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圳-波兹南|给城市的情书

FAC 深圳市前沿艺穗艺术中心
2024-10-14

深圳 / ANA

波兹南 / bolan travel


打开手机地图,缩小,再缩小,试试寻找“波兹南”三个字在什么位置。


波兹南是波兰第五大城市,位于波兰中西部,傍瓦尔塔河而居。1993 年 7 月 30 日,深圳与波兹南正式结为友好城市。


与深圳一样,波兹南市依水而建,公园众多,自然世界与人类生活错落交融,同时,两城也都身兼地区经济、科技与旅游中心之职。相似的城市氛围塑造了两地一拍即合的风土人情,生活其中,人们享受艺术文化,游乐与美食。


与深圳不同的是,波兹南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它的历史上可溯至千年以前。而且,波兹南的冬天会下雪。


为庆祝两城交好 30 周年,我们策划了本次“设计连线”,呈现来自深圳与波兹南共 10 组杰出设计师及设计团队的精选海报作品,并发起双城结对主题共创,联结如上种种相似与相异。


「深圳-波兹南友城 30 周年双城海报联展」已在 7 月 30 日正式开幕。我们相信,当设计背后的人和故事徐徐展开,变得立体,观众的脚步自然会被牵引向展览现场。


以下是来自中波的 5 对参展设计师在展览筹备过程中的话与画,他们诚邀你抓紧展览的尾巴,到场见证深圳与波兹南的 30 年友情岁月:


01

我在我城


杜峰松:


我的家和公司同在一个小片区,日常的活动半径不大。从我所在的 OCT-loft 到天鹅堡,有一条可以徜徉到 T 街市集、时尚潮店、咖啡屋、自然山体、O-Power、天鹅湖等地的浓密蜿蜒的林荫路径,全程都有专为行人铺设的棕红色慢道,很惬意。


近期让我感到幸福的,深圳和波兹南两地的合作设计师就要见面了,展览也要开办了。虽是未到的小幸福,但确实已经让我为之欢喜。


马耳他湖附近的林中小径 / poznan travel


Wojciech Janicki:


在日常的城市探索中,我们会经历各种情境,这些情境往往决定着某个地点对我们来说的价值。在波兹南,我强烈推荐的地方之一是一条林间小径,它位于马耳他湖附近,如同城市中庇护所。喜欢与大自然亲近,乐于与朋友为伴的人一定会被它所吸引!


对我来说,幸福的瞬间是创作的满足与积极的反响相遇的时刻。我相信本次展览会为所有参与者提供实现幸福的机会 :)


遥想距地


杜峰松:


东欧一直是我想去往的一个地方,充满着好奇和想象。为了这次合作,我先是在网络上神游了一次波兹南,又隔着六小时时差与 Wojciech 先生邮件联络几番,于是对这座曾经的首都城市的瓦尔塔河及 Wojciech 先生所在的波兹南艺术⼤学有了憧憬。


写信算是一种很古老的交流方式吧,只是当下我们以电子邮件代替纸笔,传递方式不同罢了。很有趣的是,Wojciech 先生主动提出,要我每次写邮件翻译成英文的同时,给他也附上中文的原文。我很好奇会不会在见面时突然发现他会中文。


杜峰松共创作品

Wojciech Janicki 共创作品


Wojciech Janicki:


我曾经以为自己对中国文化非常了解,但这其实是一种刻板思维造成的误解。每个地区,尤其是特定的城市和其中的居民,都自有其独特的能量。这次合作对垒与想象并存,让我认识深圳的精神,带给我一种探索全新领域的激动之感。


深圳的设计社群有一群高度敏感而富有创意的伙伴,他们随性而自信。在我们的合作中,DuDo (杜峰松)展现了他作为一个脚踏实地的诗人的一面,将表达的精致和细腻与务实的方法相结合。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我习惯于给我的学生提建议。在这次合作中,我心悦诚服地接受了 DuDo 的观点,有趣的是,DuDo 的观察和意见总能给我带来愉快的惊喜,他的每一条评论都开启了我对项目的新视角。与 DuDo 交流后,像所有设计师一样,我仍坚守我的理念,但同时也在设计中加入了诗意的叙事,作为自由解读的空间。


