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前程似“锦”!Nature+1背后的2000次实验!

优秀的 北京理工大学
2024-09-04


她是热爱生活的理科博士生

是做了2000次实验的

“科研战士”

在拓扑量子材料领域勇攀高峰

手握10余篇SCI论文

并以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

在Nature、Nature Communications

Physical Review Materials

等国际SCI期刊发表论文

她就是北京理工大学

物理学院凝聚态物理专业

2020级博士研究生 刘锦锦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2019年9月

一种新合成的笼目超导材料

引发了凝聚态物理领域里

大量专家学者们的关注

该材料包含多种电子序

是研究复杂电子序中超导态的

一类新平台

因此广大凝聚态物理领域学者们

纷纷加入到对超导微观机理的研究中

彼时刘锦锦正在读硕士

研究发光材料的生长

对材料的称量和生长实验计划制定

有着丰富的经验

2020年,刘锦锦跟随

量子材料晶体生长领域的新星

王秩伟教授攻读博士

王秩伟根据刘锦锦的科研基础

和当下凝聚态物理的科研前沿趋势

决定让她开展笼目超导材料的生长和研究

通过生长不同掺杂浓度的单晶材料

来调控超导材料的转变温度

晶体生长就像小孩长大一样,需要因材施教,根据晶体属性,用不同的培养方法就会养出性格各异的小孩,而我就是用不同的方法来培育拓扑单晶材料。

刘锦锦(右二)和课题组师生合影

刘锦锦对自己的每个研究样品

都如数家珍

谈论晶体时

脸上洋溢着自信与热忱

仿佛带有春天鲜花盛开时的阳光的温度


“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

“实验失败是常态,耐心对待它,

付出总会有收获的!”

量子材料的研究并非一帆风顺

因为研究方向涉及大量的材料制备

以及物性测试

进行数据测试时

往往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

我们课题组内每两个半月才会有两周的综合物性测量系统设备的使用,做实验的时间非常紧张。虽然可以提前准备好测试样品,但是在真正测试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问题导致需要重新制样。

面对科研上遇到的困难

刘锦锦没有怨天尤人

而是如她所说:

“我会不断尝试多种解决方法

来制备不同样品!”

 终于,在经过

2000次的对比实验后

刘锦锦制备出了

常压下最高超导转变温度的单晶样品

为超导材料能带结构测试提供了优越条件

此后,刘锦锦所在团队与国内外高校、

科研院所的学者合作

探究出了笼目超导材料的超导能隙结构

推进了业内对超导微观机理的认知

为研究常温超导材料提供了理论基础

2023年4月

这一研究成果在《Nature》上发表

元素掺杂量与超导和电荷密度波转变温度的变化关系


“爱科研也爱生活”

“科研路上总会遇到磕磕绊绊的,

每次遇到困难时,

导师就会让我停下来去感受生活。”

 探索新材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性的工作

需要感受生活

增加对生活的体悟

增加看问题的视角

导师是我平衡科研工作和生活的榜样,他热爱生活,面对问题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给予我们大胆尝试的勇气。

 在导师的影响下

她会通过羽毛球

游泳等运动来放松身心

在缓解压力的同时

能让她调整好心态

重新梳理科研思路

认真反思问题所在

同时,她还积极参加志愿活动

在物理学科公众科学日、

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

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决赛等活动上

为公众服务

在生活中发现自我的另一种可能

 对待科研一丝不苟,勤奋刻苦

在生活中热爱运动,劳逸结合

在开放严谨、张弛有度的科研状态中

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作为即将毕业的博士生

刘锦锦寄语学弟学妹

科研之路漫漫,在一条条研究的小径上,我们会面对分叉选择时的踌躇迷茫,但‘生逢盛世当不负盛世,生逢其时当奋斗其时!’,希望每位奋斗在科研一线的北理工学子都能够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披荆斩棘,乘风破浪!

 面对未来的挑战

她将继续用执着和勇气

扎根在量子材料领域发光发热

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官微推荐






“黑科技”来啦!北理工学子将脑机接口“接入”现实

出品:党委宣传部

素材:物理学院、研究生院

图片:本人提供

供稿:崔雨涵

编辑:王媛、周晓宇

审核:蔺伟、刘晓俏

为北理工点亮   

666个“赞”和“在看”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北京理工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