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党史故事百校讲述 | 人民之光,我党之荣,听北京理工大学讲述老校长徐特立的故事

爱国奋斗的 北京理工大学 2021-05-16

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

28岁,他探索办学图强

42岁,他赴法留学找寻救国真理

50岁,面对白色恐怖

他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

57岁,虽已白了双鬓

他却以普通一兵的身份

走完了两万五千里长征

成为著名的“长征四老”之一

63岁,在革命圣地延安

作为自然科学院的院长

担当起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的领导重任

 

他是毛泽东同志的老师

周恩来同志称赞他是

“人民之光,我党之荣”

 

他就是

我党著名的革命家

杰出的无产阶级教育家

北京理工大学延安创校时期老院长

徐特立


今天,请跟北理工一起分享

徐特立的革命故事



坚定跟党走

“人民之光,我党之荣”


“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这是1937年毛主席亲笔写的一封贺寿信,信中这位被毛主席尊称为“先生”的,就是他感念一生的老师,著名的革命家和杰出的无产阶级教育家,北京理工大学延安创校时期的老院长,徐特立同志

徐特立(1877—1968),湖南长沙人,原名徐懋恂,又名徐立华,著名革命家、教育家,“延安五老”之一。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被选为湖南省临时议会副议长;1912年创办长沙师范学校,任校长;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任革命委员会委员、起义军第二十军三师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1934年参加长征;新中国成立后,长期担任中宣部副部长,是中共第七届、八届中央委员。

毛泽东与徐特立

1877年2月1日,徐特立出生于湖南长沙县五美乡的贫苦农民家庭。自小,徐特立就立志苦读,并心系国家和人民。青年时期,徐特立抱着“创造有利于国家民族的事业”的奋斗目标,积极探索实践自己教育救国的理想。徐特立在教育救国的道路上艰辛跋涉、艰苦创业,教育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像毛泽东、何叔衡、蔡和森、蔡畅、李维汉、许光达、田汉等都是他的学生

徐特立(前左)赴法国留学时与友人合影

五四运动爆发后,对于青年学生的爱国行动,徐特立深受感动,他感到国家有前途、有办法了。为了学习救国本领,1919年9月,42岁的徐特立在“英文只能拼音,法文一字不识”的情况下,前往法国勤工俭学,这期间他还前往德国、比利时考察教育,直到1924年7月回到祖国。

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背叛革命,面对血雨腥风的白色恐怖,年过半百的徐特立冒着杀头的危险,怀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怀着对中国共产党能够救中国的坚定信念,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坚强的老战士,并参加了南昌起义。

教育家徐特立入党的消息极大地振奋了危难中的同志,许多同志感慨地说:“真是疾风知劲草,岁寒知松柏啊!”陆定一高度评价徐特立入党:“人民教育家徐特立同志,就这样对全党同志上了第一课:困难时不要动摇,应当更坚决的奋斗,革命是一定胜利的。徐老给我们的教科书,就是他的入党,这本没有字的教科书,比什么教科书都好,也比什么教科书都重要。”

1934年10月,57岁高龄的徐特立参加了长征。长征中,生活极其艰苦,对于年近六十岁的徐特立来说更是如此。长征途中,组织上为了照顾徐特立,特地分配了一匹马给他,他深知,在当时的条件下,马是多么珍贵的资源,但他却常常将马让给体弱多病的同志骑,丝毫不“搞特殊”

入党后的革命斗争是十分艰苦的,甚至有牺牲的危险,但徐特立没有丝毫害怕,他时刻保持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矢志不渝地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徐特立总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成为全党自我牺牲和艰苦奋斗作风的模范”

周恩来同志称赞徐特立为“人民之光,我党之荣”。中共中央曾这样评价徐特立:“你的这一切优良品质是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的骄傲,把你的这一切优良品质发扬光大是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的革命任务”。


为党育人

闪光的“徐特立教育思想”


1940年,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为了服务抗战和边区经济生产,党中央高瞻远瞩,决定在延安创建自然科学院,同年5月开始招生,9月1日正式开学。

自然科学院全貌

“1940年9月创办的延安自然科学院,是党的历史上第一个开展自然科学教学与研究的专门机构。”

——2021年出版的《中国共产党简史》

1940年12月,徐特立被任命为自然科学院院长。为办好这所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为党培养好“革命通人、业务专家”。徐特立站在为党培养独立工作的科学技术干部的立场上,先后在《解放日报》上发表了《抗战五个年头中的教育》、《具体地分析自然科学的阶级性》等文章,系统的阐释了我们党办自然科学院的必要性、指导思想和教育方针,对加强党的领导、统一办学思想、创新办学模式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自然科学院学生的“露天课堂”

