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丨喜龙仁:中国早期艺术史中的塔
中国早期艺术史中的塔
文 / 喜龙仁(Osvald Sirén)
▲
喜龙仁(1879-1966)在北京的一处庭院中
1935年
重檐型的建筑建造得较大时,重檐之间的空间便可以发展成真正有露台或回廊的一层楼。这时,多边形的楼就不再是亭子,而是称为塔。最著名的一座塔便是北京万寿山的佛香阁,它虽建于慈禧太后时期,却遵循了中国早期多边形宝塔的建造原则和造型。
▲
北京万寿山的佛香阁
喜龙仁摄
可惜的是,大部分木结构宝塔都被损毁了。不过我们至少还能介绍一座:山西北部朔州应县的佛宫寺八角形释迦塔。它始建于公元1056年(辽代),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释迦塔呈八角形,近60米高,共有五层,最低的一层有重檐。八角形的每一面都有四个立柱,立柱上方除了横梁,还有斗栱支撑着的上层檐。
▲
山西应县木塔
在中国,这样的木结构宝塔肯定有许多,但因为这种材质无法抵御时间、烈火和战争的侵蚀,现在,我们主要通过日本现存的木结构宝塔和砖石仿木结构建筑来了解塔的建筑特点。塔既有木结构,又有砖石结构。其中绝大部分是砖砌结构,但一般不会全部都用砖石建造。
▲
苏州报恩寺塔
麦克塔维什(Mactavish)摄
苏州宝塔是现存砖塔中最负盛名的,如瑞光寺塔或北寺塔(即所谓的“大塔”),它们都建造于公元10世纪,在现代又根据原始风格进行了重建。它们都是砖身木檐佛塔,廊道等也是木结构的,这样的材质令塔的外观更加明亮,比普通的砖塔更接近木结构。
▲
河北正定县凌霄木塔
喜龙仁摄
正定木塔的砖石结构其实所占比重也不小,只有部分结构(如上层结构)有木横梁,其名字就来自它的部分木结构。据说它始建于唐朝,但它现在所表现的造型是宋朝风格,并且在公元1447—1552年间(明朝)进行了大规模修缮。
中国早期砖塔基本上不是从木结构塔发展而来的。砖塔中,方塔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种类,它的墙为素面,楼层以薄砖作为支撑托臂。传统上认为,这种塔是“印度式”的。最有名的早期“印度式”宝塔是西安大雁塔。
▲
陕西西安大雁塔
喜龙仁摄
大雁塔由玄奘法师于公元652年主持建造,公元701年进行部分重建,之后又历经了几次修缮。现在的宝塔有五层,与唐朝时最初的建筑形态保持一致。
大雁塔的塔基高约5米,塔身底层边长25.5米,全塔高约60米,整体看来像一座细长的金字塔。不同的楼层由塔身上突出的宽大出檐明显表现出来,每层楼砌六到八层砖,越接近塔刹,楼层高度越低。顶层的釉面攒尖掩映在小树的枝丫中。这些茂盛的植被扎根于密檐处,险些将这座脆弱的建筑摧毁。
略经烤制的淡黄色砖块砌在土结构外,形成壁面,壁面由细小的壁柱分隔(连续的楼层分别有10、8、6、4个壁柱),塔两侧各有一个圆拱形开口。内部由横梁和木楼板搭建而成,还有一个通往顶层的木楼梯。大雁塔塔身极高,俯视周围的一切,统一有力的布局形成了庄严雄伟的效果。
▲
陕西西安小雁塔南立面底部区域
喜龙仁摄