合作中最重要的就是这个,让人感到自己在学习新东西,重新学习那些自认为理所当然的事物。


我们联结城市的

「情感」


杜峰松:


「情感 Emotion」的话题是 Wojciech 先生在我们第一次网络视频中提出的,当时也恰逢我从拉萨离别我一位关系亲密的导演朋友刚回深圳,正处在「情感」的离绪中。于是我立刻响应了这个话题。


我与这位导演朋友谋面不多,他多数时间都在艰苦的高海拔地区忙于他的电影,所以多数的联络也就依赖了如今的线上科技。但得知他突然离开我们的那一刻,科技在情感上立刻失灵,我迫切想去见他,哪怕他已不能与我互述。那一刻我很需要情感亲密的物理距离,而非其他。


展览现场 / FAC


Wojciech Janicki:


情感是决定我们生活质量的关键,缺少了它,人难以成为人。后疫情时代,情感在重建人际联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隔离削弱了人类的情感敏锐度。我们在设计中将情感与技术相融合,强调它们的共存,进而探究在技术的影响下,情感能否幸存,以及伴随情感的人性是否会如我们所知的那样延续下去。


02

我在我城


1983ASIA:


我们比较宅,平时都是两点一线,公司与家。今年端午小长假,先在家里睡了一天,然后打扫了一天,最后一天看了灌篮高手剧场版,喝了一下午咖啡,和家人朋友聊了一会天,然后回家;在没有思考、不起草稿的情况下,随意的画了一幅画。完美!


我们也很爱深圳湾海岸线,可以骑单车,也适合慢走,全程差不多一个多小时。走累了坐下来看看海景,吹吹风,放放空,有助回血。


城堡公园,波兹南 / inyourpocket


Piotr Marzol:


对我来说,波兹南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的众多历史地标和迷人的街道,更重要的是,这是一座与大自然比邻的城市。我最爱的散步路线距离我家只有几步之遥,每一次散步对我来说都是冥想的旅程。美丽的小径通往附近的湖泊,穿过广阔的草地,让我与大自然深刻交融。波兹南为我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空间,让我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和谐,从中汲取新的能量来迎接每一次创作的挑战。


每天清晨,我骑着自行车前往工作室,太阳缓缓升起,夏日树木郁郁葱葱,这些景色从我身边飞驰而去,创造出如画的场景,格外生动和清新。独自骑行其中,与思绪为伴,内心充盈着喜悦和热情,让我充分感受到自己的创意潜力,对这一天满怀期待。


遥想距地


1983ASIA:


与 Piotr 的交流,有赖翻译软件,哈哈。刚开始思考两城交流活动标志的时候,因为想能更多的呈现两地特色,在网上翻阅了大量的资料。


最终,我们想尝试从亚洲人的视角去进行设计,标志的灵感来源于一个古老的概念“人既宇宙”,换个说法,巨人盘古于混沌中开天辟地,双眼变成日月、呼吸变成风、血变成河等,这样的故事在世界各地都流传甚广。


我们以“人”为设计的主体,我们认为城市间的交流就是文化间的交流,而载体则是人。我们设计了两个寓意双城的人形侧脸剪影,将两地的文化元素糅合其中,希望让更多人加深对两城的印象。最后,虽然我们的设计未能当选,但是能获得第三高的票数,是对我们在探索亚洲设计这条路上的肯定!


