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向父母表达愤怒时,最渴望听到的三句话
在亲子互动中,有时候家长在生气状态下的所言所行,会给孩子造成心理的创伤。尤其当孩子向家长表达愤怒时,你们知道,孩子内心最渴望听到的是什么吗?
其实,就三句话:“谢谢你告诉我你的愤怒。对不起,我无心中伤害了你。我的本意不是这样的。”
为什么是以上三句话,这三句话为什么有着神奇的效果?且听下述详解。
谢谢你告诉我你的愤怒
这句话是三句话中最重要的一句。承认孩子的情绪,看到孩子的情绪,是高情商父母必备的技能。
当孩子对父母有情绪时,不管情绪的背后是什么样的动因,家长首先都要允许孩子能够自由地去表达自己的情绪。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其实是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需求。
有些家庭,家长不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孩子可能习惯性使用压抑、否认、隔离等防御机制处理,看似表面风平浪静,实则可能埋下深层的心理问题和创伤。
事实上,当孩子在向家长表达愤怒时,往往是在表达自己的权益受到了侵犯。心理学研究表明,愤怒和恐惧经常是同时出现的。充满力量的愤怒,伴随着虚弱的恐惧,其背后隐藏的是对爱的渴望。
例如,当一个孩子冲着家长怒吼:“够了!我再怎么努力都没用!你们永远不满意!”其愤怒的背后,是自己的努力没有被父母所承认、肯定,父母还一直苛求,让自己感到委屈,而更深次的原因是,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的爱与关怀,担心父母因为自己不够优秀而不爱自己。
试想当孩子如此表达愤怒时,家长不能看到孩子内心的需求,反倒是对此情绪进行批判、压制、说教,孩子的内心将受到多大的伤害。结果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之一:
(1)孩子觉得向家长表达情绪是得不到理解的,以后不再这样表达了,反正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再怎么努力都不可能获得家长的爱,于是破罐子破摔,干脆不努力了;
(2)孩子觉得目前自己的状态,是得不到家长的爱的,于是为了引起家长的重视,证明家长是爱自己的,孩子可能会更加努力,以获取成绩来取悦家长;又或者剑走偏锋,通过各种破坏性行为,以引起家长对自己的关注;
(3)孩子觉得自己受到了极大的委屈,对父母充满了恨意,内心的愤怒正一点一滴地聚积着,可能在某个时刻以更激烈的状态爆发。
回首自己作为孩子时,家长对待我们愤怒情绪的处理方式,或许我们对此会有更多的反思。
看到并承认孩子的愤怒情绪,觉察其情绪背后的意义,只有在此基础上进行亲子间的沟通与互动,才可能卓有成效。
对不起,我无心中伤害了你
这句话的关键在于承认自己的言行给孩子所带来的伤害,并为自己的言行道歉。
也许在家长看来,自己的言行,并不算伤害啊。此时家长的认知,更多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进行思考。而当家长尝试换位思考,可能会发现,孩子之所以会在沉默中爆发,以愤怒的情绪表达出来,其内心往往是恐惧而脆弱的。
承认伤害的本身,并非示弱或妥协,而是真正地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感受与理解。为自己的言行道歉,则是对孩子进一步的理解与关怀。
一些家长认为,自己在孩子面前,应该保持绝对的权威,不允许有任何的差错,于是极力地掩盖自己对待孩子时的错误行为或言语,而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与孩子的距离是越来越远,带给孩子的伤害是越来越深。
试想家长总认为自己永远是对的,错误的一方在孩子,则其抚养模式势必属于“我好-你不好”的模式,在该模式下成长的孩子可能存在以下两种情况:
(1)认同家长,形成“我好-你不好”的处事风格,这种风格的个体常常持怀疑的心态,过高估计自己,妄自尊大,认为自己是最好的,总是对的,对别人的作为所为总是持怀疑、否定的态度,并且极力贬低。
(2)内化家长的观点,形成“我不好-你好”的处事风格,这种风格的个体常常持压抑心态,人常陷入自卑自怜的心境,总认为自己样样不如人,在社交上不主动。
家长对待自己与孩子的态度,可能不知觉中影响的是孩子的一生。很多人为了自己父母的一个道歉,与他们对峙了数十年,穷极一生为了得到一句“对不起”。这样的故事,听起来让人唏嘘不已,却又是屡见不鲜。
一句“对不起”,融化的是两代人之间的代沟与误解,同时家长也因此为孩子树立了一个勇于负责与担当的形象,其意义之深刻,远胜于其所带给家长的个人权威或自恋上的折损。
我的本意不是这样的……
这句话有着画龙点睛之妙,既是对道歉的进一步澄清说明,更是能促进孩子回到正常的沟通轨迹。
很多孩子都会说:“我知道父母是爱我的,只是爱的方式是错误的。”在孩子们看来,家长常常以爱之名控制孩子、侵犯亲子间的边界。遗憾的是,大部分家长没有发现,或者发现了,敷衍了事。
面对孩子的愤怒,当家长能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在无意中给孩子带来了伤害时,应及时地进行道歉澄清,否则,这种误解给亲子关系带来的影响及给孩子带来的心理上的伤害,将会随着时间及类似的事情而累积、泛化。
人们常说“理解万岁”。在亲子关系中,尤为如此。
苏芮与潘玮柏有一首合唱的歌曲叫《我想更懂你》,在这首歌曲里他们扮演一对母子通过音乐进行对话,内容真实而感人。处于青春期的儿子认为母亲总是管着自己,却又不是真正关心自己,愤怒地摔门而去。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其实枚不胜数。作为家长,想的无非是更懂孩子,更爱孩子,只是经常用错了方式,致使孩子所感受到或接收到的讯息往往变成了束缚、打压、控制……于是有了歌曲中这样一番母子间的对话:
“每次我想更懂你,我们却更有距离,是不是都用错言语,也用错了表情。其实我想更懂你,不是为了抓紧你,我只是怕你会忘记,有人永远爱着你。”
对话如此真实、动人,经过澄清之后,误解得以消除,沟通得以在真诚的环境下进行,母子间的爱与温情真切地呈现了出来,让人听了不禁产生内心的触动与共鸣。
当孩子能理解到家长的本意并非不爱自己,只是彼此在爱的表达方式上,存在着不恰当的情况,孩子的愤怒与恐惧等情绪,将能得到较妥善的处置,而亲子关系将能因此而能得到显著的改善。
转 发 是 一 种 美 德
本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微信:mathcharm),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 辑 |小乐 校 对 |小乐
来 源 |中国教育公益微信群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公众号后登陆”进修”——“家长学与校”交流学习,期待您的关注与支持,谢谢!
本号是中国教育公益“直播课堂”微信公众号合作单位,授权发布中国教育公益“直播课堂”有关公益等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