小雁塔就在大雁塔不远处,始建于公元707—709年。小雁塔与大雁塔的结构很相似,但要小得多,塔底占地仅11.5平方米。全塔不是梯形的金字塔式,而是有些鼓起的细长结构。楼层高度较小,但各个楼层也有密檐突出,与大雁塔非常相似。小雁塔最初有15层,由于两层塔刹被毁,现在仅存13层。素壁面上没有壁柱,只有南北两侧有拱形入口和窗户。小雁塔内部也有木楼板作为分隔,但由于没有楼梯或梯子,这些楼板还遗留下多少就不得而知了。
▲
陕西西安香积寺舍利塔
关野贞摄
与大雁塔更像的是西安南部稍远一些的香积寺中的宝塔,始建于公元681或706年(唐永隆或神龙年间),原本有13层,现在只剩10层。虽然经过修缮,但这座塔却变得更加糟糕。和大、小雁塔一样,它也有砖层支撑,但由于壁面损毁严重,瘦长的金字塔形变得尤为明显。它的底层没有分出内室,只有券门,上层拱窗旁则有垂直、水平的分隔。
▲
陕西西安兴教寺两座佛塔之一
关野贞摄
兴教寺玄奘灵塔体现了这种砖塔的进一步发展。公元669年,玄奘遗骨从白鹿原迁葬到此后,人们修建了这座寺庙。兴教寺玄奘舍利塔只有5层,底层边长仅5.35米,有一些构件是砖仿木结构。建筑结构与前文提过的塔基本相同,但楼层没有常见的密檐标示,而是在高浮雕的壁柱上由托臂叠层出檐。不过壁面的处理还是表现出它受到一些木结构建筑的影响。
玄奘舍利塔两侧各有一座矮小的三层砖塔(用于存放玄奘弟子的舍利),这两座塔密檐没有其他装饰,为简单的砖结构建筑。在中国著名的佛教大师和僧人的灵塔中,这种四角形泥砖结构宝塔很多,其中最大、最美的一座位于西安南部兴教寺附近的百塔寺中。
▲
西安南部白塔寺塔
喜龙仁摄
此外,山东神通寺、河北房山(今北京房山)也能够看到类似的唐朝宝塔(房山的是石塔)。河南嵩山法王寺中的15层舍利塔也是早期的正方形砖塔,可能也始建于唐朝。
▲
河南嵩山法王寺十五层方塔 与 洛阳白马寺十三层齐云塔
喜龙仁摄
洛阳白马寺的齐云塔也是唐朝的宝塔结构,它原为释迦舍利塔,因大火损毁,重修后改称齐云塔。齐云塔呈正方形,由砖层支撑的密檐分为13层。由于密檐对于层高来说显得过长,因此这座塔与其他早期的宝塔相比,比例没有那么协调。
▲
河北正定县开元寺塔
喜龙仁摄
在这方面,河北正定开元寺的须弥塔更加完美,它始建于唐朝,后来被毁,顺治十八年(1661年)重建。塔底边长10米,塔身被密檐分为9层,越靠近塔刹越小。塔身壁面稍有磨损,上面没有什么装饰,只在上层的南侧开有券门和方窗,石台基的四角有8尊看起来像是支撑着整个建筑的力士石像。须弥塔的砖砌结构非常出色,在清初顺治和康熙时期经历了重建修缮,形成了现在我们所见的砖砌结构。
显然,唐朝流行的砖塔结构就是壁面朴素、砖层垒砌、密檐分层的方形宝塔。其结构虽然非常简单,但恰如其分的比例使整座塔显得非常优美。随着历史的发展,塔身结构似乎有扩大密檐与层高比例的趋势。
▲
山东历城县九塔寺
喜龙仁摄
此外,还有一些结构特殊的宝塔,如山东历城的九顶塔。此塔始建于公元770年或稍晚些时候,塔身呈八角形,较矮,密檐很大,八面略微向内凹陷。塔檐上端各隅角处筑有方形小塔8座,中央的中心塔较大,小塔与主塔不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整个建筑更多表现出的是奇特,而不是优美。
这一实例证明,中国人对砖结构建筑的把控非常自如。同时,它也说明了内泥外砖结构崩塌的内在原因:水通过砖缝进入内部后,泥土中就会出长出茂盛的植物,植物逐渐将表层破坏,最终使其成为碎块。