1983ASIA 共创作品

< 左滑查看

Piotr Marzol 共创作品

Piotr Marzol:


这是一次神奇的沟通经历。语言差异并没有成为阻碍,相反,它促使我们改变了沟通方式——用非语言方式交流。图像、手势、情感成为我们的通用语言,超越了所有障碍和界限。最终,语言不同并没有限制我们,反而丰富了我们的关系。


在为这次设计合作准备时,我沉浸在一幅充满对比又相互融合的绚丽画卷中——波兰和中国、传统与现代、实体与虚拟。我着力去理解和欣赏彼此文化和城市的丰富性,将之融入我们的设计中。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不同的世界交织时所产生的独特美感。


我们理解城市

「重复」


1983ASIA:


我们研究亚洲美学十多年,一直对传统文化感到好奇,总希望能探个究竟。「重复」这个形式,在古时大多被应用到与皇室文化及宗教信仰相关的装饰美学中,例如建筑、纺织品、雕刻,其背后更多的是管理者希望通过繁复的美学形式震慑人心,达致和谐。


经历了工业时代的洗礼,如今的设计风格倾向简约。因此我们很想了解,来自欧洲,和我们有着不同历史基因、地域文化的波兰设计师如何看待「重复」这种亚洲传统的美学形式?而对于身处当今深圳的我们来说,现代人的信仰又是什么?未来还有「重复」这种美学形式的一席之地吗?


回到我们的海报创作,作为设计师,设计就是我们的信仰,将这一切连接起来的也是设计。因此我们运用了和时间概念相关的东方元素,例如松树、鹤、寿、桃,设计成「重复」的路径,勾勒出「DESIGN」的字眼,希望从中找寻「重复」这种美学形式所带来的独特的视觉体验,重现亚洲美学的魅力!


展览现场 / FAC


Piotr Marzol:


在整个创作过程中,"重复"这一主题一直陪伴着我。我将作品命名为"文化图案",展现我对两种文化中重复且相互联系的图案的探索。这种不断循环的重复,犹如回音,每次都带来新的解释和视角。尽管这些图案看似重复,但从未完全相同。每次重复都带来微妙的变化和意想不到的细微差别,仿佛一种神秘的语言,只有懂得聆听的人才能理解。在这个项目的背景下,这些"重复"不仅象征着我们共享的文化遗产,也成为持续创意的灵感源泉。


03

我在我城


王粤飞:


在深圳我最爱的地方是大鹏半岛。我喜欢远离城市,大鹏有点原始,有湖有山。过去周末我们常常集结一帮好友开车进山,换上迷彩服“撒野”。那个日子太爽了,我到现在都很怀恋。


相较而言,你说市区里面有什么呢?虽然吃吃喝喝的地方也有,比如平安大厦上是有个很好的酒吧,但也没有什么特别吧。


我有两个孙子,一个 6 岁,一个 3 岁,在德国生活。疫情之前,我每年要去德国住三个月,天天帮他们煮牛奶,送他们去幼儿园,接他们放学。因为疫情,我们三年没见了。今年 4 月份他们从德国回来在我们家住了一个月,那个月可以说是我人生最幸福的时光。


波兹南老啤酒厂 / poznan travel


Marcin Markowski:


我最喜欢和朋友们一起散步。波兹南有许多美丽的公园、美食餐厅和舒适的酒吧,但最重要的是陪伴我的朋友们。没有他们,所有这些地方都显得索然无味。只要和他们在一起,与所爱的人们交谈、欢笑,品尝美食,畅饮冰凉的啤酒,无论身处何地,都是我最幸福的时刻!


遥想距地


王粤飞:


我们的主题是“海报的边界”,所以我一开始就尝试打破一些边界,用更开阔的视角看待整个项目,不陷入进“设计海报”的设定里。


所以我会思考能不能用新的叙事方式表达“中波友好”。比如,找波兹南和深圳的市民各 100 位,每人捉一只蝴蝶做成标本展示,让大家发现波兰公园里的蝴蝶和深南中路公园里的蝴蝶有什么不同,用这种动力来产生一种新的人文关系。


我还设想在波兰找 100 个门铃的声音,在深圳也找 100 个,将这些声音记录下来或拍成视频展示。门铃是最日常的东西,我们都知道门铃一响就代表有人拜访,这很符合“中波友好”的寓意。而每个门铃的声音和样子都不一样,你留意它就会发现好玩之处。如果是把这 200 个门铃摆满关山月的桌子,每个门铃还装了电池可以让观众按响,恐怕这是别开生面的。