在自然科学院担任院长的几年中,徐特立极力推行教育、科研、经济“三位一体”的办学思想,鼓励师生把课堂放在田间地头,放在生产一线,就这样,改进马兰草纸制作方法、开展地矿考察、植物研究、制造玻璃、制造日晷、制造棉麻……自然科学院的师生研发、改良和生产了大批边区急需的军用物资和生活物资,教师杨作才还设计并指挥建设了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和中共中央办公楼,为抗战建国做出了巨大贡献。

徐特立(右)与自然科学院第三任院长陈康白(左)

这一时期,徐特立的教育思想也逐渐形成,除了“三位一体”的办学思想之外,他还主张“德育为首”,强调教育首先就是要塑造人,倡导德育应包含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个性心理品质教育四个方面;他提倡“实践创新”,倡导“培养敢于发挥其个性,有脑筋明辨是非,有主张、有试验、有创造、有行动的青年”;他鼓励“学术互动”,指出“科学和技术是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他提出“民主治校”,强调教育是科学的、大众的、民族的教育,人民大众是教育的主人。这些思想,不仅使党创办和领导的社会主义大学与旧大学在思想上体制上有了根本区别,在今天仍然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具重要的指导意义。

自然科学院培养的部分优秀毕业生

延安时期,自然科学院为抗战建国培养了五百余名优秀人才,其中大多数人成为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和新中国建设的骨干力量,这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上是不多见的。自然科学院的师生中走出了李鹏、叶选平两位党和国家领导人,走出了恽子强、武衡、彭士禄、戚元靖等8位院士,了赵东宛、黄毅诚、戚元靖、曾宪林等22位省部级以上领导,走出了刘玉堤、李伦、崔军、贺毅4位将军。

传承红色基因

坚定走好“红色育人路

在北京理工大学的中心花园里,矗立着一尊徐特立铜像。这尊铜像,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经党中央批准建立的。

北京理工大学校园中的徐特立铜像

三十多年来,徐特立老院长铜像目光如炬,笃定远望,凝视着校园里的莘莘学子,成为全体北理工人心中的一座丰碑。

从延安杜甫川畔的自然科学院,到今天的北京理工大学,弘扬延安精神,传承“延安根、军工魂”的红色基因,已成为北理工的光荣传统。

多年来,北京理工大学始终坚持开展徐特立教育思想研究。1986年秋,《徐特立读书眉批选》出版发行。随后,《徐特立教育学》《徐特立文存》等著作相继出版。世纪之交,中华世纪坛落成,在世纪坛前的青铜甬道上“徐特立文存”五个大字被永远地镌刻在历史的记忆中。学校还成立有徐特立教育思想研究会,常态化开展研究活动。

首届徐特立奖学金授奖仪式

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用红色基因涵育一流人才。1984年12月,学校设立“徐特立奖学金”。1988年5月,学校举行了徐特立奖学金首届授奖大会。发展至今,“徐特立奖学金”已成为北理工学子的最高荣誉,激励一代代学子“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

北理工王越院士被授予首届“懋恂终身成就奖”

近年来,学校不仅成立徐特立学院、特立书院,用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还设立了教师最高荣誉“懋恂终身成就奖”(懋恂取自徐特立原名),该奖项已先后颁发给学校王越、毛二可两位院士。

北理工徐特立图书馆

2009年,学校专门将良乡校区新落成的图书馆命名为“徐特立图书馆”,图书馆大厅中专门建立徐特立老院长坐像,图书馆中常设《徐特立生平展》

多年来,学校积极组织师生到延安革命圣地寻找红色根脉、感悟精神力量。北理工学子们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讲徐特立、学徐特立、演徐特立,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

多年来,徐特立老院长提出的“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学风,已融入一代代北理工人的精神气质中,坚定走好由中国共产党创办和领导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红色育人路”,已经成为全体北理工人的自觉行动。



建党百年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北京理工大学将继续坚守初心使命

在全面开启建设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上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官微推荐





启航 | 原创歌曲全球发布!来自五湖四海,在北理工特立潮头!





八十年没变!北理工人的“秘笈”怎么这么“硬”!





“我找到了!”83名新新北理工人在延安找到了什么?

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他是矢志强国的北理工人!

唱起来 | 嘹亮,洪亮,响亮,这是北理工人最美的歌声!

洪亮 | 党的旗帜就是奋斗方向!北理工青年学子发出最强心声!

出品:党委宣传部

供稿:赵安琪、姜曼、王征

编辑:赵安琪、徐梦姗

审核:蔺伟、王征

点分享

点赞

点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