▲
河南嵩山嵩岳寺塔
喜龙仁摄
很久以前,中国人就开始建造普通的八角形宝塔,造型大概为圆锥形。嵩山的嵩岳寺塔是最早的一座八角形宝塔,它始建于公元6世纪初,现在仍伫立在嵩岳寺中。就现存的砖塔来看,八角形宝塔似乎在宋朝之前并未大肆流行,因为我们所知的大部分八角形宝塔都是在宋、辽、金时建造的,也有一些宝塔建于明朝或者更晚。
▲
山东邹县重兴寺八角楼阁式砖塔
喜龙仁摄
山东邹县重兴寺的九层宝塔是最早的八角形密檐式宝塔,塔身结构坚固,很可能建于唐朝末期。圆润的壁柱突出了八角形顶点处的造型,宽大的密檐由底下的斗栱支撑,上部各层有用砖砌成的极密的仰莲瓣作为檐下的装饰。这些造型题材在之后的宝塔上经常出现,但这座塔的造型还是较为保守,圆锥形塔身也比之后的宝塔笨重。
▲
浙江杭州保俶塔
喜龙仁摄
杭州、苏州的某些八角形砖塔具有相似的风格,其细节处理更加细致,建于吴越至南宋时期(公元907—1279年)。其中,杭州的雷峰塔最大,可惜的是,由于水对砖砌结构的腐蚀和破坏,它在几年前已经坍塌了。另一座高大的圆锥形塔是保俶塔,它虽然仍伫立在原地,但也已破败不堪。
▲
江苏苏州虎丘塔
喜龙仁摄
保存情况较好的是苏州的虎丘塔,虽然有些倾斜,但似乎并没有影响到整体的稳定。虎丘塔有7层,每层飞檐下的斗栱结构都极为复杂,八角形塔身的每一面都有加了窗框的窗户。单就里面无与伦比的绘画来说,它就难以超越。
北方地区也有许多宝塔与这种塔类型相似,其中造型最优美、保存最好的是开封铁塔,始建于宋乾德年间(公元963—967年),是一座普通的八角形塔,塔身共13层,塔高56米多,宽10米。从比例来看,该塔高大挺拔,造型优雅。
▲
河南开封铁塔
喜龙仁摄
它的名字并非源于建筑材料,而是得名于塔身似铁锈般的棕红色。塔身布满琉璃砖,上面压印着佛教徒形象和各种装饰。塔身颜色主要是棕红色,绿、黄色点缀其中,更加突出了其优雅之感。此外,飞檐的斗栱和塔刹也是琉璃砖,南面窗户位置上的佛龛中放置黄釉佛像(重建于明朝)。
▲
开封铁塔底部
这座塔是中国最美的塔之一,结构的坚固性仍是建造者关注的主要问题。宝塔中心部位是坚固的圆锥形,底部高6米,旁边有一座仅有0.65米宽的台阶,是连接塔内外的通路,上有叠涩拱。虽然楼梯极陡,又窄又黑,但还是可以通过它上到塔刹。
▲
开封天清寺繁塔
喜龙仁摄
开封更重要的一座塔是天清寺中的繁塔(意为繁盛、壮丽之塔),始建于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原塔为9层,明朝时,塔身上部损毁,现在主要3层,上面还有一个两层小塔。繁塔平面为六角形,塔身为双层墙,中央有开放式屋室。底层有六边形圆顶,支撑圆顶的托臂几乎与六边形相垂直。
繁塔的内外壁镶嵌佛像方砖,每块砖中都有一个向里凹陷的圆形佛龛。因此,塔壁上无数佛龛的光影对比效果非常生动,整个结构如图画一般,设计真是别具匠心。繁塔是体现宋朝砖结构建筑装饰趋势的绝佳代表。
▲
开封天清寺繁塔局部
喜龙仁摄