再比如收集两地的车票、船票、飞机票展示出来肯定也很有意思。我就很喜欢在出国的时候收集这些东西。我也曾到过波兰,我感觉它很像德国,那里很漂亮,大部分的小而美的中世纪的东西都保留下来了,我很喜欢。


王粤飞共创作品

< 左滑查看

Marcin Markowski 共创作品

Marcin Markowski:


语言障碍有时确实是一个问题。但幸运的是,全世界的平面设计师都使用一种通用的语言。有时候只需要画三条线,一切就变得清晰明了。图像语言有时甚至能够比文字表达更多,它的强大力量能够改变世界。


而且,我之前去过深圳,这次旅途让我对这个极具吸引力的国家和其中美好的人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本次合作大有裨益。旅途中的所见所闻启发了我,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设计方式。


我们延展城市的

「边界」


王粤飞:


“海报的边界”这个主题是 Marcin 提出来的,这是个很抽象的主题,进入互联网时代以后这种非物质的传播主题已经屡见不鲜了,海报的定义早已被打破了。针对这个主题我当时给了他一个建议,想把音乐这种形式注入进海报,不说是打破海报的边界,至少是赋予海报一些新的属性,当然这在实施上有一定困难。我请了一个音乐人创作了一段音乐,然后我用手机把家里的门铃声录下来发给他,请他编进音乐里去,但结果不如我意,所以后来也放弃了。


后来 Marcin 发了一个带有中国功夫元素的海报设计过来。我一看挺喜感的,也很熟悉,70 年代我们毛小孩儿就看李小龙的那些片子。为了回应他中国功夫的概念,加上这次 logo 三条杠的设计也像一个拳头,很有力量感,所以我用自己的手作为素材设计了一个真正的手。这个创作模式很简单,就是把 logo 具像化。我还找了首喜欢的粤语歌《笑看风云》,它的词很美:


谁没有一些刻骨铭心事

谁能预计后果

谁没有一些旧恨心魔

一点点无心错

谁没有一些得不到的梦

谁人负你负我多

谁愿意解释为了什么

一笑已经风云过


我把歌词放入画面,觉得挺好玩。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没有遵循“海报的边界”这个主题来创作,但整个过程也算打破原有主题边界的一个尝试吧。老实说,现代设计领域就被极大的扩展了,比如涉及到了展览、影像等等,不像过去在一张纸上画个草图就搞定,现在有趣多了。


展览现场 / FAC


Marcin Markowski:


对于海报,我一直怀有浓厚兴趣。海报究竟是什么?或者说,它还有什么可能性?这个主题深深吸引着我,我的博士论文正是探究了这个问题。海报特有的语言充满隐喻和视觉捷径。它不局限于传统形式,不仅仅是被框在纸上的平面印刷物。正如波兰杰出的海报艺术家 Waldemar Świerzy 所说:“海报并不是一种绘画的方式,而是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方式影响着我在各种媒介上的设计。


海报的框架可以——甚至应该——被打破,也许击破它的,就是一记功夫拳:)


04

我在我城


廖波峰:


在深圳散步,福田区的八卦岭是个不错的选择,保留了很多以前的痕迹,有点类似香港的旺角和油麻地。八卦七路的花卉中心、书刊批发市场、八卦西路的和艺社以及八卦三路街道两边众多的广告制作店,都蛮值得逛逛。


我最近在对照网上的投篮教学视频,纠正自己的投篮姿势。一帧一帧剖析自己是痛苦的,因为容易看到“丑态”,但这样才能找到问题。经过枯燥的练习过后,成效明显,投篮命中率提高了很多。能精准地控制自己的身体,真是一件幸福且有成就感的事情。


公园中的飞碟型体育馆 / poznan.pl


Grzegorz Myćka:


