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拥抱航母生态,“科技白马”长城汽车迎来价值重估

无锈钵 财经无忌 2021-06-17



刚刚过去的2021上海车展,可谓是群星云集。



从新势力到传统巨擘,一众知名车企均汇聚于黄浦江畔,见证着这场开年来的首个A级车展,就连自主品牌的“大佬”也不例外。

比如长城汽车,其在上海车展中放出了“5+5”超级航母组成的最强阵容,五大整车品牌与五大零部件公司强势集结,成为展馆最吸睛的存在。
 
现场粗略估计,长城皮卡、WEY、哈弗、欧拉、坦克五大长城子品牌总共有二十多款新车,浩大的视觉盛宴背后,连带着展台人气,也达到全新高度,本届上海车展,长城汽车的出场,甚至一度引发以“超级航母”为热词的现象级话题。
 
无外乎不少媒体评价:长城汽车带来了有史以来车展“最强阵容”。
 
亮眼表现之外,许多“阔别三日”的投资者们也都惊奇地发现,除了产品,如今的长城汽车,也早已不再是昔日埋头造车的吴下阿蒙,而是已经脱胎为一个从组织、文化、到生态全方位进化的全球化科技出行公司。
 
什么促成了长城汽车的“蝶变”?怀揣着这个问题,本文将从下述三个角度,逐一作出探究:
 

1.长城汽车是否被低估?


2.支撑这一品牌自我进化的逻辑是什么?


3.航母生态如何重构企业的动态护城河?




“长城汽车目前的市值被严重低估,资本市场还没有发现我们的价值!”
 
半年前,伴随着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魏建军在研讨会上掷地有声的话语,这一品牌随即成为了一众投资者眼中的焦点。
 
毕竟,当时长城汽车的市值已经突破2000亿元,涨幅接近200%;港股总市值也已突破1400亿港元,涨幅同样超过150%。
 


“明明已是市场公认的白马,为何还感觉被低估?”
 
这或许是彼时萦绕在所有投资人心目中共同的疑问,而这个问题的答案,主要由以下三点构成:
 
首先,过往新冠疫情的黑天鹅削弱了车市整体的表现,带来了行业估值的下挫。
 
作为传统的大宗交易和线下行业,汽车的销量基本完全依赖旗下门店的表现。这也意味着,疫情对于该行业造成的损失,要远远高于其他线上产业。
 
数据统计显示,新冠带来的影响,基本让汽车行业的产销数据滑落至2011年水平。
 
国际汽车制造商协会(OICA)调研表明,2020年全球汽车销售7797.12万辆,比2019年的9042.37万辆下降了13.77%。
 
产销量的下跌带来了行业整体估值的下挫。然而从长期来看,这一下挫过程其实是不可持续的,伴随着疫情的复苏和政策的扶持,这一行业势必将在未来迎来“u型反弹”。
 
其次,开年以来股市整体的动荡,也暂时扼制了品牌股价上涨的势头。
 
无论是频频跌上热搜的基金,还是各大板块龙头的持续走低,都抑制了市场投资的热情。这一整体的情绪和氛围,也影响了长城汽车这样过去一年股价连翻四倍的“白马”的表现。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长城汽车被低估的根源,在于市场的估值模型出现了偏差。
 
时至今日,资本还在以传统的汽车制造视角去看待长城汽车,而完全忽视了这一品牌朝着未来“全球化科技出行公司”所做出的转型,和已经架构完成的超级航母生态,对企业未来的重要战略意义。
 
以此次上海车展为例,长城汽车在车展上可不只亮相新车,旗下的精工汽车、诺博汽车、曼德电子电器、蜂巢易创、未势能源五大零部件公司同样带来了多项行业前沿技术,大秀“科技长城”清洁化、智能化、网联化技术相互融合的技术生态。
 


从这个角度来说,上述曾脱胎于长城汽车的零部件公司,已然成为了能独立作战的“超级航母”补给集群。
 
这也意味着,未来,汽车产业整体的竞争格局,将不再是品牌和品牌、公司和公司的单打独斗,而是转化为集团和集团、航母同航母之间的深度较量。这一过程中,手握航母生态的长城汽车其实已经占据了先发优势。
 
基于此,我们认为,尽管这一企业在2020年,迎来了高达400%的市值增长,但当前保持平稳的股价,还是反映出市场缺乏对这一企业未来潜力的认知。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长城汽车的增长还远远未到终点,企业本身仍然值得被重估。
 


众多支撑我们重估这一企业的逻辑中,长城汽车历经变革之后所爆发出的强劲后劲,是一大关键。
 
自这一品牌提出向“全球化科技出行公司”转型之后,一场“大象转身”的接力赛,就已经在长城汽车体系内飞速蔓延开来。
 
一个明显的正面反馈是,半年时间的转型升级,长城汽车业绩表现和市值均出现了大幅攀升。
 
今年一季度,长城汽车一季度营业总收入达311.17亿元,同比增长150.62%,净利润达16.39亿元。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长城汽车在终端市场的出色表现,1-3月,长城汽车累计销售338,798辆,同比大涨125%,与此同时,长城汽车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海外累计销售28,810辆,同比大增115%,实现销量、营收的双增长。
 