实际上,宋朝大部分砖塔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塔壁有人物或花卉的陶土装饰。建造于辽代(南宋时期)的顺德府天宁寺塔和房山云居寺塔都有这种较为成熟的装饰造型,北京、沈阳附近建造于同一时期或更晚时期(当时中国北方由金代统治)的许多宝塔也都有这种装饰造型。建造于公元11、12世纪的宝塔数量众多,囿于我们的研究范围,在此不对它们进行详细介绍。这些塔大部分都是坚固的砖土结构,塔内只有底层供人使用,飞檐将上部各层分开,因楼层高度很低,所以塔内上层都很暗,视野也因飞檐而变得很狭窄。
而房山云居寺中的北塔则是另一种不同的结构设计,此塔下部是八角形须弥座,其上两层较高,装饰有仿木结构的浮雕、壁柱、门框和斗栱飞檐,上部呈瓶形或圆锥形,属印度舍利塔类型。
▲
北京房山云居寺北塔
喜龙仁摄
▲
北京房山云居寺南塔
喜龙仁摄
但是,砖塔更常见的形制是:塔平面呈八角形,主层为一层,上部为八到十层较低的楼层,外部用叠涩法砌出塔檐。房山云居寺中的南塔便是如此。南塔塔基装饰丰富,有人物和花卉浮雕带,塔基顶部还有双层莲花瓣,整座塔好像立在花萼上。
▲
北京天宁寺八角形砖塔 与 慈寿寺塔
喜龙仁摄
暗层较多的八角形宝塔是中国北方最常见的一种宝塔类型,其塔身越靠近塔刹越尖,不仅出现在辽代和元代,在明朝初期也出现过。北京天宁寺塔和慈寿寺塔(八里庄塔)是这种宝塔的典型代表。它们都有13层,塔基很高,底层内有较大的人物浮雕装饰。大量密檐形如屋檐伸出低矮的楼层外,与高高的底层形成非常生动的光影对比效果,整座塔看起来像是从顶部压缩了比例。
▲
河北定州开元寺塔
喜龙仁摄
▲
坍塌部分近景
喜龙仁摄
河北定州有一座更大的八角形砖塔,整体比例也更协调。这座巨塔建于辽代(公元1001—1055年),塔的11层明层有拱形窗,其规模和结构引起了人们在建筑学上的特殊兴趣。这座塔的东侧已经坍塌了,所以宝塔内的结构清晰可见。这座塔中还有一座塔,两塔通过各层厚厚的托臂砖层连接。内塔中有楼梯通往各层,两塔间每层的空隙中还有约2米宽的走廊。塔内每层都有雕像、壁画和单独的佛堂。当水削弱、破坏外塔底层的部分结构后,这部分塔身便塌陷了,从而显现出塔的内部结构。塔的严重坍塌说明两塔之间的连接不够牢固。因这座塔非常大,所以采用了这种特殊的结构。它是中国砖结构建筑高度发达的最为显著的代表。
▲
河北正定临济寺青塔 与 曲阳修德寺塔
喜龙仁摄
造型更优雅、更具装饰性的宝塔还有正定临济寺青塔和河北曲阳修德寺塔。青塔建造于金代(公元1185年),之后经过多次修缮。修德寺塔始建于元代,明嘉靖年间(公元1540年)进行了重建。这两座塔的塔基顶部也都围绕着双层莲花瓣,整座塔同样看起来像是立在巨大的花萼上。
青塔底层装饰着假门、假窗,八角形塔的转角处还有圆形立柱,非常优雅。与塔身比例相比,上部9层的飞檐非常宽大,像是斗栱在托举突出的塔檐。这些装饰元素似乎是后来(可能是明初)修缮时加上的,但总体的造型和比例非常恰当,这是比较罕见的。在这方面,曲阳的修德寺塔略逊一筹,该塔塔身中间荷叶形装饰支撑的五排薄板破坏了楼层分布的节奏,使中部装饰上方的四层塔身很难凸显自己的存在。中部灰泥装饰的风格具有元明时期的特点。
▲
山西太原永祚寺的双塔 与 汾州大塔
喜龙仁摄
▲
汾州大塔第三层内部
喜龙仁摄