在波兹南,漫步是探索这座城市的绝佳方式,尤其是穿过诸如 Wilda、Jeżyce 和 Łazarz 这些历史悠久的街区。这些地区的建筑主要为 19 世纪的装饰艺术风格,同时也有许多后现代主义的例子。我最喜欢的是位于 Łazarz 的 Kasprowicz 公园中的体育馆。它的形状让我想起 60 年代的科幻电影中的飞碟,但实际上,它的设计灵感来源是建于 50 年代的意大利罗马小体育宫。我就住在这个体育馆附近,想来,自己家不远处有一个 UFO 降落点着实令人惊喜。


除此之外,我也强烈推荐去棕榈屋看看,这是一个巨大的植物保护区,展示来自世界各地的植物品种,氛围十分独特。市政厅楼顶的钟楼报时也值得一看,中午时分,钟上的两只机械山羊都会上演角斗鸣响。晚上,瓦尔塔河畔是一个美妙的所在,各种俱乐部和酒吧中充斥着美食美酒、音乐和各种文化活动。


遥想距地


廖波峰:


我关注了跟我配对的 GREG 的社交媒体账号,帮助我了解他的作品及日常生活。除了手绘笔描,我在设计中喜欢动手制作,比如锯木头,因此,“廖工”是我的昵称,后来也成了一个商标。我把我的昵称翻译成英文告诉 GREG,希望能让他了解我更多。


以前在设计展览现场碰到自己很喜欢的国外设计师,非常想去交流,可惜语言不通,只能说句“HELLO”,挺遗憾的。所幸对设计师来说,作品本身就是最好的沟通媒介。这次合作,我采用图示的方式来传达信息,看图就可以知道大概意思,随图也附加了文字说明,Grzegorz 可以使用软件进行翻译,这样就更准确了。



< 左滑查看

廖波峰共创作品

< 左滑查看

Grzegorz Myćka 共创作品

Grzegorz Myćka:


我的名字用波兰语拼写为 GRZEGORZ(音标可以写作 GZHEH-GOZH),从学生时代至今,几乎没有人能直接正确念出我的名字。这次,我便让中国伙伴称呼我为 GREG。


为了这次合作,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做准备工作。我观看了几部关于深圳的纪录片,阅读了一些文章,并浏览了许多网站。设计初始,我试图从两地的相似之处入手,聚焦历史背景或是地标建筑,但这项任务充满挑战。深圳和波兹南的整体氛围差异颇大,在视觉上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最终,我决定从动物形象向外延展,将波兹南市政厅上的两只山羊与中国传统动物龙相结合,形成数字「30」的图形,寓意两城交好 30 周年。



我们描摹城市的

「肖像」


廖波峰:


我是斗鸡眼,小时候经常被人嘲笑,长大后意识到比起外表,内在更重要,就不会太在意了。我也尝试把五官缺陷变成自己有识别性的特征,在提炼面部特征的时候就把“斗鸡眼”做了加强处理。


这次我将自己的大脑壳跟十二生肖造型相结合。十二生肖是中国人非常熟悉的文化符号,我希望通过这样的结合,带给大家新的视觉体验。


展览现场 / FAC


Grzegorz Myćka:


以往,我和廖工都分别涉入过「自画像」这一设计主题,我更倾向于手绘插画风格,而廖工则将创作拓展至雕塑的领域。这次共创中,我使用字母构建面部形象,在其中暗藏我和廖工的特征。脸的上半部分——眼睛和鼻子——由「Poznań」一词构成,嘴唇和下巴由「Shenzhen」一词组成。这看似容易,但其实我前后画了几十版草图,以找到正确的比例和形状,特别是嘴巴,一开始它看起来更像是胡子,而不是嘴唇。最后,我通过添加牙齿解决了这个问题,为整个构图增添了一些幽默感。此外,耳朵由数字3和0组成,向两城结为友好城市 30 周年致敬。最终的设计采用了黑白画风,但脸颊略带一点颜色,这也许就是快乐的痕迹吧。


