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戏画,中国绘画百花园中一支独特花萼。

梅溪草堂 2021-12-08




中国是戏曲大国,戏曲史有二千多年,戏曲的表演形式有三百六十多种,戏曲剧目数以万计。


中国最早有戏曲可以追溯到先秦,最早有类似戏画的作品是在汉代后期,在洛阳发现的汉墓中就有描绘“鸿门宴”的壁画,在山东嘉祥县武氏祠内的墙上也有后汉时期“荆轲刺秦王”的石雕,此时的戏画作品,只是一种较为简单的人物形象,还谈不上更多的美术价值。 


▲洛阳汉墓中疑似“鸿门宴”的壁画


戏画进入南北朝之后,开始有了较大的发展,有了歌与舞相结合的“歌舞戏”,到了唐代,由于唐玄宗的大力支持,戏曲有了更大的进步,形成了有组织、有规模、有固定演出场所的专业队伍,所以至今戏曲演员若拜祖师爷,都会拜唐玄宗李隆基。


时光进入到宋代,又出现了“宋杂剧”,杂剧就是把歌曲、宾白、说唱、舞蹈结合起来的一种表演艺术。


我们今天能看到 “宋杂剧”的绘画,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宋杂剧”砖雕,在河南偃师、温县博物馆里都有收藏;另一种是画作,也仅有二三幅都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内,其中一幅是以剧目为题的《眼药酸》,《眼药酸》是宋代著名的杂剧,酸,指穷酸迂腐的人,剧情是一个贩卖眼药的人,推销眼药给一个穷酸迂腐的人,两个人在舞台上装傻充愣,贫嘴逗闷,其实这幅画在当时主要是起广告作用,为宣传这个剧目而画的。还有一幅叫《杂剧图》,画面上有两个戏装女演员,一个头戴浑裏,腕有钏镯,穿对襟旋襖,另一个头戴花冠,腕有钏镯,穿背子加腰袱,这张画其实和《眼药酸》差不多,同样都有广告的意思,宛若今天的戏曲剧照。

▲南宋杂剧《眼药酸》


元代是中国古代戏曲的发达时期,出现了四大元曲大家: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出现了至今都脍炙人口的剧目——《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单刀会》。元代的戏画并没有太大的发展,仍然是以纸本、绢本、壁画为主,只是在形式和内容上,比之前的朝代丰富了一些。


在山西洪洞县广胜寺,有一幅元代壁画《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就可以佐证,壁画上描绘的是一个“散乐班化妆后登台表演”的情景,其戏剧角色众多,人物扮饰丰富,道具如笏板、笛子、刀、宫扇等齐全。忠都秀,是一个女演员的名字,应该是戏班里最响亮最有票房的名角。散乐,和杂剧意思相近,当时散乐在黄河以北地区、朔北地区非常流行,类似像“散乐忠都秀”这种商业推广的绘画,在当时肯定还有许多,只是我们现在看不到了。


▲明陈洪绶戏画


明代戏画随着画种的丰富,也变得更加多样化,戏曲插图、戏曲年画、戏曲版画不断呈现。


插图,就是为明代的小说作封面设计和内页插图,比如陈洪绶就创作过著名的《有陈洪绶西厢记插图》,在书中插绘10幅美人图,或倦睡、或倚楼、或调鹦,或园中散步、陈洪绶不仅是明代杰出的国画家,同样也是插图、年画、版画的商业大师,除了西厢记插图,他还创作过一套40幅至今都令人赞叹的版画作品《水浒叶子》,《水浒叶子》在明代就印刷过无数次,《水浒叶子》也是中国古代美术史上,文人精致文化与大众通俗娱乐巧妙结合的典范。


清代的戏画,主要以天津杨柳青年画和苏州桃花坞年画为主,从雍正至嘉庆年间,这两大年画十分盛行,不但有独幅,如《眉秀山》《困龙府》《升仙记》,也有以连环故事创作的套画《雪天请孔明》《赵云长坂坡》《古城斩蔡阳》。


▲清代的戏画


清代戏画,还有一种新颖的形式,就是灯画,每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北京、天津、南京等地的集市都会大量从事销售灯画的人员,一入夜,挂灯亮起,满街都是戏曲人物灯,移步换“戏”,行走其间,仿佛瞬间观看了无数部戏。清代戏曲灯画最知名的高手,是北京的徐五和鲍九,传说俩人都是绢画高手,徐五笔意超逸,鲍九用笔精工。


清代中叶,北京知名画家贺世魁也曾画过当时非常出名的戏曲演员写真画《京腔十三绝》,即把当时的昆曲名角霍六、池财官、虎张、大头官、老公李三、陈五子、喜莲等十三人,画成戏曲扮装人像悬挂于剧场门首,因其画的传神逼真,为演出招徕了更多的观众。《京腔十三绝》为戏曲人物演员画写真开了先河,也对戏曲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到了光绪年间画家沈荣圃又按方抓药,应邀绘制了《同光十三绝》,为当时的京剧领袖人物程长庚、卢胜奎、杨月楼、谭鑫培、徐小香、时小福、梅巧玲、余紫云、朱莲芬、郝兰田、刘赶三、杨鸣玉等十三人绘制戏装写真人物,该画以手卷形式绘制了十三位开山大师,此画墨彩精致,栩栩如生。此画在当时的戏曲界影响很大,后来这幅画几经周转,传到梅兰芳家中,成了梅家的传家宝,梅先生去世后,这幅画献给了国家。


▲沈荣圃工笔戏画《同光十三绝》


戏画进入现代社会之后,在原先以商业推广为主的基础上,又诞生了更多成份属于个人情怀的水墨彩墨写意戏画,早期有关良、林风眠、叶浅予,之后又有高马得、韩羽、聂干因,他们对戏画的最大贡献,是发自内心的热爱戏曲和戏曲美术,并以各自独特的艺术手法,把戏画从过去的附属作用中解放出来,转化为美术价值和艺术价值。他们对戏画的人物造型,笔墨运用,以及“出之贵实,用之贵虚,形神兼备”的写意方法,也极大的丰富了中国戏画史。


戏曲在中国一直有着固定的观众,戏画也伴随着中国戏曲的演变,一直在不断的延续,近些年来,像周京新、马书林、范存刚、刘红沛等当代画家,也都有大量的笔墨当随时代的优秀戏画作品,他们不仅在笔墨上进行深入的探索,而且在表现形式上也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现代周京新戏画


中国戏画,从古至今就一直与中国戏曲保持着亲密的血缘关系,并从戏曲文化中和戏曲表演中吸收营养,经过千百年来不断探索和不断创造,最终成为了中国绘画百花园中一支独特的“很中国”的花萼。


资料源于网络,文字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侵权必删!

僅限交流學習。



您转发朋友圈或点一个“在看”

就是对梅溪草堂最好的鼓励!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们






梅溪草堂


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促进国内外书法艺术交流,

通过书法学习丰富业余文化生活,

陶冶艺术情操,

提高艺术鉴赏与审美能力,

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加深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理解,

增进学识修养,

提高书法技能。

成为广大书友书法学习与交流的平台。




更多推荐

日本“书道”与中国“书法”的不同之处

陈丹青 ∣ 梵高的画到底好在哪儿?

失而复得的三希堂乾隆至宝——《中秋帖》

“动摇清风,以御炎暑”,名画家笔下的扇子。

水墨淋漓,风韵清健 ∣ “海派四杰”蒲华国画作品欣赏。

胸次孤高,自然拔俗。∣ 吴镇墨竹谱册页欣赏

回不去的岁月,记忆中的老物件你家还有几样?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