中国砖砌建筑在明朝达到了巅峰。这一时期,人们基本上没有创造出新的建筑样式,但有时会将旧类型的宝塔建造得非常大。这个时期的建筑师似乎对建筑布局和精巧设计不太感兴趣,而是将注意力放在能力范围内的建筑规模上,体现了他们高超的建筑技术。有斗栱支撑飞檐拱窗的八角形宝塔在明朝极为常见。山西汾州有一座近70米高的13层砖塔,这是一座杰出的纯砖砌建筑。它有双层墙,两层墙体通过坚固的拱顶和楼梯连接。楼梯是又短又直的连续阶梯,位于八角形塔两层之间。每层都有砖砌楼板,内外两层的拱窗保持一致。砖砌结构非常有利于表现装饰,举例来说,拱门是四层连续的砖层结构,砖的方向直立、平放兼而有之。塔身没有刷灰泥,也没有其他形式的装饰,但每层都有一尊巨大的菩萨木雕,菩萨坐在动物(麒麟、龙、牛、马、虎、狮等)上。这些雕像也证明了砖塔的建造时间可能是在明朝后期。
有时为了实际需要,一座寺庙中也会建造两座非常相似的宝塔。这种“双塔”在北京历代帝王庙附近就能看到,但我们之前提到过的太原永祚寺中的双塔更为出色,建于公元1611年。永祚寺双塔比汾州的那座塔要矮,但两者风格十分相似,比例也非常协调。飞檐形如屋顶,檐上有蓝色琉璃瓦,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整体的砖灰色没那么单调乏味;下部也添加了一些装饰带和砖砌勾栏。这两座塔大小有着细微差别,不过它们都有13层,就实际情况而言,它们的确像是一对“双生子”。
▲
北京妙应寺白塔、北海白塔
黄寺仿印度金刚宝座式样佛塔
哈同摄
有一种特殊形制的宝塔在清朝前期非常流行,即“印度式”宝塔,或称瓶形宝塔。这种宝塔的基座呈正方形,非常高,造型也非常丰富。对所有到过北京的人来说,这种宝塔很常见,因为北海白塔就是这种类型,而且它处于开阔地带,从很远处就能看到。白塔始建于清顺治年间(公元1652年),本是为了纪念第一位造访北京的达赖喇嘛。北京的妙应寺白塔与北海白塔很相似,不同的是它完全是用砖砌成的,没有大理石外层。另外,沈阳附近也有六座破败不堪的这种类型的宝塔,五台山还有一座更高的此类宝塔(明万历年间建造)。虽然它们的建筑形态非常奇怪,称不上美丽,是非构造性的结构——瓶形塔身上有隆起,瓶形颈部还有装饰用的凸起造型——但它们非常独特,展示了中国人能够毫不费力地将砖砌结构应用到外来建筑形态之中的能力。
除了“印度式”宝塔外,汉白玉宝塔也是较为典型的类型,如北京碧云寺和黄寺中的宝塔,都是用汉白玉建造的。乾隆时期的皇家宫殿也使用了大量的汉白玉。
▲
福建开元寺东塔(镇国塔)与 西塔(仁寿塔)
艾克博士摄
前文介绍的宝塔不仅有砖砌结构,还有石结构塔,甚至铁塔。石结构建筑在南方尤其成熟。在南方的建筑中,石结构甚至取代了许多早期的木结构,砖砌结构从未像北方那样大规模使用。泉州开元寺双石塔就完全体现出了石结构建筑的风格。根据造像记,这两座塔的建造时间在公元1228年至1247年之间,是中国石结构建筑中最出色的两座。最初,它们是木结构,后来改成砖砌结构,最后则由花岗岩的石结构替代了原本的宝塔。整座塔的建造对材质有明确的特殊要求:花岗岩石料的凿雕非常仔细,不使用多余填料;拱门也是楔形块拱,石料之间的接合非常精确。尽管它们真正的结构是石结构,但还是有许多仿木结构构件,如角背、梁等。宝塔壁面装饰有大量高浮雕佛像,它们为艾克博士即将出版的一本特殊的专著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思路,加之艾克博士有丰富的图片资料,足以让我们了解这些历史遗迹。