05

我在我城


黄扬:


华侨城社区内的马路是我喜欢的散步路线,它贯穿整个华侨城社区,在不同的路段有不同的景观样貌和设施。比如我家附近的路段,有好几个路口可以进入燕晗山公园;在生态广场路段,车行道和人行道之间增设了约五米宽的跑步道。我的生活基本围绕着这个社区,每天从家步行十分钟就可以到达华侨城创意园的工作室,最近我和朋友喜欢去创意园北区马路附近的“烧痕 Burn Mark ”小聚,这家餐厅美味品位兼具,严重推荐,不算广告哈哈。


我最近和朋友斐叔开始学习自由泳,请了一个很专业的游泳教练。之前,我们自学并坚持蛙泳很多年,自认为已经游得算不错了,但向教练请教过蛙泳的动作要领后,又「刷新」了我对蛙泳的认知。通过实践练习,我原本处于瓶颈期很久的蛙泳又有了新的突破。在学习一项新技能的同时,让旧技能也得到了提升和精进,想想都开心。


波兹南的冬天 / flickr


Agata Kulczyk:


大约一年前,我搬到了新公寓,虽然位置没有大的变化,不过如今,即使住在城市的混凝土丛林中,每天往返于学校和家,我都会穿过一个小公园,这真是太棒了!公园位于一座小山坡上,夏天,快乐的狗狗跑上跑下,冬天,山坡变成了滑雪道。这个公园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条缓冲带,将我和工作还有喧嚣的城市分隔开来。回家的路上,我试着将所有与工作相关的事情留在公园里。对我来说,散步走过公园就是一种「刷新」,新的开始、新的希望、焕然一新的自己……


最近,我的幸福来自许多小小的喜悦,比如与朋友一起乘着帆船航行,得到医生的好消息,品尝美味的低盐腌黄瓜,收到有趣的合作提议,享用妈妈为我冲的咖啡,听着午夜窗外草地喷水器的声音,或许还有其它我都没有发觉的幸福源泉,但它们都为我带来了最美好的时刻。哦,差点忘记了,还有宜家的肉丸,也让我觉得幸福。


遥想距地


黄扬:


说实话,我没有办法想象在短短的几个星期内能去认识和理解对方的城市文化。和 Agata 沟通时,我们建了一个网络聊天群,我提出「刷新 Refresh」的主题时, 由于对词语的理解差异,我们先是卡顿了一阵。于是我画了几个示意图发过去,Agata 忽然好像明白了什么,开心地回复说:“噢,这才是我们熟悉的语言!”


在接下来的活动中以及今后的交流中,我会尝试慢慢去了解和感受波兹南的风土人情,希望有机会去到当地实地交流,相信到那时一定会有真正的触动和收获。




< 左滑查看

 黄扬共创作品

< 左滑查看

Agata Kulczyk 共创作品

Agata Kulczyk:


我是一名大学老师,语言不通是我经常要面临的状况。我常思考,所谓语言障碍,也许只是因为我们赋予同样的事物以不同的文化标签,因此造成了沟通理解上的错位。所以在教学时,比起用语言表达,我更倾向于直接画出来。


我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带过一个海报设计秋季工作坊,其中,有一位不说英语的年轻艺术家做出了非常棒的视觉作品。工作坊结束后,她找到我,用她的母语向我表达感谢。我是完全不懂罗马尼亚语的,但相信我,尽管我听不懂具体的词句,却清楚地接收到了她传来的情感信息。这样超越语言的沟通瞬间触动了我,让我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这次共创合作,我们既可以通过图画与情感沟通,又有翻译的帮助,所以交流并没有什么障碍。比较难搞的是时差。早上六点钟,当我还在努力想起自己的名字和今天是几号时,中国的合作伙伴已经在全力工作了!


