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投资最重要的事
你在投资时,最看重什么?
很多人的答案是:收益率高,见效快,保本,风险低……
有个段子说,这一系列的答案/因素叠加在一起,P2P应运而生
其实,有这些答案也不难理解,毕竟,如果不是为了让资产又好又快的增值,我们为何要投资?并且,收益率很直观,百分比“就在那里”,很好比较,符合锚定效应。
但真实的世界,并非如此,正如买房最重要的是“位置”一样,投资最重要的是:
风险
尽管“股市有风险”,“币圈风险极大”,这些箴言不绝于耳,但每当群众们的热情被调动起来后,往往忽视了风险。
那么P2P“低风险”,股市“有风险”,币圈“风险大”,这所谓的风险到底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衡量风险,区别“低/有/大”的差异,并如何应对风险呢?
风险&风险定价
传统金融学告诉我们,风险分系统性风险、个体性风险。比如金融危机是系统性风险,康美、新城等暴雷,是个体性风险。
按资产类别分类,风险又可以分为债券的违约/周期风险,股票的行业/经营风险,房地产增长/衰落风险。
教科书还告诉我们,风险是可以度量的,文言文叫做“风险定价”,方法包括:
方差,即波动率,均值偏离的幅度;
偏度,衡量变量往上还是往下的风险;
肥尾,衡量极端情况的可能性,可能性高,正态分布的“尾巴”就会翘起来,形象的比喻为“肥尾”;
无风险资产,即设置一条基准,所有的风险资产都与这个基准来比较,类似找到了“0”,其它数字都与“0”进行比较;
夏普比率、SDR夏普比率 ……
阿尔法/贝塔收益……
CAMP……
……
限于篇(shui)幅(ping),我就不进一步做知识的搬运工了。
但对于这些概念和方法,你是否同样感到“不明觉厉?
它们对普通投资者真的有用吗
呵(ran)呵(bing)呵(luan),在投资实战中,绝大多数普通投资者并不会用到这些高大上的金融理论/公式,咱们还是说点更有用的,提示下“风险”:
无风险定价,国际上通常的做法是,将本国的国债作为“0”基准线。但是,首先本国国债依然有风险。其次,以印度举例,印度国债是否比美国国债风险高一点呢?第三,美国国债风险低,但遇到汇率大幅波动时,又该如何度量呢?
我在上一篇文章中曾提到,致力于最强“风险控制”的长期资本,邀请了现代金融学奠基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莫顿和梅隆·肖尔斯坐镇,却栽在了统计学上“6到7个西格玛之外的事件(宇宙毁灭了都不会发生的极小概率)”……
假设经过风险度量计算,得出了80%会亏钱,这个“80%”,究竟是指什么?是这个产品投资10次会有8次失败?还是买这个产品的人,10个人当中有8个会亏损?还是历史上类似的项目,10个里边有8个倒闭了?
所有的风险度量,都是基于过去,模拟未来,但真实的未来,是不可能100%确定性预测的,“不确定性”和“时间”,是金融投资最大的“魅力”,否则,帝都的亿万富豪就会跟处级领导一样多了。
我这一顿猛侃,结论却是:
虽然风险很重要,能度量,但对大多数普通投资者而言,却作用有限。
到底要我们普通投资者闹哪样
注:淼思秒行非常认同传统金融学在投资过程中起到的价值,但本文想致力于“对普通投资者更有用”。
更重要的事
风险很重要,但“如何应对风险”,更重要。
如何更好的应对风险呢?
直接衡量风险发生的结果;
提前制定风险发生后的交易策略;
若风险不幸发生,严格执行策略。
1.衡量风险发生的结果
在投资决策的过程中,尤其是买入前,一定要了解潜在的风险,虽然我们不能面面俱到,但可以设定几个阈值。
比如资产下跌10/30/50%,归零,是否能承受?
比如横盘/亏损长达3/5/10年,对自己/家庭的影响,是否能承受?
我的回答:能
2.提前制定策略
能接受发生上述情况的结果,那就在交易前,提前制定策略。
斩仓、补仓、甚至不交易,都是策略。
没有绝对正确的策略,因为每个投资者的情况千差万别,但一定要有策略。
我的策略:《我是如何开始投资的》
3.严格执行策略
一旦风险发生,请直面风险,执行策略,毕竟我们在交易前,评估过自己“能承受”。
须强调的是,策略不是说不能改,但请不要发生了风险再改,并成为不执行原策略的借口。
小结
再低的风险,哪怕是万分之一的概率,如果真实的发生在自己身上,也将是100%确定性的承担结果
最后总结一句话:
风险和风险定价很重要,但对大多数普通投资者而言,如何应对风险更重要。
做好应对风险的策略后,下一篇,我们聊聊如何买入。
参考文章:
《张潇雨个人投资课》
《香帅北大金融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