唐朝宝塔的正方形砖砌结构也出现在许多小型石塔中,其中四座便在房山的北塔附近。四座小型石塔中,有一座建于公元740年,其余三座似乎也是同时期的。它们通过平坦的石灰石板连接在一起,宝塔内外都有雕刻装饰。由于宝塔是中等大小,看起来更像具有建筑特征的石碑,而不像一座真正的建筑。
▲
山东历城神通寺龙虎塔及其精美石雕
喜龙仁摄
山东神通寺龙虎塔是一座更大的石塔,塔平面呈正方形,塔身上有许多雕刻装饰。整座塔分为三部分:塔基,上有突出的石檐;中部的塔身,上有佛龛,佛龛中有大量雕塑装饰;塔刹,有两层较低的重檐,每层都由双层斗栱承托。各部分的组合不具建筑构造性,所以塔身有许多突起、深凹的线条,还有过多的雕刻装饰,这些都令宝塔有一种怪异的巴洛克风格。大量光影对比的雕塑风格,在唐朝后期的雕塑中也出现了,所以这座塔有可能也是这一时期建造的。
▲
南京栖霞寺石塔 与 杭州灵隐寺石塔
喜龙仁摄
尽管石塔装饰有大量雕塑,但对大部分石塔来说,更有魅力的是其立体装饰,而不是建筑布局。杭州灵隐寺八角形小石塔和南京附近栖霞寺中较大的八角形石塔都是如此。这两座塔可能都建于吴越时期(公元10世纪),形制优美,是石塔中的纪念碑式建筑,但它们看起来更像是用石头凿成的,而不是用石构件建造的。从艺术的角度看,价值更高的是高浮雕装饰的雕刻和处理方法,而非石板的接合。所以,在中国石建筑这部分不再进一步介绍这两座石塔。
▲
河北曲阳县庄窠村锥形小石塔
喜龙仁摄
中国北方还有一座孤零零的石塔。它就是河北曲阳县庄窠村的锥形小石塔,塔平面呈八角形,共11层,高度不足25米。它由含云母的汉白玉石料制成,这种材料在曲阳地区非常常见。汉白玉切成平坦(呈角形)的石块,石料的接合不使用任何泥浆。飞檐是突出的石板,石板底部做出了造型,下方有人物浮雕的装饰带,其风格说明这座石塔是在公元12世纪之后才建造的。
▲
山东神通寺的四门塔
喜龙仁摄
毋庸置疑,中国一直都有石结构建筑,但大部分石建筑都较小,并且用于特殊用途,如灵堂、小型佛龛等。现存的早期石建筑非常罕见,其中最重要的一座是山东神通寺的四门塔,造像记中记载的建造时间为公元544年。虽然名为四门塔,但它绝对不是一座塔,而是平面呈正方形(边长7.36米)的单层房屋,塔内中央还有一根支撑攒尖的巨大石砌方柱(边长2.25米)。整座建筑由表面光滑的浅色石灰岩建造,上面还有条纹。屋顶塔檐由五层石板叠涩砌成。建筑四面各有一座半圆形拱门,门外侧是接合紧密的楔形块拱,门内侧是石垂帷。因此,这座建筑可以证明中国人在公元6世纪时就已经非常熟悉拱石结构了,也表明石建筑结构已经在中国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实践和发展。这座建筑没有外部装饰(内部有一些佛像),没有分层或装饰线条,只是一件完整、纯粹的艺术作品。它的造型非常和谐统一,结构比例完美均衡,存在感极强。
关于Osvald Sirén的中文名,有喜龙仁与喜仁龙两种说法,本文从叶公平先生讨论,统一为喜龙仁。文章内容节选自《西洋镜·第十七辑:中国早期艺术史》中第四章第4.2节“重檐殿、塔”以及5.1节“砖塔”,5.2节“石塔”,注释从略。部分图文内容转载自“山河旧梦Dreams”微信公众号。
- End -
(图文如需转载请与公众号后台联系)
往期推荐