我们见证城市的

「刷新」


黄扬:


「刷新 Refresh」本来是我工作室一直以来的创作理念。我家里每天都会用到的一套名为“Ahahahahaha”的餐盘,它们是我参与的艺术组合“明天见”与德国艺术家 Daniel Knorr 合作创作的艺术衍生品。这套餐盘有三种尺寸,分别对应三个不同的图形表情,每次用完餐后盘面留下的食物痕迹都千变万化,就好像盘子的表情也在不断刷新和变化,有时候,我的意识在想象着那些表情变化的一刻就被刷新了。


在本次共创中,Agata 觉得「刷新」这个想法很有意思,她认为我们的海报设计对话还可以去表达一个关于「刷新」前或「刷新」后的状态。她举例说,将一张白纸揉皱是一个状态,揉皱以后再展开又是一个状态,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有机会延展这个想法,有点遗憾。最终,我设计的海报概念是「时间」和「效率」,Agata 回应以「金钱」和「生命」。Agata 回应的「金钱」概念的海报视觉元素用到了她给朋友的一枚小面值钱币,它散发着太阳般的光芒,与我「时间」概念海报中的视觉元素,汉字“日  寸”,形成了非常有趣的对应;而她回应的「生命」概念的海报元素直接用了一只苍蝇的图片,画了它飞行轨迹的线条,与我「效率」系列海报中的一张的视觉元素“苍蝇拍”(艺术家滕斐的作品“上帝搭救你”)又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对应关系。


Agata 直接生动的回应着实让我意外,因为我就很难生动地去表达自己,而总是希望自己的表达更理性和克制,其实在克制的尝试中,也就失去了一些更具情感性表达的可能。


展览现场 / FAC


Agata Kulczyk:


在构思我们的主题时,我希望它兼具轻松和深度,能激发灵感,又敞开思路。在一次视频会议中,黄扬提出了「刷新」的主题,真是再合适不过了!听到这个想法,我脑海里响起了「sssssst」的声音,就像打开一罐酸甜微甘的橘子汽水。黄扬告诉我,潜入泳池对他来说就是一种「刷新」,这与我对宁静海蓝水景的钟爱产生了共鸣,激发了我们后续的共创灵感。在此,我由衷感谢黄扬带来的启发、智慧和富有想象力的思考。


深圳与波兹南设计师及策展人与嘉宾和观众在一起



设计连线,对话连情。

「深圳-波兹南友城 

30 周年双城海报联展」

仅剩最后 2 天,

诚邀你到场见证,

双城 30 年友情岁月。





-



主办单位

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承办单位

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波兹南艺术大学


策划单位

深圳市前沿艺穗艺术中心

 

参展艺术家及团队

(以名字首字母排序)

1983ASIA

阿加塔·库尔奇克 

杜峰松

格热戈日·米奇卡

黄扬

廖波峰

马钦·马尔科夫斯基

彼得·马佐尔

王粤飞

沃伊切赫·雅尼克


学术主持

陈湘波


展览总监

王新妮、陈俊宇


策展人

朱德才、马特乌什·比钦斯基


展览组织

程平、周怡


项目负责

许中云


展览统筹

谢先良


外事管理

陈昉


行政统筹

罗希、汪小涵


展览策划

戴玉莹、岳正、罗倩、罗楚涵


视觉设计

吴志豪、莫璐瑶


宣传推广

刘乐、邢之慧、杜雅仪


公共教育

许中云、陈濯非


摄影摄像

梁荣


藏品管理

陈红娟、谭慧


艺术档案

曹玉洁


数字技术

肖竹青、林希哲


支持单位 

深圳市平面设计协会

古田路 9 号

Design 360°




-


采编:Jupiter

设计:吴志豪

审校:戴玉莹


本文版权归深圳市前沿艺穗艺术中心所有

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





推荐阅读

深圳-波兹南友城30周年海报联展即将开幕

2023 Bàng!儿童艺术节|我们找到了理想王国!

开幕回顾|深圳-波兹南友城30周年双城海报联展

长大后,给小时候的自己办个艺术节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深圳市前沿艺穗艺术中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