言普遍属性的科学研究,这与研究某一个具体语言的特殊属性的语言学研究相对。在此基础上,本章对普通语言学和理论语言学这对概念的异同进行了辨析,强调两者有着共同的目标,即探索人类语言的普遍属性;所不同的是,后者更强调构建抽象的理论系统来达到这个目标,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理论语言学归属于普通语言学的一种研究范式。本章也探讨了普通语言学领域的一个争议,即具体的语言学研究往往针对的是有限的语言,这样的研究是否可以揭示语言的普遍属性?本章指出,任何一种人类语言的表象背后必然具有抽象的语言普遍属性。所以,从逻辑上来说, 由一门具 体语言出发,从而抽象出语言背后的属性是可能的,但必须满足以下条件:第一,研究者必须有探索语言普遍属性的目的。第二,研究者应该有跨语言比较的视角。第三,研究者应该有开放的心态。虽然我们认为基于少数语言的研究也可以探索语言的普遍属性,但是和其他科学研究一样,这些研究的结论不是绝对的真理,我们需要通过持续的研究来验证、修正甚至否定已有的结论。第四,研究者应该有语言学理论的储备。单靠语言现象的描述、归纳以及对语 言普遍属性的关注,是无法通过单一语言的某个现象进入到抽象的语言属性分析的。本章最后介绍了不同的语言学研究范式对语言普遍性的理解以及由此引发的争论和反思。通过本章,读者可以在梳理普通语言学、理论语言学概念的同时,进一步反思理论语言学的意义,这在当下的语言学研究大环境下尤其重要。
第二章介绍生成语言学视角下的普通语言学研究。本章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介绍生成语言学的核心概念和近20年我国生成语言学理论视角下的普通语言学研究。在理论介绍部分,本章首先介绍了生成语言学研究的起点,即人类的语言特殊性,如语言习得中的刺激贫乏(poverty of stimuli)(在有限的外部刺激下生成无限的具有创造性的语言)、离散无限性(discrete infinity)(在有限的大脑认知能力和有限的素材的条件基础上,生成无限的表达)、注重层级性(hierarchical)而非线性(linear)关系(即句子结构是以层级结构而非线性关系为基础),并强调生成语言学的核心是解释“为什么”,即解释人类语言为什么有这样的特殊性。本章接下来介绍了相关核心概念,如普遍语法、语言官能和 I-语言、E-语言等,以及相关的理论研究背景,包括参数理论、论元结构理论等。本章第二部分介绍我国学界近20年生成语言学研究视角下的普通语言学研究,包括理论介绍、句法制图理论研究、格理论研究、词库研究、生物语言学研究,指出我国生成语言学的理论研究已经跟上 国际学界的前沿,能够及时向国内同行介绍最新的理论动向,并且提出批判性的反思和新的理念。这是我国句法研究进一步走向世界的基础。最后,对未来生成语言学的研究做了评述与展望。通过本章,读者可以对生成语言学的内核有一个纵览式的了解,澄清对生成语言学研究的一些误解,并且对我国生成语言学研究的最新进展有较好的全局性把握。
本书第三章简述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普通语言学研究新发展。认知语言学(Cognitive Linguistics)发端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数十年蓬勃发展,已成为一门涉及语言、心理、认知科学等众多前沿方向,颇具影响力的跨领域学科。本章首先概述了认知语言学领域概貌。认知语言学是一个丰富多样的理论体系,其中包含一系列秉持相同理念的不同理论主张和研究方法。这些理论都遵循普遍性承诺和认知承诺,以及一系列认知语言学基本假设。普遍性承诺认为人类语言中存在普遍性原则,认知结构和语言结构具有同构性;认知承诺则要求语言结构原则与其他领域对人类认知的已有认识保持同步。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假设主要有具身认知假设、原型范畴假设、百科全书式语义假设、意象图式假设、构式假设和“基于使用”假设等。这些假设共同描绘了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和意义观。在此之上,认知语言学领域内形成并发展出多个理论体系,如概念隐喻理论、认知语法及构式语法理论、认知语义学、心理空间与概念整合理论等。本章随后对国内外语界近十年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评述与展望,其中包括基本理论、跨领域交叉、本土化研究等三个方面。在基本理论方面,国内研究多集中于哲学观和具身认知观、认知识解理论、主观性理论、“基于使用”的语言观、宏事件理论等。相关研究不仅有引介,亦有反思和发展。与此同时,随着国际认知语言学前沿呈现出显著的跨学科、跨领域态势,国内学界亦紧跟潮流,积极开展跨领域交叉前沿的引介、反思与创新,同时结合国内对理论与应用的实际需求,推动新领域的发展,包括社会认知语言学、认知语料库语言学、认知音系学、认知类型学等领域。此外,国内学界从认知语言学基本理念出发,以汉外对比为基础,生发出适应汉语实际的理论体系,如名动包含观和时空性理论等,体现出国内学界的创新能力。最后,本章对上述研究的特点和创新点进行简评,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本书第四章是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视角看普通语言学研究领域中国内研究的最新发展。系统功能语言学是当代主流的语言学理论之一,从功能的角度为语言的本质、语言的工作模式等问题提供了理论和应用层面的解释和方法。本章首先介绍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发展脉络和重要概念。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类在社会情境中制造的社会符号,人们在社会情境中使用语言符号发生意义,实现诠释世界经验、人际关系和语篇构成的功能。从发展过程来看,系统功能语言学经历了“阶与范畴语法”阶段、“系统语法”阶段再到“系统功能语法”阶段,理论框架步步演进。本章沿着理论发展的脉络,分别介绍了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系统(选择关系)”“元功能”“意义发生”“语境”“语篇语义”等重要理论概念的来源和内涵,说明了围绕这些概念有哪些重要的研究领域。