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企研观察每天18:00准时与您见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成长起来一批竞争力强、有创新活力的企业群体,这些企业的发展极大促进了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快了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步伐 ,带动了传统产业的技术迭代与更新改造。由于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起步较晚,受到外部关键技术封锁和自身创新能力不足的双重制约,企业往往处于价值链低端位置。伴随着国际科技竞争日益激烈,自主创新能力在国家核心竞争力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发展,2008年4月,我国科技部推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随后,科技部、财政部、税务总局联合发布了相关《工作指引》,自此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完整的、科学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截止到2019年底,全国累计有效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近22.67万家。对企业而言,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不仅需要对企业多项指标的层层审核,还需参考全方位的综合能力,包括技术水平、管理水平、服务水平、人员构成、经营业绩、资产状况等要素。因此,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是企业综合实力达标的有力证明,在社会影响力方面,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会得到有效提升。本文结合“国高新”企业相关信息,从数量与地区分布、规模、生产经营、企业创新四个方面对我国国高新企业的发展进行了剖析,并展望了国高新的发展趋势以及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
时间分布:高新技术企业呈逐年增加态势,拟认定企业近年来同样不断增加
2008年科技部授予的高新技术企业为1.40万家,自此这一数量快速增长,截止到2019年底,全国有效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了22.67万家,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8.77%。从历年拟认定数量来看,其呈现出前期先略微下降然后快速增加的特点,仅2019年一年,科技部拟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就接近9万家。
区域分布:高新技术企业区域分布差异明显,主要集中于广东、北京等经济发达地区
从区域分布来看,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级分布差距明显,经济发达省份数量优势明显。从下图可以看到,广东省以5.1万家国家高新企业遥遥领先其他省市,排名第二的为北京市,其高新企业为数量2.7万家。在广东、北京之后,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万家的省市也分布在沿海地区,即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山东省,分别为2.4、1.6、1.3、1.1万家。以上六省占据着全国63%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这也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相契合。
行业分布:制造业占据最大比重,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位列二三位
从行业分布来看,制造业占比最高。2019年,我国有效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共有22.67万家,其中制造业为9.39万家,占比为41.41%;排名第二、第三的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其企业数量分别为6.66万家、2.86万家。这三个行业占据中全部高新技术企业的83.35%,其余行业仅占据着16.65%的比例。
注册资金:超6成高新技术企业注册资金在2000万以下
具体来看,2019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注册资金在0-2000万的企业占比66.13%,2000万-5000万的企业占比为16.35%,5000万-10000万的企业占比为9.27%,10000万以上的企业占比为8.25%。对比非高新技术企业群体,高新技术企业在注册资金规模上要更胜一筹,前者注册资金在2000万以上的占比仅为1.55%,相比后者的33.87%落后明显。
员工人数:欠发达省份、劳动力驱动的传统行业的高新技术企业雇员人数较多
从员工人数情况看,国高新企业雇员在行业上和地区上存在着显著差异。根据企业自行公布的2019年年报信息,2019年22.7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有1.2万家公布了企业雇员数量信息。这1.2万家国高新企业的平均雇员数量为189人。从省际分布来看,雇员数平均值最多的三个省份分别为江西省、青海省、河南省。具体来看,江西省138家高新技术企业平均雇员数达到了458人,青海省6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平均雇员数为427人,河南省128家高新技术企业平均雇员数量分别为339人。雇员数均值最少的三个省份分别为海南省、北京市、黑龙江省。具体是海南省119家高新技术企业平均雇员数为98人,北京市724家高新技术企业平均雇员数为101人,黑龙江省231家高新技术企业平均雇员数为107人。
从行业分布来看,雇员数平均值(此处排除公布雇员数少于50家企业的行业)最多的三个行业为采矿业,建筑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其平均雇员数分别为904人、535人、321人;雇员数平均值最低的三个行业分别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其平均雇员数分别为75人、95人、99人。可以看到,雇员数较多的多为传统行业,而雇员较少的则为科技驱动的轻资产新兴行业。
根据企业自主填报的企业年报信息,2019年共有5484家企业公布了其财务经营数据,基于这5484家企业的数据,可以总结出如下三点:
第一,从营收角度来看,集聚现象凸显。5484家国高新企业平均营业收入为29660.64万元,营收中位数为3488.26万元。其中营收低于营收中位数的企业共有2084家,占据公布财务数据企业的38.00%;营收介于营收中位数及营收均值的共有企业2742家,占据全部企业的50.00%;营收大于营收均值的共有658家企业,占比12.00%,即这12%企业集聚了整个国高新群体的一半营收,集聚效应明显。第二,从盈利水平来看,国高新企业整体盈利能力较强。整体来看,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平均盈利金额为1381万,其中盈利企业数4365,占比79.60%;亏损企业数为1083家,占比为19.75%。分地区来看,全国31个省市仅北京、湖南、海南、重庆四省市平均净利润为负,排名前三的分别为西藏(12620.57万元)、新疆(9725.14万元)和内蒙古(6464.91万元);分行业来看,仅农林牧渔业的平均净利润为负,排名前三的行业分别为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11893.18万元),建筑业(8940.45万元)、采矿业(7922.369万元)。第三,从税收贡献来看,国高新企业对各地各行业均存在正向贡献。高新技术企业税收贡献,平均税收1479.19万。地区税收贡献上,西藏10家高新技术企业平均纳税5705.18万元,排名全国首位;青海省则以33家高新技术企业平均贡献5244.46万元税收排名第二;位居第三的为广东省,478家高新技术企业平均纳税为4805.58万元。排名处于后三位的分别为陕西省(35家)、河北省(130家)、黑龙江省(119家)三省,平均每家企业的税收贡献分别为216.77万、455.97万、476.20万。行业税收贡献上,税收贡献水平最高的行业分别为采矿业(22家)、建筑业(99家)、制造业(3104家),平均每家企业贡献税收8253.45、6473.85、1942.27万元。
