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理工100万“懋恂终身成就奖”颁发,刚获奖的他却这样说……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2022-05-05

北京理工大学

公众号ID:BIT_1940

关注


9月7日下午,北理工“师缘•北理”庆祝第34个教师节暨教师表彰大会在中教报告厅举行。全体校领导、校长助理出席大会,相关职能部门、学院负责人,2018年退休教师代表,获表彰教师代表及各学院师生代表共计500余人参加大会。


大会颁发了理工首届“懋恂终身成就奖”。此外,为了向奋战在学校各个岗位上的教师们致敬,表彰教师群体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党建思政等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大会还举行了北理工首届退休教师荣休仪式和教书育人类、学术创新类、党建思政类、优秀人才类等奖项的颁奖仪式



懋恂终身成就奖

取自学校延安办学时期老校长徐特立先生的原名,意为勤勉奋进、诚信谦逊。

2018年,学校经研究决定正式设立“懋恂终身成就奖”,以表彰在“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取得卓越成就的优秀教师,旨在进一步完善学校教师队伍激励机制,着力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该奖项原则上每5年评选一次,每次评选表彰1到2人,设立奖金100万元。



北理工首届“懋恂终身成就奖”获奖人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北京理工大学校长,杰出的战略科学家、工程教育家,雷达与通迅系统专家王越先生




王越先生在获得北理工首个“懋恂终身成就奖”后,对学校的肯定和关怀表示了感谢,他深情回忆了自己几十年来投身学校人才培养和建设工作的点滴经历,并结合学校“双一流”建设,谈及自己对人才培养工作的几点体会。王越先生在讲话中表示,自己将捐出本次奖金,设立专项奖学金用于支持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特别是本科生的基础教育



在颁奖仪式上,王越先生不同时期的学生为先生送上鲜花,并饱含深情地回顾了聆听先生教诲的时光和经历,以深深的鞠躬之礼,表达了自己对先生的感恩之情。


向您致敬,

北理工的“大先生”!


王越是中国34位两院院士之一

是原北京理工大学校长,杰出的战略科学家、工程教育家,雷达与通讯系统专家

他86岁高龄仍矗立三尺讲台

耕耘在育人第一线

两院院士王越先生

是我理的“大先生”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t0778fvp4zi  


家国情怀  大志无疆

  “我的名字与那悲惨的年代有关”。1932年,王越出生于江苏丹阳,那是“九一八”国耻日的第二年。王越的父亲是位进步、开明的知识分子,由于痛恨日本侵略者,有感于苦难年代的漫长,就给儿子取名王越,希望儿子早日越过这段灾难的年代,同时也是激励儿子超越自我,多做利国利民之事。王越此后的人生之路,一直不曾偏离父亲的期望。


小学时期的王越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5岁的王越正在天津读书,亲眼目睹了日寇飞机的狂轰滥炸,“当时我们的校长赵天麟主动收容因轰炸而被迫停课停业的其他学校的师生,每天早上亲自在校门口迎接,风雨无阻。”王越谈起了那段痛彻心扉的记忆。天津沦陷后,这位校长面对威逼利诱都始终拒绝日寇开展奴化教育,最终被暗杀在家门口,“他用生命为代价教会我什么是国家”


抗战后期,别人家偷偷保留短波功能的收音机常为一家人带来振奋的消息,这也让王越在心中悄悄选定了无线电报国的志向。人生的大志向,在强烈的家国情怀中开始萌芽。


1950年夏天,王越高中毕业,本可报考21个上大学的志愿,但他义无反顾地只选择了无线电专业,随着国防事业发展需要,研究方向从民用无线电转向军用雷达。


在科研现场工作中的王越


大学毕业后,王越长期从事火控雷达系统、信息系统及其安全对抗领域的研究工作,直接推动了相关国防科技领域的发展,纵然经历无数次坎坷与困难,他都没有放弃对雷达事业的初心与坚守。



1993年,中国教育体制改革拉开大幕,在炮瞄雷达研究所担任所长的王越受命担任北京理工大学校长。此时的王越科研事业正“如日中天”,科研成果屡获大奖,当面对这一重大人生的转折点,他没有半分犹豫,坚决服从组织安排。“为国家培养人才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不应犹豫,更不能推脱!”王越这样讲到。



来到北理工,王越不是单单做起管理工作,更多的是站在国家立场,从北理工特点出发,将如何培养好的国防科技事业急需的领军人才,作为自己报国志向的新追求。一边当校长、一边搞科研、一边上讲台……这一干,就到了而今的耄耋之年!



看着这位讲台上依然精神矍铄、书桌前不停奋笔疾书、课堂上悉心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先生,师生们常常为王越身上那一份为国家培育英才呕心沥血的忠诚而感动!