本章的重点放在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重要研究进展。系统功能语言学自创始之初就与中国的语言学研究有很深的渊源,创始人韩礼德不仅懂汉语、研究过汉语,还曾在中国留学。20世纪70年代末,赴澳学习的中国语言学家们将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引入国内的研究,此后至今,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国内有全面而蓬勃的发展。本章从词汇语法、语法隐喻、语篇语义、语类、儿童语言习得以及系统功能语言学所容纳的语言学研究方法等方面分别梳理了近10年来国内刊发及出版的重要研究,梳理出其中重要的理论创新、对汉语语言现象以及语言类型学现象解释的创新和研究方法的创新。本章还对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和展望。值得说明的是,系统功能语言学还非常注重语言的“适用性”,就语言如何解决翻译、教育、生态等实际问题,近10年来国内的研究成果丰硕。本章对这些领域关注较少,而是更注重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普通语言学领域内涉及语言本体的相关研究。因此,本章可以为语言学学习者提供一个初步了解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思路,学习者可以通过阅读本章,了解在这一理论视角下如何认识语言、研究语言现象。
本书第五章述评索绪尔研究的新发展。与第二至四章以语言学流派下的理论探索为综述主题不同,本章围绕学界对索绪尔这位特定语言学家的学术思想所做的最新研究展开论述,这主要是因为,“普通语言学”这一概念的广泛使用很大程度上与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有关。《教程》以“内部-外部”“共时-历时”“语言-言语”三组对立为现代语言学描画了基本的学科框架,在本体论方面明确了共时语言学的核心研究对象——存在于语言社团每个人头脑中的共同的语言形式结构,并从任意性与线条性、共时系统与价值系统、句段关系与联想关系等维度界定了该形式结构的符号属性,为结构主义语言学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也深刻地影响着后结构主义时期各理论流派对语言本体和语言学研究方法的认识。近十年来,由于索绪尔逝世100周年(1913—2013)以及《教程》出版100周年(1916—2016)等契机的推动,中国国内索绪尔研究的热度高涨,学界陆续召开多场专题讨论会,《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学刊》等重要期刊推出索绪尔研究专栏,译著、评介、专论等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本章在引言之后,以三节的篇幅,分索绪尔语言学思想研究、索绪尔语言理论的思想探源研究、索绪尔与后世语言学家的理论对比研究、索绪尔语言学的后世影响研究等若干主题,展开学界最新研究成果的综述并进行简要评论。此外,索绪尔身前未公开的手稿《论语言的二元本质》在1996年索绪尔旧宅翻新时重现天日,其内容在很多方面超越了《教程》的主旨和思想深度,因此掀起了世界范围内第三波索绪尔研究高潮,这一浪潮也随着手稿中译本的问世(《普通语言学手稿》,于秀英译,2011年,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商务印书馆再版)给我国索绪尔研究界带来冲击。本章第五节从版本研究、思想研究等角度介绍了新发现索绪尔手稿的研究进展。总体来看,近十年外语学界的索绪尔研究呈现出重视新材料、推出新观点、论题多样化、紧跟学科发展潮流等特色。近年来,国内高校语言学学科建设不断推进,“语言学概论”“语言学流派”类课程呼唤普通语言学领域的新成果,索绪尔研究新发展必将为满足这一需求贡献重要力量。举例来说,胡壮麟主编《语言学教程》中有若干章节专门介绍索绪尔语言学的重要概念,叶蜚声、徐通锵著《语言学纲要》大部分章节以索绪尔语言学理论为纲撰写,刘润清著《西方语言学流派》也有专章讨论索绪尔语言学的背景与内涵。因此,本章内容在学术研究索引的功能之外,或许也可为语言学学科通论类课程教师教学提供参考。
本书第六章综述评析了国内外语学界近十年在普通语言学实证研究方面的成果,即在众多研究中特别关注着眼于揭示语言共性的研究。回顾发现,相关方面的研究呈现出成果数量丰富、所涉话题广泛、研究方法多样的三大特点。本章基于研究话题,将众多研究进行细致分类,从习得类研究和非习得类研究两类分别进行综述评析,介述每个话题下的主要成果,并评析相关研究背景和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不仅为读者提供相关研究的简要介绍,也对领域内未来的研究有所启发。
近10年来,用实证方法探究语言习得的研究层出不穷。儿童语言习得旨在探索语言的生物性本质,探究普遍语法和输入环境对于习得的作用。这一探索主要围绕儿童的词汇习得,句法习得和语用能力的发展展开。本文回顾了其中有代表性的研究,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普遍语法的存在,即儿童语言发展和该阶段的语言输入有着明显的不对等关系,语言产出的规则性、突变性说明了内在的语言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对于成人的二语习得来说,其影响因素则更为复杂,不仅涉及到普遍语法,更有一语迁移,语言输入、频率,教学活动和社会文化等多因素的参与。本章的回顾集中在跨语言差异和语言加工角度探索影响二语词汇、句法和语用习得的文献,并借此展示理论语言学和实证研究之间的互动与互补。本章也介绍了非习得类实证研究视角下的普通语言学研究,此类通过探究母语者的语言加工过程,分析语言产出数据,揭示语言本质和语言共性。本章展示了实证研究同样可以成为核心的普通语言学研究的一部分,与纯理论研究互补,为探索语言普遍属性提供实证证据和理论探索的新维度。
往期推荐
Luigi Rizzi | Cartographic Structures and the Growth of Trees
本文版权归“理论语言学五道口站”所有,转载请联系本平台。
编辑: 张志玲 何姝颖
排版:张志玲 何姝颖
审校:吴伟韬 时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