这一转型的成果背后,离不开长城汽车在技术品牌、全球化布局、组织结构变革上大刀阔斧的深度转型。
 
回望过去半年,长城汽车经历的最大质疑,便是大规模变革在短期内所造成的盈利承压。
 
然而伴随着研发的投入、时间的推移,长城汽车在蓄力之后所爆发出的后劲,也的确为人们带来了惊喜。
 
尤其是技术体系的变革,更让长城汽车由内而外焕发出了强大的核心竞争力。
 


依托成熟的“七国十地”全球研发体系,2020年,长城汽车在科技创新领域持续进阶,重磅发布了“柠檬”、“坦克”、“咖啡智能”三大技术品牌,过去一年发布的多款新车均脱胎于此。新平台赋能下,“柠檬混动DHT”、“咖啡智驾”也相继发布,展示了长城汽车在混动、自动驾驶等领域的全新解决方案。
 
技术积淀之外,全球化的布局也是应对全球产业变革的重要战略之一。近些年长城汽车已先后在中国保定、上海、日本横滨、美国底特律、洛杉矶、德国法兰克福、慕尼黑、印度班加罗尔、奥地利下奥地利州科廷布伦镇和韩国京畿道设立海外研发中心,构建以中国总部为核心,涵盖欧洲、亚洲、北美的“七国十地”全球化研发布局。同时,也已形成了“12+5”的全球化生产体系,包括12大全工艺整车生产基地和5个KD工厂。
 
在新能源布局持续深入的过程中,长城汽车也通过企业文化层面的变革,明确了全新升级的使命愿景与核心价值观。去年11月,长城汽车召开了一场只有21个字的发布会,用极具创新的方式发布了“绿智潮玩嗨世界,廉信创变共分享,每天进步一点点”的全新企业文化。
 
过往几个月来,通过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和人才创新举措,长城完成了市场眼中不可思议的“大象转身”,而伴随着时间的逐步推移,这一系列改革的成果,也势必将在营收、产品、品牌形象等诸多方面,为企业掀起价值重估的浪潮。



客观来说,传统车企的市值被低估,从2020年开始,这就是一个备受争议和关注的话题。
 
过去的一年里,美国电动车制造商特斯拉公司赶超丰田,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车企。至年底,其市值已经超过全球9大汽车企业之和。
 
与此同时,中国的新造车企业市值也上演了爆发式增长。在资本对科技型汽车企业的疯狂热捧中,传统头部车企市值被低估的争论也随之而起,后者的销量是前者销量的数倍乃至数十倍。
 
这之中,与其思考科技公司高估值的逻辑和存在的泡沫,不如换个思路,重新审视和释放过往视角下传统汽车品牌的发展势能。
 
传统汽车制造和科技公司之间的核心差异是什么,就是技术实力和产业布局的升维。
 
相较于传统汽车制造品牌,科技公司关注的不是规模化生产、成本管控、产能提升这样的工业问题,而是技术升级和产业布局这样的科技、行业问题。
 
以当前自主品牌车企为例,工业思维下,重视整车、忽略零部件,是目前中国车企的“通病”,殊不知零部件以及供应链的重要性,已经在市场变革浪潮中显得愈发突出。
 
这或许也是为什么,此次上海车展,长城汽车的“5+5”航母作战群能够在一众品牌中脱颖而出,成为绝对的焦点。
 
哈弗、长城皮卡、WEY、欧拉以及坦克等五大整车品牌,从产品层面展现了这个航母集群的霸气实力。而未势能源、蜂巢易创、精工底盘、诺博汽车、曼德电子电气等五大零部件公司,则从技术实力和供应链能力上,显露出长城汽车强悍的综合实力。
 


可以说,“航母生态”集群的出现,让长城汽车率先在行业内形成了全产业链同轨发展,从零部件到整车,均由自有产业链品牌完成闭环,不仅大大提高了产品融合率、降低了不匹配故障率,使得用户体验和整车品质有了大幅上升,更重要的是在品牌和市场层面提升了长城汽车的综合实力,使其成为具备多面造车能力的车企,在行业竞争中占得了发展先机。
 
在此基础上,对于长城汽车来说,已经建成的“航母生态”的另一层意义,还在于为企业构建了一条长期的、动态的护城河。
 
对于汽车这样一个时刻处于迭代中的行业来说,唯一不变的只有变化,而“航母生态”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对品牌、供应链、技术等多个维度的链接,组成攻防一体的战斗组织,从而提升品牌整体的反应速度和综合实力。
 
正如本届上海车展的主题——拥抱变化一样,坐拥“航母生态”的长城汽车,不仅可以用更为从容的姿态应对市场变化,更能在未来横跨技术、营销、品牌、文化等多个领域,实现其他品牌难以企及的裂变发展。
 
从这个角度来说,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显现出行业领军者姿态的长城汽车,已经在企业价值层面,走在了中国车企的前列。
 
后续的时间里,我们所期待的更多是这一品牌市场价值和企业价值的匹配。
 
至于这一早已突破千亿规模的品牌,在下一赛段的市值终点是多少,来自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吴晓求的这一段话,或许可以作为一种参考:
 
“中国的企业市值排名中,不应该除了茅台就是9家金融机构。”
 
到了十四五结束的时候,中国汽车制造领域应该有万亿市值的企业,这是市场容量决定的,我希望长城汽车可以是其中一家。




更多往期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