深厚养学  善育英才


王越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中国仅有的34位两院院士之一。如何把自己的学识和在科技领域深耕半个多世纪的成果,直接转化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优势?这是王越来到北理工后,最先思考的一个问题。


着眼当时国家信息安全的迫切需要,经过反复论证,王越率先申请在学校武器类专业中增设“信息对抗技术”专业。1998年得到教育部批准,北理工成为国家首批成立该专业的四所院校之一,为中国信息安全专业培养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2000年,专业开始正式招收本科生,专业建起来了,任务也重起来了。白手起家,没有团队王老师就自己组团队、没有教材就自己写教材,他还担任着校长,工作十分繁忙,但从不会有半点松懈。”信息安全与对抗技术实验室主任、专业责任教授罗森林回忆说。


王越院士与“信息系统及安全对抗”理论与实践教学团队部分团队成员


专业不能只是建,还要建出水平、建出成效,建到育人的“刀刃”上,王越认为,“要培养领军人才,就要学习最前沿的知识,但这是有难度的,我相信‘上不封顶、因材施教’,基础课程能听得懂的人越多越好,而对于拔尖的学生,必须经过磨练、因材施教、发挥所长。”带着这样的理念,在这个新兴专业方向上,王越亲力亲为,论证教学方案、研究教学方法、培育师资队伍……不仅把信息对抗技术专业建成省部级特色专业,还带出了一支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双高”的教学团队,打造了《信息系统与安全对抗理论》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王越与罗森林共同著作的《信息系统与安全对抗理论教材》被评为国防特色优秀教材,教学成果《信息对抗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与实践》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王越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和国家级教学团队带头人。


2018年,王越作为带头人的“信息系统及安全对抗”理论与实践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首批黄大年式教学团队


值得一提的是,王越培养学生,不仅是将高深的学识倾囊相授,更注重结合自己喜爱的中国传统文化,向学生传授一种治学为人的思想。

2017级研究生韩晓鑫曾在结课报告中写到:“‘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是王老师在课上最常提到的观点,他用这个观点完美诠释了信息对抗的本质、对立统一的自然规律……这不但是一门专业课,更是一场人生讲座。



“我的心愿是培育出超越自己的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20多年来,信息对抗技术专业共培养了1500余名毕业生,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国防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王越的学生中,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有北京市教学名师,还有一大批工作在国防科技工业的总设计师、研究所所长等科技英才和国家栋梁。


王越与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奖的我理学子合影


王越组织推动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也坚持开展了20余年,成为国内有关领域颇具影响力的重要赛事,对电子信息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为人师表  大德无言


 “来到高校,我告诉自己,首先要成为一名好老师。”担任北理工校长后,无论公务多忙,王越始终坚持上讲台讲课,同时承担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教学工作,时至今日,王越从未间断过。不仅如此,穿西装、打领带,成为他上课的标配;即使已是耄耋之年,仍然全程站立授课;课比天大,一丝不苟的备课,绝不含糊……为人师表,大德无言。



2017年,王越受邀到海南参加一个研究生教学研讨会,为了不耽误晚上6点半的课程,他特意乘坐飞机计划于下午4点半抵京,由于天气原因,飞机降落时已晚点许久,尽管已经安排了共同开课的罗森林教授代课,王越仍然不顾旅途劳顿,坚持让司机从机场直接把车开到教学楼下。王越的联络秘书学校办公室史建伟回忆说:“那次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王老师到达教室时正好6点29分,没有丝毫休息,便一口气连讲三节课。下课回到家,吃上晚饭已经是9点半了。”没有学生知道,一堂课的背后,这位年过八旬的老院士付出了怎样的奔波和劳碌。


1995年,时任北理工校长的王越深情寄语毕业生


 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王越作为一名德高望重的先生,几十年如一日地在坚守这份事业。然而,王越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也有人不理解:“这么大年纪了,即使上课也不用这么拼啊!”王越却说,教书育人是他的第一使命,教学是他最看重的任务。作为一名科学家、教育家,王越认为教书的目的是育人,“如果说教书要靠学识,那么育人要靠人格魅力,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王越与学生李炳照


北理工数学学院李炳照教授曾是王越的博士生。李炳照在职读博期间,还承担着学校的数学教学工作,繁忙的工作使他曾对待学业不够积极,对课题研究并不十分上心。王越发现后,就严肃地为他指出:“科学研究应该以问题为导向,而并非以学位为导向。”在王越的教导下,李炳照自觉提高站位,学习和研究越来越严谨起来,最终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我的博士论文撰写过程中,王老师对整个论文进行了详细的修改,对于和他讨论的一些稿件等,他都是用铅笔一笔一画给出修改建议与意见。”李炳照说。


除了学业上的严格要求,王越还春风化雨般把温暖和情感倾注到学生们身上

“几年前我突然患上了腰痛,行动不便,王老师得知后随即托人从美国给我带回了束腰的器械,使我的腰疼得到了缓解。直到现在,王老师还经常关心的问一问我的腰怎么样了。”王越的学生罗森林教授这样回忆。


日复一日,那些王越始终认为“应该做的、不值得宣扬的事情”,深深地感动着身边的师生们。


睿信书院院长王越院士在新生见面会上致辞

2018年,北京理工大学全面实行本科生大类培养和大类管理的书院制管理模式,王越先生以86岁高龄担任睿信书院院长,继续奋战在人才培养第一线。8月24日,王越先生在良乡校区,为睿信书院2018级全体新生及家长们带来了“入学第一课”。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样的大师,是学问之师,品行之师,人生之师。王越先生便是这样一位大师,一位北理工的“大先生”!



在表彰大会上,王越先生带领与会教师郑重宣誓



“我志愿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遵守教育法律法规,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做到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为教育发展、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努力奋斗!”



出品:党委宣传部

素材来源:党委宣传部 党委教师工作部 校史馆 图书馆

摄影:党委宣传部 郭强

编辑:党委宣传部 戴晓亚

部分内容参考《没有盲区的天空——王越传》,部分图片由校图书馆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馆藏基地提供    

向我理“大先生”致敬

❤比1000个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