从专利申请数来看,三大专利均呈现出逐年增加的态势。从占比来看,外观专利在专利申请总数的占比呈现出持续下降的特点;发明专利与实用新型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前者在前期占比增加至2007年的高点后有所回落,并在2019年达到最高占比54.96%;实用新型则是在前期占比减少至2007年的低点32.8%后逐渐回升。从专利授权数来看,与发明申请一样,其授权数随着年份的推移不断增加;从其占比来看,发明专利在专利申请总数的占比相对稳定,实用新型专利总体呈现出占比增加的趋势,与之对应的是外观专利的占比逐年降低。
针对含金量最高的发明专利,其授权申请比(一般而言,专利授权需在申请后的两至三年获得,故此处选择用t年授权量/t-2年申请量作为t年授权申请比)呈现出起伏波动的特点。具体来看,授权申请比从2000年的45.08%下跌至2002年的最低点20%,再经历2004年38.56%、2009年48.84%的相对高点后,于2012年达到历史最高点59.17%,此后,数值有所回落,下降至2019年的35.84%。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大体推测出“十四五”期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将呈如下四个发展趋势:
一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仍将快速增长,主要体现在拟认定与有效认定企业数量上。伴随着我国进入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及国家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大力扶持,可以预见的是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高新技术企业行列当中。此外,由于不同地区的资源和环境禀赋存在差异,地区间、行业间的高新技术企业仍会保持结构性差异。二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规模短期仍将以中小企业为主,原因在于新兴产业主要集中在知识密集型产业。”小而美“往往是这类企业的特点,而传统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数字经济、工业互联网的加持下也将不断“瘦身”。与此同时,也应看到在市场竞争环境中,不少行业由于马太效应、规模效益的作用,市场集中度将不断提升,单个高新技术企业的规模也可能不断扩大,产生大型企业,其员工数量也将继续增长。三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综合实力将长久优于非高新技术企业。国高新企业脱胎于一般企业,由于其产品(服务)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的范围,在市场环境中相应地会更具竞争力,加之各地政府不断出台针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政策,持续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提供更有利于的营商环境。可以预见的是,其经营水平向好、盈利水平向高,发展持续向优的态势不减。四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质量将进一步增强。高新技术企业由于在认定环节就对企业的研发投入、研发职工人数作出了硬性规定,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在研发实力上要优于其他一般企业。近年来,我国政府、企业对创新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其中发明专利申请连续8年第一,研发人员总量连续6年位居世界第一就是最有力的证明。在此背景下,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未来的创新标准势必会水涨船高。基于上述分析,为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建议有关职能部门采取以下几个方面政策举措:首先是在投资环境方面。融资难是初创企业发展初期普遍面临的问题, 更是制约其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之一,拓展融资渠道是突破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瓶颈的重要保证。这就需要政府需要完善投融资环境,持续改进金融财政等支持政策,使更多高新技术企业有机会获得财政资金支持。一方面,要完善我国证券市场、产权市场等市场管理体系,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保障。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和完善有效的金融体系,包括股权风险基金、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等方式,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良好的投融资环境,支持高新技术企业产业化。其次是在政策保障方面,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扶持。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进程中,需要各级政府在法律层面、政策层面上进行扶持,以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向更高水平发展。从发达省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经验来看,政府的制度创新和政策扶持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地可在国家政策的允许条件下以及在当地的整体产业规划上,设立并完善相适宜的企业激励机制尤其是税收减免政策。同时,可以设立专项资金,将高新技术企业缴纳的税收收入形成地方财力的部分给予补贴, 并在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在用地和用工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再次从人才的角度来看,要建立培养高科技人才的教育制度,创造吸引高科技人才的良好生活环境和激发高科技人才创业的环境,建立吸引科技人才从事技术开发与成果转化的利益机制。加强政府职能的作用,全力营造、改善、提升高技术企业的营商环境,吸引高精尖端人才。最后,相关部门需要完善评价指标体系,有效提升识别高新技术企业的质量与效率。不少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无非是“依葫芦画瓢”,对照高新技术企业评分标准,有针对性的提高各板块得分,进而顺利通过认定。为了避免高新技术企业群中混入滥竽充数之流,提升高新技术企业群整体质量,相关部门有必要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判定条件进行科学化。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数据由企研数据整理提供
高下制图提供可视化支持
gaoxiazhitu.com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CCAD数据库
长按识别,添加小客服企业微信~
·END·
星标⭐我们不迷路!
想要文章及时到,文末“在看”少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